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文具店
小川糸
█個人想法
█原文內容
█名言名句
█喜歡原文
◆ 夏
跟家裡人住在一起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早早的上了床,熄了燈,靜等睡意來襲,安然入夢。
>雖然入夜之後,這一帶就像鬼城,籠罩在一片寂靜中,但天一亮,空氣便開始流動,到處傳來人們說話的聲音。
引用:
1、海帶:捲曲摺疊成團狀,或纏結成把。全體呈黑褐色或綠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軟則膨脹成扁平長帶狀,長50~150cm,寬10~40cm,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而呈波狀。類革質,殘存柄部扁圓柱狀。氣腥,味鹹。
2、昆布:捲曲皺縮成不規則團狀。全體呈黑色,較薄。用水浸軟則膨脹呈扁平的葉狀,長寬約為16~26cm,厚約1.6mm;兩側呈羽狀深裂,裂片呈長舌狀,邊緣有小齒或全緣。質柔滑
>昆布
聽起來確實很瑣碎
>可燃垃圾每周收兩次,其他紙類、布類、寶特瓶和修剪的樹枝、樹葉,以及瓶瓶罐罐,每周只收一次;周六和周日不收垃圾;不可燃垃圾每個月只收一次。一開始覺得垃圾分類分得這麼細,真是煩不勝煩,但現在已經能夠樂在其中。
>> 這個職業在古代被稱為「右筆」,專門為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代筆;靚字——寫一手好字當然成為首要條件。
>> 我似乎在不知不覺中睡著了。淅瀝瀝打在地面的雨聲成為絕佳的催眠曲。
在年幼的時期,我也經常幻想媽媽是賣水果的,開小賣部的,哪怕是路邊賣酸辣粉的我也喜歡啊。主要是羨慕,可雖然她不是,我依然愛她。
>小時候我經常抱著一絲幻想,覺得如果我媽媽是像她一樣的人,我一定會很幸福。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翻開月曆,用粉紅色的螢光筆在小暑和立秋的日子做了記號。在小暑前的是梅雨季問候,小暑和立秋之間才是盛夏問候,一旦過了立秋,就變成殘暑問候了。我很久沒有接到這麼大宗的代筆工作了。
超有紀念意義的物件,不知道有沒有保存下來
>我在六歲時第一次拿毛筆。上代說,多練字就可以進步,於是在六歲那一年的六月六日,我拿起有生以來第一支自己專用的毛筆。那是用我的胎毛製作的毛筆。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種詩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這是日本詩相對漢詩而言的。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紀初)由紀貫之、紀友則、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共同編選而成。紀貫之是平安朝初期的隨筆作家與和歌聖手,是紀友則表弟,代表作《土佐日記》。紀友則、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是三十六歌仙。《古今和歌集》20卷,收和歌一千多首,是一部巨大的文學寶庫,其文之流暢與優美奠定了其在日本古典文學史上的地位。
《古今集》與《萬葉集》不同,在內容上則逐漸帶有貴族傾向,風格也變得纖麗,但也有《萬葉集》的流風遺韻。《古今集》全20卷1100首和歌中,戀歌就佔了五卷360首,是總歌數的近三分之一。而第二代敕撰集《後撰集》更是有六卷戀歌,佔了總歌數的4成。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日本其實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地位。所收詩歌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長短和歌,成書年代和編者,歷來眾說紛紜,但多數為奈良時期(公元710~794)的作品。一般認為《萬葉集》經多年、多人編選傳承,約在8世紀後半葉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後又經數人校正。
>《高野切第三種》,它被認為是《古今和歌集》現存最古老的抄本。
>> 即使寫得一手靚字,如果別人完全看不懂,就無法稱得上是精粹,反而會變成一種庸俗。
>> 嬌小的她穿著一件藍底白色小圓點的燈籠袖洋裝,手上的陽傘也是和洋裝一樣的圓點圖案。頭上戴了一頂優雅的花朵草帽,手上戴著白色蕾絲手套,全身上下看起來就像一瓶可爾必思。
「可爾必思」(Calpis,カルピス)誕生於明治41年。是創始人三島海雲去蒙古訪問時候的事。由於長途旅行非常疲勞的他喝了當地遊牧民珍藏的白色液體狀酸乳後,不可思議的體力漸漸恢復了。三島受到此次經驗的啟發,開發了「可爾必思酸乳」的基礎「可爾必思」。這個獨特名字中的「可爾」是日語中鈣字發音的前兩個音節,而「必思」是梵文中是「最上乘美味」這個詞的最後兩個音節。這樣的組詞體現了「可爾必思」注重健康的特點。從1919年7月7日(七夕)發售以來,作為國民飲料已經跨越了年齡界限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其秘訣是「可爾必思」具有美味、健康、放心、經濟性等魅力,並且可以具有根據自己的喜好調製的隨意性,以及飲用與料理和甜點的通用性。——搜狗百科
