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軍銜時,我軍如何區分士兵和軍官?有一些簡單的方法

2020-12-20 歷史秘讀

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從人民中來的部隊,也是為人民而戰鬥的武裝力量,他誕生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帶領人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我軍的軍事建設也是一點一點的從戰火考驗中建立起來的,然而在軍隊建設的初期,我軍一度是沒有軍銜標誌的。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雙方創建了黃埔軍校,並因此而成立了北伐軍,很多人認為北伐軍是沒有軍銜標誌的,事實上是有的,只是他的表現形式和我們今天的不同,北伐軍軍官的軍銜是在胳膊上,也就是臂章,一般有臂章表示軍銜的,都是老蔣嫡系中的嫡系,另外還有胸章,胸章佩戴的隊伍更多,黃埔學生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都是這樣的標誌。還有部分日系的肩章,雜牌軍的標配。

我們也都知道南昌起義以後,我們建設了自己的軍隊,當時仍號稱國民革命軍,所以軍官應該是採用胸章的標誌,只是隨著後來紅軍建設逐漸完善以後,國民革命軍一系列的軍服也就不再使用,然而紅軍在建立以後,還是後來八路軍時期,為了本著官兵一致的原則,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不佩戴軍銜,那麼士兵該如何區分軍官呢?

答案是看衣著,據說軍官和士兵最大的區別是在衣服口袋上,普通的士兵只有衣兜兩個口袋,而軍官則是有四個,另外據說連鞋穿的也都不一樣,一部分幹部有穿著膠鞋、皮鞋的,戰士們能有雙草鞋就很不錯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武裝帶,軍官的武裝帶不佩戴手榴彈、子彈帶,只有一把短槍(有的還配搭望遠鏡),也就是所謂的配短槍的就是軍官。

另外還有公文袋,一部分幹部由於配備警衛員,警衛員身上裝備的短槍、子彈帶,還隨身裝著公文包,一般看到這樣的配置,那麼他跟隨的人一定也就是軍官沒有跑,由於形成習慣,以至於後來就連日軍也掌握了這個規律,一旦在戰場上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就會猛烈進攻。

新中國建立以後,對革命年代有功人員都授予軍銜,只是這時期的軍銜,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標誌,在60年代以後,為了體現官兵一致,後來取消過一段時間,但是在對越反擊戰時期,由於軍銜問題帶來很多指揮上的不便利性,新時期本著軍隊制度化,建設化要求,重新恢復的軍銜,並且在作戰實用性上,軍銜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相關焦點

