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曾這樣比喻國內收養現狀:幾乎每家兒童福利院門口,都有兩支隱形隊伍,一支在遺棄孩子,一支在苦盼孩子。
棄嬰,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群體,每年超過數萬名不幸的孩子被遺棄。這些被遺棄的孩子,可能身患疾病,可能身體殘障,也可能不幸地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一、遺棄孩子的原因無外乎利益
遺棄孩子的原因很多,相信每一個遺棄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有一定的理由而不是成為幾十年後心裡上的重負,可能他們感到,遺棄是為孩子做的最好選擇。
瑪欣德尊者在《阿毗達摩精要》裡說:「這個世間的人都是被無明、貪愛所蒙蔽,世間所追求的、所歌頌的、所讚嘆的是貪、瞋、痴。」人為了利益,什麼都會做。遺棄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是先入為主的認為孩子只是父母的從屬品,他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所以必然可由父母主宰。認為孩子的利益本質上還是低於父母,孩子有義務在父母遭受危險時為父母捨棄自己的利益。所以兩相衝突,先犧牲的就是尚在襁褓中不能反抗的嬰兒,所有的因果都匯聚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
例如戰亂饑饉父母可以「易子而食」或者「賣兒鬻女」,「二十四孝」中有好多非常荒唐的故事,如「郭巨埋兒」,郭巨把父親留下的家產分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則獨自把老母親供養起來。因為家境逐漸貧困下來,養活妻兒老母一家人有了困難,便要想著把兒子活埋了,減少一份負擔,好來養活老母,這不太殘忍了嗎?
二、不管有什麼困難都不能遺棄孩子
人人生而平等,靈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生命本身應該有一種意義,我們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明白生命的價值。每當上天賜給我們美好的新生命,自有一份美意在其中:為了讓我們學習如何用愛去呵護另一個生命。
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知人間冷暖,剛剛來到人間,就體會到了險惡,遭到父母的拋棄,他是不幸的,更是無辜的!作者「有故事的店視頻」在《一個佛教法師和她收養的33個孤兒,聞者淚目》裡說:「一般人很難想像,從出生就被拋棄的孩子將怎樣存活,如何成長,又如何面對自己、面對親情與愛、面對來自整個世界的槍林彈雨。……從生命跡象初顯之時,到走完漫長的人生路,被遺棄的生命需要經歷九十九次的死亡,才能換來一次重生。……一個人在這世間獨行,承受著本不應由他來承受的一切,又有多少孩子,能跨過命運的這道門檻?……佛門渡厄難渡人間苦,這些孩子被選擇的權利始終遠遠高於選擇的權利,被裹挾、被拯救、被憐憫,都是他們要面對的一門生死課。如果生即能語,想必他們都想對著這塵世深鞠一躬:生而為人,對不起。」
在棄嬰的心裡,哪怕自己被城市裡的百萬富翁領養,也不及在親生父母身邊自由成長,再好也不及生他的媽媽!母愛的缺失或許會成為伴隨孩子們一生的傷痕,棄嬰心理將是他們一輩子的烙印,他們一直活在可能再次被拋棄的恐懼,及對自己真實姓名、生日、出生地一無所知的迷茫中。希望這種痛苦能成為改變方位的坐標,但凡能在挑戰中倖存下來的人,都能夠開始另一種人生。
那些準備為人父母,或者意外成為父母的人,你們應該更理智、成熟、有責任感,不管有什麼困難,都不能遺棄自己的孩子。既然不要,為何要生呢?既然生了孩子,莫問男女、健康與否,一定要負責到底,萬萬莫丟棄。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孩子的未來還將有更多的路要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心存良知和善念,不要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們痛下毒手。請慎重,不要因一時衝動,造成終生遺憾。
我們希望遺棄自己孩子的父母能夠良心未泯,早點接孩子回家。也希望,孩子能夠早日找到家人,更希望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
三、不要報復遺棄自己的親生父母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對於遺棄自己孩子的親生父母,我們都是一種態度:無論怎樣,這是你們的親生骨肉,這種做法確然違背社會道義,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而棄嬰也往往有一種報復心理:當初被父母拋棄,真的想不通,也很恨他們!但是,請記住,自己沒必要為拋棄你的人過多的傷心!親生父母總是生你的,不應該仇恨他們,相信親生父母也是無可奈何,不能親自撫養孩子,只能忍痛遺棄。
濟群法師說:「佛教認為,在父母和兒女之間,必然有著特別深厚的緣分。有道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不論來的是什麼,終歸是有它的緣由,有它千絲萬縷的宿世糾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順緣,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緣,同樣要心存感恩,因為當下就是化解往昔惡業的機會。把握這個機會,才能轉逆緣為順緣,而不是讓這種不良關係帶入未來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纏繞。 所以說,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時,是以彼此尊重為前提,以珍惜緣分為原則,以心存感恩為重點。」
「棄嬰多是富貴命」,佛教是相信萬物之間都有聯繫的,因而面對棄嬰,認為他們是自身帶有大富大貴命格的人,而之所以被遺棄,是因為他們的生身父母沒有福報,不配享有。而棄嬰也沒有還其生身父母債務的責任,只是借腹所生,被其遺棄,所以被遺棄的他們其實是在等待自己的有緣人撿拾收養,繼而給對方帶去滿滿的福氣。而撫養他們長大的人,也被視作是前世積累福報多,所以才能換來今生的好運。
佛陀在《法句經》中說:「於此世界中,非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居家戒諍訟,訟則終兇。幫人打架的人,是要挨打的。凡事要以善勝惡,人要寬以待人。
要有感恩之心,沒有父母就沒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