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麵館裡的 「堂倌」

2021-02-23 色意文化傳播


「堂倌」是舊稱,現名叫服務員。在麵館中,負責收碗、抹桌子等。他們既不會下面,也不會做澆頭,甚至連招呼客人似乎也不用費心,於是,這份差事成了麵館中地位最低,收入最少的,似乎也在情理。   

然而,在舊時的麵館中,堂倌幾乎是每家麵館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北京作家趙珩曾在《「堂倌兒」的學問》中概括道:「『堂倌兒』不是廚師,但耳濡目染,廚房裡的知識和烹飪程序都要能說得出來。『堂倌兒』不是社會學家,但對三教九流,不同民族、不同社會階層的習慣風俗卻能了如指掌。『堂倌兒』不是歷史學家,但對自己供職的館子以及當地飲食業的歷史、人文掌故與成敗興衰卻一清二楚。『堂倌兒』不是心理學家,但卻諳熟形形色色顧客的情緒變化與心理活動。『堂倌兒』不是語言學家,卻能準確而規範地表達和敘述,言辭得體。」   

此番高論,乍聽似是有過,但看一下蘇州當年麵館中堂倌的收入,就能明白趙珩先生確實言之有據。朱大黑先生的《續記名牌老店朱鴻興》有一個數據,朱鴻興麵店的老堂倌沈祥生回憶道:「我是1954年進朱鴻興的,朱春鶴給我開工資每月90萬元(舊幣),而當時一般的店員僅30、40萬元也在養家餬口。」六十年前的90萬元(折合現在幣值)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那年頭,政府部門的正科長、大學高年資講師,月薪也不過就這個數,由此可見,堂倌的地位在麵館中從來就是不低的。   

說實在,舊時的堂倌形象還真不敢恭維,前胸懸著一條白圍裙,上短下長兩口袋,短的放一把調羹湯匙,長的裡則插著一把長竹筷,左肩掛一塊毛巾自用的,忙累用它來擦汗,右肩則是擦桌子用的揩臺布,看上去很像是走街串巷賣雜貨的人。在一些舊戲文中,堂倌的形象也有欠缺,至多也就會些鑑貌辨色、油嘴油舌的小伎倆。這真是天大的冤枉,至少在蘇州的老麵館裡,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說他們和老吃客之間如同朋友相交,毫不為過。   

在蘇州的老麵館裡,經常能遇見這樣的場景,當客人進店吃麵時,相熟的堂倌往往會來上一兩句麵館中特有的幽默。客人要的是陽春拌麵,上面時,堂倌就會跟上一句:「某先生,倷個『洋盤』來哉」;如果是哪位熟客點了「鱔滷拌麵」,他們的吆喝更是好玩:「灶頭上聽好!老吃客某先生今朝亦要來『纏勒個絆』哉。」蘇州話的「洋盤」意思和「冤大頭」差不多,而諧音「鱔滷拌」的「纏勒個絆」,在蘇州話裡類同於「纏繞不清」的意思。這些話,擱在平時都不是什麼好話,而在此情此景時,卻總能給人帶來會心一笑。   

會開玩笑的人說話都小心,堂倌尤其是這樣。當遇見尷尬時,堂倌自也有妙言,客人要四碗面,那喊下去時萬萬不能稱「四碗」,「四碗、死完」,誰不忌諱?「兩兩碗來哉!」,這就是堂倌的應對。稱光面為「飛澆」,誠然是幽默,但如果來客是個囊中羞澀、臉皮又薄的主子,這樣的玩笑難免讓人會生出一線尷尬。這時候,堂倌往往喊出的是「某號桌,某先生今朝免澆」,留足了面子給客人。陽春、飛澆、免澆,都是光面,怎麼喊,才舒服,這全靠堂倌經年累月練就的眼力勁了。至於那些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紅兩鮮末兩兩碗、輕面重澆、免青寬湯、硬面一汆頭、澆頭過個橋」等「響堂」,可以說,是每一個堂倌的必備基本功。   

此外,堂倌的端面功夫也堪稱一絕。一碗麵連湯帶面,加上碗,怎麼也要斤把重。本事差一點的堂倌,用託盤送面,一般託盤要壘三到四層,約莫一十八碗。託著這二三十斤重量,堂倌一溜小跑,穩穩噹噹,絕無半滴麵湯灑出。遇上本事了得的堂倌,連託盤也不用,就憑雙手端面,動作瀟灑自如,真真羨慕煞人。曾見過一堂倌左臂裝六碗面,右手扣三碗上桌的情景,猶如雜技表演那樣迷人,遇見熟客,有時還雙手一擺在空中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那更是魔法般的藝術了。   

那時的麵館實行都是「先吃後惠鈔」,要等到客人出門時,才由堂倌將客人的消費唱到帳臺,然後客人按數付錢。於是就有人讚嘆堂倌記性好,不管店生意有多少忙,報出來的總價總是分毫不差,從不見會出差錯。其實這裡面有竅坎盡在面碗上的花紋上,並非一定就是堂倌本事大。外人眼裡,盛面碗只有大和小,小碗裡裝二兩面,大碗則是二兩半。但在堂倌眼裡,碗上不同的花紋則就是帳單。印象中記得只有一圈青邊的碗代表客人吃的是光面,兩圈邊的則是燜肉麵,因為這兩款面相對最便宜,吃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至於圈和圈之間鑲嵌的圖飾以及紅邊碗、金邊碗等等代表啥澆頭,那就記不太清了。   

可惜,當年麵館中的這道風景線,消失已有五十多年了,不知道當年那些身懷絕技的「堂倌」如今還剩幾位?

