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結合最近糧食市場熱點,談一部電視劇——《天下糧田》。
這是一部非常難得的以糧食為題材的好劇。
該劇是《天下糧倉》的姐妹篇,於2017年12月5日在央視一套首播。由編劇高鋒創作,著名導演闞衛平執導。
《天下糧田》以史為鑑,關注糧食安全:人無糧食不能活,糧食是生長在土地上的,土地出了問題,何談糧食?
清朝時期,朝廷是怎麼檢驗糧食豐歉呢?
一場「金殿驗鳥」牽扯出匿災不報、貪績斂財的亂象,也暴露出了大清國糧田萎縮、糧倉空匱的巨大危機。
如山東巡撫,上報的是秋糧大豐收。編劇高鋒談《天下糧田》:糧倉空了可以補,糧田沒了拿什麼來救?
不同於《天下糧倉》寫糧食,《天下糧田》講糧田,一以貫之的是高鋒對於「民以食為天」的思考。
「糧田才是糧食危機的根本」
《天下糧田》為什麼讓高鋒放不下?話還是要從《天下糧倉》說起。「 糧倉 的收視率雖然很好,但我發現,糧食問題我只寫了一個表象——糧倉空了還補得上,但是糧田沒了拿什麼來補?我覺得糧田才是糧食危機的根本。」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高鋒走訪了許多做糧食工作的公職人員。「我住的地方在杭嘉湖平原,它是一個大糧倉、江南的魚米之鄉。可是,這樣一個地方,十多年前糧食也成了一個問題。當年浙江省的一位領導在作協的一次會議上非常嚴肅地說,我們浙江省的糧田出現了問題,大量的糧田撂荒了,大量的糧田被佔用了,大量的糧田鹽鹼化了,大量的糧田汙染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之後拿什麼吃飯?」
高鋒還親自跑了幾個縣,下去一看,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糧田裡有做磚窯的,蓋工廠的,還有上千畝圈在那裡一片荒草的。農民也是一樣,青年人基本都進城了,做農活的都是老人——魚米之鄉沒人種田了!現實讓高鋒堅信《天下糧田》不能放棄。即便到了2017年,《天下糧田》已經播出,高鋒仍然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我們的糧田紅線仍然岌岌可危。」
「盛世敲警鐘可能更振聾發聵」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饑荒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鋒介紹,自己小時候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即便自己的父親是級別不低的幹部,仍然逃不掉飢餓。他記得,「那時父親的吃食只有一點稀飯,因為餓,自己吃過樹葉、葛藤粉;因為餓,父親的腿腫得像象腿一樣粗……」再往深裡探尋,糧食和飢餓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深重的歷史記憶,糧食危機也是王朝由盛轉衰、政權更替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高鋒把在《天下糧倉》《天下糧田》故事的大背景放在乾隆盛世的原因。「危勢之中,兵荒馬亂,糧荒、田荒問題就被掩蓋了。只有盛世,才能顯出危機,大家都在過著太平日子,不愁吃喝。可是你下去一看,糧田沒了,農民也沒了,會不會害怕?所以,我覺得在盛世敲警鐘可能更振聾發聵。」
高鋒研究史料後發現,乾隆大量的批折,是在回答農業問題。到了乾隆九年十年,乾隆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釋放皇莊壯丁出旗為民,讓數以萬計的原來處於農奴、奴僕地位的壯丁,擺脫了農奴制枷鎖,成為良民。在高鋒看來,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緩解糧食危機。
《天下糧田》中,乾隆書寫「飯」字,然後將其一撕為二,一曰「食」,一曰「反」,意為「百姓無食必反」。這個拆字典故是嘉興管糧庫的一位老幹部講給高鋒的,高鋒不僅寫在劇中,還把它用在同名話劇的結尾處。舞臺上寂靜無聲,一塊大幕從天抖落,只有這一個意味深長的「飯」字。那一刻,全體觀眾起立鼓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表示,《天下糧田》站在幾千年中國歷史的高點即「土地問題」上,以「金殿驗鳥」作為開端,「驗田」作為高潮,設置極具匠心,藝術極具觀賞價值。「《天下糧田》的題目特別響亮,呼應了現在要發展實體經濟,時刻不能忽視的糧食問題,堅守糧田安全紅線等問題,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中華糧網綜合北青網-北京青年報、文匯報等整理。
中華糧網已經度過16歲生日了。16年來我們深耕國內外糧食市場,匠心獨運糧油大數據,敏銳捕捉糧食政策熱點,專心服務「三農」大國情!
現在誠邀各位朋友,幫我們進入《中國最受歡迎農業新媒體評選》。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投票165號中華糧網,無需關注,謝謝各位朋友們的厚愛!
投票截止時間:2018年1月18日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