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知名投資人陳潔:疫情中北美線上業務的現狀與投資邏輯

2021-01-18 數碼視界觀

美國確診數已經飆升至100萬,整個美國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下。

在全球外貿萎縮,北美多地封鎖,消費需求驟減的情況下,作為少數的幾個未受疫情影響的行業,生鮮、外賣、在線醫療等領域在北美的逆勢高速發展頗受關注。

疫情以來這段時間,美國矽谷知名投資人陳潔所投的大多數企業反而不斷增長。

自2017年以來,陳潔活躍在中美加三地,擔任老牌風投凱爾特亞洲基金CHVP Asia管理合伙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並在消費、醫療健康等領域投資了數十個項目,是北美最活躍的華人投資者之一。

在其投資生涯中,陳潔曾投資過多家O2O消費、醫療領域的優質公司,比如飯糰外賣、生鮮平臺GrubMarket、在線支付平臺IOT Pay、AI醫療公司Circadia等等。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是無法預料到黑天鵝事件,但是陳潔所投資項目的逆勢增長並非偶然。這表明,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與線上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線上線下協同得更好的企業,天然地具有更高的抗風險性。

在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之下,陳潔過去對於北美線上業務的投資邏輯得以驗證。

搭建消費類投資的生態系統

在這場疫情之中,外賣、生鮮、線上支付以及線上醫療等領域是少數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獲得了高速增長的行業。在陳潔投資過的企業中,有不少項目來自上述領域。

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華裔90後投資人的投資方式比較特別,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不僅要能投出好項目,更要讓這些被投項目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相互協同產生更大的效益。

陳潔在鈦媒體大會上擔任評委

在這場疫情之中,陳潔所投資的外賣、生鮮、線上支付公司、等位訂餐公司就展現出了強大的協同效應,抓住了疫情為線上消費領域帶來的黃金機遇,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在外賣領域,陳潔早在2018年底就通過CentreGold Capital領投了北美外賣平臺「飯糰外賣」。自今年3月底北美各地陸續下達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命令,限制居民不必要的外出行動以來,各地餐廳都停止了堂食,只允許送外賣。這讓人們將原本外出就餐的需求,極大地轉移到了外賣上,短短數周之內,飯糰APP線上外賣訂單幾乎增長了數倍。

圖:飯糰外賣還為每一位消費者贈送口罩

陳潔表示,疫情中很多傳統餐館的線上化開始加速,飯糰APP的商家覆蓋面顯著提升,比如飯糰外賣在疫情中與海底撈獨家籤約,負責其加拿大的外賣業務。這背後不僅是疫情倒逼餐館進行線上化轉型並發展外賣業務,也有陳潔所投資的另一家在線支付公司IOTPay的助攻。

飯糰外賣

美國許多餐館仍採取傳統的刷卡方式甚至是現金支付(cash only),這也讓其線上化進程遇到困難。而IOTPay解決了商家在線支付的問題,可以把商家的手機直接變成POS機,無需任何額外的硬體,就可以支持銀行卡、微信支付、支付寶、銀聯等支付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陳潔看來,疫情培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而這種消費習慣的養成是不可逆的。過去尤其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並不願意嘗試外賣,對於平臺來說,獲客成本很高,很難滲透。但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人使用後發現「真香」,這種趨勢會推進社會整體數位化進程。

在生鮮配送方面,2019年1月陳潔領投了北美生鮮電商平臺GrubMarket。據透露,在就地避難後的短短一周內,GrubMarket的訂單暴增5倍。

陳潔表示,美國的生鮮業務相對來說可以盈利,原因就在於美國生鮮的客單價高。美國人家中往往有很大的冰箱,因此習慣於一次性採購大量食物囤著,美國生鮮的客單價高達80餘美金,差不多是中國的四五倍。但從中美兩地的食品物價來說,美國食品的價格相比中國並沒有貴多少。

生鮮業務在疫情中遇到的主要挑戰在於配送。在紐約等大城市,用戶在下單後往往需要排隊一周才能收到貨品。陳潔解釋說,目前美國的生鮮及外賣主要有兩種配送方式,分別是跑腿模式及自建倉模式,但是在流量暴增的情況下,兩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問題。對於像Instacart這樣的跑腿模式來說,跑腿員漏單的情況非常常見,並且配送成本也非常高。而GrubMarket採用的是自建倉模式,可以解決貨源及漏單的問題,但自建的配送團隊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激增的需求。

