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座 關注我們,以獲取往期和後續講座內容,謝謝收聽!
臺大開放式課程——葉嘉瑩古典詩詞講座
第一講:神龍見首不見尾
——談《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現的美感特質(8)
主講人 葉嘉瑩
(續上篇)
這是這首詞的前半首,還有後半首。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後半首說「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河邊的青草又綠了,堤上的柳條又在飄拂了。每當河邊的草綠的時候,每當岸上的柳青的時候,你就有了閒愁。「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去年春天我就有過閒愁,我想我把這個閒愁拋掉了,可是沒想到,今年當草再綠起來的時候,柳絮再青的時候,我這新愁就回來了。所以他說「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你是脫離不了的,你是擺脫不掉的,是那樣的一種憂愁。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到日暮黃昏,你出來也許是遊春,日暮黃昏,你一個人站在小橋上。小橋不是居留的所在,橋是過往的所在。橋都是讓人過往的,而你為什麼在橋上站住了?你為什麼不從橋上經過呢?橋只是讓你經過,你為什麼就站在一個橋上不走了呢?而且,橋是四無遮攔的,不能遮風,不能避雨,四面的寒風,你為什麼要站在這個地方?「獨立小橋」當然就「風滿袖」,寒風灌滿在衣袖當中。一直到「平林新月」,遠遠的一片樹林,月亮已經升上來了。「平林新月人歸後。」所有的過往的行人都已經回家了。
所以饒宗頤先生就又說了,他說,「『不辭鏡裡朱顏瘦』,鞠躬盡瘁,具見開濟老臣懷抱;『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則進退亦憂之義;『獨立小橋』二句,豈當群飛刺天之時而能自保其貞固,其初罷相後之作乎?」
這你就要進一步了解南唐的歷史,當馮延巳在南唐作宰相的時候,我說他是一個註定的悲劇人物,因為當北方,我們說五代梁唐晉漢周,當後周逐漸強大起來的時候,南唐朝不保夕,在危亡的風雨飄搖之中,他作為一個宰相,這個時候要採取什麼樣的謀略和政策?你進不可以攻,你沒有足夠的武力取攻;退不可以守,你也知道你守不住的,因為北方的後周如此強大。你進不可以攻,退不可以守,而且滿朝的文武當然是要爭議了,你是戰還是守?這是一個形勢,當時那個時候,南唐的形勢就是這樣的。
在北周的強大威脅之下,你是戰還是守?你進不可以戰,退不可以守,而朝廷的滿朝文武就爭論了,有的是主戰的,有的是主和的。你是戰還是和,你是戰還是降?沒有辦法呀,而且在政黨的攻訐(jié)之中,那些主和的一定攻擊主戰的,主戰的一定攻擊主和的。而滿朝在爭論的時候,各結成黨派,互相攻訐,你做宰相的人能夠不受到攻訐嗎?而且南唐馮延巳的弟弟曾經帶兵,出去跟一些五代十國的小國作過戰,而且是戰敗了。所以他(馮延巳)要忍受朝廷所有的人對他的攻擊。
所以饒宗頤先生說,「『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則進退亦憂之義;『獨立小橋』二句,豈當群飛刺天之時而能自保其貞固,其初罷相後之作乎?」你能夠保存這個國家嗎?你能夠保全自己嗎?這是一個形勢,你沒有辦法,你能怎麼樣呢?所以馮延巳就把他作為一個宰相,進不能夠攻,退不能夠守,而又忍受所有人的攻擊,沒有辦法辯白,也沒有辦法說明,所以他那種閒愁,他那種不得已,無形之中在小詞中流露出來的。
未必像張惠言他們這些人,未必像饒宗頤先生所說的,他就是要表現一個開濟老臣的懷抱,他就是要表現進退亦憂。馮延巳在寫這首詞的時候,他的顯意識裡邊不見得有要表現開濟老臣的懷抱,也不見得要表現進退亦憂,可是他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有了這樣的心情,他無形之中就表現出來了。
小詞就是很妙,我在以前多少次降到小詞的微妙。小詞裡邊有這麼豐富的含義,一個是因為雙重的性別,作者是男子,但是他要寫相思怨別的女子;一個是雙重的語境,這個contact,這個語言的環境,這個雙重的語言的環境。就小環境而言,在南唐的國土之內,他可以享樂,可以聽歌看舞,可是(看看)大環境,北方的強大壓力之下,他是朝不保夕,所以是雙重的性別,雙重的語境,語言的環境,就使得小詞很奇妙。作者未必有此意,可是小詞產生的背景,小詞產生的時代,使它有了一種微妙的內涵。
這是從小詞開始,溫庭筠,韋莊,馮延巳,南唐中主……為什麼南唐中主的《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說他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哀和感慨呢?就從它產生的早期的五代的小詞,就有了雙重的語言的背景,就有了這樣一種的「幽約怨悱難以自言」的感情。你能夠說嗎?你不能夠說。但是你是不是有這種憂愁,你是不是有這種情意?你是有的。
好,你說現在講的是五代,五代的危亡之世,所以大家有這樣的難言的一種感情,那麼我就再看北宋的一首詞。
(未完,待續……)
[文字整理 蘭之猗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