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間又把元旦假期過完了,看了吳曉波和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心情久久激蕩,覺得還是有必要寫一寫。
「看完之後對你有什麼幫助呢?」
「想去賣保險。」
「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是來自我和朋友的一段對話。對所有的知識付費和跨年演講抱有本能的懷疑,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理性思考的政治正確了。
跨年演講千千萬,包裝得再豪華,對於短期內每個人生存現狀的改變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只是從中讀出自己對時代的理解。
首先,關於選擇,要不要去賣保險?羅振宇說,中國經濟從電梯模式切換到了攀巖模式。其實叫啥模式無所謂,簡而言之就是過去穩定、確定的上升通道關閉了,上過北大進了好單位的或許真的還不如一個賣口紅的。這是一個不敢小瞧任何人的時代。
為啥賣保險在羅振宇嘴裡是個好工作?答案是人和人的連接。
羅胖說,人和人的連接,正在決定社會財富的創造、分配和轉移。從羅胖舉的例子來看,就是銷售唄,就是走出去、和人打交道。可持續的財富,來自於和人相關的地方。
第二,關於收入,對於普通人來說,睡後收入佔主導不現實。
香帥的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73%來自勞動所得。這說明,錢生錢,依然是少數。
很多人看多了各種理財推廣,覺得理財大法高於一切,工資比起投資所得不過是毛毛雨。實際上,對普通人來說,研究下指數基金跟著大盤走勢喝喝湯足矣,剩下的精力想想怎麼升職加薪,想想怎麼用技能或者資源賺錢更靠譜。
第三,關於投資,不管是羅振宇還是吳曉波,都在透露一個信息,就是做多中國。
吳曉波說得很有意思,為什麼20年前我們的家電行業經歷了慘烈的價格戰,而從2015年火爆國內市場的馬桶蓋就沒有?吳曉波的答案是科技創新。
王煜全、施展的報告,在我看來就是揭示了一點:中國製造有護城河。中國製造的護城河在於它的規模、速度、控制成本的能力,在於中國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基礎設施網絡,在於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未來一定是有機會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切入口,分得一杯羹。
我覺得大邏輯上依然是要看好消費市場,因為消費需求才是真實的需求,同時看好消費需求伴生的市場,比如說廣告,又比如說教育。
這兩年國貨在時尚、美妝這兩個過去在全世界呈劣勢的領域都崛起了,更不要提我們自己的食品、飲料、餐飲等很久以前就佔據優勢的領域了。
一句話總結:不苟且 & L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