此外,陳潔還投資了北美版的「美味不用等」——Snappy,主要提供針對餐館客戶的SaaS服務,將等位、預訂、配送、自提等服務模塊化。疫情原本也為Snappy帶來了負面影響,但由於「生態圈」的存在,這些生態系統內的企業可以相互串聯,相互導流。許多餐館在線上化的同時,也通過Snappy、IOTPay等公司增加了自提、等位、預約、支付、配送等功能。

據了解,目前陳潔所投資的多家消費類企業,如IOTPay、飯糰、Snappy、GrubMarket等公司,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的戰略合作。

化危為機的「中央廚房」

當然,並非所有的企業都如生鮮、外賣等行業那樣「幸運」。這次疫情的波及面很廣,尤其是對於高度依賴服務業的美國來說,已經實實在在地衝擊到了實體經濟,大部分行業或多或少都正經歷著訂單、銷量下滑的現實。

但在陳潔看來,好的團隊與項目,即便是遇到了疫情這樣「百年難遇」的威脅,也能及時調轉龍頭,快速應對。尋找這樣給力的運營團隊也是投資人需要考察的方面之一。北美中央廚房及外送平臺的鹽語(Saltal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鹽語(Saltalk)起源於舊金山灣區,是陳潔於2019年底投資的項目。鹽語的主要產品是亞洲菜的半成品,比如中國人愛吃的糖醋排骨、夫妻肺片、白斬雞、南瓜扣肉、話梅肘子等菜餚,還有甜品、奶茶等美食,都可以它的平臺上買到。鹽語會將菜與湯汁分開打包,並通過自己的配送系統送達,消費者在家中只需要將食物簡單地熱一下,澆上湯汁就可以享用。

圖:鹽語(Saltalk)的產品

一開始疫情對於鹽語的發展是不利的,因為過去鹽語的客戶以B端為主,包括灣區各大公司的團餐、學校食堂、餐館等等。隨著疫情的爆發,大量科技公司在家辦公,同時餐館也停止了堂食,導致2B業務的下滑。

但是鹽語很快調整策略,將目標客戶改為C端的普通消費者。轉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番波折,過去以B端為主,是給一家公司送300份飯,而現在變成了將300份飯送到不同的地方,這使得初期鹽語自身的配送團隊很難適應暴增的C端訂單需求。

鹽語運營團隊快速摸索出了一種新的配送模式,即由配送員將同一片區的訂單統一送到指定的取貨點,由大家自取,這極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配送的時間成本。陳潔表示,半成品並不像外賣那樣對於配送時間有那麼高的要求,現在很多人宅在家裡比較閒,完全可以自取。如今,鹽語的2C業務不僅彌補了2B業務的下滑,甚至目前2C業務的規模還實現了反超。

陳潔在談及鹽語的投資邏輯時提到,鹽語C端業務的商業模式是成立的,半成品的價格相對成品來說很有優勢,對消費者有吸引力;但半成品同時也能做到比較高的客單價,因為用戶往往一次性訂購好幾天的量,高客單價保證了一定的盈利空間。此外,據陳潔透露,鹽語所用到的食材的供貨方也是GrubMarket,與其投資生態系統上的企業相輔相成。

在線醫療需求井噴

除了O2O線上消費業務在北美「多點開花」,來勢兇猛的疫情也促使在線醫療需求的井噴。與中國類似,美國在線醫療APP的活躍度在疫情期間也得以飆升,疫情幫助在線醫療行業完成了很好的一次用戶培育,觸達了許多之前從未接觸過它的人。

在陳潔的投資版圖中,在線醫療也是他長期看好並非常重視的一大領域。並且,在陳潔看來,一個好的在線醫療項目,需要在長期商業邏輯和用戶使用習慣上是站得住腳的,而並非僅僅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曇花一現」。

比如,陳潔所投資的精神科在線診斷平臺Cerebral在疫情期間用戶量直線上升。Cerebral可以為患者在線診斷並進行網絡開藥,讓人們不用去醫院看病、取藥,降低人們暴露於病毒中的風險。而且,相比其他線下診斷與治療不可替代的疾病,精神類疾病的在線診療在用戶養成習慣後,更能夠留住用戶,讓這個模式長久地跑下去。

