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確診數已經飆升至100萬,整個美國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下。
在全球外貿萎縮,北美多地封鎖,消費需求驟減的情況下,作為少數的幾個未受疫情影響的行業,生鮮、外賣、在線醫療等領域在北美的逆勢高速發展頗受關注。
疫情以來這段時間,美國矽谷知名投資人陳潔所投的大多數企業反而不斷增長。
自2017年以來,陳潔活躍在中美加三地,擔任老牌風投凱爾特亞洲基金CHVP Asia管理合伙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並在消費、醫療健康等領域投資了數十個項目,是北美最活躍的華人投資者之一。
在其投資生涯中,陳潔曾投資過多家O2O消費、醫療領域的優質公司,比如飯糰外賣、生鮮平臺GrubMarket、在線支付平臺IOT Pay、AI醫療公司Circadia等等。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是無法預料到黑天鵝事件,但是陳潔所投資項目的逆勢增長並非偶然。這表明,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與線上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線上線下協同得更好的企業,天然地具有更高的抗風險性。
在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之下,陳潔過去對於北美線上業務的投資邏輯得以驗證。
搭建消費類投資的生態系統
在這場疫情之中,外賣、生鮮、線上支付以及線上醫療等領域是少數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獲得了高速增長的行業。在陳潔投資過的企業中,有不少項目來自上述領域。
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華裔90後投資人的投資方式比較特別,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不僅要能投出好項目,更要讓這些被投項目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相互協同產生更大的效益。
陳潔在鈦媒體大會上擔任評委
在這場疫情之中,陳潔所投資的外賣、生鮮、線上支付公司、等位訂餐公司就展現出了強大的協同效應,抓住了疫情為線上消費領域帶來的黃金機遇,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在外賣領域,陳潔早在2018年底就通過CentreGold Capital領投了北美外賣平臺「飯糰外賣」。自今年3月底北美各地陸續下達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命令,限制居民不必要的外出行動以來,各地餐廳都停止了堂食,只允許送外賣。這讓人們將原本外出就餐的需求,極大地轉移到了外賣上,短短數周之內,飯糰APP線上外賣訂單幾乎增長了數倍。
圖:飯糰外賣還為每一位消費者贈送口罩
陳潔表示,疫情中很多傳統餐館的線上化開始加速,飯糰APP的商家覆蓋面顯著提升,比如飯糰外賣在疫情中與海底撈獨家籤約,負責其加拿大的外賣業務。這背後不僅是疫情倒逼餐館進行線上化轉型並發展外賣業務,也有陳潔所投資的另一家在線支付公司IOTPay的助攻。
飯糰外賣
美國許多餐館仍採取傳統的刷卡方式甚至是現金支付(cash only),這也讓其線上化進程遇到困難。而IOTPay解決了商家在線支付的問題,可以把商家的手機直接變成POS機,無需任何額外的硬體,就可以支持銀行卡、微信支付、支付寶、銀聯等支付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陳潔看來,疫情培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而這種消費習慣的養成是不可逆的。過去尤其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並不願意嘗試外賣,對於平臺來說,獲客成本很高,很難滲透。但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人使用後發現「真香」,這種趨勢會推進社會整體數位化進程。