  • 士官軍銜分為三等七級,究竟該如何區分?
    士官軍銜分為三等七級,究竟該如何區分?士官軍銜是我軍士兵專用的軍銜,有別於現役軍官軍銜。大多數人很容易把士官軍銜與義務兵軍銜搞混,實際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義務兵軍銜稱之為列兵軍銜,分為上等兵和列兵軍銜。
  • 我軍建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
    戰爭時期我軍部分幹部曾有軍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後,許多國民革命軍軍官放棄了軍銜和高官厚祿,脫下了將校呢,換上了粗布軍裝,投身革命陣營。在紅軍隊伍裡,沒有軍銜等級,官兵的服裝和識別標誌也沒有區別。
  • 軍媒回顧我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必將強化軍銜的基本功能
    戰爭時期我軍部分幹部曾有軍銜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後,許多國民革命軍軍官放棄了軍銜和高官厚祿,脫下了將校呢,換上了粗布軍裝,投身革命陣營。在紅軍隊伍裡,沒有軍銜等級,官兵的服裝和識別標誌也沒有區別。
  • 我軍軍銜標誌上的星和槓
    我軍歷史歷史上,先後共實施了兩次軍銜,1955年9月27日,以全軍首次大授銜最為著名,授予了1000餘名解放軍高級軍官為少將以上軍銜,已經載入了我軍發展的史冊,成了人民軍隊不斷成長壯大的象徵。其中,朱德等10位我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粟裕等10位我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軍銜,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已經成為我軍歷史上的絕唱,成為軍人心中永衡的豐碑,必將萬古流芳。此後,1988年7月1日,我軍恢復了1965年6月1日取消的軍銜等級制度,軍隊中就不再設置元帥和大將軍銜,一級上將為我軍最高軍銜,但此軍銜始終未授予任何一位我軍高級將領。
  • 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今天咱們欣賞一下【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軍服是軍人穿在身上的身份證,軍銜是軍人級別和軍兵種信息的體現,也是部隊管理和識別的需要。
  • 飛行員全有軍銜,為何飛行員都是軍官,沒有士兵
    飛行員全有軍銜,為何飛行員都是軍官,沒有士兵一開始無人機操作人員只能從現役飛行員中挑選,因為無人機的佔位,攻擊都需要有戰術經驗,不是像打電子遊戲那麼簡單。但後來無人機發展,這部分戰術動作已經實現了自動化,所以不需要專業的有人機飛行員來完成,另外有人機飛行員去飛無人機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人才也是浪費。所以現在基本都從士官中,培養專業的操作人員。讓停飛/退役的飛行員做無人機操作手那是發揮餘熱,從士官裡選拔無人機操作手,縮短培訓時間,降低培訓成本。
  • 軍中士官:士官不是軍官,是職業士兵
    我軍歷史上,在軍中正式實施了兩次軍銜制,1955年9月27日-1965年5月21日,首次在全軍實施了軍銜制,各自授予現役軍人軍官、士官和士兵軍銜。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的軍銜制度。陸海空三軍、公安部隊所有人員,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全紅領章,軍裝上不再有軍銜標識。1988年9月27日,我軍恢復了軍銜制,陸海空三軍和武警部隊,均對現役官兵,授予了軍中軍銜,穿戴有軍銜領章和軍種、兵種、勤務符號。
  • 30年前,我軍正式裝備了第二套軍銜服裝
    87式軍服從定型到正式裝備1987年7月3日,軍委常務會議審查了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後的各種服裝及帽徽、肩章、領花的樣式,原則同意總後勤部提出的設計方案。並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會議還責成總後勤部將展出的服裝樣品作適當調整,然後報請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領導同志審查。7月16、1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查了軍銜服裝樣品。
  • 準尉軍銜是什麼級別?地位介於官兵之間,1988年我軍取消這級設置
    (二戰日軍準尉)因為「準尉」並非軍官學校的科班出身,而通常是在軍士中提拔起來的預備軍官,屬於職業士兵和職業軍官兩者之間的臨界點,一個士兵熬到老兵才有可能被提拔為軍士,而一名軍士還得表現優異才能被提拔為準尉
  • 為什麼美軍校尉級軍官軍銜圖案沒有常見的槓和星?
    李三萬 摘要: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軍官軍銜圖案卻和大多數國家的不大一樣,特別是校尉級軍官軍銜圖案沒有其他國家所最常見的槓和星,這又是為什麼?
  • 我軍最特殊的一種軍銜,四顆星星,從來沒有人被授予這種軍銜
