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從香港影壇第一巨頭到被大眾「嘲笑」,它經歷了什麼?

2020-10-03 安琪觀影人

你是否聽說過邵氏電影公司?可能很多人會說:no。

那你是否在"逸夫教學樓"中聽課抑或是自習?你是否在看電影時在片頭看見以下這個標誌?

如果有,就請和我一起,走進今天故事的主角:邵氏電影

百科: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

含金湯匙出身名門,為夢想肯吃苦險喪生終獲成功

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浙江寧波,沒錯,就是日後捐贈數座「逸夫教學樓」的逸夫。

父親經商,家有四子二女,邵逸夫排行老六,後來被尊稱為「六爺」

1914年,邵逸夫7歲,和大哥一起出門,半路遇見一位算命先生,拉住大哥說到:「邵老闆,我可要恭喜您,您這位六弟將來必成大器,富甲一方。」

家中對這位六弟寄予厚望,而邵逸夫也不負眾望,成績極好,而且對電影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

1925年,大哥邵醉翁緊跟時代潮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這也成為了邵氏的前身。大哥發掘了六弟對電影的興趣,便讓逸夫進公司實習。

1926年,從底層做起的邵逸夫幹遍了所有髒活累活,卻從未在哥哥面前叫過一聲苦,醉翁見其如此努力,便推出《珍珠塔》,讓六弟做執行導演,影片反響很好。

與此同時,同處於上海的幾家電影公司看不得「天一」一家獨大,便開始合力圍剿,兄弟二人只能暫時隱其鋒芒,奔赴新加坡開展新的業務。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於新加坡成立,但隨著西方電影開始由「無聲」進入到「有聲」時代(在「卓別林」一文中有所介紹),電影行業也迎來了有史以來的巨大變革。

1931年,不甘落後的邵逸夫決定遠赴美國學習技術,途中遇險船觸礁漂浮一夜被救回一條生命。

在美國,邵逸夫見識到了好萊塢的宏大片場,各種高端先進儀器更是使他眼花繚亂,他帶回了前沿的技術,邵氏兄弟一躍成為南洋大亨

時代潮流席捲而來,幾經周折邵氏終翻身

也是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全面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使得中國各地區不斷淪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也相繼落入魔爪。

那個時期的邵逸夫是可憐的,被誣陷吃牢飯,與一同打拼的大哥失聯幾年;但他亦是堅強的,不管經歷什麼世事變化,他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捲土重來的勇氣。

1945年,日本投降宣告二戰結束,邵逸夫的事業重啟也即將來臨。

在新加坡回港之前,邵逸夫打定了主意,認為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就必須扛起「國產片」的大旗

那時,經歷了幾番轉折的邵氏電影公司已人員零散,邵逸夫明白,現在開始培養人才肯定是最不划算的時間安排,也不利於公司快速發展。

於是,邵逸夫開始從「對手競爭公司、人才市場、星探發掘」等方式招兵買馬。從對手當家花旦林黛,到朋友推薦的鄒文懷,再到導演李翰祥。(談不上道德,只能說利益至上)

1958年,邵氏兄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第一縷東風就借了香港人的家國情懷,推出黃梅調影片《貂蟬》。自此,邵逸夫也奠定了公司的拍片風格:商業化

《貂蟬》大賣,導演李翰祥一舉成名,林黛也成為邵氏的當家花旦,公司更是重啟雄風。

1960年,邵逸夫覺得賺錢不足以穩固公司的地位,想依靠獎項來給公司貼金。於是在李翰祥的建議下,大膽啟用新人拍攝「聶小倩」改名《倩女幽魂》,參加了坎城電影節。

預算超高,畫質精美,但並未激起什麼獎項的火花,這使得邵逸夫大為苦惱。

當時正值選美大熱,邵逸夫看準時機推出一部輕鬆搞笑的《千金小姐》,為坎城電影節的失利贏回了不少顏面。

巔峰發展二十載,70年代涉足電視圈

1959年到1979年這20年,是邵氏電影公司飛速發展的20年,幾乎是和30年前一樣一家獨大的局面。

1964年,仿佛老天都在幫邵氏,唯一與之抗衡的公司電懋,其50歲的老闆陸運濤和幾十名高管,在參加完亞太影展後,回港途中離奇發生空難,令人唏噓。

邵氏旗下有四大東南亞電影業名導演: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

50年代到60年代,李翰祥擅長文戲:風月片、喜劇片、劇情片等不同的類型。

60年代中期以後,胡金銓和張徹是以拍攝武俠片為主,80年代前後的那些武俠片基本都出自於這兩位之手。

70年代,楚原「魔改」專業戶,擅長將古龍的小說進行二次加工。江湖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可見楚原在影壇上的地位之高。(下圖為楚原及其妻子)