在生鮮配送方面,2019年1月陳潔領投了北美生鮮電商平臺GrubMarket。據透露,在就地避難後的短短一周內,GrubMarket的訂單暴增5倍。
陳潔表示,美國的生鮮業務相對來說可以盈利,原因就在於美國生鮮的客單價高。美國人家中往往有很大的冰箱,因此習慣於一次性採購大量食物囤著,美國生鮮的客單價高達80餘美金,差不多是中國的四五倍。但從中美兩地的食品物價來說,美國食品的價格相比中國並沒有貴多少。
生鮮業務在疫情中遇到的主要挑戰在於配送。在紐約等大城市,用戶在下單後往往需要排隊一周才能收到貨品。陳潔解釋說,目前美國的生鮮及外賣主要有兩種配送方式,分別是跑腿模式及自建倉模式,但是在流量暴增的情況下,兩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問題。對於像Instacart這樣的跑腿模式來說,跑腿員漏單的情況非常常見,並且配送成本也非常高。而GrubMarket採用的是自建倉模式,可以解決貨源及漏單的問題,但自建的配送團隊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激增的需求。
此外,陳潔還投資了北美版的「美味不用等」——Snappy,主要提供針對餐館客戶的SaaS服務,將等位、預訂、配送、自提等服務模塊化。疫情原本也為Snappy帶來了負面影響,但由於「生態圈」的存在,這些生態系統內的企業可以相互串聯,相互導流。許多餐館在線上化的同時,也通過Snappy、IOTPay等公司增加了自提、等位、預約、支付、配送等功能。
據了解,目前陳潔所投資的多家消費類企業,如IOTPay、飯糰、Snappy、GrubMarket等公司,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的戰略合作。
化危為機的「中央廚房」
當然,並非所有的企業都如生鮮、外賣等行業那樣「幸運」。這次疫情的波及面很廣,尤其是對於高度依賴服務業的美國來說,已經實實在在地衝擊到了實體經濟,大部分行業或多或少都正經歷著訂單、銷量下滑的現實。
但在陳潔看來,好的團隊與項目,即便是遇到了疫情這樣「百年難遇」的威脅,也能及時調轉龍頭,快速應對。尋找這樣給力的運營團隊也是投資人需要考察的方面之一。北美中央廚房及外送平臺的鹽語(Saltal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鹽語(Saltalk)起源於舊金山灣區,是陳潔於2019年底投資的項目。鹽語的主要產品是亞洲菜的半成品,比如中國人愛吃的糖醋排骨、夫妻肺片、白斬雞、南瓜扣肉、話梅肘子等菜餚,還有甜品、奶茶等美食,都可以它的平臺上買到。鹽語會將菜與湯汁分開打包,並通過自己的配送系統送達,消費者在家中只需要將食物簡單地熱一下,澆上湯汁就可以享用。
圖:鹽語(Saltalk)的產品
一開始疫情對於鹽語的發展是不利的,因為過去鹽語的客戶以B端為主,包括灣區各大公司的團餐、學校食堂、餐館等等。隨著疫情的爆發,大量科技公司在家辦公,同時餐館也停止了堂食,導致2B業務的下滑。
但是鹽語很快調整策略,將目標客戶改為C端的普通消費者。轉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番波折,過去以B端為主,是給一家公司送300份飯,而現在變成了將300份飯送到不同的地方,這使得初期鹽語自身的配送團隊很難適應暴增的C端訂單需求。
鹽語運營團隊快速摸索出了一種新的配送模式,即由配送員將同一片區的訂單統一送到指定的取貨點,由大家自取,這極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配送的時間成本。陳潔表示,半成品並不像外賣那樣對於配送時間有那麼高的要求,現在很多人宅在家裡比較閒,完全可以自取。如今,鹽語的2C業務不僅彌補了2B業務的下滑,甚至目前2C業務的規模還實現了反超。
陳潔在談及鹽語的投資邏輯時提到,鹽語C端業務的商業模式是成立的,半成品的價格相對成品來說很有優勢,對消費者有吸引力;但半成品同時也能做到比較高的客單價,因為用戶往往一次性訂購好幾天的量,高客單價保證了一定的盈利空間。此外,據陳潔透露,鹽語所用到的食材的供貨方也是GrubMarket,與其投資生態系統上的企業相輔相成。
在線醫療需求井噴
除了O2O線上消費業務在北美「多點開花」,來勢兇猛的疫情也促使在線醫療需求的井噴。與中國類似,美國在線醫療APP的活躍度在疫情期間也得以飆升,疫情幫助在線醫療行業完成了很好的一次用戶培育,觸達了許多之前從未接觸過它的人。
