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炳湘 | 凱撒和他的《高盧戰記》

2021-01-20 世界歷史放映室


本文選自[古羅馬]凱撒:《高盧傳記》,任炳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譯者序。


寫在前面

 

本篇文章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高盧戰記》(2016)的譯者序言,作者為任炳湘先生。本文對凱撒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行文特點進行了梳理和總結,較為客觀地對凱撒作出了一個評價。近日小編在觀看HBO經典劇《羅馬》,發現這部劇所設定的歷史背景,一開始即為凱撒遠徵高盧,隨後又與龐培爭權奪勢的故事。在觀看這部劇之前,不妨先讀一下這篇序言,或許會對理解該劇有更深的體會。


HBO《羅馬》

 

 

一、時代背景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出生於公元前102年,正是羅馬共和國發生嚴重政治危機的時代。

 

這時,羅馬的經濟基礎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變成西方古典時代奴隸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原來的小農業已完全被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取代,直接的軍事掠奪和以貢賦等方式向被徵服地區進行的壓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財富大量湧入義大利,加速了羅馬的社會分化。

 

經濟上的巨大變化,自然要影響到羅馬的政治生活,被徵服土地在日益擴大,由僱傭軍組成的常備軍在不斷擴充,奴隸人口在急劇增加,由失業小農民和釋放奴隸構成的遊民階層也在大量湧向首都,這就需要大大加強國家機器才能應付,但這時的羅馬國家體制卻基本上還是當年臺伯河上那個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

 

它那年年重選的文官政府、它那已變得臃腫不靈的公民大會和它那由少數世代掌權的豪門貴族壟斷的元老院,根本無法適應這個局面。

 

從公元前二世紀三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種種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為觸犯豪門貴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盤據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謂貴族共和派的反對,遭到失敗。

 

此後,主張民主改革的人前僕後繼、奮鬥不息,民主運動從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漸發展到採取陰謀暴動甚至內戰的方式。

 

公元前82年,豪門貴族的保護者蘇拉用血腥的大屠殺鎮壓了反對派,民主運動才一時沉寂下去。但大屠殺並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蘇拉不久死去後,民主運動馬上就捲土重來。

 

這時,羅馬貴族共和政府的顢頇無能、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軍人的專橫跋扈,已經大大削弱了國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紀的七十年代,局勢終於發展到極為可慮的地步。


東方強鄰的進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據都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起義。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地帶民不聊生,連羅馬也因海外的糧食運不來而有斷炊之虞;奴隸起義使義大利遭到漢尼拔戰爭以來最沉重的一次兵災,而且從根子上震撼了羅馬的奴隸制度,打擊了奴隸制經濟。


奴隸起義迫使奴隸主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也迫使奴隸主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們不得不變換已不能保障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共和政體。

 

正像革命導師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當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家政權同它的經濟發展處於對立地位的時候,鬥爭每次總是以政治權力被推翻而告終。直到現在,幾乎一切政治權力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是這樣。」 凱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政治舞臺的。

 

 

二、凱撒的徵程

 

 

凱撒出身於羅馬的一個古老但已中落的貴族家族,由於他和老一輩的民主派領袖馬略和欽奈有親誼,青年時代就受到貴族共和派的排擠,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邊,逐漸成為反對派的領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從財務官、工務官升到司法官。

 

但在這時候,他除了在街頭的遊民階層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以外,沒有別的政治資本,為此他設法跟當時在軍隊中有極大勢力的格涅烏斯•龐培和代表富豪們即所謂騎士階層的羅馬首富馬古斯•克拉蘇結成「三人同盟」(史稱「三巨頭」)。


龐培頭像

 

當然,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個不同利益的集團,只是因為同樣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貴族共和派的排擠,才湊合到一起去的。凱撒在這兩個人的共同支持下,當選上公元前59年(凱撒43歲)的執政官,但由於元老院的掣肘,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這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政局動蕩,羅馬統治集團中無論那一派的領袖人物,都從實際經驗中體會到——要掌握政權,必須先有一支武裝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因此,凱撒在執政官任期屆滿之後,竭力設法爭取到高盧行省去擔任行省長官,目的是趁在高盧的機會訓練起一支自己的軍隊,作為政治上的後盾。同時,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擄掠奴隸,還可以為自己在羅馬的奴隸主階級中取得聲譽,又可以乘機積聚起一大筆財富來作為今後政治活動的資本。

