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2021-01-08 電影新世界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兄弟電影】

因為LOGO上的兩個標誌字母「SB」,而被無數人嘲笑的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是香港影壇最大最著名的電影公司。

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

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

邵氏不僅是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也差點是唯一的巨頭,只可惜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機會,然後完美的錯過了這些機會,最終成就了其他電影公司,也成就了香港電影整體百花齊放的繁榮。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逸夫二哥邵邨人收購,並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想重振電影製片業務,與二哥分道揚鑣;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父子」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營製片業務。

邵氏的發展歷史脈絡清晰: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是邵氏飛速發展的二十年,特別是前10年,幾乎是邵氏一家雄霸天下。【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邵氏電影不僅是香港影壇的巨頭,更是時代的創造者,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從黑白片到彩色電影,都是在邵氏一步步完成的升級。

那個時期,邵氏擁有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四大導演。

在四大導演旗下,匯集了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樂蒂、蕭芳芳、王羽、羅烈、嶽華、谷峰、鄭佩佩、關山、陳觀泰、劉家良、劉家輝、許冠文、石天、胡豔妮、何莉莉、林嘉、沈依、丁茜、狄娜、胡錦、甄珍、謝賢、南紅、呂奇、李香琴、陳寶珠、狄龍、姜大衛、爾冬陞、鄭少秋、李修賢、傅聲、錢小豪、惠英紅,等等。

他們擅長的黃梅調電影、風月片、喜劇片、劇情片、武俠片,包括新派武俠和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改編的奇情武俠電影等等,所有觀眾喜愛看的電影。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樣的口號代表了邵氏電影的實力和雄心。

1970年,邵逸夫入主香港無線電視臺,開始經營正迅速起飛的電視業,還開設藝員培訓班,源源不斷的為邵氏娛樂王國輸送人才。

那時候幾乎有點名號的電影明星和導演等電影人才,全部都拍過邵氏的電影或在邵氏工作過,加上無線訓練班的學員,都出自邵氏門下。剛剛出道,從武師混起的洪金寶、成龍等未來功夫巨星,全部都在邵氏混過。

【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影星出邵氏。】

可以說,邵氏電影加上無線電視臺,幾乎可以壟斷整個香港及至東南亞的邵氏事業。然而,邵氏卻在1985年宣布停產了,並出售旗下院線,正式放棄電影。

事實上,從1970年邵氏開始涉足電視業,香港電影開始進入輝煌燦爛的黃金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一直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電影行業霸主。

在這幾十年裡,香港因為電影業的火爆,湧現出上百家電影公司,包括嘉禾、新藝城、德寶、永盛等等這樣的新老巨頭。

那時候邵氏早已是香港影壇的巨頭,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巨頭,但它錯過了無數的黃金機會,而這些機會造就了嘉禾、新藝城等新巨頭的崛起。

那邵氏電影當年錯過了哪些黃金機會呢?

最早在1966年,邵氏四大導演之一的胡金銓就因為拍攝理念的衝突離開,然後在臺灣拍出那部驚豔時代的《龍門客棧》,破了整個東南亞的票房紀錄。【最早1963年李翰祥也離開邵氏,但1972年又回歸。】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邵氏說一不二的獨裁作風和它的統治地位。

1970年,在邵氏已經做到執行長的鄒文懷離開,並且帶走何冠昌、梁風、陳自強等一批幹將,創立嘉禾電影公司。

這次邵氏的人才流失,不是電影創作上的問題,而是管理上的。一是邵氏保守吝嗇的薪金制度,二是邵逸夫派他的紅顏方逸華掌管採購部,狠卡開支,更分權鄒文懷。

1971年,李小龍回港。原本是想找邵氏合作,但邵氏拒絕了李小龍開出的1萬美元片酬的報價,激怒了李小龍。同年,嘉禾用1.5萬美元2部電影的價格籤下了李小龍。

那年,李小龍在嘉禾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取得350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不僅轟動亞洲,更帶動了香港功夫電影的升級和興盛。

嘉禾靠著一個李小龍,得以在邵氏霸權的夾縫中活了下來。

1973年,李小龍意外去世。

這一年,邵氏靠著楚原的喜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重奪票房冠軍,並以563萬港元的票房打破李小龍《猛龍過江》的票房紀錄。

