我軍建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

2021-01-2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眾所周知,我軍的軍銜制度是在建國後實行的。在戰爭年代由於受歷史條件所限,我軍未能正式實行軍銜制度。但是,當時我軍部分人員曾有過軍銜,而且還曾兩次醞釀實行軍銜制。我軍軍銜制實施的曲折過程,見證了軍隊正規化建設的發展經歷。

  戰爭時期我軍部分幹部曾有軍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後,許多國民革命軍軍官放棄了軍銜和高官厚祿,脫下了將校呢,換上了粗布軍裝,投身革命陣營。在紅軍隊伍裡,沒有軍銜等級,官兵的服裝和識別標誌也沒有區別。被稱為「紅軍之父」「布衣司令」的朱德有一副對聯,生動描述了紅軍將士同甘共苦的情景:「白軍中,將校尉薪餉各有不同;紅軍裡,官兵伕待遇完全平等」。

  紅軍總司令朱德穿著和士兵一樣的軍服,沒有任何等級標誌。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中國軍網圖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誌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並且,按照國民革命軍的軍銜等級,給各級幹部都授了軍銜。

  開國中將陳先瑞曾回憶1937年12月毛主席在抗大對他說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名義上歸蔣介石統一指揮,實際上還是黨中央領導和指揮,這一條是不能變的。現在有那麼一些人,國民黨授予什麼中校、上校,就神氣起來了,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了。這些人,如不及早給他敲敲警鐘,就會犯錯誤……」

  當時八路軍、新四軍幹部的軍銜,主要見於《履歷表》、《報告》中,本人一般也知道,但也有不少人對自己的軍銜並沒有印象。開國少將王兆相在回憶錄中提到:近年來我在寫回憶錄時,發現了一份一二〇師參謀長周士第的電報,這份電報是發給中央軍委參謀長滕代遠和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發報時間是1938年2月6日,內容為介紹警六團營以上幹部配備情況。其第一條是:「上校團長王兆相,三十歲。」不過在印象中,我沒有接到過授予我上校軍銜的通知,也沒見過八路軍的各級幹部佩帶軍銜。

  在抗戰時期,我軍只是少數指揮員佩帶過軍銜標誌。如新四軍軍長葉挺,就留下許多張穿中將軍服的照片。

  身穿中將軍服的葉挺將軍。由於當時是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共中央派出幹部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他們也曾有過軍銜,如周恩來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任為政治部中將副部長。

  佩帶中將領章的周恩來。抗戰初期,為了與國民黨軍打交道方便,在國統區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也有過軍銜。如《毛澤東選集》裡提到的「平江慘案」中被國民黨軍殺害的新四軍平江通訊處主任塗正坤、副官羅梓銘,軍銜分別為上校和少校。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剛剛結束,黨中央派彭真、陳雲等六位同志去瀋陽,協調我方與駐我國東北的蘇聯遠東紅軍的行動。考慮到蘇軍有軍銜,我黨也給這六位同志授了軍銜,並用中、俄兩種文字寫下了任命書,彭真、陳雲、葉季壯為中將,伍修全為少將,段子俊、莫春和為上校。

  1945年底,中共派出代表參加軍事調停處執行部工作,為便於同國民黨軍協調,也都授予了軍銜。如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葉劍英、中共代表團參謀長羅瑞卿為中將;駐四平代表耿飆、駐本溪代表許光達、駐太原代表陳賡等為少將;駐淮陽代表韓念龍、駐德州代表符浩等為上校。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後,我軍各地「軍調」小組代表相繼撤回,他們的軍銜也就自然取消了。

  1946年3月,穿中將軍服的葉劍英在延安機場。

  羅瑞卿任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時佩帶中將領章。抗戰初期和抗戰勝利後我軍兩次醞釀實行軍銜制度

  許多人都知道,我軍的軍銜制是建國後的產物。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戰爭年代我軍曾兩次醞釀在全軍實行軍銜制度,只是因為受當時戰爭環境和物質條件的限制,這一願望未能實現。

