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分數低了,沮喪;分數高了,欣喜。這樣就結束了嗎?考完了,還要報志願,這才是最後一關,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關,才能為十二載寒窗畫上句號。有多少孩子因為志願填報從人生的「高光時刻」被送入「至暗時刻」,太多,太多。
曾經歷過這樣一個事,是我朋友的侄女身上發生的。
女生,藝術生,天資很好的資優藝術生,專業課與文化課同樣優秀。
高考出分後,找我進行過諮詢,我認為憑藉孩子的專業課與文化課分數可以進入一所211院校學習設計。但是,我的專長在文化生,藝術生沒有百分百把握,建議他們找專門的藝術生志願填報機構。
最終,父親由於找機構報志願費用高昂的原因選擇了自己去填報。他一知半解,自認為研究得很透徹,強行給孩子選擇了學校。在提前批A志願裡填了一個衝不上去的學校,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本來可以上211院校的設計專業,最後進了河北省內一所墊底的二本。
在大一整整一年她都沒有和父親說過話。
我的朋友帶著孩子找我聊了一次。通過交談,發現孩子的心中雖然說不上恨她的父親,同樣的,話語中也沒有什麼感情在裡面了。
對於學習,也沒有了積極性。她整個人的就好像對什麼都不在意,進入一種無喜無悲的狀態。
像是一個空洞的軀殼,沒有了靈魂。
隨後一學期,我給孩子進行了規劃,幫助她恢復自信心,從社交、學習、戀愛、家庭各個角度提出了建議。最終,孩子從「至暗時刻」當中走了出來,重新回歸了家庭,再次接納了父親。
目前,她已經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學的碩士。
還有一個案例就發生在今年,一位母親在填報完本科一志願後,打電話詢問徵集志願和復讀的相關事宜。我想當然的認為分數不高,建議她孩子在徵集志願能走就走了。因為大部分孩子復讀後反而不如上一學年。結果在最後,問了一句分數,理科650。
我震驚了,已經是高分選手了。問清緣由,原來是家長和孩子想當然的認為一志願裡10個學校從上往下依次錄取,也就是很多年前運行的階梯志願形式。
但現在是平行志願的機制,這10所院校都是第一志願,有一所大學提檔了,其他9個院校就沒了。
家長不了解,孩子不知道,關鍵是還選擇了不服從調劑,理由還是第一個學校不要我,還有後面的兜底。
吉林大學提檔分數648分,提檔了,6個專業分數都不夠,不服從調劑,結局就是退檔。進入徵集志願環節。
事情還沒有結束,在徵集志願之後,還有更讓人吃驚的數據。
蘭州大學徵集志願生態學,要求650分才能報,只一個名額。
他沒有徵集上。
河北工業大學,本科批提檔六百零幾分,沒招夠。徵集志願要10個學生。
他還沒有徵集上。
河海大學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會計學專業,本科批提檔500多分的學校。
通過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河北省650分以上在本科一志願後徵集的學生不在少數,是什麼原因呢?
還有的家長為了不浪費孩子分數選擇高分學校,結果衝進孩子接受不了的專業,退學復讀。
案例還有很多,「至暗時刻」每年都在重複的出現在很多人身上。他們本可以避免,本可以見證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因為不了解政策,因為不清楚規則,因為不願意浪費分,因為很多很多。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家長在這當中應該要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諫言者,不能做決策者。
那麼,應該如何做好這個諫言者呢?
1.家長們要做到學會傾聽。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事件或者電視劇引導著孩子去聊一些人生,聊一些專業,聽孩子有什麼想法,包括孩子今後的理想大學,感興趣的專業,然後暗暗記下來,幫助孩子做分析,不要等到最後,再去問孩子你要學什麼想去哪裡上學,大部分孩子是迷茫的,他們不知道目標在哪裡。
2.河北省即將迎來第一屆新高考,孩子們在選完科後負責學習文化知識,家長們負責幫助孩子整理資料。整理內容包括多選科目能學哪些專業,今後大概的就業方向,各大學基本情況,往年錄取情況。爭取成為孩子的小百科。
3.多渠道了解高考政策,運行機制,各類規則,不要想當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認為現在的高考制度。明年的新高考變化將會更多,按照經驗能行嗎?不行,不學不行。
4.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青春期的學生是敏感而多變的。套用句話就是,你不知道哪片雲會下雨。這些孩子們就是會突然的情緒高漲或低落。另外,焦慮的情緒不要傳染給孩子,大可不必在高三時家裡靜悄悄了製造緊張氣氛,平時什麼樣還什麼樣就好。
做好這些點,在報考志願最關鍵的時刻,幫助孩子進行分析,讓他們從心底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愛。不做強權家長,動不動把「小孩懂什麼。」這句話掛在嘴邊。充分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那麼孩子自然也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
總之,家長一定要多聽多學,避開「至暗時刻」來臨。讓每一位苦讀十二載的考生都能夠見證自己的「高光時刻」。
#12月打卡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