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當上2003年安徽電視臺《超級大贏家》的主持人(還有一說是如果他如果當時不按節目要求做「表演」,就不讓他當主持人了)。
他在又悶又熱、條件十分艱苦的一個商場的細長的沒有排風的櫥窗裡獨自生活了48小時,只有一桶水和一堆方便麵可以充飢。其間他還得按節目組的要求表演織毛衣,又唱又跳等節目,以取悅路人。
看過這個節目,或者喜歡他的觀眾都應該知道我說的是誰了?沒錯,他就是郭德綱。這段經歷應該是郭德綱成名前非常艱難也很痛苦的一段經歷,以至於他從來沒有在公眾面前再談起過這段經歷。
2003年,對郭德綱來說,就像真正的「黎明前的黑暗」,是很艱難的,好在,他挺過去了。2004年10月份拜師侯耀文,2005年又藉助康大鵬的電臺幫助,郭德綱迅速爆紅。
當然郭德綱的走紅並非單靠「貴人相助」,而是如上面的「櫥窗」一樣,他的藝術人生,一路走來,有太多的不容易,也是他努力和堅持的結果。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郭德綱早期的學藝從藝經歷。
郭德綱出生於天津紅橋區,7歲學藝,16歲正式從藝,至今已經31年了。據郭德綱的父母講,郭德綱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看書,經常拿一本書,一看能看一天。
因為郭德綱的媽媽是老師,爸爸是警察,所以平時工作都比較忙,等到郭德綱長得稍微大點,爸爸經常上班的時候,就把郭德綱放到紅橋區文化館。在文化館裡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藝節目如相聲,快板,戲曲都有。久而久之,郭德綱就迷上了這些傳統的曲藝,父親看他喜歡就送他進去正式學習。
進入紅橋文化館學習的郭德綱如魚得水,又刻苦努力,加之悟性又高,所以在短短幾年內,他對各種曲藝都學的有模有樣,尤其是在相聲和唱戲方面。漸漸的他已經不滿足於在藝術館學習演出了,他希望走向更大的舞臺。
正是帶著這樣的願望和想法,他開始了「三進北京」。但是正如郭德綱經常在節目中所說的那樣:他三進北京的經歷,其實是也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歲月。
1988年年僅15歲的郭德綱第一次來到北京,但由於當時年齡小,什麼也不懂,所以在北京待了半個月就回去了,也沒太受罪。年輕氣盛的郭德綱1989年第二次來北京,這一次才是他真正艱難生活的開始。由於當時相聲不景氣,他唱了兩年戲,但卻什麼收入,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因交不起房租,被房主堵在房間裡大罵卻不敢出聲。他常進的那個「因打不起車用兩元錢買了幾個包子吃飽肚子最後走回去」的真實段子,讓人聽來心酸。不過兩年多的唱戲經歷,使他在戲曲上有了更加堅實的功底,為自己以後不俗的唱功奠定了基礎。
第三次來到北京的郭德綱,那時候他在北京也很苦,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事還是時有發生。但為了自己的愛好,他咬牙堅持著,當時也是相聲,唱戲,甚至快板等都幹,雖然還是很辛苦也沒什麼收入。但他過得更充實了,堅持創作作品,這些都是他的基本功特別的紮實,為後續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1996年,為了生計,他和李菁,張文順三人合作成立了北京相聲大會,後在1996年改為德雲社。但直到郭德綱大火前,經營也是一直入不敷出,郭德綱曾在節目中說過,他們十幾個相聲演員給一個觀眾說相聲的真實故事。還有郭德綱妻子、德雲社董事長王惠當時為了幫助郭德綱維持德雲社的正常經營,把父親當時給她新買的夏利轎車都便宜處理了。我們除了讚嘆兩人深厚的夫妻感情,也從中看出德雲社和郭德綱的艱難。
而郭德綱之所以最好能成功,大紅大紫。還得益於郭德綱堅持不懈的努力創作。成名前的郭德綱無論再艱難,他都沒有停止過自己的作品創作。這點連已經退出德雲社的李菁都佩服。在李菁看來,郭德綱是相聲界少有的能一直堅持創作的相聲演員,這是最令他佩服的地方。
正所謂否極泰來,2004年底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開始慢慢走紅了。04、05年的郭德綱的相聲水平也是目前公認的郭德綱相聲的顛峰時期。
當然,這也是苦盡甘來、後積薄發的結果。而且就相聲能力來說,當時的郭德綱無疑是當之無愧最好的,也是最努力的那一個。正如其師父侯耀文評價郭德綱時說的那樣:說得對啊,同志們!出了一個(郭德綱)肯努力的,就給捧成了這樣!
可見郭德綱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何況郭德綱天賦極高、天生就是說相聲的,這點在很多相聲同行,老前輩眼裡都是公認的。天賦異稟,又那麼努力,他不成功誰成功?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郭德綱要不成功天理都難容,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