1974年,在邵氏拍過電影又在無線主持過節目的許冠文離開邵氏,又投靠了嘉禾。最初是許冠文拿著《鬼馬雙星》的劇本直接找邵逸夫談合作,提出了合資拍片平分利潤的合作方式,但邵氏拒絕了。

嘉禾接受了許冠文的所有條件,還讓他帶著兩個弟弟許冠英許冠傑,成立許氏電影公司,成為嘉禾的衛星公司。那年,《鬼馬雙星》以625萬港元的票房,再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1979年,嘉禾以480萬港元的天價籤下成龍。當時,邵氏也加入了成龍的爭奪,最後支票金額開到500萬,但因為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已經在嘉禾當了導演,所以成龍也選擇了嘉禾,邵氏再失良機。

最開始,成龍也是做武行出身,1976年加入羅維影業,開始擔綱主演,可惜不紅。1978年,出演了吳思遠的功夫喜劇《蛇形刁手》和《醉拳》,才一舉成名。【吳思遠也是邵氏出身。】

羅維也是邵氏出身,後轉投嘉禾,李小龍的《精武門》就是他做導演。羅維電影能力三流,看人眼光一流,但也因為出手太小氣,留不住人。

1980年,成龍加盟嘉禾後,第一部自導自演的《師弟出馬》取得1102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千萬的香港電影。

接連錯過李小龍、許冠文和成龍三大票房巨星,不僅成就了嘉禾的崛起,更加速了邵氏電影的衰落。

也是在1980年,得到九龍地產財團支持的新藝城電影創立。憑藉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創作小組,和奉行向好萊塢看齊的大卡司大製作,推出《最佳拍檔》系列喜劇電影,迅速成為可以抗衡邵氏、嘉禾的新巨頭。

新藝城七怪中,石天、黃百鳴、曾志偉都是邵氏出身,石天是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畢業,黃百鳴在邵氏做過編劇,曾志偉早年跟著劉家良做武行。

也是在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的董事長,最大股東。

香港電影進入短暫的三國鼎立階段。

到了1985年,邵氏的幾大導演中,只剩下楚原和劉家良。那時,楚原的金庸古龍武俠片和劉家良的少林功夫片,都已經過時,早已沒有當年的票房號召力。【劉家良最後為邵氏拍的電影就是李連杰的《南北少林》。】

最重要的是,香港的電視機達到了很高的普及率,電視業的發展也進入了最黃金的時期。在電影業,邵氏有嘉禾、新藝城和其他無數大大小小的對手;而在電視業,邵氏無線是一家獨大。

所以,這一年,邵氏做出最重大的決定就是邵氏片場停產,主動放棄電影業。

這一年,香港票房榜前5全是嘉禾作品,新藝城因為內部分裂,已經打不過嘉禾,邵氏的退出助長了嘉禾的霸權確立。

1985年,還有一件影響深遠的事,就是無線封殺了劉德華。封殺的原因就是劉德華想離開無線,轉向電影業發展,而邵氏剛剛才放棄了電影。就在那年的金馬獎,劉德華的師兄周潤發成了影帝,這是劉德華向電影圈發展的最大動力。

周潤發和劉德華都看好電影,偏偏邵氏自己不看好。

雖然十幾年來,邵氏人才嚴重流失,錯過了很多黃金機會,但仍有無數力挽狂瀾的機會,但邵氏都放棄了,因為邵氏從來都不缺少人才。

邵氏入主無線之後,從1972年開辦藝員訓練班,十幾年來培養出無數的人才,堪稱香港娛樂圈的黃埔軍校。

【加上無線主辦的香港小姐選美,入選的港姐都籤約為無線藝人,也湧現出張曼玉、袁詠儀、鍾楚紅這樣的影后巨星。】

這批人才漸漸成長,最終成為引領整個香港娛樂圈事業的核心力量。

然而,邵氏無線的問題依然是留不住人。

1986年,新藝城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票房達破紀錄的3465萬港元。

《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是張徹的徒弟,從邵氏出身的;男主角狄龍曾經是邵氏的當紅武打巨星,因邵氏停產剛剛失業;周潤發是邵氏無線培養出來的第一位巨星,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閃耀的。

1987年的票房亞軍《監獄風雲》是新藝城出品,導演林嶺東是周潤發在無線訓練班的同班同學。

雖然停產,但邵氏還是可以拍電影的。

在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是香港電影最後輝煌的十年,也是最巔峰的十年。對於這主動放棄的十年,邵氏曾經也有過挽回的想法。