  抗日戰爭初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之際,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在1937年8月1日《關於新階段的部隊政治工作的決定》中就指出,我軍將「採用官階制度」。這個「官階」,就是軍銜。1939年4月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致電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提出「部隊日益擴大,正規軍各種制度亟待解決。擬照國民革命軍編制區分,規定部隊中各級幹部之等級(三等九級制)」。同年5月30日,八路軍總司令部頒發了《建立等級制度的訓令》。訓令指出,「等級制度的作用,在於嚴明職責與賞罰,興奮部隊官兵的上進心,建立上下級的正確關係,因此增強部隊的紀律和戰鬥力。」

  這次擬議的軍銜等級,是按當時國民黨軍隊的銜級設置的,為6等16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準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訓令發布後,八路軍領導機關和部分正規部隊曾進行了評銜活動,東北抗日聯軍也做了實施軍銜的準備工作。但當時除了駐蔣管區「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需要而授了銜之外,整個部隊由於「敵後鬥爭日益艱難,遊擊性日益增強」,一時難以授銜。特別是1941年和1942年的兩年間,是抗日戰爭中最艱苦的階段,授銜工作不可能繼續進行。1942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出指示,停止了這次軍銜制度的實施。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共兩黨於1945年10月10日籤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籤訂了「停戰協定」。1946年1月31日,由國共兩黨、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代表舉行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政協決議」,國民黨接受了我黨和平建國基本方針。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中共中央於1946年2月24 日在《關於軍隊整編的若干問題的指示》中指出:「我黨軍事幹部應該請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銜,以便將來在國防部佔有一定地位,」「由國家按級一律待遇」。因此,黨中央決定「我軍各級幹部即須實行將校尉的正規制度」。

  「雙十協定」《關於軍隊整編的若干問題的指示》下達後,在我軍部分機關和部隊幹部中,即開始評定軍銜等級。這次擬定的軍銜等級,與1939年那次基本一樣,也是6等16級,除將新兵改為二等兵外,其他各銜級設置和銜稱均未變。

  1946年3月7日,新四軍、山東軍區政治部發出《軍隊官兵階級說明與規定》,對新四軍官兵階級(軍銜)作了明確規定:

  新四軍軍長、政委為上將,副軍長、副政委為上將與中將,參謀長為中將;

  師長、師政委,軍區司令員、政委為少將,副職及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為上校;

  團長、團政委為上校,副職及參謀長為中校;

  營長、教導員為少校,副職為上尉,特種兵提高一級;

  連長、指導員為上尉,副職及資深的排長為中尉;

  排長為少尉;

  司務長為準尉;

  副排長為上士,班長為中士,副班長為下士;

  戰鬥小組長、司號員、衛生員為上等兵,老戰士為一等兵,新戰士為二等兵。

  我軍這次評銜工作剛剛開展不久,蔣介石便撕毀了「停戰協定」,發動了全面內戰,此項工作只得停止。

  我軍1955年首次實行軍銜制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政治上和物質上的堅實基礎,經過幾年的準備,於1955年正式實行軍銜制。

  軍銜等級是軍銜制度的核心。這次軍銜等級設置,參考了蘇聯、朝鮮等國的軍銜體系,並根據我國辛亥革命以來軍銜發展情況,共設6等19級:

  元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將官四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軍士三級:上土、中士、下士;

  兵兩級:上等兵、列兵。

  我軍1955年的軍銜等級屬於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方型」軍銜體系。在實際實行中,有兩點變化:一是由於毛澤東本人的意見,大元帥銜設而未授;二是為安排十幾萬副排職幹部,暫設準尉一級軍銜。

  毛澤東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的命令。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拉開了這次軍銜制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親自將元帥軍銜的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7人。林彪、劉伯承、葉劍英當日在青島、大連等地,未參加中南海的授銜。同日,國務院在中南海紫光閣隆重舉行了授予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典禮儀式。周恩來總理分別把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授予粟裕等在京將官。次日,國防部舉行授予校官的典禮,彭德懷部長授予在京部分校官軍銜。之後,各軍兵種、各軍區和各部隊相繼舉行授銜典禮,授予各部隊軍官和士兵軍銜。

