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銓,一個武俠電影愛好者遲早會遇到的大師

2021-01-09 週遊世界電影

何謂武俠?何謂江湖?金庸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龍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徐克說:「江湖就是我們武林人士出出入入的地方」,而在一千多年前,範仲淹在他那篇流傳千古的《嶽陽樓記》中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見人們對江湖和武俠有著略微不同的定義,但是當把幾位高人的觀點綜合之後我們會發現,江湖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離,是一種對當下社會束縛的抵制。

曾有人說過,江湖和武俠不過是成年人的童話,俠客們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饑寒溫飽,行為不受律法的制約,這裡有好人也有壞人,這裡有邪惡也有正義,在邪惡和正義之間,在好人和壞人之間,他們以血肉之軀,用奇異的武功,刁鑽的武器,來實現自我對於當下世界的情感表達。在以暴制暴的快意恩仇中,感受到的,便是江湖,江湖中那個身懷絕技,胸懷家國天下,留個世人的孤獨背影便是俠客。

江湖的世界也許在現實的邊邊角角中有所展現,但是並不純粹。之所以自古以來會有大量的關於江湖和武俠的文學作品問世,是因為那些落魄的文人們,在以一個自己創造的世界裡所建立的理想價值觀和他們現實中的遭遇做對抗。無論是先秦的諸子百家,還是到了漢代的《史記》、《漢書》,亦或是唐宋傳奇,又或者是明清的志怪、武俠小說。無一不是落魄的文人們在現實生活碰壁之後,在自己筆墨的世界裡,尋找一種更為永恆的價值依靠,並以他們華麗的文採創造的炙熱情懷,表達給這個現實冰冷的世界。

所以當有人問到,江湖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時候,這真的是武俠創作者們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江湖更像是一種感覺,一種情懷。他們自己也很難說清楚大俠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拿什麼樣的兵器,究竟是怎麼飛簷走壁,究竟怎麼表現一劍封喉。而一個優秀的武俠創作者就要在讓讀者和觀眾信服的,在具有代入感的故事中,讓觀眾在他們的江湖世界裡,感受那份俠肝義膽,鐵血柔腸。這方面在文學的領域中,我國的傳統文人已經積累了幾千年的經驗,在一代代的演化之後,最終形成了金庸和古龍這些的武俠文學大師。

到了100多年前,電影誕生了,這個由西方人發明的藝術形式,在誕生之後,迅速的取代了各種舞臺戲劇的主流地位,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靡了全世界。在電影誕生之初,華語電影人便致力於將傳統的武俠故事以畫面的形式呈現在大銀幕上,讓那個在中國傳統中流傳了幾千年的江湖,以一種更為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最初的嘗試中,電影人以中國傳統戲劇為基礎開始逐步的將武俠故事影像化,但是因為傳統戲劇的局限性,使得單純的以此種方式創造的武俠電影,在銀幕上顯得人物單薄,打鬥幼稚,沒有辦法呈現出足夠的戲劇張力和江湖意境。

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位既要嫻熟於傳統文化,又要精通電影技術的導演,來完成光影世界裡的武俠和江湖的構建。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工作,因為當突破到戲曲的範疇之外,便沒有太多可以借鑑的前人基礎了,雖然外國的電影技術已經足夠發達,但是他們並不懂得江湖內涵,中國人有金庸、古龍這樣的大師,但是他們卻不具備足夠的電影知識。這個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名叫胡金銓,說到這位導演現如今很多觀眾多少有點生疏了。但是要說到《新龍門客棧》這部武俠電影,熱愛武俠的觀眾應該沒有不知道的,這部由李惠民執導,徐克監製的武俠電影,是中國武俠電影史上絕對的經典之作,影片中張曼玉飾演的金鑲玉風情蝕骨,林青霞飾演的邱莫言醉眼含淚。

而老版的《龍門客棧》則是出自這位武俠大師胡金銓之手,雖然徐克和胡金銓之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合作,但是他依然將胡金銓視為自己在武俠電影領域的導師。如果說在武俠小說領域金庸是一代宗師,那麼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領域裡的金庸。在胡金銓之前,華語武俠電影是不成氣候的,並且在世界影壇完全沒有影響力。幾乎是胡金銓以一己之力奠定了當代華語武俠電影的基礎,也正是因為他的努力,武俠電影才走向了世界。