>嬌小的她穿著一件藍底白色小圓點的燈籠袖洋裝,手上的陽傘也是和洋裝一樣的圓點圖案。頭上戴了一頂優雅的花朵草帽,手上戴著白色蕾絲手套,全身上下看起來就像一瓶可爾必思。
奠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diàn yí,釋義:指用於祭奠的金錢和禮品。客人的金錢和禮品由外櫃收銀員接納入帳,隨後由支賓領著去靈棚弔唁。客人根據與死者關係遠近,行五叩禮、七叩禮或九叩大禮。
>奠儀
在為猴子寫弔唁信的時候太用心了,翻上代的寶典,注意講究,魔方方向,把猴子當做是一個人來對待,很細心,也對自己的職業很敬業。
>喪事相關的信件有很多規矩,我翻開上代留下的家傳寶典,確認了相關要點。
用力做了個深呼吸後,我才開始磨墨。
寫弔唁信時,磨墨的方向和平時相反,也就是要逆時針方向磨墨。
平常向來是順時針方向磨墨,反方向磨墨很不順手,但還是用墨條把硯臺中央的水慢慢磨開,同時必須適時停止。因為寫弔唁信所用的墨色不可太深。
在措辭上必須注意的是,必須避免使用「屢次」「再度」「又」「重複」等忌諱的詞語。同時,因為喪家都不喜歡死亡再度降臨,所以也不能寫以「此外」「又及」等詞開頭的附言,也不需要在收件人名字左下方寫上「親展」「御中」等表達敬意的文字,更不需要結尾語。
>> 淚腺仿佛變成了磁鐵,瞬間吸收了世界上所有的悲傷。其中也包括小時候養的金魚翻肚死去時的哀傷,以及壽司子姨婆去世時的悲慟。
羅傑斯說:「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淚腺仿佛變成了磁鐵,瞬間吸收了世界上所有的悲傷。其中也包括小時候養的金魚翻肚死去時的哀傷,以及壽司子姨婆去世時的悲慟。
>> 好鄰居,就是即使沒有事先約好,也能視當時的氣氛,輕鬆地臨時相約出門。
不失為一種好的維繫友誼的方式,過於黏著另一方會讓這段關係給對方造成壓力,古人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想來也是這個道理吧。
>之後,就和她維持著若即若離的良好關係。
>> 我想一個人長時間享受閱讀時光的時候,經常會去隔壁的星巴克。無論在裡面坐得再久,店員都不會給客人臉色看,感覺很不錯。
>> 我暗自認為,吃飯各自付錢,是鄰居之間維持良好關係的秘訣。
是傳統文具和新興文具的一次小碰撞,我們人為的傳統的東西在以前也是新東西,傳統是逐漸形成的,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澱。
>店裡沒賣自動鉛筆也是一大失策。之所以不賣自動鉛筆,是因為上代嚴格堅持的執著。
她認為,鉛筆最適合寫字。
小孩子用自動鉛筆寫字簡直豈有此理。如果有學生上門買自動鉛筆,她就會生氣地把客人教訓一頓。把自動鉛筆簡化成「自動筆」的叫法,也會讓上代怒不可遏。
想起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唯二允許的鉛筆就是HB和2B鉛筆,以前也是一支一支的買,現在筆都很少用了。
>「B」前面的數字決定鉛筆的深淺,數字越大,筆芯越柔軟,顏色也越深。銷路最好的是HB和2B這兩種筆芯較硬的鉛筆,店裡還有10B這種罕見商品。
這裡應該是四百日元吧?有沒有那個「日」字很重要。
>四百元
>> 聽說睡覺是克服酷熱的防衛本能,所以我放任睡魔恣意作亂。
溫度太高容易讓人覺得睏乏,尤其是夏天的時候,光線強烈,眼鏡更容易覺得疲倦,能夠肆意的睡覺也是美滋滋。
>聽說睡覺是克服酷熱的防衛本能,所以我放任睡魔恣意作亂。
>> 我打開蓋子,把柚子汽水遞到木偶妹妹的面前,也為自己拿了一瓶。天氣太熱,整個人汗流浹背的。我忍不住打開汽水喝了起來,冰冷的氣泡好似小魚般在嘴裡蹦跳。喝了汽水,就像有一條冰冷的隧道貫穿身體中心。
夏天喝冰可樂,美滋滋。
>我打開蓋子,把柚子汽水遞到木偶妹妹的面前,也為自己拿了一瓶。天氣太熱,整個人汗流浹背的。我忍不住打開汽水喝了起來,冰冷的氣泡好似小魚般在嘴裡蹦跳。喝了汽水,就像有一條冰冷的隧道貫穿身體中心。
>> 夏日的夕陽把門外的巷子染成一片橘色。
>> 也許有人很擅長自己做,會帶親手製作的糕點;但是,買來的糕點難道就無法表達誠意嗎?」
>> 書信除了正確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想法,避免對方收到信時心生不快,也同樣重要。
>> 我想藉由灰色的墨水錶達他們內心的謙卑,但那絕對不是悲傷的顏色,雲層的後方必定有一片藍天。
>> 但是,在關於郵票的事情上,我很難說盡了最大的努力,總覺得應該有更適合的郵票。即使在寄信後,我仍一直掛念這個問題。為了避免日後再度產生這樣的後悔,我希望豐富自己手上郵票的種類。
>> 我再度看向大海的方向,發現星星出現在天空中。出現在大海上方的星座感覺比平時更壯觀,也更加悠閒自在。我無聲地和夜空中的星星交談著。
