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香港邵氏四大導演之一——胡金銓

2021-01-09 小謝說武俠

胡金銓,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第一次把中國電影帶上了國際舞臺,是中國電影史第一位成熟的作者導演。

中國電影,最獨特的就是武俠電影,中國唯一原創的電影類型,就是胡金銓一手將武俠電影提到了藝術的範疇。

又通過武俠電影,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把中國人正義戰勝邪惡的樸素價值觀充分表達。

今天來說一下曾經在國際影壇享譽盛名的胡金銓大師,

因為胡金銓的個人魅力,不僅在於他的導演身份,他實際上還曾是一個十分賣座的電影演員,一個書畫功底都不俗的文人,一個一生輾轉在大陸、香港、臺灣和美國的遊子。與他在電影中展現的面貌不同,在他的生活與文字中,胡金銓是個十分風趣而且講究生活情趣的人。

作為電影導演,他掌控欲望極強,也不顧電影製作周期,常常精益求精而使影片超出規定預算和拍攝時間。這令投資方和製片人頭痛不已,許多電影公司對他敬而遠之,從而導致胡金銓的電影作品不多。但這也使得他的電影充滿強烈的作者風格——儒生、女俠、鬼魅、道士與禪佛的糾葛、人在旅途式的漫長的行走與求索、飽含韻律的敘事風格與鏡頭運動。

他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擅長挖掘演員特質、啟用新人的導演,尤其是展現女性的性別特質,這讓鄭佩佩、上官靈鳳、徐楓都受益匪淺。許多演員將他奉為一生的電影導師,在鄭佩佩和徐楓最紅的時候,她們都情願不計酬勞地跟著胡金銓拍戲;在胡金銓最落魄的時候,是曾經的弟子吳明才和洪金寶支持他到大陸拍《畫皮之陰陽法王》。儘管只在胡金銓的電影公司打過半年工,也否認外界形容的自己是胡金銓的徒弟,但許鞍華一直念念不忘胡金銓的人格魅力對於自己的影響,她形容胡導:他的個子不高,但是影子很長。

以對華語電影的影響而言,胡金銓最突出的貢獻是將華語電影第一次展現在世界面前,並得到世界範圍內影評人的高度認可。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進入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放映,並因開創性的拍攝和剪接手法獲得當年的綜合技術大獎,此後,他的其他電影如《龍門客棧》、《大醉俠》等多次在國際性的電影節獲得修復並展映。《山中傳奇》在日本上映的時候,日本電影人將他稱為」香港的黑澤明「。從胡金銓開始,華語電影全面進入西方電影人的視野,他為今後徐克、吳宇森等人進軍西方電影界打開了一扇門。

在參加坎城電影節時,初出茅廬的徐楓十分緊張和欣喜。她回憶說曾想主動上前和自己的偶像、法國大明星阿蘭·德龍求合影,但胡金銓臉一板,制止了她,並說:」坐著,你現在也是大明星了,讓他們來和我們合影。「事實上,胡金銓自己也確實成了當年的明星導演,他曾在1978年被《國際電影指南》評為當時的世界五大導演之一,也曾在1987年被《時代》雜誌列入TOP50電影導演。作為各大電影節的評委,他與安東尼奧尼、薩蒂亞吉特·雷伊、伊利亞·卡贊等人出雙入對,濟濟一堂。

徐楓後來回憶說,如果不是胡金銓將她帶到坎城,她不會具有國際化的電影視野,也不會和妹妹徐傑投資拍攝《霸王別姬》並將之帶到坎城,中國電影史上可能要缺少這樣一部成功的金棕櫚獎獲獎影片。臺灣聯邦影業的老闆沙榮峰說,儘管別人怕耗時耗銀無度不敢找胡金銓,但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即便是破產,即便多年後人們不記得許多電影,但聯邦影業的名字將隨著《俠女》、《龍門客棧》等影片而永遠留在世界電影史上。

作為華語新武俠電影的開創者,胡金銓也影響了許多兩岸三地的電影人。除了常常伴隨自己的徐楓、石雋、韓英傑、洪金寶、吳明才等人,香港四大戲校的武生們也曾受其恩澤,徐克、李安等導演也將胡金銓的部分創作理念與風格融入自己的電影中。徐克後來為了致敬自己的偶像,專門拍了《新龍門客棧》;李安將胡金銓電影中的俠女形象和竹林意象演化為《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

儘管胡金銓不認為自己是在表現」武俠「和」功夫「,但他對於傳統戲劇的愛好和理解,還是將傳統武行與他的電影綁定了在一起。于占元的女婿韓英傑,就是他一手挖掘的武術指導,和他從一而終;于占元的大弟子洪金寶從他拍攝《俠女》到拍《忠烈圖》再到拍最後一部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都是武行領軍人物並逐漸參與重要演出。