 

凱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盧,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義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中,據普魯塔克說,曾經屠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

 

凱撒和他的部下們都發了大財,使他能在羅馬廣施賄賂,甚至一直賄賂到政要們的寵奴身上。他還為平民舉辦各種演出,發放大宗金錢,並在義大利許多城鎮興建大量工程,既討好了包主的人,也討好了因此獲得工作機會的平民。

 

這樣一來,他在義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兩人,特別是他借高盧作為練兵場所,訓練起一支當時共和國最能徵慣戰的部隊,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國家的部隊。

 

凱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蘇,後者便在公元前53年(克拉蘇60歲)趕到東方去發動對安息帝國(帕提亞)的戰爭,希望在那邊取得跟凱撒同樣的成功,不料全軍覆沒,死在那邊。

 

這就使得原來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凱撒和龐培兩雄並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從中挑撥拉攏,龐培終於和凱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邊去,成為貴族共和派藉以對抗凱撒的首領。

 

公元前49年凱撒(53歲)帶著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義大利,龐培措手不及,帶著全部政府人員和元老院倉皇逃出羅馬,渡海進入希臘,聽恁義大利落人凱撒手中。

 

次年冬天,凱撒也趕到希臘,在法薩勒斯一戰擊敗龐培主力。龐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殺死。凱撒在肅清了其他各地龐培餘黨後,重新統一全國。

 

凱撒一個行省一個行省地肅清龐培餘黨的過程,也就是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殘餘影響,建立新的統治機器的過程。

 

因而,被凱撒重新統一了的這個羅馬國家,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軟弱無力、遇事拖拖沓沓的舊的羅馬共和國,它已經是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已經能夠像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樣地統一指揮全國了,這對地中海沿岸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凱撒從統一羅馬國家到死去,還不到四年,但就在這樣短的時。期內,他仍能完成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工作。

 

最堪注意的有兩個方面:首先,他摧枯拉朽地破壞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把軍政大權集中於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獨裁制的過渡,把過去幾百年發展中隨時遇到問題、隨時修修補補、牽強湊合起來的那些重床疊架、支離破碎的舊制度,作了一番整齊劃一的工作。

 

他把執政官、統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重要職務兼於一身,他把元老院降為諮詢機構、他把公民大會當作可有可無的裝飾品,都是為他後來的繼承人把羅馬變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國開創了道路。

 

次之,他企圖逐步廢除舊羅馬作為一個城邦霸國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特權,把義大利各城鎮的地位提高到和羅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義大利相等,並且把公民權陸續給予羅馬的各個行省——當然只給奴隸主階級——使這個大帝國的統治集團基礎更加擴大鞏固。

 

但這項工作僅只完成了一部分。過去他在高盧時就已經把公民權給了山內高盧人,後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權視為禁臠,不願別人分享的舊公民的不滿,他們譏刺他:「凱撒在凱旋式裡牽著高盧人走,卻牽他們進了元老院;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反穿上了(元老們的)闊邊長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適用於義大利各市鎮的自治法,給它們跟羅馬同樣的地位;他恢復了義大利一向免除的關稅;他還計劃廢除由商人承包徵收行省稅賦的辦法,改由國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銷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項秕政。難怪當時沸沸揚揚地傳說他想把首都遷到亞歷山大裡亞去,把羅馬改造成一個東方式的君主國家,主要就是因為他降低了羅馬城在國家中地位的緣故。

 

凱撒在公元前44年(58歲)被貴族共和派的殘餘分子刺殺,結束了他忙碌的一生。

 

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孫子——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在凱撒奠立的基礎上,徹底完成了把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改建成帝國的任務。


凱撒遇刺


 

三、史評凱撒

 

 

歷來評論凱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偉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統帥、作家、演說家等等,仿佛他是一個恁空建立了這個大帝國的人。

 