如前文所說,在光影的世界裡構建武俠江湖沒有太多的參照和依據,但是胡金銓就是這樣一位細節狂魔。他倔強的性格也註定了他和現代電影工業體系格格不入,最初胡金銓的電影事業在香港邵氏集團起家,推薦他進入邵氏公司的,是他的八拜之交大哥李翰祥。因為過於追求細節,導致胡金銓在拍攝影片時,經常超出預算並拖延拍攝周期,在這點上,邵氏當時的當家人邵逸夫對胡金銓提出過批評。類似的這種衝突貫穿了胡金銓的整個電影生涯,正是因為這樣的衝突,也讓他從現實到銀幕都生活在江湖人的恩怨糾葛當中,他和徐克,他和邵逸夫等人的衝突,就像一個大俠在以自我的理想價值體系對抗當下的現實世界一樣。徐克和邵逸夫更看重電影的商業屬性,而胡金銓則更為看重電影的內涵和藝術價值。

所以在製作影片時,胡金銓對於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非常的考究。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胡金銓自幼酷愛古文和傳統繪畫。胡金銓出生在北平,他家裡和還珠樓主家是世交,這種環境的薰陶,也使得胡金銓從小心裡就打下了武俠的情懷的烙印。後來在創作武俠電影時,遇到一些搞不明白的細節,胡金銓便會查閱古籍,而他本人也是一位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作品的歷史背景都是明朝,如他著名的作品《龍門客棧》和《俠女》。

「還有,就是官場中的交接,稱謂和談吐,我敢向高水準的觀眾保證,沒有比此更有考據,更精簡而具戲劇趣味的綜合表現。例如俞大猷到巡撫衙門應差報到那一場,冠蓋雲集,其中有忠有奸,有英明,有愚昧,充滿著相輔相剋與明爭暗鬥,但官階制度不能有絲毫逾越或貶損。」在說到自己創作的武俠電影時,胡金銓如是說。

胡金銓的電影不僅對於一些場景對話非常有考究,甚至是影片中一個簡單的道具,胡金銓都要去史料中找依據。他將史料中的依據,結合他自己對武俠和江湖意境的理解,一絲不苟的在大銀幕上構建出了讓觀眾信服,讓同行佩服的武俠世界。為了讓自己的影片更具有古代傳統的意境,胡金銓利用自己曾經嫻熟的傳統繪畫技巧,巧妙地將銀幕上畫面的布局和色調,打造的具有中國傳統畫式的意境。如著名的導演吳宇森所說:「他要求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是一幅畫,他的視覺效果很優美,很傳統,也很有詩意。」

為了讓自己影片中的細節更加接近歷史原貌,同時也更符合自己對江湖氛圍的理解,胡金銓除了考據歷史資料之外,他還會充分的結合劇中人物的現實處境。例如在說到影片《忠烈圖》中兩位主角的造型設計時,胡金銓說:「再如徐楓扮演的俠士之妻,她有比她丈夫(白鷹飾)更凌厲的身手,但她的服飾卻是道地的邊陲土著裝束,不但不起眼,並且動作起來很不方便。我杜撰的這對忠烈俠義的主題人物——伍繼園夫妻,既然要破釜沉舟,深入匪窩去擒賊擒王,就必須先要收斂鋒芒,一如地方草民,才不至於打草驚蛇,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把這位俠女塑成連話也很少說,以示她是我中華民族的沉默大眾之一。」

胡金銓除了自己是一位大師外,他還為華語電影培養了很多成就不凡的後輩,這其中就有他所說的徐楓。初次聽到徐楓這個名字時,可能很多觀眾比聽到胡金銓導演還要陌生,她是胡金銓導演捧紅的第三位女演員,前兩位分別是鄭佩佩和上官靈鳳。徐楓的主要成就是因為她主演了胡金銓的代表作《俠女》,在影片中徐楓飾演了女主角俠女。這部影片在上映時並沒有取得理想的票房,但是因為投資巨大,所以整部影片虧損嚴重,胡金銓差點就因為這部影片結束了他的導演生涯。

但是這部近乎於「失敗」的影片卻讓他因禍得福,成為了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在1974年的坎城電影節上,胡金銓帶著重新剪輯過的《俠女》,引得了世界影壇的轟動,這也是華語武俠電影第一次站上世界的舞臺,憑藉著東方含蓄富有意境的表達,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魅力的暴力美學。在坎城期間,有次徐楓要問一名法國影星阿蘭德龍要籤名,被胡導攔了下來,他告訴徐楓,你也是一位巨星。由此可見胡金銓作為一名華語電影人的傳統氣節。

