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者說:整個地獄與一小片天堂 | 此間·人物

2021-02-22 此間INSIDEPKU

「整個地獄就在畫布上鋪展開來……或許,還有一小片天堂。」

翻譯者說:

整個地獄與一小片天堂

記者 | 李毓琦 楊思思 岑天翔

封面設計 | 嚴錦

一年有360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

是靠翻譯吃飯的人

辦公室裡的馬愛農,說話帶一點吳儂口音,音色甜美,笑容親切,穿著灰色粗針織的寬鬆毛衣與白色長靴,時光在她身上似乎並未留下太多痕跡。

三十年之後,當她回想起她翻譯的第一本書《綠山牆的安妮》,仍念念不忘當年爺爺的指引:「當時我水平不夠,才大學四年級,所以我爺爺(馬清槐)幫我改了很多……當時我的句子組織和寓意理解都有錯誤,所以他每句都給我改。沒有電腦,就重新抄寫,看我爺爺給我改了哪些錯誤……」

馬愛農的爺爺馬清槐,是早年著名翻譯家,供職於商務印書館。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她的翻譯生涯開始得非常順利。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高中時她就喜歡讀原著,上大學後,她上了一門編輯學的課程,出於對原書的喜愛,就把《安妮》作為編輯學作業的選題交了上去。很快,老師將這份出色的作業介紹給了出版社。

1987年,馬愛農自南京大學外文系畢業,同年,《綠山牆的安妮》第一個漢譯本正式出版。

其他譯者大多沒有這樣幸運。

小二,原名湯偉,是清華畢業的工科生。這個筆名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在雷蒙德·卡佛的小說上,腰封上簡簡單單的介紹:「電氣工程師,卡佛小說愛好者」。他是上海一家臺資企業的高管,工作少有閒暇,翻譯於他,是一種生活的選擇。他其實根本沒想過要出書,但是後來在網上有了名氣被編輯盯上,才算真正入行。當時他還是個新手,沒什麼經驗,後來花了半年時間,「修改了三千多處」。

「翻一個字都要思考,必須特別認真去做。」馬愛農也這樣說,」然而她承認:「如今很多譯者都不是科班出生,但是因為本身對文學的愛好,刻苦鑽研,也能翻譯的很好。全在於自己。」

同樣非專業出身的,還有以《追風箏的人》嶄露頭角的譯者李繼宏。媒體鏡頭下呈現的他,理小平頭、戴黑框眼鏡,衣著樸素卻語出驚人,常常被冠以「天才譯者」的稱號。曾經他是一名勤奮的社會學學生,1999年在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理論課上基本都是原版教材,為了把專業學好,就去看大量外文書,最早做翻譯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畢業以後,他在上海文化部工作,作為一個不喜歡採訪的記者,只好「想辦法翻譯國外的文化新聞」。

最終,這個「不夠格」的記者,成為如今中國為數不多的專業文學翻譯。


▲媒體鏡頭下呈現的李繼宏,

常常被冠以「天才譯者」的稱號

時至今日,李繼宏已經能夠在自我介紹中這樣寫道:「2007年開始專職從事翻譯,一年有360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是靠翻譯吃飯的人……今年32歲,出版了29種書,門類廣泛,有的書成了暢銷書,比如《追風箏的人》,大學也有很多人在研究我的翻譯。」

某種程度上說,他是翻譯者中的「異類」,堅定的自信與張揚的宣傳,將這位80後譯者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職業」與「商業化」也許是他身上最大的標籤,而他也確實通過暢銷書的翻譯與文化公司的包裝名利雙收。

他曾在博客上寫下觀點:「如果你認為你翻譯或者出版的並非最好,那麼你出來幹什麼呢?」

總而言之,小二的概括可謂精到:現在的譯者大抵有三種,一種是出版社編輯或者大學外文教授,他們相對專業,可以翻譯名家名作;一種是一般的業餘愛好者,態度比較認真;而職業的翻譯家很少,以此僅僅能夠維持生活,除非翻譯暢銷書。這些書往往有時效性,所以他們的工作更辛苦。「他們在賓館中住兩個多月,足不出戶地翻譯,倒是可以賺錢。」

像農民曬穀子那樣,一遍一遍地翻

談及小二的翻譯,必然繞不開卡佛。前些年,美國極簡主義小說家雷蒙德·卡佛出人意料地火了,成為小資的符號之一。2010年初,譯林出版社推出卡佛的成名作《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自此,小二這個筆名,就與雷蒙德·卡佛緊緊連在一起了。

