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四五十集體量的電視劇需要多少場景?200多。但這部劇的場景超過了700個,且還是在初始方案900多個做減法後的結果。許多場景照著當年的模樣進行了一比一復刻,只為將觀眾帶回歷史的現場。
演繹一代偉人、革命先輩,有沒有表演的方法論?有。至少這部劇對所有相關演員的要求是:偉人亦凡人,在神似基礎上調用內心感悟,為特型表演注入生命力,而非僅僅肢體語言的模仿。
百年前,首批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故事還能怎樣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榮與夢想》正在嘗試一條路:築史詩、見人性、重細節。
導演劉江說:「這是劇作上的約定。在獻禮建黨百年的重要節點,我們帶著敬畏心而來,希望以共產黨人的偉大靈魂為戲的靈魂,塑造一組群像。同時,也希望在表演上尋找普通人的邏輯,讓觀眾看見偉人凡人化的一面,如此,更能以常人之心度量出偉大之處,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什麼能得民心、得天下,讀懂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
《光榮與夢想》以發生在中國大地上舊日換新天的歷史為主線,全景式手筆展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的過程。該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也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牽頭的獻禮建黨100周年重點劇目。
「文約而事豐」,在宏大敘事中建立個性表達
寒露剛過,《光榮與夢想》劇組就在延川的窯洞住下了。自今年7月1日開機,該劇先在橫店工作了100天,拍攝進度推進四分之三。在完成延安時期的戲份後,劇組還將轉場北京臥牛山影視城為抗美援朝的戰爭戲取景,11月初去東北雪鄉完成與楊靖宇相關的戲份,最後在湖南的楊開慧故居為所有拍攝畫上句號。
轉場的動線裡能窺見劇集涵蓋的部分事件。劉江透露,劇本的時間跨度主要從1919年到1954年,將從中共一大開始,對彼時中國社會錯綜複雜、恢弘壯闊的歷史進程進行揭示和剖析,著重展現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建立紅色政權,率領人民軍隊進行戰略轉移,英勇抗日,最後解放全中國、團結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壯舉。
為劇本執筆的是曾參與電影《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創作的趙寧宇。作為影視界黨史、軍史的編劇行家,他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歸為歷史觀的問題。「建黨、北伐戰爭、秋收起義、紅軍長徵、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許多歷史大事件其實由不同的影視作品呈現過,而用一部劇來鋪開30多年的奮鬥歷程,在一部劇中牽涉到的歷史人物達400多名,這在國產劇中幾無先例。因此,我們怎樣選取故事、鋪展情節尤為重要,考驗創作者的歷史觀和史學功底。」
由此,《光榮與夢想》的劇本定下「文約而事豐」的基調,既要全景式觀照30多年間影響中國命運的重要事件,也將筆觸探入歷史之根,在宏大敘事中建立個性表達;同時,對在已有作品中多次表現的部分用簡筆,把相對充分的筆墨留給鮮為人知、值得開掘的「事件背後」。
劉江說:「我們不是做自然主義流水帳,而是希望通過詳略有序的鏡頭表述,揭示出歷史進程的必然。」比如,劇中將以重要篇幅呈現中共一大召開的細節,探究是13位什麼樣的年輕人在中華大地寫下了嶄新大書;比如五次反「圍剿」,劇本的重心落在第五次,因為正是那一次導致了戰略轉移;比如紅軍長徵途中,慘烈的湘江之戰是劇本「詳筆」,這一戰既是紅軍戰士英勇血戰的英雄篇章,也是影響深遠的關鍵轉折;而在濃墨重彩地反映遵義會議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直到會師等一系列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進程將會適當從略……緊扣歷史邏輯同時層次分明,這樣的劇本在主創看來符合藝術的規律,避免陷入「重事件而不重戲劇」的創作誤區。
鍛造鮮活的「人」,打開偉人與觀眾的共情空間
除了歷史脈絡,《光榮與夢想》的另一個創作要點在乎「人」。「什麼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靈魂,這是我們想在劇中表現的精神內核。」劉江把劇中「人」的塑造視作藝術真實的需求,「用藝術的規律來展現藝術,這是優秀作品的生命線。」
藝術真實落到拍攝中,展現偉人的凡人一面成為劇組共識。上影演員劇團團長佟瑞欣在劇中飾演中老年時期的毛澤東。他說自己其實在等這樣一個角色,一方面是使命感使然,「建黨百年的重要節點,能在一部有影響力的獻禮作品中有所付出,這是演員工作的價值」;另一方面,出於藝術創作的追求,「這次角色比以往的更跨前一步,不僅有抗美援朝時期的,還有晚年的戲份,而且更強調了平凡人的一面」。
佟瑞欣用兩場戲來剖析創作時「偉人亦凡人」的理念。一場是在橫店最後那天,拍攝毛澤東為子 「求情」上戰場一幕。「說服彭德懷把毛岸英帶去抗美援朝的戰場,那一刻的毛主席是領袖、革命家,然後才是父親。另一場戲,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傳來,他作為一名普通父親的悲慟完全是可以外露的。」
建立如是理念,在劉江看來是為觀眾打開了共情空間:「偉人首先得是凡人,只是他在重要的關頭作出了不平凡的選擇。只有讓觀眾看見人之常情,才更能理解和感受到偉人在作出非凡選擇時克服了多少常人難以跨越的情感困境,從而真正明白偉人之偉大。」
各類細節也在豐滿 「人」的形象。比如一把梳子在劇中有特殊的意表,將隱隱串起毛澤東從青年到晚年與親人間的眷戀。又比如,老藝術家達式常為角色特別設計了一雙布鞋。達式常飾演張瀾,進組前,他在讀史時留心到一雙布鞋。那是張瀾之母在他中秀才時親手做的新鞋,張瀾一直沒捨得穿,直到1949年開國大典,這位年逾古稀的民主革命家才頭一回穿上珍藏了幾十年的布鞋登天安門城樓。達式常本想史實再現,可劇組決定在新中國成立的關鍵畫面中借用真實的紀實鏡頭。於是,老藝術家轉而把這雙布鞋糅進了毛澤東在雙清別墅會見民主人士的場景。異曲同工,彰顯了張瀾、李濟深等民主人士對那次會見的珍視。
《光榮與夢想》中,有戰爭戲、情感戲,有千鈞一髮、絕處逢生,也有忠誠與背叛、平凡與偉大……主創們都有類似冀望:「我們想講述的是,一路走來,革命先輩是如何在民族危難之際作出了不起的選擇,而歷史中那些高光時刻又閃現著中國共產黨人怎樣的高貴品質。最終用一個個鮮活而飽滿的『人』去感染觀眾,在潤物無聲中讓人看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能幹成別人幹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