另一些AI在線醫療公司則直接地為疫情本身的防控創造了價值,比如陳潔曾經投資的Circadia醫療。過去,Circadia醫療的主要產品可以針對失眠症患者進行睡眠監測,在睡夢中監測患者呼吸、心率,以便在患者的身體出現狀況時及時介入,在線對接醫生進行診斷與治療,從而為患者及保險公司省下大筆的醫療費用。

疫情當前,除了減少患者就診的次數,Circadia的技術還被應用到抗疫的一線,在急診室及醫院中,用於監測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心跳等身體狀況。

據介紹,Circadia於近期推出了非接觸式呼吸監測系統(C100),可以通過算法對患者肺功能的潛在惡化進行警報,從而減少處於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對COVID-19病毒的暴露風險。據悉,Circadia已交付了2000臺設備,並承諾將其生產能力提高兩倍。目前,Circadia已經收到了多家醫院的訂單,並開始與洛杉磯的一家大型醫院部署該呼吸監測設備。

圖:Circadia官網產品圖

回歸商業本質

「疫情並沒有改變我的投資邏輯,我的投資邏輯是,回歸商業本質。」陳潔說道。

新冠疫情將世界經濟的前景籠罩在黯淡的陰影之下,但是陳潔所投資的公司,在疫情的錘鍊中,不僅沒有節節敗退,反而越挫越勇,甚至不少項目的用戶量與訂單量都在疫情中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

這一方面與陳潔所選擇的賽道有關。在過去的幾年中,陳潔主要關注的是北美市場線下機會與網際網路的結合(Online To Offline)領域的機會。O2O對於創投界來說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對於北美市場來說,孕育著無數的機會的同時,也考驗這投資人的眼光與判斷力。

對陳潔來說,投資始終圍繞的主題是「能給人帶來生活方便,能讓人足不出戶解決問題,減輕社會負擔的東西」。從這次疫情中陳潔所投資的企業所展現出的生命力與靈活性來看,疫情恰恰如同一個窗口,顯示了O2O消費、在線醫療等賽道是極有價值、極具潛力的賽道,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另一方面,陳潔在作出投資決策時,非常注重公司的財務狀況。陳潔表示,所謂「回歸商業本質」的投資邏輯,就是在投資中,迴避所有「講故事」的公司,尋找「可以看得見的利潤,算得過來的帳」,選擇商業模型良好、現金流健康的公司。

在陳潔的投資生涯中,遇見過無數帶著PPT與所謂「好的idea」侃侃而談的創業者,在矽谷,靠一個故事估值幾千萬美金的公司不勝枚舉。但陳潔不會投資這樣的公司。在陳潔所投過的項目中,諸如飯糰、GrubMarket、Saltalk這樣的項目,哪怕當下尚未盈利,也能看到穩定的現金流與確定性的增長。

疫情之下,擁有良好現金流企業的抗風險性前所未有地凸顯。舉例來說,原本主攻B端業務的Saltalk(鹽語),若非它本身財務狀況良好,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可能尚未成功轉型C端市場,就已經在第一波衝擊中倒下了。

陳潔表示,他對被投企業的要求是,在完成本輪融資後,哪怕未來不繼續融資,也能在市場上活下來。在陳潔看來,那種「估值越大我越投」的投資方式不符合商業邏輯,就好比前幾年創投圈炙手可熱的共享單車,這種投資方式背後其實是一種博傻理論,看看有沒有「傻子」接下一輪。

陳潔,凱爾特創投亞洲合伙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陳潔畢業於哈佛大學,專注於消費、生物醫療、AI等領域的投資。