胡金銓回憶說當時戲班很苦,所以總想在電影中給這些小武生多點補助,他不僅在逢年過節時走訪這些戲校,也讓他們經常參與電影的演出——從成龍、元彪等人小時候扮演小叫花參與《大醉俠》的演出開始,到拍攝《忠烈圖》時讓成年的他們拋頭露面。那個當時還叫陳港生的人最機靈,總是人前人後的喊:」胡叔叔,胡叔叔,讓我多演幾個鏡頭吧。「多個鏡頭就多一份人工,所以胡金銓一會讓他演倭寇、一會演官兵、一會演平民,最後怕穿幫,只好剪去他露過臉的正面鏡頭。誰曾想,3年之後,這個跟著大哥後面為了盒飯和微薄的演出收入和胡叔叔討鏡頭的年輕人,因為《蛇形刁手》和《醉拳》而成了全港知名的大明星。

以上,只能浮光掠影地將胡金銓導演和他對華語電影的影響簡略展現出來。胡金銓導演是位作者型導演,了解他的人,是一種非常好的了解和分析他的電影的方式。對於他的電影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行走鏡頭,是否無意義,胡導演曾說:旅途中的故事最精彩。他也曾說過,為什麼要探討我電影中的主題呢?我的主題就是電影。

我們需得承認,在七十年代末期香港本土意識高漲、國語片下滑的時節,胡金銓這種對個體離散經驗的強調一定更為加劇了他的困惑和落寞。正像那個在山中獨自背負前行的何雲清,不經意間經歷了一場翻江倒海精彩絕倫的春秋大夢,醒來卻無人知曉,更無法說與人聽,於是只好拍去身上的塵土,兀自前行。胡金銓無疑是孤決的,但正是這份遺世獨立的孤決,讓他——這位二十世紀中國電影藝術的先行者——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邵氏四大導演之三:胡金銓,有名無利的一代宗師
    他於1978年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評選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1987年又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國際最出色的50位導演之一,是第一個被西方認可並享譽世界的華人導演。1958年胡金銓接受李翰祥建議加入邵氏,在邵氏參演了《金鳳》、《三姐妹》、《江山美人》等二十餘部影片,最後以《鈔票與我》結束了其演藝生涯。
  • 被邵逸夫踢出邵氏,胡金銓與邵逸夫恩怨,要從一部武俠片拍攝說起
    「演而優則導」——1962年,胡金銓在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任副導演,1963年獨立執導《玉堂春》,從此開始了導演生涯。後與李翰祥、張徹、楚原,並稱為「邵氏四大導演」。雖有邵氏四大導演之名,其實多少有點名不符實,因為胡金銓在邵氏獨立執導的電影僅有三部。
  • 邵氏四大導演之四:楚原,這個龍套原來這麼牛逼
    《千面天王》 這個和藹可親的老頭叫楚原,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和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合稱邵氏四大導演,我們今天來說說他的故事。整個60年代,楚原導演了七十多部粵語電影,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粵語電影因粗製濫造而逐漸衰落時後,楚原轉投「國泰」電影公司,改拍國語電影,在「國泰拍了四部影片之後,1971年,楚原接受「邵氏」邀請,加入邵氏電影公司。
  • 聊聊香港邵氏1965年的抗日電影《大地兒女》,樂蒂主演胡金銓執導
    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裡,抗日題材影片並不多見。影星樂蒂卻主演過兩部抗日電影,一部是她在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的《大地兒女》,另一部是她在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主演的《亂世兒女》。小格電影這次就來聊聊由樂蒂主演、胡金銓執導的邵氏經典電影《大地兒女》,本片於1965年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映。
  • 聊聊香港邵氏1965年的抗日電影《大地兒女》,樂蒂主演胡金銓執導
    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裡,抗日題材影片並不多見。影星樂蒂卻主演過兩部抗日電影,一部是她在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的《大地兒女》,另一部是她在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主演的《亂世兒女》。小格電影這次就來聊聊由樂蒂主演、胡金銓執導的邵氏經典電影《大地兒女》,本片於1965年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映。
  • 一手捧紅鄭佩佩,為邵氏電影立下奇功後,為何胡金銓轉身就離職了
    後與李翰祥、張徹、楚原,並稱為「邵氏四大導演」。雖有邵氏四大導演之名,其實多少有點名不符實,因為胡金銓在邵氏獨立執導的電影僅有三部。《大醉俠》一舉成名,但在本片之後,胡金銓卻與邵氏分道揚鑣。其片長只有95分鐘,還帶著明顯的邵氏電影印記,與邵氏當時流行的表現形式顯得整齊劃一,卻與導演自身的風格相去甚遠。
  • 嘉禾被收購,邵氏已停產,香港四大電影公司,只剩下兩家風雨飄搖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 香港武俠片「四大導演」胡張楚徐,如今,只剩徐克還在執著!
    中國第一部武俠片是1925年邵醉翁執導的《俠女李飛飛》,張石川的《火燒紅蓮寺》讓武俠片成為最熱門的電影題材之一。優秀的武俠片很多,比如李安的《臥虎藏龍》,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徐克的《新龍門客棧》等等,但拍武俠片的導演,有四人,「胡張楚徐」最為出色,這四個人對中國武俠片的貢獻居功甚偉。
  • 香港第一代小龍女,丈夫是邵氏四大導演之一,兩人一起走過了金婚
    南紅,原名蘇淑眉,江湖人稱"媚姐"。1949年全家移居到香港,並於50年代開始拍攝粵語片。楚原,邵氏電影公司四大導演之一,拍攝古龍武俠片見長,沒有演過他的武俠電影,都不敢稱自己是一名演員。後來隨著邵氏電影公司的落敗,這位昔日的大導演開始出現在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和港劇中,最為熟悉的一個角色就是《警察故事》中的朱滔了吧。還憑藉《雪兒》中精彩的表現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 胡金銓是享譽世界的大師級導演,不受邵逸夫重用,被迫四處周轉!