他們太相像了。

他寫自己的小說和詩,想要表現美國底層生活的失意,正如卡佛筆下那群中年人的瑣碎黯淡生活;他遺憾不能準確表達自己對文學的理解,而卡佛《論寫作》中的主張像是為他代言。豆瓣上有個「雷蒙德·卡佛」小組,小二就想趕快翻譯出來和大家分享。那時候卡佛還沒有這麼熱,小組裡成員不多,他的想法很單純:「別讓人都跑掉啦。」


▲在二十幾歲這個最有創造力的年齡,

用不完的精力總要找一個出口,而小二選擇了翻譯。

然而,近來的新譯作《麵包匠的狂歡節》,才是最初勾起他翻譯的欲望的書。不同於卡佛作品的淺顯直白,短句眾多,安德魯·林賽的《麵包匠的狂歡節》頗有些魔幻的味道。翻譯卡佛時他隔著玻璃冷靜克制觀看美國底層生活的絕望,翻譯林賽時他儼然身臨小鎮的狂歡節。「翻譯不能按自己的風格來,就像不同的指揮家指揮同一部交響樂」,翻譯家之於原作,在小二眼中,就如同指揮家之於交響樂。

工科生與生俱來的嚴謹也體現在他的翻譯上:大概一年翻譯一本,十篇左右。如果有期限的話,按月列出計劃,一個月新的翻譯多少,已翻譯好的修改多少,都列得清清楚楚。「一般一篇譯文會修改三四遍甚至更多,像農民曬穀子那樣,一遍一遍地翻。」為了更準確地理解作品,他搜集卡佛的傳記、評論,拿各種有關的書參考,甚至有一次網購了一本一百多美金的舊書,只因為它討論卡佛作品。

或許,在二十幾歲這個最有創造力的時間,用不完的精力總要找一個出口,引導得好說不定也能成天才,而小二選擇了翻譯。不僅是殺時間,不僅是一個有意義的愛好,更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事情。他的想法依然單純如初:

「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翻譯卡佛到最後,我自己獲得的遠遠超出我的努力,因為有很多事情或許花了你更大的精力,卻往往不能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報償,而我並不是一開始想著要走這條路,」他說,「這很值得。」

他破碎,你破碎,他嚴謹,你嚴謹

馬愛農在人文社的辦公室裡,同樣堆滿了舊書新書。白色的窗欞正對著工作檯,光線甚至有些黯淡,長達兩米的書桌,用一塊長方形的碎花桌布區分開功能,電腦蜷縮在最右側,而左邊,大部分的空間都被交由她審閱的譯書侵佔。「這裡最不缺的就是書。」她說,書多到像這棟老房子的一部分,無聲陳列,滿面風塵,有自己的溝通語言。

當一個翻譯家坐在自己書桌前,她就找到了自己的氣場。談及什麼是翻譯,她覺得,那不光是從文字到文字,而是先有一個想像的畫面,才有文字。比如翻譯《哈利·波特》時,她感覺腦海中都是人物,好像能聽到他們在說話,每個人用不同的語氣——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就這樣栩栩如生地浮現在她眼前,人物各有嬉笑怒罵、悲歡離合,她要做的,只是將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復現為文字。

▲馬愛農身上的麻瓜T恤透出她未泯的童心。

「翻譯是門轉換的學問,做多了就會掌握技巧,」她斟酌著說,「忠實」這個原則被她反覆提及——

「忠於原著是最重要的。不能知難而退,對章節進行改換。自己要有良心。有的原作者很破碎,翻譯得很流暢華麗,實際上是一種不忠實的表現。他破碎,你破碎,他嚴謹,你嚴謹。他不晦澀難懂,你也不能晦澀難懂。他的句子有些內在邏輯,母語讀者沒有理解障礙,但他的長句子,你不能照搬成長句子。」這是一個再創作過程,但不是添加自己的東西,而是把別人的作品原汁原味地用中文表達出來。

在翻譯準則上,馬愛農更強調準確性,而李繼宏更傾向於可讀性。他認為,一個譯本首先是一本中文書,必須符合漢語的語言規範,沒有病句、邏輯通順,不會讓讀者莫名其妙:「如果你的翻譯都不能吸引讀者讀進去,你做來什麼呢?」