相關焦點

  • 小C我在溫哥華混吃等死了6年,終於有風投揣著錢找上我
    而GrubMarket可持續地高增長及盈利能力在矽谷的食品科技及電商類創業公司中獨樹一幟也被凱爾特亞洲管理合伙人陳潔和劉燁來看好陳潔是矽谷90後知名華裔投資人畢業於哈佛。專注於中國模式出海的C端消費平臺數字醫療領域
  • 張萌時間|矽谷知名投資人張璐,對話價值影響力人物第一季第8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張萌時間:對話2018價值影響力人物》第一季第8期對話FUSION FUND創始合伙人張璐張璐,矽谷知名投資人,Fusion Fund她是美國《福布斯》雜誌投資領域首位獲得「榮譽主題人物」稱號的華人,是美國《T&C》周刊五十位現代最具影響力女性之一,在矽谷叱吒風雲,是2018年度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是世界經濟論壇2018「全球青年領袖」。
  • 影視投資熱鬧背後的投資邏輯
    但電影市場格局遠未定型,在投資領域,以文化產業基金的形式來投資運作影視項目的模式日益成熟,紅杉中國、經緯創投、天堂矽谷、IDG資本等PE巨頭均有布局。近期,作為地產私募基金的領軍企業長富匯銀基金也對外公布消息,已進軍文化產業,加速布局多元化。
  • 矽谷最牛逼的50個天使投資人
    矽谷是塊寶地,孕育了許多頂級科技公司,也孕育了許多頂級投資人。下面就是矽谷最牛逼的50個天使投資人盤點:1)Dave McClure簡介:美國矽谷山景城的早期種子基金和創業孵化器500 Startups創始合作夥伴,MacClure曾在PayPal,Founders Fund以及Simply Hired呆過。
  • 一級市場投資人的2020:下半年報復性看項目,有投資機構已省略盡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多位投資人,普遍狀態是「上半年電話會,下半年全國飛」。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記得疫情緩解後第一次出差的日子,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一天並不值得紀念,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研究市場、盡調看項目、匯報做決斷,投資人的工作周而復始。
  • 郭威:矽谷簡單粗暴創投史
    郭威,矽谷投資人。2015年創辦 Wei Fund,2017年創立UpHonest Capital。至今,郭威已投資過約200家矽谷創業公司。Uphonest Capital的股東包括眾多知名風險投資機構以及上市公司。郭威現在管理著近一億美金,他傑出的投資表現吸引了中美兩國風投界的高度關注及認可:他被華盛頓郵報評為「China Wisper」,並成為第一位被科技商業媒體The Information採訪的中國投資人。如果要簡單粗暴地回顧和總結矽谷投資歷史,這其中的關鍵詞,是「傳承」。
  • 【動態新聞】天堂矽谷管理合伙人夏錚受邀擔任武漢市創新創業項目總決賽評審專家
    入圍總決賽的創業者中不乏擁有華為、雷諾等世界500強企業從業經歷的技術骨幹,其創業項目涵蓋了可穿戴智能設備、智慧智能安防、紅外檢測設備、快速pcr檢測等諸多細分領域。 受邀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天堂矽谷管理基金所投資的風脈能源董事長、全球知名風電專家葉毅博士,他圍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創業?」做了精彩的主題分享。
  • 2020,那些矽谷返鄉的創業者們丨深氪Lite
    幾乎是以疫情中最快的速度買到機票,她在三個月後登上了回國的飛機。儘管這場飛行頗為周折:在經歷了長達48個小時、途徑芝加哥、墨西哥、東京的疲憊飛行後,她還需要在梅雨天卻無法開空調的上海酒店裡獨自度過14天。但魏新月依然止不住興奮——她回來,是為了創業。 今年3月底,一條微信推文在魏新月所在的北美華人圈中一度刷屏:《致大洋彼岸的你》。「疫情當前,不能聚首。
  • 加州遭受新冠疫情衝擊,矽谷「戰疫」進行時
    由於新冠疫情直接影響到全球民眾出行需求,Uber股價過去一個月已經腰斬對半,好在Uber旗下的外賣業務Uber Eats在疫情中業務飆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Uber的頹勢。美國本地出行服務商Lyft的市值更是蒸發了三分之一,緊急推出了在線送藥和送餐服務。 原本打算今年上市的全球共享民宿巨頭Airbnb則乾脆取消了上市計劃。
  • 矽谷孵化器的中國江湖-虎嗅網
    知名記者Tad Friend在他對孵化器的思考中寫道,「自 2005 年 YC 建立以來,各個地方的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幫助創業公司從一行代碼發展成為一家真正的公司,以換取 5% 到 7% 的創業股權。孵化器們通常提供 1.5-10 萬美金、集中於三個月時間的諮詢服務、介紹各種導師資源,以及在最後設立一個 Demo Day,投資人們會在這一天集體驗收成果。