1967年,邵逸夫入主香港無線電視臺(TVB),開始經營正迅速起飛的電視業,開設藝員培訓班,源源不斷的為邵氏娛樂王國輸送人才。

似乎也就是從轉型開始,邵氏的一家獨大局面開始慢慢改變。

1970年,邵氏執行長鄒文懷離開邵氏,帶走了何冠昌、梁風、陳自強等一批實力幹將,另起爐灶創立了嘉禾電影公司

1971年李小龍找邵氏合作報價1萬美元片酬被拒絕,而嘉禾卻用1.5萬美元2部電影的價格籤下了李小龍。

1979年,嘉禾又以480萬港元籤下成龍

1980年,由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新藝城電影公司創立。他們七人也出自於「邵氏子弟」。

自此,邵氏兄弟電影行業慢慢消沉。有人說是邵逸夫不看好電影行業主動退出,也有人說是邵氏自食惡果,當初自己重金挖牆腳,現在被自己牆角背叛另立門戶。

1987年,有江湖背景的向華強向華勝兩兄弟成立了永盛電影公司,也投入到影視江湖的鬥爭之中。

電視三足鼎立,電影四鼎見方

1975年,香港第三家電視臺佳視開臺,一時間,無線、麗的、佳視呈三足鼎立之勢。

電影方面,前文已經提到了,除邵氏之外,自己人分裂出去的嘉禾與新藝城,加上向氏兄弟的永盛,邵氏再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邵氏集團,也逐漸走出了大家的視線。

1985—1994年間的十年,是香港電影最後輝煌的十年,也是最巔峰的十年。

邵氏雖然逐漸消沉,但並不代表不可以投資電影,影視齊頭並進。

1988年的《七小福》、1993年的《濟公》和1994年的《破壞之王》等,都有邵氏的出品。

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就是與無線合作的。

其實縱觀當時影視圈的當紅大佬,多少都和邵氏有一絲絲關係。如果邵氏想重回影視巔峰,不是不可能,但邵逸夫老先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事業上。