文學翻譯始終是一個情感充沛的工作,不同於機械翻譯,文學翻譯需要帶著情感去表達。不光要有時間,還要有情緒。也正因如此,從事翻譯多年,馬愛農始終最喜愛兒童文學,因為翻譯時狀態最愉悅。「有些兒童文學寫得真的很好,比如《彼得·潘》,《綠野仙蹤》,翻譯過來就覺得裡面的人物都是不朽的人物,不愧為經典的作品。」

但她也承認,真正翻譯的時候,自己的好惡不會來幹擾。有時候就是完全沉浸在裡頭,想著一個個句子怎麼轉化,不會被私人的東西幹擾。」

正如李繼宏所說,「翻譯是一個很專業很專業的事情,要做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

老譯本都過了保質期


在接受採訪時,李繼宏提出過一個說法,叫「老譯本都過了保質期」,即國內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老譯本,從學術上講都是過了保質期的東西。這句話某種程度上否定了許多老翻譯家的勞動成果,也也在外界眼中給他扣上了「狂妄」的頭銜。

他有自己的理由。

「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出版界總是把以前的東西地位捧得很高。」他說。當時所處的年代,翻譯必然要受客觀條件限制;再加上中國的語言到現在變化很大。「如果要切合現在讀者的需要,得不斷有新的東西出來。」

李繼宏自己翻譯的名著《小王子》、《了不起的蓋茨比》、《動物農場》等,宣傳時被冠以「最優秀譯本」頭銜,引起極大爭議。出版商在設計腰封時有徵求他的意見,他雖然也認為不妥,但最終同意了。

「我認為無妨,」他說,「最佳譯本,天才翻譯者,這些都是一個標籤,沒有人會當真。」


▲《小王子》的腰封上清晰地標註著

「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

關於豆瓣上那場沸沸揚揚的一星運動,李繼宏自己的說法是:有的讀者不懂譯本的區別,一兩天之內有一千多人來打給他的《小王子》打五星,反而引起一些出版社的反感。他們抵制「最優秀」宣傳,發起了很多人去打一顆星,這就是所謂的「一星運動」。

「一星運動」的發起者,同樣是譯者的何家煒則坦言,自己沒有看到書中內容的情況,僅是看到宣傳語後就在豆瓣上發起了「一星運動」。在翻譯界多年,何家煒說,「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譯者號稱自己的譯本最優秀」。

「一星運動」是對是錯?對於翻譯作品與譯者,比較好的辦法是就事論事。有讀者認為「一星運動」酷似人身攻擊,針對水軍卻拿個人的書做靶子,下手有點太重了。有讀者則樂見其成,「這是好事,大家在幫助豆瓣讀書的評分制度實現它應有的效果」。

而事件的主角李繼宏,剛開始很氣憤:「這些書我整整做了兩年,果麥攢到一起推出來。但是書還沒賣呢,那些人看還沒看就給打一顆星。」當時他擔心付出的心血得不到回報,實際上兩三年過去,這些書賣得很好,《小王子》銷量已經超過一百萬冊。但最讓他憤懣的還是,一星運動的發起者,大多是其他出版社的同行。

「人性不好的一面超過我的想像。說到底,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我的譯本是最好的。」李繼宏對自己的看法堅信不疑,「(那些指責我的人)他們的水平也好,投入也好,都不足以支撐他們對我的指責。」

走翻譯這條路實在太難,

如從無心插柳開始

2014年秋,國家版權局制定了新的文字作品報酬辦法,其中原創作品每千字80-300元,翻譯作品每千字只有50~200元。一次性稿酬比前些年漲了些,行內通行的標準是「千字八十元」。以前是千字六十元,「有教授說還沒有保姆賺得多」。

「中國的競爭比較激烈,外國圖書比較貴,比較神聖,中國怕盜版,辛辛苦苦買版權,而盜版沒什麼投入卻能輕鬆賺錢。」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如是說。

「這其實蠻片面的,」李繼宏反駁道,「翻譯的報酬很低,關鍵問題就在中國絕大多數的譯者都是業餘的。做兼職對報酬不是很敏感,導致整個翻譯市場稿酬標準提不起來。

他要求果麥文化提高給譯者的報酬,一千字最少會給三百。「至少我已經讓果麥把這個翻譯稿酬提高了四五倍。這可能微不足道,但我想通過自己在行業裡樹立一個榜樣。我希望以後的譯者能夠有底氣去跟出版社說,你看李繼宏接那麼高稿酬,我為什麼要隨便接一千字八十塊錢的東西。」