作為參演胡金銓電影最多的弟子,最後徐楓在電影業的成就也最大,但是她的成就並不是在演員時代。而是她後來轉型為一名製片人,在這個過程中,徐楓促成了兩岸三地的電影人合作完成了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而這部影片也彌補了胡金銓導演憑藉《俠女》沒有獲得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的缺憾。

而《俠女》這部影片,在多年來也被華語影壇視為華語武俠電影不可逾越的經典。後來李安拍攝的《臥虎藏龍》,張藝謀拍攝的《十面埋伏》,侯孝賢拍攝的《刺客聶隱娘》,以及這兩年華語武俠電影的代表作《繡春刀》中,觀眾們都能看到向《俠女》致敬的橋段。胡金銓導演的影片之所以在武俠電影領域,擁有如此權威的影響力,完全是因為他嚴謹的態度,以及他本人身上所特有的江湖氣質。

胡金銓的前妻鍾玲在談到胡金銓時如是說:"金銓生平之樂事,莫過於『不務正業'。他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拍電影。因為他是以拼命三郎的方式拍,由籌備、開拍、到完工,一年兩年的,天天都要拼老命;又沒酒喝,又沒有時間看閒書,沒時間跟朋友擺龍門陣吹牛,這豈不是人間地獄的生活?因此他每拍完一部戲,總要拖它一陣子,能磨蹭多久,就磨蹭多久。在此期間,凡有『外務',他莫不欣然從命。"

從這段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胡金銓導演對於電影的態度就好像他的生命一樣,別人拍電影為了錢,為了票房,而胡金銓拍電影,在名聲上成為了一代大師,在生活上卻是半生潦倒。這全然是因為深植於他靈魂深處的江湖情懷,俠客精神。胡金銓的職業生涯,就好像是在電影領域中的一個遊俠一樣,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四處奔波。他渴望用自己的電影刻印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江湖世界,家國千秋。

在去世之前,胡金銓還在為他的電影《華工血淚史》募集資金,為了能夠以最好的狀態參與到這部影片的製作中去,他在參加完把兄弟李翰祥的葬禮後,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了心臟手術,但是在手術的過程中,他因為心率不齊離開了這個世界,同時他也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他熱愛的電影事業。在胡金銓離世之後,著名的作家阿城評論:「胡金銓的離世就好像名貴瓷器一樣,碎一件,少一件。」

在胡金銓去世3年之後,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再次讓華語武俠電影揚名世界,而這也是對胡金銓導演光影武俠最好的傳承。

在光影武俠的世界裡,武俠電影的愛好者或早,或晚會遇到胡金銓,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有酒學仙,無酒學佛」。胡金銓就像武俠光影世界中,留給銀幕前觀眾的一個孤獨瀟灑的背影,他不阿諛,不奉承,不獻媚,不世俗,只以一個倔強堅毅的態度,向這個世界訴說著自己那個快意恩仇,家國千秋的武俠世界。無論世人怎麼想,最後在武俠世界的終極表達中,我們都會回到胡金銓設定的那個富有詩意的光影江湖,而他自己則拉著胡琴,喝著小酒,在他的光影世界裡,等待著觀眾們向他問道,共同參禪,以最終明了那個人心險惡的江湖世界,那份深植在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家國千秋的武俠情懷。