  在中南海舉行的元帥、將官授銜授勳典禮。

  國務院授予軍銜命令。

  周恩來總理授予將官軍銜的命令。1955年授銜時,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800人,校官3.2萬餘名,尉官49.8萬餘名,準尉11.3萬餘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55年10月1日起,開始佩帶軍銜肩章、軍兵種和勤務符號,並按新的服裝制式著裝。

  1955年實行的軍銜制度,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有力地推動了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但是,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時代的局限,當時不少人對軍銜制度存在著偏見,認為軍銜制是教條主義或是資產階級的東西,不符合我軍的實際。加之軍銜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取消軍銜制度的呼聲漸高。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提出的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建議。同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命令公布,從1965年6月1日起生效。從此結束了我軍首次實行了10年的軍銜制歷史。

  1965年6月1日,解放軍報頭版頭條文章。我軍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

  軍銜製取消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才又逐漸認識到實行軍銜制度的必要性。從80年代初開始,我軍終於對軍銜制有了統一的認識。1980年3月12日,軍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要恢復軍銜制。1982年初,軍委擴大會議正式作出「恢復軍銜制」的決定。1988年7月1日,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88年9月2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條例中包括了士兵軍銜制的內容。至此,一個完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軍銜制度誕生了。

  軍銜設6等18級:

  將官: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軍士長、專業軍士;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1988年軍官硬肩章。我軍重新實行軍銜制,但並不是對1955-1965年軍銜制的簡單恢復。與上次軍銜制不同的是,不設元帥、大將、大尉,最高軍銜為一級上將,增設士官軍銜。新軍銜制既不屬於「東方型」軍銜,也不同於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型」軍銜,軍銜設置體現了中國特色。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上將軍銜儀式。1988年9月,我軍正式實行新的軍銜制。9月14日,中央軍委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上將軍銜儀式,洪學智等17位高級軍官被授予上將軍銜。此後,全軍各單位陸續開始授銜。截止到1988年底,共授予各級軍官軍銜58.7萬餘人,文職幹部14.7萬餘人。其中,上將17人,中將146人,少將1279人;校官17.8萬餘人;尉官48.8萬人。

  1988年9月15日《解放軍報》頭版。

  1988年授銜命令。

  某部官兵授銜後舉行宣誓儀式。

  1988年授銜換裝後的三軍女軍官。1988年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後,根據實踐陸續對軍銜條例進行了一些修改和調整。

  1994年對軍官軍銜條例作了部分修改:一是取消了一級上將軍銜。因為新軍銜制從1988年首批授銜以來,一級上將軍銜設而不授,一直空缺。根據我軍軍官隊伍的實際和目前處於和平時期的情況,軍銜等級不宜太高,故取消了一級上將軍銜,以上將為最高軍銜等級。二是提高了師職以上的編制軍銜,將原來的一職三銜全改為一職兩銜,取消了最低一級軍銜。

  1999年,根據我國兵役制度的變化和軍隊建設的需要,我軍修改了士兵軍銜條例,以適應我軍義務兵服役期縮短,士官數量增加的形勢。修改後的士兵軍銜:

  志願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2009年,再次修改了士兵軍銜等級:

  志願兵役制士兵: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四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99式士兵肩章。

  07式陸海空軍官常服肩章。從1988年以來,我軍新的軍銜制度已實行近30年。軍銜制度不僅僅是軍銜等級,還包括編制軍銜、軍銜的晉升與授予、軍銜的年限、軍銜與待遇等等。 隨著人們對軍銜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條件的進一步成熟,必將強化軍銜的基本功能,把軍人待遇和勞績有機統一起來,充分調動軍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軍隊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系軍史專家,原題為《我軍建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