其實,凱撒的一生鬥爭,只不過是奴隸主階級中一個統治集團跟另一個統治集團為了該不該改變統治方式而作的鬥爭,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改善了這個奴隸制國家的處境,使奴隸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隸主階級,根本沒影響到當時廣大奴隸階級的命運。

 

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應該歸之於他的恰巧處在羅馬共和國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歷史時代,一時風雲際會,機緣湊合,讓他不自覺地完成了歷史要他完成的事業。

 

這裡,他的個人品質中的堅毅、機智大膽、圓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極其有限的作用,因而過分吹捧凱撒是不恰當的。

 

正像革命導師恩格斯說的那樣:「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這點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如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詬責凱撒,說他鎮壓了民主運動,把他的取銷行會組織、恢復義大利關稅。減少發給貧民口糧分額等等,說成是背叛平民。這些責難往往是出於對羅馬當時的所謂「平民」、「民主運動」等等名詞作了過分現代化解釋的結果。

 

要對共和末年聚居在羅馬的所謂平民、他們的構成、他們的政治作用和經濟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較複雜的工作,而且也不是這裡該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說,他們絕不是十八、九世紀的那種工業無產階級。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過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羅馬的無產階級依靠社會過活,現代社會則依靠無產階級過活」——這就是關於他們的最中肯的結論。

 

在公元前一兩世紀中,他們在政治上從來沒產生過一位自己的代表,也從來沒提出過自已的一套政治綱領,他們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動家手中播弄的工具。

 

正跟我們不能把他們當做現代無產階級一樣,我們也絕不可以把凱撒看做是路易•拿破崙甚或梯也爾一流人物。

 

凱撒在這裡,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當時其他活動家做過的事情,可以責備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們、後來又離開了他們而已。而離開他們、甚或損害到他們,則是當時不問那個民主派活動家一旦當權之後,勢必難免的事情。特別是凱撒,只要從前面簡單地舉出來的他所致力的工作來看,就可以知道這是他這些工作的必然結果。

 

首都的遊民階層久已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要減輕對行省的搜括、減少羅馬這個城市的特權,就不得不採取一些對這些遊民不利的措施,像發放給公民的免費口糧,被凱撒從三十二萬份一下子降到十五萬份,把這一過去一向認為是公民應享的特權嚴加限制,變成真正的社會救濟,就是一個例子。

 

而且建立了強有力的個人統治之後,公民大會連作為橡皮圖章的作用都失去了,遊民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結束,用不著再竭盡國庫所有去討好他們,這正是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從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必然結果。凱撒一生的所作所為可議的地方雖然很多,恰恰不在這一方面。



 

四、《高盧戰記》介紹

 


凱撒所寫的《高盧戰記》共七卷,記述了他在高盧作戰的經過,從公元前58年至52年,每年的事跡寫成一卷。

 

關於它的寫作過程,歷來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這是他每年向元老院和人民會議作的書面匯報,因此每年寫成一卷;有人認為這是他在公元前52—51年間的冬天一次寫成的。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可能他先是每年撰寫一卷,作為書面匯報,後來因為需要,又再加工連成一氣,成為現在的形式的。

 

公元前52—51年間的冬天,正是凱撒鎮壓了維欽及託列克斯領導的的聯合大起義,高盧基本上恢復了平靜的一年,但他在羅馬的地位已經在開始惡化。

 

這時,克拉蘇已死在安息(帕提亞),元老院中的政敵正在用盡心機計算凱撒。龐培雖然還沒正式跟他破裂,但當別人攻擊凱撒時,卻採取旁觀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凱撒也不得不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衛自己。

 

《高盧戰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寫的,一則為自己辯護,二則供給他自己在羅馬的一派人一個宣傳提綱。

 

他謙遜地把這部書叫做commentarii,即隨記或手記,表示不敢自詡為著作,只是直陳事實,供人參考而已。

 

在敘述過程中,他處處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自首至尾,通篇都用異常平靜、簡潔的筆調敘說戰事的經過,不露絲毫感情,既不怪怨他的政敵,也不吹捧自己,即或在一兩處地方提到自己的寬容和仁慈,也都只是轉述別人對他的看法。

 

