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總代理:永廣企業有限公司
作者:陶傑
1979年2月10日,寒風凜冽,楊受成事業如日中天,但騎師好友告東尼卻交上了黴運。這一夜在沙田酒店,告東尼三兄弟駕車前去吃晚飯,在酒店的停車場泊車的時候,與商人韋建邦因為車位的問題發生了衝突,告東尼下車與韋氏理論,兩人初則口角,繼而你推我撞。混亂之間,告東尼的一位兄長向韋建邦頭上砸下去。韋建邦造頭部痛擊,血流如注,腳步浮軟,馬上叫來救護車。
韋建邦昏迷了一陣,送到九龍伊莉莎白醫院。警方在病房裡向韋建邦錄取口供。韋建邦其時是《天天日報》董事兼總經理,新老闆是香港著名商人劉天就。報紙的創辦人本來是香港藥廠二天堂的名門公子韋基舜,創立於1960年,韋基舜後來把報紙轉售給劉天就,劉氏僱用了韋建邦成為高級職員。韋建邦出事,劉天就心知大事不妙,馬上通知肇事二人的共同朋友楊受成,並安排楊受成去醫院見韋建邦。
楊受成來到醫院病房,向韋建邦提出要求:可不可以大人大量,不要指控告東尼,因為據說是韋建邦你先動得手。「這本來是小事,你們兩位都是明白人,請秉持『以和為貴』的精神,彼此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是很好嗎?」
楊受成央求韋建邦高抬貴手,並表示告東尼願意賠償醫藥費。但韋建邦的頭被打得肥腫難分,一隻眼睛擠成一條縫,對於楊受成好意的調停,不感興趣。
韋建邦把楊受成來病房好意調停的經過,向錄取口供的警方一一和盤託出。最後,警方沒有控告涉嫌動手傷人的告氏兄弟任何一人,楊受成反而以「意圖妨礙司法公正」之罪遭控。
楊受成一心以為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希望能化戾氣而私了,締祥和而雙贏。為朋友兩肋插刀,化幹戈為玉帛,更是義海豪情之舉,怎料因為一心幫朋友解困而陷入困境。
楊受成太天真了。殖民地奉行的大英法律,一旦兩人在公眾場合毆打受傷,警方介入,此事就不是兩人之間的恩怨,而是由律政署接手起訴,進入司法程序。此案由於稀有,日後竟被列為司法史上的案例,有同類事情發生,都引述韋建邦案,作為指引。
如此飛來橫禍,自是一大晴天霹靂,楊氏家族都為這位長子嫡孫的前途安危憂心不已。楊受成聘用了資深大律師餘叔韶及其徒弟李柱銘為自己辯護。餘叔韶是戰後香港第一位華人大律師,畢業於牛津大學,更創辦了香港大學的法律學院,德高望重,在法律界徒子徒孫甚眾。李柱銘成為御用大律師(回歸後稱「資深大律師」)之後,所有跟廉政公署有關的官司都戰無不勝。
案件排在南九龍裁判司署進行審理,裁判官林少賢是馬來華僑。既是裁判司署,級別較低,量刑的上限也不會重。經傳召證人,審訊多日,韋建邦一口咬定楊受成是來唆使引誘他妨礙司法程序的。
裁判之日,法官判楊受成「意圖妨礙司法公正」罪名成立,入獄兩月,但緩刑一年。
雖然不必實時收監,楊受成仍大感冤枉,決定上訴。楊受成上訴針對的是有罪或無罪,但此時律政署通過特別渠道警告:律政署和廉政公署認為量刑已經適當,否則政府也一定上訴奉陪,而且上訴的目標是針對量刑太輕。
但楊受成自覺清白,爭回此一公道,不但為自己洗脫冤情,更是對股東及投資者負責,於是決定上訴到底。
裁判署的判決,已經是在一年多之後,排期上訴更拖到1981年5月再審。楊受成這一次從英國聘用御用大律師馬菲士來香港,要求推翻原判。但最高法院法官鮑偉華聆訊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依然入獄兩月,緩刑一年。
但這個時候,律政司出手了,認為原判太輕,立即提出上訴,要求復判。同年7月,最高法院上訴庭判楊受成入獄九個月,立即執行。
楊受成的弟弟楊超成憶述:「大哥楊受成在獄中,寫信勉勵集團全體員工,包括鐘錶珠寶、地產及金融業務的員工,叫他們緊守崗位,不必為老闆的處境而擔心,告訴他們幾個月的時間會過得很快,自己很快就要出來。」對於經常來探監的弟弟楊超成,楊受成也讓他必須顧全整個家族,團結上下各人,不要讓父母擔心。兄弟四目交投,無限關愛,點滴在心。
楊受成在獄中行為良好,最後在扣除寬免及假期後,服刑六個月後獲釋。時隔多年,楊超成到今天說起兄長蒙難往事,依然欷歔:「大哥這個人,入獄的時候,一點也不沮喪,昂首挺胸。進監獄的第一天起,他就睡的很好。到他出獄那一天,也一樣神態自若,連監獄的人員也聲稱沒有見過如此鎮靜的人。」