按他分析,中國目前的圖書市場形成了一個死循環:低稿酬、圖書低銷量、出版社毛利潤。現在有一些出版社意識到這些問題,但大多數譯者並沒有抗爭意識:「問題在於大家都是很零碎鬆散的單個譯者,中國雖然有翻譯協會,但他們不會去爭取這個事情。」

▲在翻譯界,李繼宏一向以高產和高稿酬聞名。

全職翻譯的成功畢竟屬於少數,大多數時候,「翻譯並不能養家餬口」。兼職翻譯小二也說,年輕人的生活有各種具體的壓力,比如買車、買房就是很實際的事情。雙重身份也必然導致時間安排的衝突,對此,小二的應對是:「每次少翻譯一點,大部頭是不接的,一個月最多一萬字,不然會來不及。」這也是現今很多譯者的選擇。

在小二看來,翻譯並不是多麼神聖高大上的事情,翻譯就是因為喜歡、愉悅而非其他。喜歡這本書,喜歡這個作家,就花上十年去翻譯,這其中的辛苦與歡愉,都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讀者讀自己的書,就已經是很大的安慰,對他來說,這遠遠好過經濟的報償。「對成功失敗的定義因人而異,各人有各人的價值認同,不渴求人人都能理解。」

對於當前的翻譯困境,他接受得很坦然:「以文學翻譯為生實在困難。走這條路實在太難,不如無心插柳地開始。」

沒有找不到答案的東西,翻譯也是

在翻譯界,李繼宏一向以高產和高稿酬聞名。他做《維納斯的誕生》花了一個月,《追風箏的人》只翻譯了十天。「我以前的書都是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是因為還年輕,精力好,剛入行,對自己的要求沒那麼高。後來在果麥翻譯得很慢,因為我會一件事一件事去審視。」他透露,最近會把《追風箏的人》重新修訂,修改當年的大量錯誤。

他對翻譯前景的預估可算樂觀:現在是一個信息共享的社會,沒有找不到答案的東西。李繼宏2012年翻譯《月亮和六便士》,毛姆最後一段寫『有句聖經的話來到我嘴邊,但是我沒有說出來』,而他始終想不起來這句聖經裡的話是什麼。後來他在伯明罕大學訪問時無意中翻到一本書,一個南非的英語教授解答了這句話:Judge not.「答案就這麼找到了。」

當初他翻譯社會學家理察·桑內特的著作《公眾人的衰落》,給原作者列出一條長長的清單,指出其文本和印刷上的錯誤。這位劍橋學者非常感動,請求李繼宏繼續翻譯他的著作,而李繼宏拒絕了,理由是譯學術著作一千字才六十塊,他剛剛辭職,耗不起。後來,桑內特主動從自己的存款裡打了一萬美元到他帳上,堅持要給李繼宏一些補償。

今非昔比,李繼宏現在跟果麥文化合作,所有的書都是他自己選擇翻譯的,有時翻譯一本書可以賺百萬以上。他的想法不無現實:「更讓我高興的是,我可以靠翻譯過上體面的生活。我常常不敢相信,自己這麼幸運,可以做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而且做出來還很成功,不用為生計發愁,但這也許不適用於每個人。」

畢竟,「你對一個行業沒有真正的熱愛,就談不上其他」。

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新傳播平臺、傳播媒介的湧現,也會毋庸置疑地影響到文學翻譯行業。「好像是一個悖論」,小二這麼評價。老一輩的翻譯家生活在從前那個封閉的中國,都是靠自己點點滴滴的積累和深厚的功底。而如今,獲取已經是一件尤為輕易的事情,某種意義上,翻譯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

「你翻譯了就可以馬上和大家分享,翻譯得好也就馬上有人點讚,圈子裡的人對你認同,懂行的人對你理解,活得很有意思」,小二這樣說。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幹擾。怎麼把握一個度,又是很微妙的事情。一方面,門內之人將文學看得至高無上;另一方面,社會對知識的尊重不足也是眾所周知。當下的文學翻譯,就行走在冷落與流行的夾縫之間。

▲小二說:「翻譯就是喜歡、愉悅而並非其它。」

然而,這個世界並非全是荒蕪,純粹的希望與快樂依然存在。也許,當文化不再小眾,閱讀也漸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文學終會走下神壇,成為人人可解讀談論的、如同消遣嗜好的東西;而到了那時,文學翻譯的困局可解,還是翻譯行業真正消亡?