這似乎是一種極為鬆散的平鋪直敘,使不明當時凱撒處境的人讀後,不知不覺會以為作者是以極坦率的胸懷,不加雕飾地隨手敘寫的,這正是凱撒寫作時一心要追求的效果,就連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西塞羅也禁不住讚揚它的「樸素、直率和雅致」,一般人自然更不會猜疑到這種樸素和直率背後隱藏著什麼。

 

其實,凱撒在戎馬倥傯之中,根本沒時間舞文弄墨,如果不是為了要答覆敵人,決不會提起筆來寫作,只是他沒有採用直接的答辯方式,而是委宛地用正面敘述事實經過的形式來為自己辯解的。

 

例如,當時他的政敵攻擊他的主要有一點,即他違犯了他自己在擔任執政官的那一年提出通過的「猶理亞反賄賂法」,這條法律規定行省長官本人,無論是否帶有軍隊,如未得人民會議或元老院許可,均不得隨意越出行省,也不得對別國發動戰爭。

 

凱撒在高盧的多次戰爭,就從來沒徵得過元老院的同意。因而,他在敘述每一次戰事之前,必先詳細說明這次戰事之所以不得不進行的原因。

 

再舉例說,他在卷四諸節中,詳細敘述了對登克德裡和烏西彼得人作戰的原因,這正是對元老院中加圖一流人的回答,而且通篇是以第三者口吻,平靜地、甚至似乎有些漠不關心地作出來的回答,要不是普魯塔克等人留下了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述,我們簡直不會看出這裡面有文章,從這些地方看來,書中一定有許多敘述看來似乎漫不經心,實際上卻是有意而為的。

 

作為主管三個行省的長官,他的工作一定是頭緒萬千,數不勝數,但他在書中從來不提徵戰以外的其他工作,這也說明他想通過自己在羅馬的代理人,向羅馬人民誇說的是什麼。

 

他想表明,儘管他在首都的政敵整天在他背後飛短流長,百般中傷他,他卻是義大利北部真正的屏障,正是因為有他像長城般的矗立在北方,才有義大利的繁榮和安寧。

 

他在敘述一次一次的艱苦戰鬥中,也從不忘記偶爾插進一兩句話提一下自己在戰鬥中所起的巨大的、而且在往是使整個戰事轉機的作用和自己受到士兵們的愛戴,以便羅馬人民了解高盧方面的疆土開拓、以及維欽及託列克斯這樣的強敵的徵服,完全是凱撒和他的部下浴血戰鬥的結果。

 

比起龐培徵服那些衰朽無用的東方老大古國來,難易程度不可同日而語,而元老院裡的一小撮貴族共和派所要陷害的,卻正是這樣一位櫛風沐雨、一心為國的人。

 

他只在書中一次對話中,借阿里奧維司都斯之口,輕輕點了一下他們的陰謀。這種地方很多,只有同時參看當時的羅馬歷史,才能看出字裡行間隱藏的東西。

 

《高盧戰記》敘事翔實精確,文筆清晰簡樸,歷來很得到愛好羅馬歷史、拉丁文學和軍事史等各方面人物的推崇。

 

特別因為凱撒是羅馬共和國時代第一個親身深入到外高盧西部和北部、到過不列顛和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地區、親眼目睹過當地的山川形勢和風俗人情的人,給我們留下的是當時的第一手直接資料。在他以前,雖也有過一些希臘和羅馬作者對這些地方作過一鱗半爪的介紹,但都是些道聽途說得來的傳聞。

 

因此,《戰記》又成為記述這些地區情況的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它對高盧和日耳曼各地區的從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到萌芽狀態國家出現這段時間裡的政治、社會、風俗和宗教等記述,成為我們研究原始社會和民族學的重要依據。

 

革命導師恩格斯的偉大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就曾經大量引用過它,他的其他一些論著如《馬爾克》、《論日耳曼人的古代歷史》等,也都把本書當作重要的參考文獻。

 

凱撒的七卷《戰記》,最後只寫到公元前52年為止,但他直到公元前50年才離開高盧,因此後面缺了兩年的事跡。凱撒死後,他的幕僚奧盧斯•伊爾久斯續寫了一卷第八卷,補起了這段空缺。

 