引用:
春天的風稱為東風,譬如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夏天的風叫南風,譬如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秋天的風稱為西風,譬如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
冬天的風稱為北風,譬如寧肯枝頭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金琵琶似乎帶來了秋天。
不知道從哪裡吹來一絲涼風。
◆ 秋
鶺鴒(jí líng)是一種鳥類動物,外形類似白鴿,頭頂黑色,前額白色,嘴和翅膀都很長,且翅膀帶有間紋。當一隻鶺鴒遇到危險時會發出叫聲,呼喚其同伴救它,所以「鶺鴒」也用作比喻兄弟之間的友好。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有一造詞「鶺鴒之悲」,為兄弟互相殘殺之意。
>小鳥剛才就在門外嘰嘰喳喳。看它走起路來搖著尾巴,不停拍打地面的樣子,猜想應該是鶺鴒。
>> 書信,就像是寄信人的分身。
>> 墨水要用深棕色。在聽園田先生說話時,深棕色就浮現在腦海,揮之不去。
>> 老人家常說,雖然只是擦身而過,也是前世累積的緣分。
看到最後一句是真覺得波波在自誇,太妹可是很有氣勢的。
>我的語氣咄咄逼人,話中帶刺,但我已無法再克制自己的情緒。不是我在自誇,想當初我也是當過太妹的。
>> 人只要活得夠久,就會有很多故事。
七五三節
每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七五三節」,這天,3歲、5歲男孩和3歲、7歲女孩,都會穿上傳統和式禮服,跟父母到神社拜拜,祈求身體健康、發育順利。回家的時候,多半還會順道繞到照相館,拍一套全家福紀念照。
>小學入學,過七五三節,還有順利考上高中,每當人生邁入下一個階段時,我們都會來鶴屋慶祝。
落語是日本的傳統曲藝形式之一。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內容,落語都與中國的傳統單口相聲相似。據說,落語的不少段子和中國淵源甚深,有的直接取自中國明末作家馮夢龍所編的《笑府》。落語,是對人善惡行為的肯定,裡面的主角大都是暴露人性缺點的一些處於弱勢的人。
>落語
>> 立如芍藥,坐如牡丹,行如百合。
《洛神賦》:「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迴風之流雪」、「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美女篇》(曹植):「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韋莊:「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詩經》:「顏如舜華」、「燦如春華,姣若秋月。」
《紅樓夢》:「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立如芍藥,坐如牡丹,行如百合。
>> 看向外頭,太陽已經下山,天色已經暗了。夜色仿佛把額頭和鼻子貼在山茶文具店的玻璃門上偷看我。漆黑的夜色中,我的臉龐宛如上弦月映照在玻璃門上。
◆ 冬
>> 但始終找不到一個剛好可以卡進心靈縫隙的詞語。
非常感動的一句話,闊別已久的東西懷念又帶著一點遺憾,同時也對未來多了一點期盼。
>先是右手,再來是左手,我仔細剪完雙手的指甲。這是闊別十幾年的七草爪。
>> 「可不可以請你代替去了天堂的父親寫信?」
>> 每個字都噴濺出名為愛情的汁液,而且至今依然潤澤,仍未枯竭。
>>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像機器印出來的那種鉛字般的字很美,但是,活生生的人所寫的文字除了漂亮以外,還必須有味道。一個人寫的字會隨著年歲增長漸漸成熟。即便是同一個人,小學時寫的字,和高中時寫的字當然不一樣;二十多歲時所寫的字,和四十多歲時所寫的字也不一樣。到了七八十歲,差異就更大了。就算是十幾歲時寫字圓滾滾的少女,變成老太太之後,當然也不會再寫那樣的字。文字,也會隨著年齡變化。
>> 即使已經離開了地面,即使不再進行光合作用,這些花仍然有生命。死亡的同時,或許也代表了永生。
>> 但是,我不想馬上看這些信。也許是因為害怕見到我所不認識的上代,所以,那些信仍然放在紙袋裡。
◆ 春
>> 長大成人後,什麼事最輕鬆?就是不需要再和不想往來的人繼續來往,不是嗎?男人遇到這種事都會不幹不脆,但女人很自由,可以自己選擇朋友。勉強和討厭的對象當朋友,只會讓自己更有壓力,彼此都很累。我不想做這種事,因為我是大人。
>> 「與其苦苦追尋失去的東西,還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擁有的東西。」
>> 鳥兒熱鬧地嘰嘰喳喳,似乎啄著夜晚的餘韻。
◆ 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