1988年,洪金寶獲影帝的文藝片《七小福》有邵氏的投資;1993年的《濟公》和1994年的《破壞之王》等,都有邵氏的出品。

《濟公》的導演杜琪峯,主演周星馳吳孟達,都是無線訓練班出身的學員;女主角張曼玉是港姐出身。甚至武術指導程小東,曾經也是無線的人,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就已經與無線合作。

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是雙周一成的票房格局,成龍是嘉禾的王牌,誰也挖不動,但周潤發和周星馳都是無線的嫡傳弟子,完全可以招安重用的。

從《英雄本色》開始,周潤發是新藝城的一哥,但他同時也和嘉禾、德寶、金公主、永盛等公司合作,並不屬於哪一家公司。

同樣,周星馳在影壇爆紅之後,也和嘉禾、永盛,包括邵氏合作過,也組建過自己的電影公司。

曾經被無線封殺的劉德華,之後被無線捧為四大天王,和無線關係重修於好,也不影響未來電影上的合作。

那時候最有票房號召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導演王晶,也是邵氏出身,他父親王天林更是無線的元老。

最後這十年,邵氏完全可以靠著這批自己培養出來的頂級電影人才,重回巔峰。

然而,邵氏無線依然固執的堅守電視業,堅持不懈的在內地捐款建樓,完美的錯過這最後的黃金十年。

從1985年開始,邵逸夫先生在內地投資興建逸夫樓;截止2014年,全國已有近3萬座逸夫樓,捐贈金額超30億。

最終,邵氏帶著超過1000部電影,全國近3萬座逸夫樓的驚天偉業,走進歷史。

相關焦點

  • 邵氏電影:從香港影壇第一巨頭到被大眾「嘲笑」,它經歷了什麼?
    百科: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江湖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可見楚原在影壇上的地位之高。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而她對邵氏的影響確實深遠的,一部《貂蟬》徹底奠定了邵氏兄弟在香港影壇的地位。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
  • 記住的不該是其LOGO,而是它對香港電影的影響!邵氏影業介紹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而她對邵氏的影響確實深遠的,一部《貂蟬》徹底奠定了邵氏兄弟在香港影壇的地位。
  • 盤點香港影壇24對兄弟組合,全都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第一個自然要介紹邵氏兄弟,邵氏電影對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邵氏幾兄弟中以六叔邵逸夫的貢獻最大,成立邵氏電影,接掌TVB,捧紅了數不清的巨星。更難得的是,六叔還是一位慈善家,多年來捐建許多教學樓,而且還創立了邵逸夫獎,被譽為東方諾貝爾。(下圖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實施「大片策略」,邵氏靠「黃梅調」取勝四五十年前的香港影壇熱鬧非凡。
  •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7月20日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臺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觀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可是在歷史上會留下這個王朝的記錄,是不會被後人遺忘的。
  •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能獨霸影壇?全靠他們
    相信喜歡看香港動作片的觀眾都記得有一個鏡頭,絕大部份電影的每次片頭都會有一句話:「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說明就是大名鼎鼎的邵氏公司出品的電影,它的片頭一定會有SB的特有標誌,SB是英文Shaw Brothers(邵氏兄弟)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組成,全稱為: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正如它的廣告詞一樣,邵氏出品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很精彩,它開啟了一代武俠電影的新紀元。
  • 盤點香港影壇24對兄弟組合,全都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什麼圈子都要人脈和資源,演藝圈尤其如此,當年的香港影壇更是明顯,單單兄弟組合就有不少,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香港影壇24對兄弟檔組合,全都認識的絕對是資深港片迷,絕對是大神,一起看看吧!:第一個自然要介紹邵氏兄弟,邵氏電影對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邵氏幾兄弟中以六叔邵逸夫的貢獻最大,成立邵氏電影,接掌TVB,捧紅了數不清的巨星。
