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天皇(?-686年10月1日),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3月20日(天武天皇二年2月27日)-686年10月1日(朱鳥元年9月9日)在位。
天武天皇幼名大海人皇子,是舒明天皇和皇極天皇(齊明天皇)之子,天智天皇之弟。
672年,天智天皇薨,大海人皇子於壬申之亂中擊敗大友皇子(弘文天皇),於次年即位。
大海人皇子與大友皇子的矛盾在天智天皇時就已凸顯。天智天皇雖有子嗣,但在能力上遠不如大海人皇子,無奈只得立大海人皇子為太子。大海人皇子經歷過大化改新的鍛鍊,在政治、軍事上聲望頗高,入主東宮後更如虎添翼,惹得天智天皇不滿。
為遏制大海人皇子,天智天皇年任命其子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這直接預示著大海人皇子的太子之位不保。同時為了維護年輕的的大友皇子的地位,更不惜吸收大批守舊貴族勢力進入政權。同年天智天皇在病危時召見大海人,有意將皇位傳於他。
《日本書紀》記載大海人皇子的回覆:
臣之不幸,元有多病,何能保社稷?願陛下舉天下附皇后,仍立大友皇子宜為儲君。臣今日出家,為陛下欲修功德。
大海人皇子避禍吉野,天智天皇崩,友人皇子即位,是為弘文天皇。
隱居吉野的大海人皇子在此後一直關注大友皇子近江朝廷的動向,而近江朝廷也早已對大海人皇子有所戒備,在嚴密監視的同時積極備戰,聞訊後的大海人皇子最終決意舉兵推翻朝廷,「壬申之亂」拉開序幕。公元672年,大海人離開吉野,途經伊賀、伊勢,最終到達美濃,並以此作為起義的根據地,開始聯絡東國各地的軍隊。是時,近江朝聞大皇弟入東國,其群臣悉愕,京內震動。或遁欲入東國,或退將匿山澤。大海人皇子首先率兵佔領不破關和鈴鹿關等要道,直接截斷了近江朝廷與東國之間的聯繫。是年7月初,大海人皇子的兩路大軍開始向近江朝廷的大本營近江和大和進軍。7月22日,雙方軍隊在瀨田川決戰。在激烈戰鬥中,大海人軍隊取得最後決定性勝利。同時近江朝廷所控制各部相繼投降、戰敗,弘文天皇走投無路自縊而亡。
同年大海人皇子下令在現在的奈良縣修建飛鳥淨御原宮,並於673年正式在飛鳥淨御原宮登基,是為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在位十五年,在政治方面概括來說可以說是強權專制。其政策的核心就是 「 集權 」 即進一 步加強皇權 。 這首先體現在對官僚機構的設置上 , 天武天皇在中央官僚機構中廢除了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和御史大夫而是改設了 直接聽命於天皇的太政官和大井官 但太政官和大井 官實際上並不掌握實權其職責在於聯絡天皇和群臣 。為了建立新的官僚秩序 天武天皇在天武十三年設立由真人、朝 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八姓組成的「八色之姓「。通過此舉使原有氏族進一步趨於分化。而使一切政策趨於規範化則要歸功於天武朝時期《飛鳥淨御原令》的編纂。作為天皇統治合理化、體系化的依據。天武天皇通過這部日本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綜合性法典使日本向律令制國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在種種強化皇權的政策實施的同時 , 天武天皇在意識形態方面也同樣積極尋求天皇統治的合法性 , 這就是日本天皇制意識形態的確立 。如前篇《「天皇」之名》
對天武天皇而言,由於取得皇位手段的特殊性,因此為了證明自身統治的正統性,就必須藉助一定的權威——即天皇的「神格」。基於提升天皇地位的需要,早在「壬申之亂」之時 天武天皇就在伊勢國朝明郡的跡太川附近遙拜了天照大神 , 在即位後又讓大來皇女作為齊王奉侍伊勢神宮,並在後世形成了固定制度。同時在天武朝時期又正式將天照大神奉為皇祖神 , 並將伊勢神宮作為國家祭祀對象。而根據都來源於日本高天原天孫降臨的神話在神話中找尋天皇統治神聖性、合法性的源頭並將此作為歷史依據寫入官修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 。另一方面天武天皇又通過吸收日本民間百姓「相嘗祭」的傳統創建了國家祭祀「新嘗祭」即當每年新谷收穫後天皇可以與皇祖神一同品嘗新谷之後又創立了「大嘗祭」與「月次祭」。天武天皇正是通過這些國家祭祀儀式加強了天皇所具有的神格 , 讓天皇本身與普通人徹底割裂,最終使自己成為「神」 。
天武天皇駕崩後,其繼任者持統天皇遵循其丈夫的政策,繼續將日本古代天皇制統治推向了全盛階段 ,使日本距離律令制國家的建立又近了一步 。
本文多參考維基百科「天武天皇」詞條與刑寧《略論日本天武天皇》,向創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