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大連話!背後竟有這麼多學問

2020-12-28 大觀新聞

來來來,一起說大連話啦!乾淨、血受、颯稜、姿勢、玍古、辣眼、章程、大拿、攢欺、賴塞、髒樣兒、勾嘎兒、隔鍋上炕、禿嚕翻張、迷了魔了……如果你能讀對音調,還能說對意思,那你這個大連人夠地道。

有人說大連話土,其實細究起來,每個詞背後都有說道。

趕緊一起來品味大連話的魅力吧↓

血 受

「血」,在大連方言中發音為xiě。「血」原本是名詞,在大連話中卻被用作程度副詞,表示很、非常、特別的意思。

在《漢語大字典》中,「血」共有10個義項:古代作祭品用的牲畜的血;血液;用鮮血塗沾、染;有血統關係的;悲痛的淚水;紅色;比喻剛強、熱烈……

血受、血乾淨、血彪、血上火、血不夠意思……不論是褒是貶,「血」都裹挾著某種剛烈之情。「血」是大愛大恨的,是疾風知勁草,是真金不怕火煉,是從大風大浪中一路闖過來的。從大連方言中找出一個與大連人的秉性脾氣一脈相通的詞,那便是「血」,它生動精準地詮釋了大連人的真性情。

兩個女工下班途中去買菜,「聽說今年山東的捲心菜血便宜,8分錢一斤,賤得跟草似的,俺老家的菜農可毀了……」一場動遷,相處半生的老少爺們兒散落四方,夏日午後兩位老鄰居青泥窪橋相遇,嘮半天嘮不夠,說起當年某個品行不端的鄰居,二人咬牙切齒,「那個老鱉羔,血待人恨!」有朋友在你窮困潦倒之際二話不說傾囊相助,一腔感動之情只化為一句簡潔有力的「血夠意思」。鄰居小兩口生了一對大胖小子,個個活蹦亂跳,憨態可掬,「血待人親」。夏季夜晚和朋友們在大海邊消遣,吹海風,吃燒烤,枕著濤聲談天說地,「血受」啊……

大連人喜歡用「血」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厭惡、憤怒、憎恨等負面情緒,要以「血」來抒發宣洩;溫潤人心、激蕩靈魂的正能量情感,更需要 「血」來捧場助力。以四兩撥千斤的經濟與便利,「血」就這樣成為大連人的口頭語。

與「血」一樣,「受」也是「經濟性」的大連話。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受」有四種意思:接受,得到;遭受,承受;忍受,禁受;適合。大連話「受」取「適合」之意,受吃(吃著有味),受看(看著舒服),受聽 (聽著入耳)。與「血」組詞,引申為痛快、爽、舒服。「血」與「受」筆畫簡單,意蘊強烈,強強聯手,成為最經典、最有知名度的大連話。

「受」是一種幸福感。生活在一座城市裡,倘若人們在方方面面都感到很「受」,那麼,這座城市一定是宜居之地,是可以繁衍生息託付終身的。

幹 淨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乾淨」有三種釋義:一是沒有塵土、雜質等;二是形容說話、動作不拖泥帶水;三是形容一點兒不剩。

大連方言中的「乾淨」除了用於詞典中這三種傳統情況外,其餘則完全顛覆了本義。 「乾淨」在大連話中是用來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美好、非常漂亮,是一條極經典的大連方言。

「乾淨」令人想到形容程度的一些成語,比如滾瓜爛熟、爐火純青、遊刃有餘、揮灑自如、得心應手、庖丁解牛、熟能生巧,等等。在大連人的語境裡,將這些成語替換為「乾淨」也未嘗不可,甚至更耐讀。

有研究認為,大連方言以「乾淨」表示程度可能是從文學作品中流傳下來的。《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家》:「老奴託賴二位官人洪福,除了本錢盤費,乾淨趁得四五十兩。」這裡的「乾淨」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純粹」。《西遊記》中:「你若以言貌取人,乾淨差了。我雖醜便醜,卻倒有些手段。」《金瓶梅詞話》中:「既是素的,等老身吃,老身乾淨眼花了,只當作葷的來。」這兩例中的「乾淨」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 「完全」。釋義中的「純粹」「完全」均帶有表示程度的色彩。因此,「乾淨」也具有表示程度的色彩。