在陳潔的投資版圖中,在線醫療也是他長期看好並非常重視的一大領域。並且,在陳潔看來,一個好的在線醫療項目,需要在長期商業邏輯和用戶使用習慣上是站得住腳的,而並非僅僅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曇花一現」。
比如,陳潔所投資的精神科在線診斷平臺Cerebral在疫情期間用戶量直線上升。Cerebral可以為患者在線診斷並進行網絡開藥,讓人們不用去醫院看病、取藥,降低人們暴露於病毒中的風險。而且,相比其他線下診斷與治療不可替代的疾病,精神類疾病的在線診療在用戶養成習慣後,更能夠留住用戶,讓這個模式長久地跑下去。
另一些AI在線醫療公司則直接地為疫情本身的防控創造了價值,比如陳潔曾經投資的Circadia醫療。過去,Circadia醫療的主要產品可以針對失眠症患者進行睡眠監測,在睡夢中監測患者呼吸、心率,以便在患者的身體出現狀況時及時介入,在線對接醫生進行診斷與治療,從而為患者及保險公司省下大筆的醫療費用。
疫情當前,除了減少患者就診的次數,Circadia的技術還被應用到抗疫的一線,在急診室及醫院中,用於監測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心跳等身體狀況。
據介紹,Circadia於近期推出了非接觸式呼吸監測系統(C100),可以通過算法對患者肺功能的潛在惡化進行警報,從而減少處於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對COVID-19病毒的暴露風險。據悉,Circadia已交付了2000臺設備,並承諾將其生產能力提高兩倍。目前,Circadia已經收到了多家醫院的訂單,並開始與洛杉磯的一家大型醫院部署該呼吸監測設備。
圖:Circadia官網產品圖
回歸商業本質
「疫情並沒有改變我的投資邏輯,我的投資邏輯是,回歸商業本質。」陳潔說道。
新冠疫情將世界經濟的前景籠罩在黯淡的陰影之下,但是陳潔所投資的公司,在疫情的錘鍊中,不僅沒有節節敗退,反而越挫越勇,甚至不少項目的用戶量與訂單量都在疫情中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
這一方面與陳潔所選擇的賽道有關。在過去的幾年中,陳潔主要關注的是北美市場線下機會與網際網路的結合(Online To Offline)領域的機會。O2O對於創投界來說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對於北美市場來說,孕育著無數的機會的同時,也考驗這投資人的眼光與判斷力。
對陳潔來說,投資始終圍繞的主題是「能給人帶來生活方便,能讓人足不出戶解決問題,減輕社會負擔的東西」。從這次疫情中陳潔所投資的企業所展現出的生命力與靈活性來看,疫情恰恰如同一個窗口,顯示了O2O消費、在線醫療等賽道是極有價值、極具潛力的賽道,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另一方面,陳潔在作出投資決策時,非常注重公司的財務狀況。陳潔表示,所謂「回歸商業本質」的投資邏輯,就是在投資中,迴避所有「講故事」的公司,尋找「可以看得見的利潤,算得過來的帳」,選擇商業模型良好、現金流健康的公司。
在陳潔的投資生涯中,遇見過無數帶著PPT與所謂「好的idea」侃侃而談的創業者,在矽谷,靠一個故事估值幾千萬美金的公司不勝枚舉。但陳潔不會投資這樣的公司。在陳潔所投過的項目中,諸如飯糰、GrubMarket、Saltalk這樣的項目,哪怕當下尚未盈利,也能看到穩定的現金流與確定性的增長。
疫情之下,擁有良好現金流企業的抗風險性前所未有地凸顯。舉例來說,原本主攻B端業務的Saltalk(鹽語),若非它本身財務狀況良好,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可能尚未成功轉型C端市場,就已經在第一波衝擊中倒下了。
陳潔表示,他對被投企業的要求是,在完成本輪融資後,哪怕未來不繼續融資,也能在市場上活下來。在陳潔看來,那種「估值越大我越投」的投資方式不符合商業邏輯,就好比前幾年創投圈炙手可熱的共享單車,這種投資方式背後其實是一種博傻理論,看看有沒有「傻子」接下一輪。
陳潔,凱爾特創投亞洲合伙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陳潔畢業於哈佛大學,專注於消費、生物醫療、AI等領域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