END

                      【文章轉自網絡】

2016年色意大閘蟹禮券隆重上市

下面盡情欣賞,我們高大上的  蟹扇

終日八爪橫行,莫若從善如流】

購買諮詢熱線:18013132246

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o^)/

色意生活

愜意一生

微信ID:seyiwenhua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大碗加帽)堂倌才是飯店的靈魂
    長篇連載 百年昆明美食 07    舊時昆明飯店裡的堂倌,在餐飲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很受重視,其地位也是很高的。而且跑堂簡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顧客一落坐,點菜後,堂倌馬上就把備好的冷葷或煎炸的菜餚抬來, 讓顧客先品嘗著,然後再逐漸上炒菜和湯菜。而且熱菜還要一 一個上,這樣才能保證客人吃到熱的、燙的,而不是熱菜變成了冷萊。
  • 最後的堂倌:成都「鳴堂」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路明章
    央視紀錄片《傳承》採訪片段路明章  民俗文化專家、最後一名堂倌、川味中國文化顧問
  • 團長帶你玩穿越,回到民國做「堂倌」
    話說最近白樂天新上任的這位「堂倌」,還真是有點與眾不同,頭戴黑禮帽,身穿黃長褂。
  • 天津這家百年老麵館,店裡擺滿老物件,有的面需要提前三天預定
    天津人特別喜歡吃麵,拉麵,燴麵,板面,炒麵,涼麵,每一種面都被無條件接納並喜愛,因此天津街頭巷尾的麵館有很多家,在眾多的麵館中,天津的這家百年老麵館,
  • 【豫•記憶】陽春麵,老上海白領的最愛
    「陽春麵」是指一種不加任何澆頭的湯麵,也就是「清湯光面」,是老上海最大眾化的面點之一。後來因為做生意的人忌諱「清」、「光」等不吉利字眼,就有文化人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的「陽春」二字,名其為「陽春麵」。上海老城隍廟眾多麵館,都是吃「陽春麵」的好地方。
  • 無錫30多年的老麵館,一碗素麵加2塊錢薑絲,老無錫才懂的味道
    地處江南魚米之鄉的無錫,美食眾多,在眾多的美食中,無錫人最喜歡吃的卻是一碗普通的蓋澆面,無錫有很多家老麵館,生意都非常不錯,從而證明了無錫人喜歡吃麵的程度。無錫有一家名叫卜巖麵館的老店,其中已經有36年的歷史,這家店裡做的面,是地道的無錫本幫味,他家的什錦麵筋,在無錫是數一數二的,也是麵館裡的招牌面,很多老人來麵館裡吃都點這碗面。
  • 阿娘麵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阿娘麵館朱成墜大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該店僅僅一開間的門面,裡半作為廚房間,外半作為餐廳。餐廳裡,放置了黃顏色的四張條桌,擺放了十六張沒有靠背的圓凳。《旅遊時報》轉載的那篇文章說,寧波阿娘為了籌措孫子出國留學的費用,利用自家的門面房,聘請了淮海路上滄浪亭退休的老員工掌廚,開了家蘇州風味的阿娘麵館。看後,我大為詫異,上海竟然有這麼家上好的麵店?居然我都不知道,非得去品嘗一下不可。
  • 麵館裡的川揚菜,又導致了我的工傷
    麵館裡有功夫菜? 當然不是招牌上寫著「功夫菜」那麼簡單,有沒有功夫,至少要看一看菜單。到底有些什麼?
  • 上海麵館75期:周東路二十年本幫麵館,大肉大腸面是地道上海味
    這次毛哥走的稍微遠了一些,來到浦東周浦這塊兒,聽朋友介紹這裡有一些開了二十多年的麵館非常不錯,尤其是大肉和大腸都是地道的老上海味道,毛哥去吃了幾次之後覺得味道真的非常好,就讓我們一起來周東路391號這家「永泰麵館」嘗嘗!
  • 巷子裡的陳記麵館,簡簡單單才是真.
    這家陳記麵館,位於山前街道的一條小巷子裡,一家小店,卻是不少人的『味蕾記憶』。麵館不大,也不精緻,更談不上什麼高端大氣,一個詞語形容:接地氣。麵館裡只有幾張桌子,衛生環境相當不錯,地上很乾淨,麵館裡的也沒什麼雜物,是一家讓人感覺很舒服的小麵館。
  • 上海最走心56大麵館,記住老上海寧是吃這些面長大的...