外地人學大連話,首先從「乾淨」這個詞入門。怎樣說「乾淨」呢?這需要一點兒口技,「幹」要讀去聲,拉成長腔,要狠要用力,甚至還要帶點匪氣、傲氣;「淨」是滑音,似兒化音,要讀得輕飄隱逸,是一掃而過戛然而止的。

乾淨,奇俊性感,是一條真乾淨的大連方言。當大連人想表達內心湧動的激賞之情,卻一時間詞窮語虧表達難為時,就會想到「乾淨」這個詞。 「這活幹得血乾淨!」這是對一個人業務能力與職業精神的高度肯定。一個人只有業務能力而沒有職業精神,不太可能幹出「血乾淨」的活;一個人成天計較工資待遇而沒有理想情懷,也不太可能幹出「血乾淨」的活。

我們渴望乾淨的人生、乾淨的活法、乾淨的人和事,這種生活願景使得這條大連方言歷久彌新,與大連人同在,與大連人建設富庶美麗文明家園的美好追求同在。

大 拿

「大拿」,是大連民間對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在某一方面的超常技能的一種讚賞。據《東北方言口語詞彙例釋》記載,大拿一是指在某方面有權威的人,二是指掌大權的人。大連的「大拿」多指有絕活的人。大拿們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卻在民間享有良好聲譽。大拿們的絕活並非雕蟲小技,而是賴以為生的真本領。

80多歲的李雲鶴是敦煌研究院的修復師,他一生面壁,孜孜矻矻,最終成為石窟類壁畫修復界的「一代宗師」。2019年年初,李雲鶴老先生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詞是這樣寫的:風刀沙劍,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筆下千年!六十二載潛心修復,八十六歲耕耘不歇。李雲鶴,用心做筆,以血為墨,讓風化的歷史暗香浮動,絢爛重生!

馮驥才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裡有幾位身懷絕技的大拿,比如刷子李。徒弟跟他到英租界給洋房刷漿,他帶了一身黑衣黑褲,外加一雙黑布鞋,這是他的工裝。一面牆刷完了,那一身墨黑的行頭不見一滴白。

咱大連哪些行業大拿輩出呢?你是不是想到了20世紀80年代燈火通明、熱力四射的車間,還想到了浩瀚富饒的渤海灣,咱們到大連作家鄧剛先生的作品中尋找大拿的身影吧——「他心裡明白,自己也確實不行了。可他畢竟是八級工匠,安裝隊的技術『大拿』!八級,到頭了,一百一十六元九角整,技術工匠們頂天的級別,難道他趙寶元是憑空白撿錢嗎?不,當年提起趙八級,連地皮都顫三顫!」

大拿多有麋鹿之性、布衣情懷。「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們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麼料,充什麼用。』假如是一個蘿蔔,就力求做個水多肉脆的好蘿蔔;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實實的包心好白菜。」楊絳先生在《隱身衣》裡的這段話令人醒悟,那些在「蛇阱」中苦苦掙扎之人是否也該解脫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大拿。大拿皆有章程,皆有操守,皆有傳奇色彩。往小處說,這是一個人的謀生手段;往深處說,如果這個時代人人是大拿,人人有恆心,這份精氣神集結起來便是一個國家的國力。

