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跨度33年,涉及歷史人物400餘位,主演48位,會聚了侯京健、黃曉明、佟瑞欣、劉勁、張一山、高圓圓、李晨、黃覺、鄭愷、吳剛、關曉彤、高偉光、李小冉、大左、聶遠、王麗坤、王曉晨、李乃文、倪大紅、曹可凡、馬少驊、屠洪剛等老中青三代演員……
作為廣電總局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規劃選題,「4+2」重點項目工程中唯一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榮與夢想》自7月1日開機以來備受業界關注,「豪華」的演員陣容更是引發網友期待。
《光榮與夢想》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德清完美蓬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海寧伏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金牌導演劉江執導,趙寧宇編劇。劇集背景從中共一大建黨開始,至抗美援朝獲得偉大勝利,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錯綜複雜恢弘壯闊的歷史進程進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現了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建立紅色政權,率領紅軍進行戰略轉移,英勇抗日,最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壯舉。
9月2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辦公廳主任吳保安,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等一行,來到《光榮與夢想》劇組探班,調研指導相關拍攝工作。
發揚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總局領導提出四點要求
在本次探班中,《光榮與夢想》主創團隊準備了一個多小時的片花和片段,重點呈現了孫中山的彌留之際、黃埔軍校的道路選擇、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生死訣別,以及湘江之戰。看完片花片段後,朱詠雷表示「既欣慰又感動」。
面對總局領導的關切,劉江表示「整個劇組鬥志昂揚,大家士氣非常旺。」《光榮與夢想》7月1日在橫店開機,啟動3個組同時拍攝,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二的拍攝進度。接下來,劇組在完成橫店片場的拍攝工作後,將於10月中旬轉場北京、陝西、湖南、東北等地拍攝,預計12月前全劇殺青。「我們一定不松這口氣,『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仍需努力。」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朱詠雷
總局領導在對劇組工作表示認可的同時,也對《光榮與夢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朱詠雷在座談會上強調:
第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成這部作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囑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反覆強調,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是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文藝工作者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的新史詩,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最重要的中華民族的史詩。
第二,在創作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提升思想內核。主創人員要先感動自己,再感動觀眾。要把握正確的歷史觀,反映真實的歷史。
第三,要提升藝術品質,生動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要努力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同志關於促進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指示精神,儘可能把思想觀念浸透在故事的選取、情節的鋪展、藝術的渲染當中,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要實現這一點,前提是觀眾首先能夠被劇情吸引,才能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文藝創作要有構思、衝突、懸念,也有情節、細節、感情,只有增強藝術性、可看性,故事才有人看。
第四,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把握精品。過去有的電視劇演員不論演什麼,都要保持光鮮外表,服化道缺少真實性,觀眾批評化妝「塑料臉」、道具「淘寶貨」。要打造出真正的精品,每一個工種都要發揚工匠精神。
展現領袖的高光時刻
在現實的基礎上寫意
從中共一大到抗美援朝勝利33年歷史,濃縮在40集篇幅中,如何選擇和呈現歷史事件?成為擺在劇組面前的首道難題。
「生動呈現革命領袖的高光時刻」「鮮活展示中共一路走來的苦難輝煌」以及「儘可能帶給觀眾新鮮感」構成了劉江選擇素材的三個維度。他介紹,劇集故事線貫穿秋收起義、井岡山創立根據地、紅軍長徵、遵義會議、中共團結全國各階層取得抗戰勝利、三大戰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事件,「基本上形成了黨史的格局,但電視劇畢竟不是黨史,不能以編年體的形式呈現。因此我們選擇講述重大歷史時期各領袖人物的高光時刻。黨史的故事過去已經有很多影視作品呈現過,我們會儘可能選用新事件、新角度或者新的表現手法。」
劉江是位喜歡挑戰的導演,縱觀他以往作品,既有《媳婦的美好時代》《咱們結婚吧》《歸去來》等都市劇、青春劇,也有《老酒館》《雪狼》《黎明之前》等年代劇、諜戰劇。對於首次執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劉江表現出了極大的創作熱情。
《光榮與夢想》導演劉江
此前劉江在參加《綜藝報》活動時曾表示,在他過去拍攝的戲裡,但凡有一點口碑和影響力的作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些作品裡都有一些不一樣的超前的東西,它們不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當被問及《光榮與夢想》中「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劉江稱,「這部劇在詩意、美學,以及年輕人都在講的『燃度』上,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他以劇中「楊開慧英勇就義」的場景為例,滿樹粉紅梅花與森冷刑場形成鮮明對比,楊開慧中槍倒地後,劇組以一組浪漫且悲情的鏡頭,實現了楊開慧與愛人毛澤東在訣別時刻的「重逢」,「這是一組楊開慧與毛澤東兩人攜手前行的意境畫面,是在現實基礎上的寫意。這一嘗試兼顧現實主義與浪漫情懷,也為悲壯的劇情增添了一抹溫暖的亮色。」此外,劇集還通過大量戰爭場面對那段崢嶸歲月的沙場豪情進行了復現,譜寫熱血燃情的革命奮鬥史詩。
摳細節講好故事
以凡人視角刻畫偉人
「年輕人一定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我們是從哪兒走過來的。」相較當代劇,劉江坦言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更難,但歷史是「更有必要學習、學習起來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劉江看來,要與年輕人建立情感連結,唯一的辦法就是「拉他入戲」。「真實是與觀眾建立情感連結的重要橋梁。」劉江表示,要照顧年輕觀眾的喜好,但不必刻意迎合。《光榮與夢想》在做好宏大時代格局展現的同時,要掌握好故事邏輯表達,在細節上下功夫,「摳細節講好故事,年輕人才會買帳。」
「劇中涉及400餘位歷史人物,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劉江介紹,該劇著力刻畫偉人群像,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主線人物。「有一條主脈絡,又『自成單元』。」為了擺脫群像戲配角人物「臉譜化」、角色相對單薄的「工具人」設定,在主線脈絡之外,團隊著力刻畫了楊開慧、方志敏、瞿秋白、楊靖宇等人的高光時刻,「我要留下他們的光輝形象,他們的某些言論、某些行為,至今仍鼓舞人心,人民應該記住他們。」這些優秀共產黨員的言行,構成了「共產黨的靈魂」。
「真實不是目的,感染人才是。」如何做到感染人?劉江表示,要把「偉人」拉到「凡人」的視角來拍攝。以楊開慧為例,她只要宣布同毛澤東脫離關係就能活下來,她的三個孩子就不用失去母親。但她堅定拒絕,最終英勇就義。犧牲前,她雙眼噙著淚水自白:「我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希望中國能有一個清朗的明天。」劉江稱,他首先把楊開慧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來刻畫,而不僅僅是革命烈士。「讓觀眾意識到,她是和我們一樣的人,觀眾才會感同身受她做出『不平凡選擇』時的艱難,進而真正了解她的偉大之處。」平凡人的不平凡選擇,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引發觀眾共鳴。
針對近年來觀眾吐槽一些主旋律創作「內容假大空,臺詞欠打磨,人物行為缺乏邏輯,多半靠喊口號」等雷區,劉江表示,自己對此「極其注意」,喊口號的臺詞全都改,「劇中人物言行必須符合此時此刻的規定情境,符合人物的內心世界,符合人物動機,絕不允許夾帶私貨『喊口號』。」
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做——在創作過程中,劉江時時刻刻拿著這把尺子檢驗劇中每個細節的處理,「就像騎自行車要有正確的騎姿一樣,『動作三要素』是我們創作的基本,沒有巧勁,只有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