1985年開始,邵逸夫先生在內地投資興建逸夫樓;截止2014年,全國已有近3萬座逸夫樓,捐贈金額超30億。

截止今日,邵氏已出品超過1000部電影,逸夫教學樓近30000座。驚為天人,走進歷史。

相關焦點

  • 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兄弟電影】因為LOGO上的兩個標誌字母「SB」,而被無數人嘲笑的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是香港影壇最大最著名的電影公司。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
  • 鼎盛到衰落,西瓜視頻帶你了解獨霸香港影壇多年的公司經歷了什麼
    香港影片有很多的記憶,其中經典的作品數不勝數,這也是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歡的一個原因吧。西瓜視頻創作人——阿貴錄像廳帶大家了解一下曾經叱吒風雲的嘉禾電影從鼎盛到衰落到底經歷了什麼?嘉禾電影鼎盛時期確實出品了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以至於在後來他被收購後有很多粉絲表示非常的不舍,再次看到嘉禾電影的LOGO出來時,一時間很多回憶湧上心頭。2007年11月1日內地公司橙天娛樂正式宣布收購鄒文懷家族持有的24.7%的嘉禾娛樂的股份,成為了第一大股東,並且更名為「橙天嘉禾娛樂有限公司」。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那個曾經叱吒香港影壇見證香港電影輝煌時代的「嘉禾」跌落神壇。
  • 曾逼得邵氏和嘉禾聯手的新藝城,卻只輝煌了十年,它經歷了什麼?
    新藝城最巔峰的時刻,曾令香港影壇兩大巨頭邵氏和嘉禾聯手來對抗它。邵氏和嘉禾本是死對頭,各自有自己的院線,為了對抗新藝城,他們破天荒的允許對方的電影在自己的院線上映。新藝城能在短短幾年迅速崛起,成為令邵氏和嘉禾都頭痛的新巨頭,一是有雄厚的資金後臺,二是有新藝城七怪這樣頂級的精英電影人才。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1957年,邵逸夫買下清水灣一塊地皮興建影城,1958年,他宣布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到2008年,已經整整50年。1958年邵逸夫、邵仁枚兄弟在香港起家時並無製片經驗,憑藉的是多年積累下的院線優勢。邵氏兄弟自1930年代參與電影發行和院線業務,到1956年,邵氏兄弟在新馬、越南、泰國等地已經擁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遊樂場。來香港投資製片業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影院每年需要520多部電影,僅憑買片已經遠遠無法保障需要。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而到上海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便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用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了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簡稱了邵氏影城,其全盛時代員工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也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
  • 記住的不該是其LOGO,而是它對香港電影的影響!邵氏影業介紹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而到上海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便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用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了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簡稱了邵氏影城,其全盛時代員工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也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能獨霸影壇?全靠他們
    這說明就是大名鼎鼎的邵氏公司出品的電影,它的片頭一定會有SB的特有標誌,SB是英文Shaw Brothers(邵氏兄弟)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組成,全稱為: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正如它的廣告詞一樣,邵氏出品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很精彩,它開啟了一代武俠電影的新紀元。
  • 邵氏電影三十年人物圖譜
    從成立之初的激流勇進到曾經的業內霸主,再到群雄逐鹿和日薄西山,邵氏引導了和鞭策了香港電影的轉型和興旺。1987年,邵氏正式宣布停止電影製作,製作影片累計達千逾部。上世紀90年代初,海岸貢獻的錄像帶將邵氏電影大批量引進大陸,加上盜版的推波助瀾,錄像廳生意火爆,大陸觀眾才真正廣泛觀看到邵氏電影。
  • 曾是邵氏一線小生,是香港影壇的標誌性人物!
    近日,據港媒報導,76歲的香港著名演員嶽華20日在加拿大不幸去世。最先是加拿大的電臺報導了這一消息,報導稱嶽華逝世的時候,他的太太和女兒都陪在身邊,隨後嶽華的好友張之鈺也向港媒證實了這一消息。嶽華1942年出生在上海,21歲的時候參加了演藝培訓班,因此進入了演員這個行業。
  • 邵氏1985年宣布停產,為什麼其後多年,還陸續有電影推出?
    1985年,香港演藝界最大的新聞是,邵氏電影宣布停產。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原先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和新藝城的雙雄爭霸。然後,他被李修賢看中,出演了《霹靂先鋒》,獲得第2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開始在影壇嶄露頭角。
  • 香港影壇的兄弟搭檔,你認識幾對?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香港影壇的兄弟搭檔,你認識幾對?在前些年香港影片是相當受歡迎的,港片的劇情設定、拍攝效果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一大波港片影迷都沉浸其中,看過很多香港電影的你們是否了解香港影壇的兄弟搭檔?在香港影壇有很多都是兄弟組合,他們一起合作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美的電影效果,來看看都有哪些兄弟搭檔吧,看看你認識幾對吧。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就這樣,早期的邵氏家族企業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取名天一影片公司。「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成立之初,從劇本到攝影再到剪輯發行全是四兄弟親力親為,幹勁十足,試圖打造中國電影公司巨頭。雖然這樣做很好的壓縮了製作成本,但是卻有著很大的詬病。那個時候邵氏追求商業化的苗頭已經初現,這與之後邵氏娛樂至死,過度商業化的沒落有著直接的關係。
  •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7月20日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臺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觀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可是在歷史上會留下這個王朝的記錄,是不會被後人遺忘的。
  • 電影王國崛起,香港影業的熠熠光輝,邵氏電影的那些「金字招牌」
    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獨霸香港。邵逸夫捧紅了眾多女星,也正是這些女星擦亮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邵氏這個美麗的電影王國的崛起,也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用自己的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地區。
  • 毛澤東曾向邵氏借電影 華國鋒親為主席找影片
    比如臺灣,邵氏出身的李翰祥還沒到臺灣之前,臺灣電影的技術和藝術方面都還比較落後。」邵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佔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面。
  • 兩個香港巨星洪金寶和麥嘉,他們到底誰對香港影壇的貢獻更大
    29歲返回香港與吳耀漢、黎應就、洪金寶、劉家榮等幾批電影人先後成立了先鋒電影公司、嘉寶電影公司等,出品了一些創意獨特的低成本電影,但給人的印象並不深,直到1979年他與黃百鳴和石天等人創辦了奮鬥電影公司,這期間他的喜劇天賦被發掘,大眾也逐漸認識他
  • 邵氏宣布停產,只有周星馳顧及舊情,苦撐起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
    那5年被周星馳撐起的邵氏電影,1985年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因此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與新藝城的雙雄爭霸,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邵氏電影已經宣布了停產,卻在其後的30年裡仍有電影陸陸續續的推出呢?其中靠著周星馳的幾部經典撐起了邵氏的這塊金字招牌。
  • 香港第一代小龍女,丈夫是邵氏四大導演之一,兩人一起走過了金婚
    南紅,原名蘇淑眉,江湖人稱"媚姐"。1949年全家移居到香港,並於50年代開始拍攝粵語片。楚原,邵氏電影公司四大導演之一,拍攝古龍武俠片見長,沒有演過他的武俠電影,都不敢稱自己是一名演員。後來隨著邵氏電影公司的落敗,這位昔日的大導演開始出現在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和港劇中,最為熟悉的一個角色就是《警察故事》中的朱滔了吧。還憑藉《雪兒》中精彩的表現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 同期走紅的十大邵氏打星只有他倆仍活躍影壇
    10月20日,香港著名演員、昔日邵氏當家武俠小生嶽華在加拿大病逝,享年76歲。  ,此後跟張徹、何夢華、楚原、李翰祥等數位大導演合作,出演了100多部電影,成為邵氏炙手可熱的一線小生。 狄龍1968年踏入影壇,是張徹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同是也是楚原導演的御用男一號,曾以《刺馬》《少林英雄》《雙俠》《楚留香》《新獨臂刀》等電影成為邵氏頭號武打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