  • 知名投資人:投資人的話不能全信,誰能拍好視頻誰就有更大的紅利
    除了疫情之外,B站出圈、國潮興起、手機產業鏈暗戰……這些看似紛繁的商業現象在頂尖投資人眼裡,背後有著深層的邏輯和別樣的圖景。近日,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在「2020第一財經數據盛典」與CBNData總裁王洋進行了一場精彩對話。
  • 年輕投資人 CyberAgent吳文蔚:投資跟結婚一個道理
    因為這個專題偏向人物本身,同時希望讓讀者朋友對投資這行有更多了解,話題取捨上頗費了一番功夫。介紹下本次的受邀訪談對象,來自母公司位於日本,投資過土豆和很多知名手遊的投資機構——CyberAgent 上海總經理吳文蔚。
  • 「反脆弱」也許就是疫期下創業&投資最好的應對方式
    反脆弱或許是指引我們在「黑天鵝」疫情中持續生存的行動指南,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反脆弱的,矽谷「鼓勵失敗」的傳統也是反脆弱的。利用隨機事件、不可預測的衝擊、壓力實現自我再生,即是反脆弱(Antifragile)機制。面對波動性或黑天鵝,脆弱的事物通常會從中受害,而非受益。
  • 白酒新勢力如匠,頻頻受知名投資人青睞
    ,白酒企業開始下沉到各個區域進行區域市場的走訪,拜訪經銷商、走訪終端、召開營銷會議等,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的酒企們,要抓住下半年的時機,振奮行業,這一點在貴州如匠酒創始人陳遠河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他在本次疫情的前中後期都做的很「接地氣」,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應。
  • 【2020矽谷高創會嘉賓專輯】創始人空間董事長兼CEO Steve Hoffman
    秉持著「賦能未來」的信念,今年矽谷高創會將首次以「雲上創新周」形式舉辦,聯動全球的創新力量,打造全球互聯的創新網絡,與矽谷、波士頓,西雅圖,紐約,洛杉磯,北京,深圳,南京,香港,東京、首爾、新加坡,德國,倫敦、多倫多,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創新高地共聚線上!六天活動中,我們將邀請部分曾在歷屆高創會舞臺上發表真知灼見、留下難忘時刻的嘉賓再次蒞臨大會。
  • 新冠疫情促使矽谷精英打造海上烏託邦
    新冠疫情不僅改變了矽谷的工作方式,也讓一些矽谷精英們再次對「海上烏託邦」的夢想產生了興趣。既然沒有了辦公室束縛,允許永久遠程辦工,為什麼要呆在疫情陰影下的大陸,留在房價昂貴的矽谷,忍受加州的高額稅收,還要被工作籤證所綁著?
  • 創業風口迭起,投資人喜歡什麼樣的創業者?
    11月5日,在由財新傳媒主辦的第六屆財新峰會的新知論壇上,投資家、實業家徐小平、鄧鋒、黃曉慶,知名科學家魯白、饒毅、謝宇圍繞科技創新和未來投資進行了討論,分享了關於金融與科技創新關係、中美創業環境差異、投資人投資邏輯以及未來五年內創業風口等方面的觀點。
  • 疫情中,在線常態讓我們看到未來的微光
    矽谷始終在線,傳統行業加速轉型在這次疫情中,許多矽谷大公司幾乎可以說是無縫銜接到了線上工作。電商巨頭Amazon在疫情期間銷售額大漲,工程師們雖然在家工作,仍然很繁忙。矽谷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對鈦媒體表示。這幫助打破了過去的一種「僵局」。張璐介紹道,在Fusion Fund搭建的CXO(500強企業的C-level)網絡中,在疫情之前,不少企業管理者已經透露,他們正在試圖搭建他們的數據科學團隊,甚至設置首席數據官職務,來幫助他們更好的進行數位化轉型以及企業架構變革。
  • 撥開疫情危機迷霧,投資人請收好這五大「解藥」
    題圖來源| ssyer作者 | 李明珠來源 | 創業資本會(ID:chuangyzbh )新冠疫情的來襲,使得線上會議、直播成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常態,同創偉業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鄭偉鶴也在近日完成了「直播首秀」,在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資本市場學院等機構搭建的線上平臺深度分享了投資機構應對疫情的「五大解藥」。
  • 2020,矽谷開啟「疫情後大創新時代」元年
    但2020年這場疫情,反倒是給矽谷注入了以及強心針——讓它找到了新的活力和方向,讓創新的心臟又開始強勁跳動。2020年,矽谷比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在更主動的擁抱變化。當疫情爆發,人們的需求驟變,矽谷的科技公司從中獲得了更多創新的靈感,而且將更徹底地改變疫情後時代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