半年的黑暗日子結束了,這段時間,在一個領袖的戰鬥生涯裡,只不過是無數陽光燦爛之中一個短短的黑夜。
1978年,楊受成的英皇鐘錶珠寶不但生意暢旺,而且好世界地產上市,向地產市場進軍也大有斬獲。其中的代表作,是從當時已經稱雄香港商界的著名富商李嘉誠身上,轉買司徒拔道24號地產物業。
李業廣律師問楊受成對該物業有沒有興趣,楊受成遂向工務局查詢,發現該物業建築高度有限制,樓高上限最多40英尺,且後有山坡,前有固土牆,發展有一定難度。與李業廣的胡關李羅律師行談判之下,達成協議,以600多萬元購下地皮,建成幾家複式的獨立屋,以每平方英呎1000多元的天價售出,賺了1000多萬。
李嘉誠此一拱手轉讓,成為楊受成一生事業的轉折點。當時的香港,百業欣欣向榮,自由競爭,社會上沒有不負責任的謾罵和愚昧狹隘的排擠。身為前輩的李嘉誠,恪守的人生哲理——持之以恆,成為香港精神的價值觀基石。
李嘉誠早於70年代,就在商場富有英名,抱著的經商道德是「個個有錢賺,人人有飯吃」。幾十年後,財富累積至成為全球華人首富,他也一樣熱心社會,慈善為懷,成立李嘉誠慈善基金,助人無數。
李嘉誠有錢不會賺盡,寧願放一條大路讓潮州後輩楊受成來馳騁地產界。楊受成當時畢竟年輕,經商智慧進取有餘,避險意識卻嫌不足,對於李嘉誠的穩健,楊受成要在許多年後經歷金融風暴、慘遭滙豐銀行清盤、翻身再起之後才領會得到。
楊受成經高人指點,得知此地點前景美好,因為司徒拔道24號背山面海:高山在後,海洋在前,而且遠眺天主教墳場,「前有死人,後有生人」,在形勢上更是一個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果然如此好地點,推出的時候一個星期就已經售罄。
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博士於香港出生,籍貫廣東省潮州。英皇集團於1942年成立,源於鐘錶零售業務,其後不斷擴展,至今成為業務多元化的綜合企業集團,經營範圍包括金融、地產、鍾錶珠寶、娛樂、酒店、傳媒、傢俬及室內佈置等,現有六間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楊博士由童年參與家族業務起,大半生投身商界,同時在各個領域不斷前行。其持續努力及貢獻多年來都備受各方肯定,先於1994年榮獲中國政法大學及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分別頒授名譽法學教授及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名譽顧問榮銜;至1998年獲北京大學委任為名譽校董;2008年再獲廣東金融學院及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分別委任為名譽教授及英皇表演藝術學院學院董事、名譽院長。 創業數十載,歷盡波折,楊受成博士深明人情無價,推己及人的道理,在營商生涯的較早期已投身慈善領域。早在1976年已擔任香港「南九龍獅子會」創會會長,秉承全球性服務組織國際獅子會的精神,率領會員推動多元化服務。1997年,楊博士陸續成立英皇慈善基金及楊受成慈善基金,協助有需要人士,其中又對長者善終服務尤為重視,至今在內地及香港已資助興建了十家關愛老年中心及一家兒童福利院,總計提供近2,500張床位。此外,楊博士還擔任中國慈善聯合會常務理事、新家園協會董事會副會長及無國界社工永遠榮譽會長。多年來的慈善工作贏得了各方認同及獎項,其中包括於2005年起多次獲頒的中國政府最高慈善獎「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個人」,以及「中國慈善榜年度中國十大慈善家」。另於2017年中國慈善榜獲頒「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頒「年度慈善領袖」;2019榮獲「最具影響力慈善領袖」殊榮,讚揚其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關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