文字:董曉奎

圖片:王天用

編輯:小雨

美編:張強

校對:張軍

責編:李元臣

相關焦點

  • 不說大連話可惜了了
    白鹿原》的鹿三,《平凡的世界》的孫玉厚等經典角色的老戲骨,在劇中扮演的時不時冒出幾句大連話的方若愚讓大連人又多了份親近感。近日,記者微信採訪了劉威。談到劇中自己苦練的大連話,最終沒全部派上用場,劉威用標準的大連口音說了一句:可惜了(liao)了!
  • 關於淡奶油原來這麼多學問,不看不知道
    關於淡奶油原來這麼多學問,不看不知道奶油是將牛奶中的脂肪成分經過濃縮而得到的半固體產品,奶香濃鬱,可用來塗抹麵包和饅頭,或製作蛋糕和糖果。奶油主要按加鹽、不加鹽,發酵、不發酵分類。奶油主要按加鹽、不加鹽,發酵、不發酵分類。奶油是西式早餐中常見的添加物,也常見於各式西餐中,人們攝入奶油的機會較多。因為動物奶油的穩定性不強,而且對溫度要求高,所以用動物奶油裱花的難度指數真心高!在這吐槽一下親身「被虐」經歷:特別是夏天,還沒裱好一朵花,奶油就已經開始化,更別說是完成整個蛋糕。所以能吃到動物奶油製作的蛋糕,可要珍惜啊!
  • 史上最有名的五句罵人話,學問越大罵人越狠,直擊靈魂還不帶髒字
    學問越高的人,也越擅長舞弄文字,他們會把嬉笑怒罵都藏於其中,無論是罵人還是誇人都更加入木三分,直擊人的靈魂之中。下面小編就幫大家總結一下歷史上五句最有名氣的罵人的話,句句都流傳千古,絕對不帶半個髒字,想要反擊也都無從下口的。第一句:「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 漲知識了,廚師戴的帽子竟然有這麼多的學問
    我們都知道廚師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職業,在我們生活中平平常常的食材到了廚師的手中,僅需要他們的發揮,就變成了一道美食。我們都非常的羨慕廚師,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廚師似乎都戴著一頂帽子,不過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頂帽子,這裡面的學問可大了。
  • 大連要改名了,你可能還不知道!
    今日關注【大連要改名了,你可能還不知道!】每座城市都有別稱,大連除了「濱城」之外,如果讓你再給大連起一個名字,你會叫它什麼呢?大連水果可謂享譽全國有大櫻桃,有草莓,有歇馬杏,有蘋果,有棚桃甜滋滋的美滋滋的
  • 這個最近被香港政府關閉的地方,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圖源:雞記官網)漸漸地,來的人越來越多,林坤索性不開士多了,改開麻雀館。(圖源:香港01)問題來了,香港的人工這麼貴,養這麼多員工,養得起嗎?總的來說,香港麻雀館絕不是想像中烏煙瘴氣的地方,等疫情過去,喜歡打麻將且剛好會說廣東話的港漂,不妨去體驗一下香港獨特的麻雀文化吧!/一個小互動/你去過香港麻雀館嗎?
  • 大連聖亞遛企鵝大跳鋼管舞 人員聚集多人不戴口罩
    圍觀人群裡多人也摘掉口罩,露出面龐。甚至,工作人員一邊維護現場秩序,一邊不佩戴口罩,笑得露出了牙。網友小宇(化名)在聖亞海洋世界的平臺看到了這場企鵝秀,平臺留言裡很多人在質疑活動組織方違反防疫規定,「現在大連是防疫戰時狀態,竟然有這麼多人聚集和不佩戴口罩!就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附近!」
  • 大連話和臺灣腔,是世界上最魔性的方言!
    大連話是醬樣的:嘎哈呀!嘚瑟啥呀!真尿性啊!滾犢砸!你這損色找削啊!你是不是彪!你瞅啥啊!瞅你咋的!你再瞅削不死你!說你呢!都說只要一個圈子裡有一個大連話或者臺灣腔整個圈子口音都會帶跑偏。那大連話 x 臺灣腔究竟誰會贏?
  • 從大連到江南,感受地區差異竟有二十年
    其實很多南方寫手根本就沒有去過東北,但喜歡炒作東北,內心的動機其實頗為複雜的,核心要素無非是想賺取東北人的流量罷了,跟很多電視節目一個套路,畢竟一億多人的文化圈全中國這麼張揚僅此一份,東北還處在對評價要憤怒階段,還是會有脾氣,所以這就成了這些人的眼裡的資源,有空沒空也要紮下幾刀,看別人疼還能賺流量,這讓他們很有快感。
  • 《老九門》「佛爺」陳偉霆大連話誇「大連女孩血漂亮」(圖)
    陳偉霆。前日,本影片的導演鄒仙攜陳偉霆、王子豪等來到大連出席大連媒體粉絲見面會,並與大連觀眾互動。  當天,記者真正感受到「小鮮肉」的影響力。高新萬達廣場中庭一至四層熙熙攘攘的陳偉霆粉絲,真讓人擔心安全問題。廣場負責人員一再強調二三四層的粉絲注意安全,只許尖叫,不許擁擠。可當陳偉霆出現時,局面依然不可控。好在大連粉絲素質高,壓抑住熱情,使見面會圓滿完成。