  • 盤點香港影壇24對兄弟組合, 全都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1、邵氏兄弟:第一個自然要介紹邵氏兄弟,邵氏電影對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邵氏幾兄弟中以六叔邵逸夫的貢獻最大,成立邵氏電影,接掌TVB,捧紅了數不清的巨星。更難得的是,六叔還是一位慈善家,多年來捐建許多教學樓,而且還創立了邵逸夫獎,被譽為東方諾貝爾。(下圖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 香港影壇24對兄弟組合,都認識請收下我的膝蓋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香港影壇24對兄弟檔組合,全都認識的絕對是資深港片迷,絕對是大神,一起看看吧!1、邵氏兄弟:第一個自然要介紹邵氏兄弟,邵氏電影對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邵氏幾兄弟中以六叔邵逸夫的貢獻最大,成立邵氏電影,接掌TVB,捧紅了數不清的巨星。更難得的是,六叔還是一位慈善家,多年來捐建許多教學樓,而且還創立了邵逸夫獎,被譽為東方諾貝爾。(下圖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 你真看過邵氏電影?
    這兩天港片大亨邵逸夫先生逝世,他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稱霸30年,那你看過邵氏的什麼片子嗎?《縱橫四海》?對不起,這是金公主拍的。《英雄本色》?對不起,是新藝城的。《喋血雙雄》?對不起,這是金公主、環亞、電影工作室合拍的。《A計劃》、《紅番區》、《星願》、《甜蜜蜜》?對不起,這是嘉禾拍的。事實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1985年就完全結業,徹底退出香港電影圈。
  • 邵氏1985年宣布停產,為什麼其後多年,還陸續有電影推出?
    1985年,香港演藝界最大的新聞是,邵氏電影宣布停產。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原先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和新藝城的雙雄爭霸。然後,他被李修賢看中,出演了《霹靂先鋒》,獲得第2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開始在影壇嶄露頭角。
  • 嘉禾被賣了,邵氏也停產了,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今飄零的只剩兩家
    因為受到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人流失等因素的影響,2000年之後的香港電影市場明顯大不如前,那些傳統的電影公司很多也都面臨倒閉和轉型的危機。而這些公司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爭霸諸侯,考驗更是堪比生死存亡,一旦衰落就很難東山再起。
  • 香港影壇四對兄妹組合,謝霆鋒謝婷婷上榜,第二對卻很少有人知道
    電影上面,他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第一個大滿貫男演員,拍動作戲也是不要命,塑造過不少經典角色,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也沒有保險公司敢為他擔保。歌壇上面同樣斬獲諸多獎項。  陳山河的父親秦劍去世的早,母親林翠於1995年去世,之後也就沒有多少陳山河的消息了。
  • 同期走紅的十大邵氏打星只有他倆仍活躍影壇
    10月20日,香港著名演員、昔日邵氏當家武俠小生嶽華在加拿大病逝,享年76歲。  ,此後跟張徹、何夢華、楚原、李翰祥等數位大導演合作,出演了100多部電影,成為邵氏炙手可熱的一線小生。 狄龍1968年踏入影壇,是張徹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同是也是楚原導演的御用男一號,曾以《刺馬》《少林英雄》《雙俠》《楚留香》《新獨臂刀》等電影成為邵氏頭號武打小生。
  • 新藝城七怪:敢與邵氏嘉禾兩大巨頭分庭抗爭,最後還是敗給了利益
    香港電影代表著華語電影的一個時代,在鼎盛時期年產電影量超過200部,僅次於好萊塢和寶萊塢。很難想像,人口不足600萬的香港,卻誕生出一批電影追夢人,他們將「香港電影」四個字打造成了享譽全球的品牌。香港著名電影公司有很多,如果說70年代香港電影是邵氏嘉禾的天下,那麼80年代就是新藝城的獨樹一幟,一個新生的電影公司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邵氏電影興盛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興盛的三十年,製造了多達千部電影。其中雖然也有湊數的,但也正如廣告詞所說的: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邵氏電影從來就不乏精品。神一樣的商標,如果邵氏電影到了今天還火,公司是否會考慮換一下商標?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邵氏電影興盛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興盛的三十年,製造了多達千部電影。其中雖然也有湊數的,但也正如廣告詞所說的: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邵氏電影從來就不乏精品。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 香港娛樂圈的兄弟檔:許氏最出名,袁氏最能打,邵氏最有權勢
    大哥秦沛60年代就出道,從業近60年,出演過300多部電影200多部電視劇,多次在電影中成為劉德華周星馳的死對頭,6次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2次獲獎,是香港影壇骨灰級的老戲骨。二哥姜大衛童星出道,做過龍虎武師,20歲被武俠大導演張徹發掘,迅速成為邵氏武俠片當紅小生,和狄龍一起成為70年代香港影壇最閃耀的雙子星,23歲就憑藉《報仇》成為亞太影展影帝,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