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踏枝
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婉約詞到五代時候的代表詞人包括馮延巳、李璟、李煜。李煜在詞壇的地位之高,是因為「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其實馮延巳在詞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上翼二主,下啟晏歐」,他對北宋早期的詞人影響非常之大。
今天我想來聊一聊馮延巳的婉約詞,我想讓大家看到婉約背後的東西,那一種非常內斂的——生命的韌性。
「誰道閒情拋擲久」,所謂閒情,指的是一種突然湧上心頭的思緒。也許有人會覺得閒情是憑空產生的一種情緒,是因為太空閒而為自己徒增的一種愁緒。其實閒情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於一種很強的共情能力。
這首詞的寫作緣由我們無從追溯,對這份閒情的解讀有的說是因為思念伊人而不得,有人說是因為身處政治旋渦之中苦不得志。我們且不論馮延巳當時所處的是怎樣的心境,但至少,這份閒情一定是由他的那份心境和「春來」的環境發生共情而產生的。
這種共情,就好像我們在感慨功業未成卻看到春意盎然時的落寞,也好像我們在慨嘆歲月是看到繁華墜落時的傷感。共情的能力人皆有之,是內心深處的那一絲惻隱,這似乎不足為奇。但是在馮延巳的筆下,「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我每每讀到這句都倍受感動。
為什麼說倍受感動呢?因為我讀到了他的深情,對一件事、對一個人、對一份情乃至對這個世界的那份深情。也許有人覺得春去秋來是很平凡的事情,每次因為春來而感到惆悵的人無非是過於悲觀。其實不是,一個經歷了這麼多歲月、看過這麼多春去秋來的人,還能說出一句「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那是看透了之後依然熱愛。
當你仔細品味這句話的時候,你會發現他並沒有沉湎於情緒當中。惆悵,這是一種若隱若現的情感,它其實很平淡,比之「愁」「悽」「哀」等字眼要平淡得多。這是一種克制的情感,它是理性的。
因為他知道春去秋來的必然性,所以他克制了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的就是點到即止的感情,是內斂的。但是他並不排斥這種情緒,也不遏止這種情緒的產生,因為他在看透之後依然保持著深情,保持著那一份倔強和任性。這就是所謂內斂的堅韌,它的表現形式就是婉約。
「日日花前常病酒」,這是馮延巳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也都會有負面的情緒。我們沒有辦法去排斥這樣的情緒,因為產生這種情緒是我們的本能。但是我們需要讓這種情緒得到很好的宣洩和釋放,否則會讓這種情緒更加惡化。
馮延巳宣洩情緒的方式很特別,當然我必須要說這樣的方式很有效。他為什麼選擇花前病酒?因為他依然是在尋找一種共情。一次共情能讓我們把心中所有的情緒爆發式地宣洩出來,而在宣洩之後便不會再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
當我們在面對苦難而煩惱時,如果遇上一個經歷過更多苦難的人,向他盡情地傾訴所有的不幸,然後傾聽他所有的不幸,我們也許會發現彼此的境遇相差無幾,或者他的遭遇更加不幸,這時候彼此之間便會產生一種共情,發現原來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於是煩惱便釋然了。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被貶江州無疑是不幸的,然而在遇到琵琶女之前,他一直將這種沉鬱埋在心裡,即使寫一兩首詩也無法排遣愁緒。而在聽到「暮去朝來顏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婦」之後,他內心裡產生了很濃烈的共情,然後所有的情緒瞬間爆發,「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也許,在那以後他也該釋然了吧。
「不辭鏡裡朱顏瘦」,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那一份堅韌與執著。王國維曾經寫過,「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朱顏瘦」應當是很悲哀的事情,難道是馮延巳失去理智了嗎?其實不是,甚至他還清醒得很。
在這裡,「鏡」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它代表著一種反思、一種內省。試想,如果是一個酒鬼或是一個瘋子,他會時常照看鏡子關注自己的容顏嗎?只有一個還能清楚認識自己的人才會在乎這些,才會懂得反省這些。所以,馮延巳很清楚「病酒」會導致「朱顏瘦」,他很明白這一層代價。