    軍銜誕生在15到16世紀之間,一開始也只是在西方國家流行,它代表的是一種軍人的榮譽,軍銜可以很好的用來區分軍人的軍事級別。慢慢的隨著西方國家的實力增強,他們的影響力 也越來越大,很多國家也都效仿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而軍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流傳來開來,到了現在軍銜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採用的制度。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一直多沒有採用軍銜制度,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席為了表彰那些在抗戰中作出巨大貢獻的將士,所以就決定在我軍也實行軍銜制度。軍銜確實是對軍人最好的表彰。
  • 大校軍官晉升少將軍官有多難?有四個條件,僅一條就攔下許多人
    可在之後爆發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由於沒有軍銜,我軍出現了指揮系統散亂、部隊容易暴露等種種弊端,因此,恢復軍銜制刻不容緩。  如今,我國軍銜共分為三等十級,能走完這十級是多少軍人的夢想,然後現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另外,我軍現役部隊大概有230萬人,兵力基數過大,為保證晉升條件的嚴謹性,我軍特設置了校官以向將官過渡。
  • 海軍軍官軍銜為何放在袖子上?夏常服和作戰服為何又不放了?
    首先,《海軍軍銜為何在袖子上》這個命題並不準確,你可以說「軍官、準尉的海軍春秋常服或常禮服的軍銜標誌為何在袖口上?」,但是不能說「海軍軍銜為何在袖子上」,為什麼這樣說才科學嚴謹呢?原因非常簡單。世界各國軍隊的軍裝,主要品種基本上都區分為常服、禮服和作戰服,此外還有一些輔助品種比如體能訓練服、工作服、防護服等等,每一種軍裝的軍銜標誌放置的位置都不一樣,士官和軍官的軍銜標誌放置位置更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 中國的軍銜和軍官資歷(配肩章圖)
    但現在的現象是有些部隊想留留不下來,塞了錢也沒辦法,名額有限。有些部隊是名額編制都招不滿,班長連長排長天天給你做思想工作讓你留隊。中士下士當到頭是第五年兵、中士兵是5到第八年,一共三年,下士也是三年,是2到第五年。中士的軍銜跟下士的軍銜有點像的,只不過中士的那一槓要粗一點上士
  • 詳解:中國解放軍軍銜制度
    但奇怪的是,沒有實行軍銜制的紅軍和解放軍,反倒戰鬥力最強,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其它各支軍隊,均建立在落後、腐敗、低效的政治體制下,軍銜制發揮不出先進的作用。建國以後,解放軍進入了正規化建設的階段,軍銜制被提上了日程。1955年,解放軍仿效蘇軍施行了軍銜制,從列兵到元帥,共設6等19級,軍銜標誌與蘇軍基本一致,就是俗稱的以「幾槓幾星」來區分軍銜。
  • 日本「大佐」可以指揮多少兵,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
    但許多人也感到好奇,這個大佐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軍銜?又可以指揮多少兵力呢?軍銜制度其實很早就有,只不過以前稱之為軍官,比如中國古代的十夫長、百夫長等,就相當於如今的班長以及連長,但真正將軍銜制度發揚光大的,還是在15世紀的歐洲。之所以說是發揚光大,是因為在古代,世界各國的軍隊普遍都是軍官制度,也就是說軍隊中只有官銜這個概念,而普通士兵則沒有任何軍隊等級可言。
  • 遼瀋戰役中,我軍俘虜一國軍小士兵,幾十年後直接逆襲成我軍上將
    我軍俘虜一國軍小兵,受到賞識在1948年9月,遼瀋戰役正式打響,這個時候國民黨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完全沒有了抵抗能力,因此在這場戰鬥中,當時的國軍的第32師很快就被中國解放軍打散了,在這場戰爭下來,很多的國軍士兵也都成了解放軍的俘虜,根據當時我軍對待俘虜的政策,我們對這些俘虜都是優待的,因此很多士兵都被釋放回家了,而且我軍還給了他們路費,但當時有一個國軍士兵,我軍當時的一位軍官卻是不想放的
  • 我軍歷史上有幾次難忘的「五一」換裝?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歷次換裝的時間,有「八一」,有「十一」,但更多的是在「五一」。那麼,為什麼換新軍服大多選擇5月1日呢?這不僅僅因為這天是國際勞動節,主要還是與我軍服裝種類和季節氣候有關。從建國初期到2007年,我軍服裝按穿著季節分為夏服和冬服兩類,具體換裝時間沒有統一規定,各部隊根據駐地氣候條件決定。
  • 美國陸軍士兵和士官軍銜與晉升制度
    士兵就不能下命令了,即使對軍銜更低的士兵。相比之下,軍官是受到委任而指揮部隊的,部隊不是他的,只是委託給他的。兵頭與軍官的關係好比工廠裡的工頭和幹部,更注重日常運作,但不管長遠規劃、方向性決策和人事。 在美軍中,最低一檔的士兵稱為Private,中文就是列兵,簡寫為E-1。據說private一詞來自16世紀,指自願或者與貴族、國王籤約入伍的士兵。
  • 地方大學培養空軍軍官,後備軍官訓練團學員有軍銜,從少尉到上校
    眾所周知,美國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ROTC)是美國空軍設在地方大學中的軍官學校,全國148所地方大學都有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地方大學生經申請和批准成為後備軍官,在大學的全部學費由美國空軍負責,經過4年或2年的學習,考試合格並進行「四加一」式的飛行訓練,就能被委任為空軍現役或預備役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