小二沉默了。不久之前,他用林賽在中文版序言中的一句話形容過自己的感受:

「整個地獄就在畫布上鋪展開來……或許,還有一小片天堂。」

本文刊載於《此間》2015冬季刊

新媒體編輯|尹霜雪

責任編輯|蔡翔宇

相關焦點

  • 此間人物|翻譯者說:整個地獄與一小片天堂
    也正因如此,從事翻譯多年,馬愛農始終最喜愛兒童文學,因為翻譯時狀態最愉悅。「有些兒童文學寫得真的很好,比如《彼得·潘》,《綠野仙蹤》,翻譯過來就覺得裡面的人物都是不朽的人物,不愧為經典的作品。」但她也承認,真正翻譯的時候,自己的好惡不會來幹擾。有時候就是完全沉浸在裡頭,想著一個個句子怎麼轉化,不會被私人的東西幹擾。」
  • 《釜山行2:半島》然後,地獄變成了天堂,天堂變成了地獄
    因為這部連釜山行的一半都不沒有,所以叫半島,我覺得說這話的小可愛,真的沒看懂這部片子。實話講,我本來是想給4星的,但因為這個鏡頭,一下子我就想給5星了,當然實際上,我也是給了5星的,哈哈哈這個鏡頭真的很妙,趁著天黑完成開走卡車的人物,天越來越亮,發生很多事情,最後帶大家逃離地獄的那艘輪船,被喪屍們侵入,成了喪屍們擴容後的世界,那本來是:只要搭乘就能逃出去的唯一手段。這時候天亮了,太陽升起了,【希望變成了絕望,天堂變成了地獄。】
  • 恐怖電影《封口者》:「執著超標」的愛情,是天堂、也是地獄
    如果說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麼,想必真實的答案不會單指向於鬼怪妖神,而是:人心!有人面目猙獰卻懷揣著一顆柔軟的心;有人看似溫和似水,卻也會心如刀鋒。就像前段時間大火的《隱秘的角落》中,在山頂上前一秒還對著嶽父嶽母溫和地說著話,耐心幫忙選景調整pose,下一秒就毫不猶豫的直接將他們推向深淵,一時間將觀眾推入驚嚇之中難以平復,那句「我還有機會嗎?」流傳盛廣。
  • 達利遇見但丁:從地獄到天堂《神曲》中的「天堂遊記」
    薩爾瓦多·達利,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級人物,與畢卡索齊名。阿利蓋利·但丁,被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一位畫家,一位詩人,一部長達一萬四千餘行的史詩《神曲》,將兩位藝術家相連接。小編跨越時空,來到山水美術館完成一場「精神遊歷」,觀看達利與但丁各自付出了藝術生涯中巨大心血的《神曲》。
  • 失意的中年人,天堂地獄走一遭,寫出讓全世界震撼的書
    但偏有人不認命,人間待不住,就要硬生生往地獄闖,還要上九重天,親自見見那些神啊鬼啊的,把關於人生的種種困惑問個清清楚楚。誰這麼虎?——但丁。魯迅說:「迨兵刃炮火,無不腐蝕,而但丁之聲依然。」大江健三郎說:「我相信《神曲》仍然能夠拯救這個世界。」博爾赫斯說:「我認為文學及一切書籍的巔峰就是《神曲》。」
  • 震驚:科學家發現了天堂地獄!
    天堂存在嗎?地獄存在嗎?古往今來的諸多信仰者對此堅信不疑,他們相信行善者在死後將升入天堂,而行惡者將被打入地獄,接受各種刑罰。
  • 常聽人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何謂天堂?何謂地獄?
    常聽人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其實這句話完整的說法是:「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下面就來看一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 《電影天堂》一線之際的地獄與天堂
    三年兩次的縣試、三年一次的鄉試、三年一次的會試,最難最重要的考試就是鄉試,應試者一兩萬人,中舉者只有百人,中舉百分之一左右。中舉考試對於絕大多數讀書人來說也是地獄與天堂之間遊走,科舉制度是古代專制朝廷為秩序和統治而設計的,滿口仁義禮治到頭來全是為了當官、貪慾、性慾 電影開頭是書生士安到遠方親戚王掌柜的藥店給生病的母親去賒藥,走在路上他回想著母親說的話「窮人家哪有什麼親戚」,一句簡單的話道盡了世態的炎涼,的確,殘酷也是這個世界真實面目的一面。
  • 天堂與地獄
    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雙很長很長的可以夠到鍋裡的筷子,但筷子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食物送進嘴裡。他們看上去是那樣的悲苦。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這簡直就是天堂嘛!」    然後,他向這裡的負責人問道:「這裡真的是地獄嗎?我實在難以想像地獄居然會是這樣好!」負責人說:「沒錯,這裡就是地獄!