凱撒另外還有一部著作《內戰記》三卷,記述他自己跟龐培作戰的經過。 除了這兩部書以外, 記述凱撒戰績的還有伊爾久斯所寫的《亞歷山大裡亞戰記》和作者不詳的《阿非利加戰記》、《西班牙戰記》,這些書合起來統稱《凱撒戰記》。

 

本書經過長期傳抄,形成許多互有出入的版本,翻譯時根據1957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託伊布納爾叢書中的拉丁文本。這種本子考訂精詳,但略嫌繁瑣,每一頁都有好幾行註腳,有時比正文還長,都是一字一句參校各種版本的異同的,不符合我們今天讀它的目的要求,因此全部略去未譯,現在的注釋都是譯者加上的。

 

譯時還參考了幾種其他譯本,用得較多的,一種是洛布古典叢書(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中的J.Edwards英文拉丁對照本;另一種是W.A.MacDevitte的英譯本,這是英譯本中最常見的本子,列人朋氏叢書(Bohn’s Library)、人人叢書(Everymans Library) 和哈潑叢書(barner’s Library)的,都是這一本子。這兩種譯本有出入的地方,依託依布納爾本為定。原書沒有地圖,本書所附的地圖是依據洛布叢書本複製的。

 

由於譯者水平有限,錯誤的地方一定在所難免,懇析讀者指正。


一九七八年十月



相關焦點

  • 【杏園讀史】劉軒:「史學家」凱撒的「歷史著作」《高盧戰記》 ——《高盧戰記》書評
    整部書文筆清晰,記錄詳實,長期以來被視為研究這一時期高盧地區歷史的重要史料;並且作為拉丁語的入門教材在西方廣泛流傳,歷代史家對凱撒及其著作均有著深入的研究。有幸讀此著作,感慨頗深。感慨之餘,我們重新審視這部著作。凱撒在《高盧戰記》裡記述的是他徵戰高盧的親身經歷,是我們了解這一系列戰爭的唯一直接文獻,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凱撒《高盧戰記》
    所以讀《高盧戰記》我首先發現的是它的行文的流暢和文雅,以及戰爭所鼓起的雄壯的餘塵,描寫人物的感情也是樸素直白,頗類似於《荷馬史詩》。如描寫為犯了叛亂罪行的弟弟求情的狄維契阿古斯:狄維契阿古斯眼淚汪汪地擁抱著凱撒,懇求他不要給他兄弟什麼嚴厲的處罰。他說,他知道這些控訴都是真的,沒有人再比他更為這個難受了。2.
  • 高盧戰記:凱撒崛起的基石,羅馬帝國的前兆!
    彼時,克拉蘇和龐培作為蘇拉的部將,在鎮壓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前73年)和兼併本都王國(前65年)的過程中崛起,從而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資源,而凱撒更多是充當二人勢力緩衝的平衡器角色。然而伴隨著凱撒在高盧地區的所向披靡,他在羅馬共和國內部的聲望也隨即上升,最終成為國家的實際掌控者。那麼,凱撒是如何徵服高盧,從而一躍成為前三頭中最具權勢之人的呢?
  •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卷 譯者弁言 解題
    [凱撒]還留下了關乎他自己事功的《高盧戰記》以及涉及龐培的《內戰記》。由於《亞歷山大裡亞戰記》、《阿非利加戰記》與《西班牙戰記》的作者不明,一些人就認為是歐璞皮烏斯,另一些人認為是希爾提烏斯——那位還(etiam)補寫了《高盧戰記》未完成的末卷的人。
  • 愷撒的高盧戰記