  • 奶粉罐的這些學問,你知道多少?
    其實,除了奶粉之外,每個奶粉罐上也有不少的學問,你究竟知道多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奶粉罐,顧名思義,裝奶粉的罐子。大家可不要小瞧這個奶粉罐,它身上的學問可不少。滾筋提到滾筋,相信有很多人沒有關注。
  • 倒鴨子已經不算啥了!不知道這些地名的由來,就白在大連混了…
    、青泥窪,這些奇奇怪怪的大連地名配上海蠣子味兒濃重的大連話,這樣的組合只能用土掉渣來形容了!今天就給親們介紹這些土掉渣的地名背後有著怎樣的一段傳奇佳話!常住大連的你,是否知道大連這座海濱城市的由來。「大連」一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距今已歷經近500年滄桑歲月。其間,這座城市的名字幾經更改。
  • 大連到底有多強,大連人有多傲,電車輕軌地鐵都是自己設計製造
    大連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大連人又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你知道答案嗎?我來告訴你,大連,是一個面積為12573.85平方公裡的沿海城市,景色優美,建築獨特。山海相連,繁華中透露著安靜,因為有了海的依靠,這座城市也變得極具包容性。
  • 「錘人」董事長背後的大連富豪圈
    01一輩子在大連揮灑熱血的董先生,上一次這麼激動,恐怕還是在2004年。那一年,他從工作多年的工商銀行大連分行,調任華信信託,預備出任董事長。說起來,華信信託與工商銀行是有些淵源的。熟悉萬達歷史的老司機都知道,王首富最好的兩位兄弟,正是大連一方的孫喜雙和大連城建的董學林。三人構成大連的鐵三角,互相支持,關係更勝親兄弟。這其中,孫喜雙和萬達發起的百年人壽、共同成立的大連銀行,董先生都擔任過高管。2006年3月,孫雙喜的一方集團入股大連友誼。其後幾年,在董先生力主下,華信信託也和大連友誼有過多筆融資業務。
  • 高度還原你媽和班主任的"大連王老溼"接受採訪啦
    你知不知道大連老溼王博文
  • 一頂廚師帽,竟然還有這麼多學問?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熱門推薦>正文一頂廚師帽,竟然還有這麼多學問? 2020-02-24 16:32 來源:滬江 作者:   我們總能看到廚師們戴著高高的白色廚師帽(toque),其實這廚師帽裡可有大學問。
  • 原來佛珠背後大有學問,不懂的人,千萬不要亂佩戴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實佛珠中也是大有學問的,其數目有所限制,並且每一顆都有不同的含義。佛珠背後的學問對於佛珠的種類,倘若按照使用的途徑而言,可以分為三種:持珠、佩珠和掛珠。持珠持珠指的是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一般用於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
  • 打賭你不知道!香港街頭小吃背後隱藏了這麼多小秘密!
    直到來了香港發現,輸了……原來香港的街頭小食遠不止這麼簡單的幾樣就能概括的,而且街頭小食也是香港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今天圈君就帶你好好扒一扒這些誘人的地道香港街頭小食。 其實,香港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還是很有歷史的,早在19世紀開始,香港就已經出現了路邊攤檔,推著手推車在街頭叫賣,不過在當時都是為了維持生計或是滿足社會低下層人們的溫飽需求。
  • 《漫畫新西遊》攜手網劇《大連話西遊》首亮相,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他意味著只要在中國不分年齡層,不分地區,不分貧富,無論你們的年齡跨度多大,文化差異多少?只要說起師徒四人的故事,就一定會有話聊。這就是西遊的魅力。而如今西遊再次被演義,靈活輕鬆的動漫,搞笑新穎的話劇,你更喜歡那一個呢?《漫畫新西遊》 姜 末 大家都叫他末哥。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