相關焦點

  • 胡金銓的武俠電影美學
    (一)開創新武俠電影1.胡金銓是中國新武俠電影宗師。  胡金銓跟20世紀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及文藝青年一樣,經過抗日及內戰後,心態多少存有普羅色彩,憎恨當權者的專橫腐敗,同情百姓悲苦的命運。胡金銓第一部執導的《大地兒女》(1965)涉及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罪行。
  • 胡金銓的武俠世界,古色古香的《山中傳奇》,《大醉俠》英氣十足
    古色古香的服裝道具布景與典雅動聽的笛聲中,依舊完全融入胡金銓的武俠世界。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 文人武俠:從《俠女》和《龍門客棧》看一代大師胡金銓的戲夢人生
    《大醉俠》是胡金銓早期電影的代表作,也是華語電影中最早使用武術指導的電影,成為了20世紀60年代香港新派武俠電影的先驅之作,與張徹、楚原等人一道改寫了當時的武俠片風格。1971年,胡金銓拍攝出了《俠女》,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獲得了最高技術委員會獎,使其本人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 上官靈鳳:大導演胡金銓一手捧紅的武俠影后,比林青霞早一個時代
    後來,片方只能找來上官靈鳳出演朱輝這個角色,由於上官靈鳳沒有功夫基礎,所以拍攝起來難免會遇到困難。不過,胡金銓很耐心地指導上官靈鳳,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達到了要求。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她出演的武俠電影動作當中,不再讓人感覺那麼生硬了,有這樣的成績,也讓她有了更多的自信,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識能力,她還到美國去進修過。
  • 上官靈鳳:胡金銓電影《龍門客棧》捧紅的武俠影后,婚姻卻不幸福
    後來,片方只能找來上官靈鳳出演朱輝這個角色,由於上官靈鳳沒有功夫基礎,所以拍攝起來難免會遇到困難。不過,胡金銓很耐心地指導上官靈鳳,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達到了要求。《龍門客棧》上映之後,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在臺灣金馬獎上獲得最佳作品獎,在美國和德國等地的電影節上都收穫滿滿。
  • 胡金銓: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作者導演
    一個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胖子——英國導演希區柯克;另一個就是導演中的導演,大師中大師——日本導演黑澤明。還有一個就是一代電影大師胡金銓。這三個人都是大製片廠時代中的佼佼者,在世界電影藝術還未成型的時刻,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向世人定義了什麼是電影。他們開宗立派,開花散葉,為世界電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將自己的名字永遠定格在光影的時空。
  • 劍膽琴心——胡金銓
    編者註: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回顧展」將播映武俠宗師胡金銓導演的四部名作《大醉俠》、《龍門客棧》(4k最新修復版)、《俠女》、《迎春閣之風波》。這也順理成章,三人中,僅有胡金銓是文人(黑澤明與張藝謀都是職業軍人後代),胡金銓是中國文化值得紀念的人物,因他是首位通過電影將中國文化引介到西方去的大師,在許鞍華,甚至是蔡明亮等一大批追隨者中,真正可以說繼承到胡金銓衣缽的是同在中國臺灣的李安,《臥虎藏龍》的成功實際上是《俠女》成功的延續,兩片除了在風格形式上的類似,從世界電影的層面上而言,都是純正的中國古典文化通過電影來影響到世界的例子。
  • 這部40年前的武俠電影,至今仍被仰視
    這位內地出生的香港導演,他在當年佔據著香港電影大半壁江山的邵氏電影成名。在上世紀60年代末,胡金銓憑藉執導的全新武俠影片《大醉俠》和同為「邵氏四大導演」的張徹,一起揭開了華語武俠電影的新篇章。但是和張徹以票房為目標的武俠電影不同,胡金銓在執導了《大醉俠》、《新龍門客棧》等賣座的武俠電影之後,迅速的把創作方向轉變到了個人模式的作者電影。
  • 胡金銓是享譽世界的大師級導演,不受邵逸夫重用,被迫四處周轉!
    邵氏武俠電影,獨成一派,受眾極廣!提起邵氏武俠導演,名聲最大,實力最強的當屬三人:胡金銓、張徹、楚原。其中,胡金銓被譽為邵氏新武俠片的開創者;張徹被譽為「陽剛武俠」的暴力美學大師;楚原被譽為浪漫情懷寫意大師。後面的兩位導演,身受邵氏電影公司重用,為公司工作十幾乃至幾十年,拍下幾十上百部影片。