但是他依然堅韌、依然執著,甚至讓人覺得他很固執、很倔強。在意識到需要付出代價之後,他只說了兩個字,「不辭」。如果讓你為追求理想而拼命努力、放棄享樂與歡娛,你能夠說出「不辭」二字嗎?如果讓你為家國而操勞、甚至犧牲很多利益,你又能夠說出「不辭」二字嗎?如果你思考過這些,我想你會被他的那份堅韌和執著所感動,也會為之敬佩。
讀到這裡,我想你應該能發現其實在婉約詞裡你也能學到很有價值的東西,尤其是一些品質上的東西。也許你會覺得婉約詞都在講一些很淫靡的東西,可能只是你的價值判斷和當時的詞人有所差別罷了,而其實你可以把那種品質踐行在生活的其它方面。
當然我還要說的是,你所看到的那些驕奢淫逸也許只是一個很表象的東西。婉約詞裡面講男歡女愛,也許它所指的並不是男歡女愛。這裡面涉及到一個語碼的問題,比如說詩詞裡男女之情很多時候指代的是君臣關係。語碼產生的原因主要大概有兩種,一是因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有些東西不能放在字面上來講,君臣關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還有一種原因,其實是在很多時候自己的經歷沒有必要明明白白地告訴別人。因為你的苦楚從來沒有人能夠完全體會得到,你的傾訴在別人眼裡也許只是無病呻吟,所以很多東西點到即止就足夠了,這是一種內斂,它是成熟的表現。那為什麼還要點出來呢?因為詩詞本來就是對情緒的記錄和宣洩,該傾訴的東西還是要表達出來。
如果你明白了內斂的這一層境界,我們再來聊聊最後一句「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這一句詞把「內斂的堅韌」表現到了極致。我不知道讀到這一句詞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它相當的平淡,不帶有任何的情緒,然後又會覺得它是一幅很唯美的畫面,有橋有風有人有月。
如果你讀到是平淡或是唯美的景象,那我想你對詞人的那種內斂會有更深的理解。你再仔細地讀一讀這一句詞,一個人站在橋上,一直站到晚上月亮出來,一人一橋一月,是不是非常的孤單?風把衣袖都吹滿了,所謂「風入羅衣貼體寒」,這是不是相當的清冷?
其實這一句描繪的是一幅相當孤單、相當冷清的畫面。你可以想像一下你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甚至還要被人挖苦的環境中會是怎樣的感受,那就是「獨立小橋風滿袖」。這時候你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一句話有刻意去描述這種冷清和悽涼嗎?沒有,他其實可以把自己的痛苦講述得那樣平淡,這就是所謂內斂。
然而,在感受到孤獨和冷清的時候,他選擇退卻了嗎?「平林新月人歸後」,他依然堅守在那樣的環境中,沒有選擇放棄,這就是那種堅韌,是生命的韌性。因為我的理想沒有實現,因為我還沒有得到我追求的東西,所以即使環境再艱苦我依然堅守著,這就是那份執著和堅韌。
而不論是堅韌還是內斂,都是很需要勇氣的。其實很多的婉約詞人都是這樣,他們寫出來的也許都是男歡女愛、傷春悲秋,那只是他們不願意明訴自己的苦難,他們其實一直在自舐傷口。他們是很成熟的,是很感性又很理性的,也是相當有勇氣的。
聊到馮延巳,我還想提一句「馮正中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古今很多詞學家對這句話的解釋不同,我的理解是:晏殊的詞繼承了馮延巳的那種內斂、克制和理性,而歐陽修的詞繼承了他的那種執著、堅韌和感性。我想,這兩種品質對於我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堅韌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品質,因為沒有誰的人生能夠一帆風順,因為我們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如果不學會堅韌,甚至沒有辦法繼續生活下去。它是生活逼迫我們去學習的東西,李後主和宋徽宗都在亡國成俘之後學會了堅韌,否則面對這樣的打擊和生活上的落差他們大概只能選擇一死。
但是,我覺得李煜和趙佶一直沒有學會內斂。內斂其實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只有一個成熟的人才不會把自己的苦難寫在臉上。人始終要學會自己舔舐傷口,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你,也沒有人有義務要一直安慰你。
當然,內斂並不意味著要憋著自己的情緒。我覺得情緒是需要得到合理的宣洩的,「合理」和「宣洩」二者不可或缺,你再去讀讀馮延巳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也許你會對「合理的宣洩」有更好的理解。
也許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不需要我們再去面對很多的苦難和挫折,但我想說的是內斂和堅韌依然是生而為人必需的品質。我想,你可以去馮延巳的婉約詞裡去品味這種內斂的堅韌,去感受生命的韌性。你能在婉約詞裡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