    邵氏武俠電影,獨成一派,受眾極廣!提起邵氏武俠導演,名聲最大,實力最強的當屬三人:胡金銓、張徹、楚原。其中,胡金銓被譽為邵氏新武俠片的開創者;張徹被譽為「陽剛武俠」的暴力美學大師;楚原被譽為浪漫情懷寫意大師。後面的兩位導演,身受邵氏電影公司重用,為公司工作十幾乃至幾十年,拍下幾十上百部影片。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在電影發燒友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徹與胡金銓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徹與胡金銓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當時「電懋」旗下女星陣容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導演陣容則有嶽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而當時邵氏手上獨有的女星只有由長城轉投的樂蒂。[ 長城三公主 ]
  •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1、李翰祥李翰祥是幾位導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時候,邵逸夫還不是當家掌門人,李翰祥當時力主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算是開創了黃梅調電影,並且獲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2、胡金銓香港電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式武俠片就是胡金銓大師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了新式武俠時代。
  • 一部被香港人低估的「聊齋片」,胡金銓最後的扛鼎之作
    1993年,胡金銓導演,王祖賢、鄭少秋、洪金寶、林正英主演的《畫皮之陰陽法王》上映。這部電影放到現在來看,絕對是一部經典之作,雖然全片透露著「土味」,但是音樂一響、畫面一開始,處處都透露著中國古代水墨畫的美感。可惜的是,在當時卻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爛片!上映還不到一星期,就被各大影院給下架了,累計票房只有131萬港元,也成了導演胡金銓最後一部作品。
  • 香港那些電影公司,嘉禾、邵氏、星輝、永盛等等,現在還有嗎?
    當時的80 90年代也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這些老電影公司一手捧紅很多明星。很多的經典的香港老電影到現在也是無法被超越的。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
  • 【專題】儒俠胡金銓的紅與黑 《俠女》等4部佳作背後的故事
    ——張建德(影評人)香港資深影評人羅卡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作為一個電影導演/天涯行腳僧,胡金銓有時走得太慢,有時走得太快,似乎都與我們的腳步若即若離。胡金銓生於北京,成名於香港,之後輾轉臺灣。他是第一個到韓國取景的華人導演(《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也是第一個試圖與好萊塢合拍的作者,然而這部嘔心瀝血的《華工血淚史》最終因導演逝世而夭折。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那個時候邵氏追求商業化的苗頭已經初現,這與之後邵氏娛樂至死,過度商業化的沒落有著直接的關係。03當時中國電影業還處於草創時期,天一經歷了20年代的默片,30年代的有聲片,以及戰爭時代上海電影人主導的黃梅戲調電影時期。中國最早的有聲片之一《歌場春色》都出自於天一影片公司。
  • 邵氏電影影響深遠 吳宇森徐克繼承經典元素
    但今日貴為準大師「昆哥」昆汀偶像的吳氏自己,倒是毫不諱言他這防身的幾招都是從邵氏大導張徹那學來的。遙想上世紀六十年代,張老爺子在邵氏拍出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香港電影《獨臂刀》,人稱「張百萬」,最愛在自己的電影裡讓熱血男兒你儂我儂,哦不,知己情深,然後脫了上衣做慘烈的盤腸大戰,由此創立邵氏四大名導中獨樹一幟的暴力美學風。
  • 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那個時期,邵氏擁有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四大導演。在四大導演旗下,匯集了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樂蒂、蕭芳芳、王羽、羅烈、嶽華、谷峰、鄭佩佩、關山、陳觀泰、劉家良、劉家輝、許冠文、石天、胡豔妮、何莉莉、林嘉、沈依、丁茜、狄娜、胡錦、甄珍、謝賢、南紅、呂奇、李香琴、陳寶珠、狄龍、姜大衛、爾冬陞、鄭少秋、李修賢、傅聲、錢小豪、惠英紅,等等。
  • 胡金銓:故鄉是香港
    離開了香港,時時想念她。我現在流浪在美國,有人問我故鄉是什麼地方,我不由自主地說:「就算香港吧!」 他鄉與故鄉 文/胡金銓 我原籍是河北省永年縣,沒去過。小的時候,父母抱著我到過東北、山西、河南、河北。除了邯鄲還有一些印象之外,其他地方都記憶模糊了。 十九歲之前,基本上我都住在北京。
  • 電影王國崛起,香港影業的熠熠光輝,邵氏電影的那些「金字招牌」
    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獨霸香港。邵逸夫捧紅了眾多女星,也正是這些女星擦亮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邵氏這個美麗的電影王國的崛起,也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用自己的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