    《高盧戰記》便是愷撒記錄其遠徵高盧的作戰經過的自著(最後一卷為其幕僚在愷撒逝世後補述)。以軍事的角度回顧愷撒在高盧取得的戰果,一方面是愷撒善於審視形勢並用兵大膽,以及他用軍事行動達到政治目的高超外交技巧(在解除萊茵河沿岸日耳曼人的威脅時尤甚)維持了廣大高盧領地的穩定。愷撒在作戰時歷來身先士卒,其鮮豔的著裝在陣前的出現總會極大鼓舞己方士氣。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同時期羅馬的軍事體制特性。
  • 凱撒徵服高盧時殲滅一百萬人,並讓士兵任意處置十萬女俘虜
    尤裡烏斯·凱撒是古代羅馬共和國走向羅馬帝國的奠基人物,他死後他的養子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凱撒外甥女的兒子)建立了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元首。高盧總督凱撒成名之戰是徵服高盧的戰爭,事後凱撒將此次戰爭記錄了下來,稱為《高盧戰記》,在位期間創立了「儒略曆」。
  • 顧枝鷹:《高盧戰記譯箋·第一卷》書摘
    凱撒,古羅馬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作家。凱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內徵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代表作有《高盧戰記》、《內戰記》。
  • 焙茶 | 凱撒在《高盧戰記》中寫了什麼?
    高盧人的性格較為急躁,性情多變且好奇。《高盧戰記》中曾記載道,「高盧人行事一向倉促、突然,臨近各邦由於受其權勢影響,亦群起尤。」高盧人這種行事急躁,易受煽動的性格也可在愷撒對歷次戰爭起因和作戰謀略的描述中略見一二。例如,文內提人扣押羅馬軍官後,厄蘇維地區和古裡阿沙立馬上效仿,扣押了進入他們境內的羅馬軍官。
  • 瑞士的簡稱CH,還與凱撒有關係
    凱撒在他那傳世經典《高盧戰記》的一開篇就用了不小的篇幅講述他與赫爾維西亞人交戰的情況。中文《高盧戰記》中譯作厄爾維幾人。《高盧戰記》是拉丁文的典範,翻譯成任何文字都會失色,但畢竟能讀懂古拉丁文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
  • 聯高盧之力,抗羅馬之師,阿萊西亞戰役維欽託利與凱撒的戰略之較
    他憑藉自身的謀略和勇猛重新將自己部落的控制權攥在手中。其它部族眼見維欽託利的成功而受到了鼓舞,自然也不願意屈居與羅馬的統治之下。經過維欽託利的現身演繹以及四處遊說,賽諾內人、帕裡西人等多個部族都紛紛與其結成同盟,受其領導。這樣一來,維欽託利就有了一定的兵力,準備反擊凱撒的羅馬軍隊。維欽託利雖也有一身軍事之才,但其對手可是威名遠播的凱撒。
  • 薦書丨凱撒戰曲:高盧戰記_內戰記(套裝共2冊)
    +內戰記(套裝共2冊)》包括《高盧戰記》、《內戰記》共兩冊。《高盧戰記》記述了愷撒從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在高盧作戰的經過。愷撒傳世名著,拉丁文典範之作,內涵豐富:軍迷觀戰,史家論事,民俗學者探究歐陸人文,謀略家悟王霸之道,愷撒迷看愷撒。徵服高盧,愷撒贏得了重要的政治資本。《高盧戰記》樸實客觀的文字背後,是處心積慮的辯護,回擊龐培,蒙蔽元老院視聽,塑造個人英武仁慈的英雄形象。書中洋溢著對羅馬精神的自豪,充滿了對蠻族英勇淳樸的敬意和對文明的反思。
  • 古典學系列文章之四:我與凱撒大帝的故事
    或許是因為年少無知,對戰爭憧憬,或許是曾經的我認為,凱撒是一個很酷的名字。在我剛接觸古羅馬歷史的時候,就愛上了凱撒這個人物。對於僅僅6年級的我來說,凱撒是個大英雄,他戰無不勝,領導羅馬共和國佔領了整個高盧地區(現在法國位置),並為羅馬帝國的榮耀奠定基礎。
  • 高盧戰爭(古羅馬)