    典型的上海麵館,老闆兇相大概是共性了吧~不過人挺好的。這家的葷菜素澆面都是現炒的澆頭,店裡的麵湯頭濃鬱,麵條又很筋道。現炒的豬肝每塊切得很大,濃油赤醬,非常入味,和著面吃各種過癮!招牌豬肝面;一款代表重口味的麵條;豬肝切得很薄;嘗了下是屬於嫩的;沒有血色;稍老了些;但處理得很乾淨;麵條應該是店家訂製和私制的,軟面有彈性很爽口,值得一試~小管麵館
  • 小時光麵館裡的人類學家
    還記得小時光麵館嗎?麵館老闆就像寫《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的莊祖宜一樣,從食物裡看人生。這次他又出新作了,為六位有不同吃麵習慣的人特製了六份不同的麵條,回應每一段心情。 不善言辭,卻默默照顧你的男友。不是不解風情,他們外表冷靜,內心早已沸騰。 來去雖然如風,但卻願意為重要的人駐足停留。
  • 吃麵老司機整理了一份寶藏麵館清單,趕緊收藏!
    不變的是,無論戲裡戲外,周星馳還是很喜歡吃麵,而且對杭州的麵食也情有獨鍾。跟上次來杭州如出一轍,他又點了碗片兒川,吃完還誇杭州漂亮,東西好吃! 不過,如果見到星爺,吃麵老司機一定不帶星爺吃片兒川,因為杭州好吃的麵館真的太多了!
  • 圈裡人丨大師珍藏的七家典藏級麵館,面?我帶你吃!
    他覺得,麵館即江湖,就像廣告裡說過的,「打尖還是住店?吃麵!」,麵館融會著江湖俠氣,五湖四海之間,一碗麵,能收盡人生百味。· 小鹹湯面說起小鹹,記憶裡首先想到的不是面,而是那些三兩好友在夜晚酒足飯飽後,吐露出的青島文藝小段裡,總少不了「小鹹」兩字,比如某年著名民謠歌手萬曉利來青演出,除了夜晚泡在酒吧裡唱歌,其他時間都呆在小鹹麵館,可見小鹹的江湖不光有門,還有朋友足足的面子
  • 藏在老機場的這家麵館,是多少西安人心裡的NO.1?
    更多關於亂彈妞,請加微信:xaltxmt老機場20多年老店西郊吃貨無人不知面與排骨的絕妙組合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陝西人愛吃麵,對麵食也頗有研究,麵食種類豐富不說,出名的麵館更是不少。而今天推薦的這家開了20多年的麵館,怕是沒幾個西郊人不知道的。
  • 常州這家30多年的老麵館,被多家電視臺報導,一碗豬蹄面把人饞哭
    常州位於長江中下遊,這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常州人特別喜歡吃麵,因此有不少麵館人氣很高,常州這家30多年的老麵館被多家電視臺報導,30多年以來,人氣一直不減,他家的招牌是一碗豬蹄面,把很多人都給饞哭了。
  • 上海麵館77期:長春路三十年本幫麵館,招牌都沒虹口街坊卻最愛
    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更新毛哥的上海麵館專題了,很多朋友都在問我怎麼還沒更新,實際上毛哥也用這段時間去吃了很多麵館,就為了分享更多地道美味的本幫麵館給大家。而最近毛哥去的最多的就是老虹口了,這裡真的是有很多老上海的生活氣息和氛圍,也有很多市區已經難尋的上海老味道。
  • 常州永遠在排隊的老麵館,28元1碗的豬爪面太好吃,老闆娘是亮點
    有人說常州人有著南方人的心北方人的胃,性格溫婉,但是卻愛吃麵食,常州的麵館舉不勝舉,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面,常州人的一天就從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麵條開始。而這家位於文化宮附近的盛興麵館更是大部分常州人的心頭好,生意特別好,可以說店內一直坐滿人,永遠在排隊。
  • 丁氏麵館到底憑啥?
    >3.老丁開麵館(2010新浪博文)五一拍攝手記五一節前夕,吾友丁先生來訪,囑我為他新裝修的魚湯麵館留點影像資料。視頻製作完成,分享了幾個群,立即有幾個網友提意見說,這家麵館在哪裡呀?視頻裡要打上地址,分享之後方便大家去吃。還有人留言打趣,瞧你這廣告做的,不寫個地址是故意賣關子啦?
  • 上海最銷魂的76家麵館
    這還是家深夜食堂,麵館是24小時營業的。店裡餐食種類不多,除了牛肉麵之外,還有牛肉湯、牛雜湯、拌牛肉、拌牛雜等等,每一種都是店裡老食客的「心頭好」。面是手工拉麵,點完單後師傅現場製作,因此麵條格外的爽滑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