編輯: 王凱康

相關焦點

  • 軍媒回顧我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必將強化軍銜的基本功能
    眾所周知,我軍的軍銜制度是在建國後實行的。在戰爭年代由於受歷史條件所限,我軍未能正式實行軍銜制度。但是,當時我軍部分人員曾有過軍銜,而且還曾兩次醞釀實行軍銜制。我軍軍銜制實施的曲折過程,見證了軍隊正規化建設的發展經歷。
  • 詳解:中國解放軍軍銜制度
    新中國正式實行軍銜制是在1955年9月27日,國家主席毛澤東主持了元帥軍銜和勳章授予典禮。1965年5月22日,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6月1日開始實施。1986年下半年,隨著軍隊建設的需要,中央軍委常務會決定實行新的軍銜制。
  • 井延坡工作室|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幹部級別的沿革
    井延坡工作室|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幹部級別的沿革■ 徐平幹部等級制度是軍隊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制度化管理、調整軍內各種人員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廣大官兵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我軍在戰爭年代,因受條件所限,始終沒有建立起幹部等級制度,物質待遇基本上官兵一致。
  • 我軍最特殊的一種軍銜,四顆星星,從來沒有人被授予這種軍銜
    慢慢的隨著西方國家的實力增強,他們的影響力 也越來越大,很多國家也都效仿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而軍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流傳來開來,到了現在軍銜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採用的制度。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一直多沒有採用軍銜制度,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席為了表彰那些在抗戰中作出巨大貢獻的將士,所以就決定在我軍也實行軍銜制度。軍銜確實是對軍人最好的表彰。
  • 我軍軍銜標誌上的星和槓
    我軍歷史歷史上,先後共實施了兩次軍銜,1955年9月27日,以全軍首次大授銜最為著名,授予了1000餘名解放軍高級軍官為少將以上軍銜,已經載入了我軍發展的史冊,成了人民軍隊不斷成長壯大的象徵。其中,朱德等10位我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粟裕等10位我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軍銜,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已經成為我軍歷史上的絕唱,成為軍人心中永衡的豐碑,必將萬古流芳。此後,1988年7月1日,我軍恢復了1965年6月1日取消的軍銜等級制度,軍隊中就不再設置元帥和大將軍銜,一級上將為我軍最高軍銜,但此軍銜始終未授予任何一位我軍高級將領。
  • 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徐平 中國軍網CCTV-4《國家記憶》欄目每晚黃金時間8點正在播出10集電視片《大國儀仗》,反響熱烈,很多觀眾在感動儀仗隊光榮歷史的同時,也特別想了解儀仗隊服裝的變化。
  •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徐平CCTV-4《國家記憶》欄目每晚黃金時間8點正在播出10集電視片《大國儀仗》,反響熱烈,很多觀眾在感動儀仗隊光榮歷史的同時在戰爭年代,我軍沒有專門的儀仗隊。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需要,我軍正式組建了儀仗隊。幾十年來,儀仗隊禮服也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發展的歷程。我軍最早的儀仗隊還打著綁腿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曾在延安臨時組建過一個儀仗隊。1946年初春,為迎接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上將,展現人民軍隊的力量,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一支儀仗隊。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銜級制度簡史
    相比之下,新國防法第二十六條明確了實行銜級制度的主體,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實行銜級制度簡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銜級稱軍銜。我軍自1927年8月1日成立後,由於受歷史條件所限,在革命戰爭時期未能正式實行軍銜制度。
  • 日本「大佐」可以指揮多少兵,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