    高盧地理位置公元1世紀,羅馬共和國面臨危機,國內政治鬥爭激烈,政壇上克拉蘇,凱撒,龐培嶄露頭腳,凱撒為了招兵買馬,建立獨栽體制,發動了高盧戰爭。高盧土地肥沃,兵源充足,一直是羅馬招募新兵的重地,戰略意義十分重要。公元前58午,凱撒出兵山南高盧,擊敗了數最多的赫爾維提亞部落。同年,凱撒又一舉擊敗了日耳曼國王奧斯維特的軍隊,並將戰線推進到萊茵河附近。公元前56年,凱撒發動遠徵軍,大規模北上,徹底徵服了高盧。
  • 《最強蝸牛》:可獲得藍貴高盧戰記
    3星給畫風和內容(自己體驗我懶得打字,奇奇怪怪的畫風配上奇奇怪怪的福利配上奇奇怪怪遊戲過程,簡直每次上線都是新體驗!)1星給60多個密令遊戲內6個,論壇群裡百度和公眾號內加起來差不多60多個!真的是點禮包點到手抽筋,嚴重懷疑是不是騙氪哦!不多但是夠你慢慢玩到扶桑地圖了。密令會過期,所以往後玩的人四捨五入虧了一個億,嗯,不錯,我舒服了!
  • 鐵甲人物誌——凱撒大帝
    羅馬海軍及戰船馬略去世,蘇拉上位之後,凱撒因為被懷疑與馬略有染,蘇拉要求他和他妻子科涅莉亞離婚,科涅莉亞已故之父秦納是元老院領袖,凱撒因此曾從中受益。為了讓國家未來的發展在他們三人的掌控之下,凱撒和克拉蘇、龐培結成「前三頭同盟」以抗拒來自元老院的制衡。龐培強大的軍事實力,凱撒不弱的軍事實力以及人脈,克拉蘇的財富讓他們的同盟成為了羅馬帝國不可撼動的勢力,此次結盟使得另外一位執政官大權旁落,權利被三巨頭掌控在手裡,執政官凱撒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三人不衝突的利益的政令,50歲的龐培還和凱撒進行PY交易娶了凱撒14歲的女兒。
  • 《西洋古代軍事戰略》古羅馬篇 第九講 高盧戰爭
    凱撒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才穩住陣腳,後續援軍趕到,夾擊納爾維人,納爾維人大敗。羅馬軍以損失數百人代價斬首5萬多人。戰後,凱撒肅清蠻族聯軍,又鎮壓了高盧部落中維內蒂人和阿奎達尼人的反抗,屠殺數萬人。並在前55年向元老院報導已徵服整個高盧。
  • 凱撒有哪些特異功能
    在他徵服高盧揮師羅馬時,只帶300騎兵和5,000步卒以「骰子已經擲了下去」的堅決渡過盧比孔河,與龐培和元老院對抗,入主羅馬。對下層的照顧。這從諸多方面都有表現。公元68年他徵服西班牙後,一方面搜刮富人財產償還債務,另方面降低羅馬銀行利率借錢給當地人民,頗得擁護。在高盧期間,他擊敗日耳曼人後將土著視為臣民,得到高盧人的歡呼與喜愛。
  • 古代高盧:從山南高盧到納博尼西斯和阿基坦,在羅馬治下的交融
    在共和國後期,位於阿爾卑斯山另一邊、波河之外的山北高盧地區,又被稱為帕達河外高盧(Gallia Transpadana),波河的拉丁名正是Padua。普羅文西亞和普羅旺斯馬西利亞(今馬賽)是公元前600年希臘人定居的一個城市,當馬西利亞在公元前154年遭到利古裡亞人和高盧部落的攻擊時,羅馬人擔心他們會進入西斯潘尼亞,便向馬西利亞伸出援手。
  • 揭秘:凱撒大帝並非死於他人刺殺而是自殺?
    凱撒是蘇拉的反對派馬略的內侄與秦納的女婿,為避免因此立場而遭到蘇拉的迫害,他在青年時離開羅馬前往東方。公元前78年蘇拉去世,凱撒回到羅馬,先後出任財務官和市政官。為了籠絡人心,凱撒慷慨捐資,使自己在人群中的聲望日增。
  • 一代梟雄凱撒大帝,因何而死?
    此外,凱撒還是一個有膽識的人,他勇於揭露元老貴族的貪汙行為,在羅馬人心中也因此逐步樹立了威信。 為了籠絡以克拉蘇為代表的騎士們,凱撒還減免了其亞洲的租金。 凱撒深知自己需要更多的業績和實力,才能進一步實現政治野心,於是在凱撒就任高盧總督後。先是挑撥高盧本地與各部落之間的矛盾,然後利用四個兵團的軍力,一舉徵服了高盧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