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首批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中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這段故事也多次在螢屏展現。明年,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多部主旋律獻禮影視作品也被提上了日程,《光榮與夢想》就是代表作之一,不僅被國家廣電總局列為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規劃選題名單,也是廣電總局「4+2」重點項目工程中的唯一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這部作品由著名導演劉江執導,於7月1日在橫店宣布開機,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之中。
《光榮與夢想》將從中共一大召開開始,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錯綜複雜、恢弘壯闊的歷史進程進行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現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建立紅色政權,率領紅軍進行戰略轉移,英勇抗日,最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壯舉。
《光榮與夢想》導演劉江表示,雖然新冠疫情一度影響了拍攝計劃,但這一變故讓自己和整個團隊能夠沉下心來鑽研黨史,理清框架細節,思考如何將歷史真實轉化成藝術真實。「劇中真實歷史人物超400人,場景多達700多個,還有反季節拍攝,這些都增加了拍攝難度。但整個劇組鬥志昂揚,因為這是給黨的百年誕辰獻禮之作。」劉江說。
劇中著重展現了遵義會議前後複雜而多變的國內局勢,幾乎是首次用電視劇的方式完整、生動地呈現出中共一大期間鮮為人知的細節。據劉江導演介紹,全劇圍繞黃埔軍校的戲僅有12場,但就是為了這12場戲,劇組採取搭景的方式還原了黃埔軍校的場景,只為最逼真還原當時的環境。
除了細節上精益求精之外,《光榮與夢想》在視覺效果上採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劉江導演告訴記者,「比如說8萬人的紅軍長徵它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行軍規模,我們會用特技手段做出一個鏡頭來表現。湘江之戰採用水下攝影。」
近些年,主旋律作品以愈加精良的製作和多元的藝術展現形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如何更深入地走入觀眾內心,講述好那些值得被紀念的大時代,一直都是創作者們不斷在探尋的問題。
對於這一問題,導演劉江有著他自己的認識,「法國著名導演雷諾瓦說:藝術唯形式最主要!是的,『怎樣講』永遠比『講什麼』更重要。故事的規律告訴我們,『藝術真實』,永遠是故事通往觀眾內心的橋梁,只有故事裡的人物充滿了真實的人性,觀眾才能透過螢屏看到自己,才能產生觀片的愉悅。因此,創作出『藝術真實』的作品,是優秀的創作團隊最根本的生命線。」
「藝術真實」的原則也滲透到了《光榮與夢想》拍攝的方方面面。在實操中,劉江帶領創作團隊希望創作出一個讓觀眾相信的「真實的故事」,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把領袖人物們藝術真實化,試圖將「偉人」回歸「凡人」。在劉江看來,「偉人」首先得是一個「凡人」,只是他在重要的關頭做出了「不平凡的選擇」,所以,只有把「偉人」拉回「凡人」的視角來拍,觀眾才會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偉人」在做出「不平凡的選擇」時的不易,從而真正明白「偉人」的偉大。這部影視作品中,有戰爭戲,愛情戲,有千鈞一髮,有絕處逢生,有妻離子散,有國破家亡,有忠誠與背叛,有投機與信仰,有平凡與偉大,架起現代觀眾與古老歷史之間的那座橋。
對於這樣一部題材厚重、內蘊深遠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如何走進年輕觀眾視野的問題,劉江表示,「如何提升作品的到達率」是他在創作過程中始終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沒太想迎合年輕人,我想影響年輕人。影視作品比拼的是審美,不跟風,不迎合,能打動創作者自身,就能打動觀眾。」在劉江看來,把內容做實,把呈現形式做新,充分了解當代受眾的審美喜好和價值追求,以現代的技術手段提升製作水準,打造更好的視聽「燃點」和情感「共鳴點」,為正能量精神、主旋律故事賦能,是《光榮與夢想》創作的重點。「比如在表現革命者成長的敘事中,始終貫穿人物對社會和人生的叩問思考,對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從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革命者少年立志的遠大懷抱、青春激蕩的生命活力、豐富飽滿的情感世界和堅忍頑強的拼搏精神,用文藝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對當下青年人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劉江導演說,全劇設計了別致的開頭和結尾。故事以1982年為第一幕,楊開慧烈士藏於故居的手稿被發現,其中一篇五言詩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1919年,那時候毛澤東正發起湖南各界人士「驅張運動」。故事的最後,畫面將從「1954年的國慶閱兵」轉入「2019年的大閱兵」。紅色故事再現螢屏,也是提醒我們不忘歷史,傳承星火,再創輝煌。據悉,《光榮與夢想》將在2021年作為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作品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