    但許多人也感到好奇,這個大佐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軍銜?又可以指揮多少兵力呢?軍銜制度其實很早就有,只不過以前稱之為軍官,比如中國古代的十夫長、百夫長等,就相當於如今的班長以及連長,但真正將軍銜制度發揚光大的,還是在15世紀的歐洲。之所以說是發揚光大,是因為在古代,世界各國的軍隊普遍都是軍官制度,也就是說軍隊中只有官銜這個概念,而普通士兵則沒有任何軍隊等級可言。
  • 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今天咱們欣賞一下【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軍服是軍人穿在身上的身份證,軍銜是軍人級別和軍兵種信息的體現,也是部隊管理和識別的需要。
  • 準尉軍銜是什麼級別?地位介於官兵之間,1988年我軍取消這級設置
    日軍的準尉服役年齡上限為40歲,而正式少尉軍官是45歲,並且掛上準尉軍銜以後,軍旅仕途也就基本到頭了,它是軍士晉升的最高級別,非特殊情況不可能再晉升少尉。準尉軍銜在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中的設置非常普遍,從侵華日軍到中國軍隊,乃至於歐洲軍隊,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裡面率領一群女兵的那位大哥,軍銜就是準尉。
  • 30年前,我軍正式裝備了第二套軍銜服裝
    為提高軍服水平,1984年1月,中央軍委在批准85式服裝定型生產的同時,指示我軍服裝逐步實行禮服、常服、作訓服系列。1985年初,總後勤部組織了被裝總體論證小組,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985年5月1日,全軍裝備85式軍服。
  • 美國陸軍士兵和士官軍銜與晉升制度
    解放軍的士官制度可謂一波三折,現在實行的是2009年開始的新制度,士兵分為列兵、上等兵,士官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和四級、三級、二級、一級軍士長。中士、下士合稱初級士官,服役不超過6年;上士、四級軍士長合稱中級士官,服役不超過8年;三級、二級、一級軍士長合稱高級士官,服役可超過14年。
  • 士官軍銜分為三等七級,究竟該如何區分?
    其中,列兵軍銜是我軍軍銜體系中等級最低的軍銜,也是每一位軍人都要經歷過的軍銜等級。列兵在服役一年之後,通常都會被授予上等兵軍銜。義務兵期限2年之後,會從士兵中選拔一部分作為志願兵,並且授予軍銜,被稱之為士官軍銜。
  • 沒有軍銜時,我軍如何區分士兵和軍官?有一些簡單的方法
    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從人民中來的部隊,也是為人民而戰鬥的武裝力量,他誕生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帶領人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我軍的軍事建設也是一點一點的從戰火考驗中建立起來的,然而在軍隊建設的初期,我軍一度是沒有軍銜標誌的。
  • 京師實務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
    【珠海律師、珠海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京師律所、京師珠海】2020年12月12日,受邀參加京師(全國)刑委會在京師(重慶)律師事務所京師大講堂舉辦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專題研討會,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這一「命題作文」做了專題發言,經簡要梳理、補充和完善,現分享如下
  • 宋學飛: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參謀長,為何僅獲大校軍銜?
    根據楊成武的回憶,宋學飛在第五支隊建軍以前就特別看好我軍,並且申請來到一分區的其他部隊工作,哪怕是一個初級指揮員也行。但是,此時的楊成武並不怎麼信任他,而且出於一些顧慮,所以沒有答應他的要求。至於宋學飛,他並未因此氣餒,而是繼續努力練兵、學習、作戰……可以說,他是晉察冀一分區第五支隊的頭號戰將。
  • 劉超:正師級職務,領少將軍銜,原聯合國駐賽普勒斯維和部隊司令
    劉超:正師職身份,領少將軍銜,原聯合國駐賽普勒斯維和部隊司令員劉超生於1960年,畢業於石家莊軍事指揮學院。石家莊原本並非河北省會,由於在清朝末年,正太鐵路與平漢鐵路交匯於此,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1968年1月,河北省會由保定遷移至石家莊。
  • 一個師長擁有中將軍銜,舊時代的中國軍隊,為何軍銜混亂?
    作者最近幾天一直在看影視劇《偉大的轉折》,講述了離開江西以後,我軍歷經艱難險阻的故事。在影視劇中,出現了各種地方軍閥和各個派系的軍隊,當時,出現了非常複雜的情況。一個軍長,軍銜能夠是上將,師長則是中將,就連一個旅長也是少將軍銜。在我國現在的標準,一個集團軍軍長,基本上為少將。
  • 紀念建軍九十周年 管樂藝術節上海奏響《義勇軍進行曲》
    紀念建軍九十周年 管樂藝術節上海奏響《義勇軍進行曲》 2017-05-02 21:4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