  • 西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短短一兩年時間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到處塵土飛揚,汙水直接排入海裡,遠遠的就能聞到海水發出的惡臭,小孩在發黑的海水裡嬉戲,就像那些麻木的人一樣,對周遭環境的危險毫無察覺。近年來,柬埔寨在中國火了起來,這個原本名不經傳的小國家,迅速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很多人想從這個發展的浪潮中分一杯羹。有人甚至打出了「沒有夢想,何必西港」的口號,大批的中國人湧入西港。
  • 天道中代表性人物介紹,為什麼有的人升了天堂、有的人下了地獄?
    所以影片中從農民、投機倒把的人到小商小販,從職員、小型企業家、大企業家、修行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活成道本身的人都有描述和展現。劇中的每一個人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不由丁元英說了算。而是由每個人的起心動念說了算,一善即上天堂,一惡即下地獄,而貪婪的人,最終會死在自己貪婪的陷阱之中。
  • 第五人格:求生者高端局VS低端局,一面「天堂」,一面「地獄」?
    還有小度音箱、定製周邊等高能福利等你來拿哦!#2020百度APP遊戲年度盛典#文章製作:趣遊君體驗之後我們發現差距真的十分明顯,尤其是排位賽的表現更是嚴重。如果你是3階以下的求生者基本都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一旦你突破了5階排位賽,那麼你打起來就會變得非常舒服。
  • 死亡.審判.天堂.地獄
    就是死亡、審判、天堂、地獄。常想萬民四末,有什麼好處?能警醒自己,躲避罪過。       【死亡】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忌諱談及死亡,認為那是一種不吉利的陰間邪氣,也免得惹「催命鬼"上身,禍害自己,所以聽到某人死亡,就說:某某人走了……,再問:究竟到那裡去了?
  • 【生命探索】科學發現天堂、地獄、靈魂確實都存在
    天堂存在嗎?地獄存在嗎?靈魂存在嗎?古往今來的諸多信仰者對此堅信不疑,他們相信行善者在死後將升入天堂,而行惡者將被打入地獄,接受各種刑罰。14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就描述了從地獄到天堂的歷程。與虔信者相反,還有不少人打著科學的旗號否認天堂和地獄的存在。他們認為科學沒有證明的,就不能確認其是存在的。然而,如果科學發現天堂和地獄,靈魂的確是真實的存在呢?
  • 論天堂與地獄
    論天堂與地獄唐崇平 記得有一次在計程車上向該司機傳福音。 我說:」信耶穌上天堂,不信耶穌是要下地獄的。」 想不到該司機給我的回答說:」先生!我不必因不信耶穌才下地獄,我現在就活在地獄裡了。」 從這句話就觸動我重新深思天堂與地獄的問題。我們傳統對天堂與地獄的想法是好像天堂與地獄是在某個地方或是一個居所。其實,時間與空間、物質與形體是不足描述天堂與地獄的境界。
  • 星雲法師:佛教的宇宙觀(二)天堂與地獄
    是說眾生犯殺生重罪墮入此道,手生鐵爪,其爪長利,互相瞋忿,懷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墮落;或受到斫刺磨搗等刑罰,悶死過去之後,經涼風一吹,皮肉還生,馬上甦醒復活,繼續受苦。 (4)叫喚地獄:是說受罪眾生既到此獄,獄卒即將其擲入大鑊中,沸湯烹煮,受諸痛苦,號啕叫喚,所以稱叫喚地獄。凡是犯殺生、偷盜、邪淫、飲酒者墮入此道。
  • 天堂和地獄
    一次,一位慕道朋友把我叫到一旁,困惑地問道:「基督教多數時候講神的愛,可有時又講天堂、地獄。  當今世界充滿著不公平,常常是作惡的人一生飛黃騰達、安享長壽,虔誠的人卻一世顛沛勞苦、英年早逝。如果死後沒有生命、死後沒有審判,就沒有任何正義和公道可言。  可喜的是,《聖經》中有明確的關於生命不死、死後有審判的教導。「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舊約中有不少見證生命不死的記載。
  • 韓國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
    曾經有人跟我說韓國是天堂,有錢活的比國內更瀟灑。
  • 震驚:科學家發現了天堂、地獄(經開天眼師父驗證)
    天堂存在嗎?地獄存在嗎?
  • 【最關注】震驚:一個被掩蓋的關於天堂和地獄的驚人內幕!
    天堂存在嗎?地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