  • 胡金銓:實驗性的敘事電影作者
    因此「武俠」意味著「充滿騎士精神的武術世界」(按照吳昊的說法)。「片」意味著Film(電影)。參見吳昊《重入江湖:武俠片的再構造》,載於《香港武俠電影研究》(1945-1980)——第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刊,劉成漢主編,香港市政局1981年首版(1996年修訂版)第85頁。[2]. 很明顯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 淺談香港邵氏四大導演之一——胡金銓
    胡金銓,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第一次把中國電影帶上了國際舞臺,是中國電影史第一位成熟的作者導演。中國電影,最獨特的就是武俠電影,中國唯一原創的電影類型,就是胡金銓一手將武俠電影提到了藝術的範疇。又通過武俠電影,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把中國人正義戰勝邪惡的樸素價值觀充分表達。
  • 影抒|胡金銓,大道無名
    在此處領了禪機後,胡金銓逐步了脫文人武相,後進學眾強安武俠導演之名,也委實屈了先生本念,但不知禪機種下,是否尚要孕育出土之期,抑或是俗務牽絆身不由己,此後九年之間,【迎春閣之風波】與【忠烈圖】卻又再現文史武俠建構之作,『諜戰武俠』與『兵法武俠』世所罕見,然而空谷絕唱,奈何早已心向禪境,足踏空法而去。
  • 【專題】儒俠胡金銓的紅與黑 《俠女》等4部佳作背後的故事
    作為今日開幕的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重頭戲,「大師回顧」單元中,生於北京的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的回顧展,有著那麼一種「葉落歸根」的情結與意義。雖然胡金銓擁有極高的江湖地位,但年代畢竟久遠,真正了解甚至系統研究他的人並不多。
  • 乾貨 | 中國武俠電影之父是他?!看看他是怎麼做美術的
    當下許多電影人或研究者也有些多少把他給淡忘了,對他的研究也不屬於熱門。通常我們會稱胡金銓為華語電影大師,認為其影片中所營造的唯美境界,成為胡氏電影藝術中的獨特風格,尤其是為數不多的幾部武俠片,經常為後人所膜拜。
  • 忘掉「倩女幽魂」,上乘「聊齋」味道電影還是胡金銓這部!
    我也許有點誇張,到今天為止看的電影唯一有點聊齋味道的就是胡金銓的《畫皮之陰陽法王》,儘管它有點瑕疵,但瑕不掩瑜。這部電影上映於1993年,票房雖然不理想,但是它的那股子鬼味卻是沒有人能否認的。電影主要講述書生王順生年過不惑仍然沒有一支半子,雖然已經娶妻但是心中焦急。
  • 世界十大經典武俠電影 最具特色的是哪幾部?
    來源:電影全資訊現代西方人對日本文化的認識和尊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黑澤明,而將中國古典文化通過電影的方式引介到西方去的電影大師
  • 聽「碧眼狐狸」侃武俠電影
    從60年代主演武俠大師胡金銓、張徹的8部經典作品開始,鄭佩佩就一直享有「武俠影后」的美譽,80年代在內地推出的「精武三部曲」第三部《霍東閣》中,她扮演陳真的姐姐,嫉惡如仇、身手不俗,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幸出演《臥虎藏龍》的鄭佩佩,前不久也參加了奧斯卡頒獎儀式,對李安未能獲最佳導演獎的原因,她認為:主要是對手太強,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兩部影片獲提名,加重了獲獎的砝碼。
  • 猝不及防就野合,胡金銓坎城獲獎經典《俠女》在講什麼?
    新派武俠開山祖師胡金銓被世界影壇關注和認可的代表作,是1970年的《俠女》。但它走上海外傳播的歷程純屬無奈。1970年和1971年,耗資2000萬,拍了四年才殺青的《俠女》被分拆為上下兩部上映,卻在商業上慘遭失利。
  • 猝不及防就野合,胡金銓坎城獲獎經典《俠女》在講什麼?
    為挽救票房損失,1974年,在法國影評人休伯特·尼爾格瑞(Hubert Niogret)的經濟支持下,胡金銓向聯邦電影公司購得《俠女》的歐美版權並重新剪輯,將上下兩部編為三小時時長的單部影片。慧圓大師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肯直接幫忙?胡金銓的各種布景背後有什麼寓意?儒者、俠女、佛家,三者對於本片構建的故事格局而言,各自是怎樣的角色站位?
  • 武俠不再
    不過具體地說這次嘮嗑的題目,卻是讓人傷心的,叫《武俠不再》。不過,由於篇幅所限,估計本次只能先聊前面兩個字「武俠」,然後下一次聊天再聊「不再」,我會儘自己所理解,說一說武俠電影的沒落以及沒落的一些原因。其實,華語電影語境中的武俠片,就是日本以黑澤明、小林正樹為代表的劍戟片,就是美國約翰韋恩、伊斯特伍德為代表的西部片,都是以「江湖」為敘事背景,展現俠客在刀尖上遊走,實施自然正義的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