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十有五,人到中年,生命與事業如同一支蠟燭,燃去了一半。早年,隨家父居扶羅,考入銅仁師專攻讀物理;跨臨溫泉石阡任教,迂迴晃州縣府;三十而立,南下佛山,高明謀生;天命之年,桑梓情結,重建桓侯古廟;亦步亦趨,尋根——祭祖——建廟——續譜——建祠,鞠躬盡瘁,盡人事而聽天命,報效桑梓。公布修譜,亦非表功,為宗親尋根問祖,溝通交流!今天,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路,再創張氏新輝煌!
續譜——「天下第一難事」。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續譜,說簡單也簡單,就是上門,到宗親家裡溝通。那麼,宗親居住在哪?範圍多大?如何尋找?聯繫哪位宗親?成本多少?道不明,述不清,義無顧,勿停步,向前行。續譜,說複雜,也複雜,走南闖北,進千家門,吃百家飯,行萬裡路,開宗親會;一個省到一個省,一個縣到一個縣,一個村到一個村,一個戶到一個戶;山高路遠,風吹雨打,日夜兼程,入戶進村,酸甜苦辣,世態人情,夜宿何處,心無概念,入宗親家裡,轉來轉去;講解始祖,陳述族史,倡導續譜,凝聚宗族;一出佛山家門,就是幾百公裡,上千公裡,登山、租車、駕車、乘火車、高鐵、飛機,屈指算來,眨眼數年,饑饉凍餒,歷經艱辛,承擔責任,諸事繁雜,被人褒貶,毀之譽之,紛紛攘攘,榮辱不驚。賢文云:「是非經過,不知難。」好在,重視血親關係的宗親,旗幟鮮明地接受理解支持著無數個良材,譜牒即將印刷發行。然而,族裡帳戶僅存3萬元,而印刷的費用成本亦需要二、三十萬元,錢在哪?太難,太苦,涉及許多實際的核心問題,也是宗親無法理解的。有請各地宗長,積極支持印譜及發行。
續譜——中國族譜起源。最早的說法,起於「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也有記載起於夏代、殷商、周代、漢代、宋代之說法,歷史學家認為族譜就是「記述血緣集團世系的載體」;最早有,口傳家譜、結繩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碑譜,詩人屈原擔任過掌管楚國王族譜系的官;漢朝官修家譜開始盛行,由皇家傳至王公貴族及民間;「史記.太史公自序」就是一部司馬氏家譜,錄有先祖名字、官職、事跡,還敘述同族和各支系得姓等;西漢楊雄、東漢斑固家譜,仿「太史·公自序」,敘錄姓氏源流和世系,也是樣板;之後,《漢書·孔光傳》,詳述孔子世系,也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的家譜之家;宋代以朱熹、歐陽修、蘇軾等政治、文化名流為代表,亦親自為人修譜、作序,創立「五層譜」體系做法,沿至今天;清以前,歷朝歷代皇家均安排有官吏管理皇家族譜;清末,聖人、名相、湘軍統帥曾國藩耗巨資,用幾十年修成全國曾氏統譜;中國芷江張氏金城公後裔續譜:首次,世正公取得進士功名回芷沅,於康熙庚子年間主修;第二次續譜,於乾隆癸未年間;第三次續譜,於道光八年歲次戊子;第四次續譜,於光緒壬午年間;第五次續譜,在民國中後期;第六次續譜,1990年;第七次續譜,於2014年至今,並挖掘搶救增補了重點居住地遷徙史、紀實報告文學作品、重建張飛廟安神慶典主持詞、地名錄、芷江縣政府批准「金城公古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件等歷史文獻。
續譜——建祠傳承文化。在此背景之下,續譜建祠,供人景仰。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一切在。在祠堂裡,供奉著歷代先祖牌位,安放著歷代先賢的靈魂。一年四季,祭祀不斷,成為宗親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園。遷沅始祖金城公字國翰,生1216年8月23日,進士、翰林、檢討、文林郎、黔州通判、刺史,傳承自今有二十六、七代子孫,八百餘年。自從公58歲補盧陽令,定居芷沅,南宋時在芷江柳樹坪建的古老宗祠,又俗稱為家廟、白馬祠、桓侯祠、張飛廟。解放初期,千年古祠被人毀也有六七十年,痛之,恨之,惜之;宗祠遺址現仍然被芷江水文站佔著;擬將按中央及各級政府政策文件,合理合法合情來走法律程序申訴,時時收回遺址,重建宗廟,還宗廟場所於民。事實證明,為解決祭祖平臺問題,只有通過續譜文化傳承,來動員組織全族宗親參與修祠,張揚千年張氏精神。良材倡導第七續譜暨修祠,無數宗親放下手中私事,於功盡責,凝聚上萬宗親入譜,興欣之哉!然而,建祠之事,剛剛置地,荒地一塊,亦才起步,繼續希望熱心宗親持續捐款,來實現重建張氏宗祠的夢想。重建張氏宗祠,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續譜——宗祠選址規劃:據窯灣宗親良其說,祖上一代一代口傳到他,明朝風水大師賴布衣登明山路過窯灣,曾經預言:「好個窯灣塘,二十四個園,中間一坵田,哪個葬得那,代代點狀元。」千年風水寶地窯灣——「二十四個園」,是歷代先祖居住之地,張家堅守窯灣的山山水水六七百年了,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一是宗祠選址於窯灣地山園,風景旖旎,山青水秀,民風淳樸,前有長流溪水環抱,遠有舞水,背靠著名的武陵山脈明山獅子坡;廣東著名風水師採地,稱該地有540年大運,張家興旺,人才輩出,財源廣進;左邊是一條長長的青龍護祠,右邊系白虎守祠;與對面的筆架山隔江想望,前方遠處還有寬廣的案臺和圓形的頂子;而地山園系三甲啟賢、啟聰、啟俊、啟敏四公之歷史祭田,距四個公五馬奔槽神位佳城亦不到500米,妙也!神也!二是借錢置地,承明均、張雲、國軍、曉紅、傳政、良其等敬愛宗族,自願借款20多萬給族裡置地,時至今日,尚有欠款未還;三是於2014年農曆十二月初十舉行了破土動工儀式及平整了土地,歷史必須記住家族的功臣明權、良淼、成建、良其、明均、張雲、成寶、寶林、學華、國軍的貢獻。四是規劃擬建為抬梁式磚木結構建築的宋式建築群,裝飾 「三雕一塑」,即木雕、石雕、磚雕和灰塑,造型宜蘊藏著深厚的南宋傳統格局;五是建祠之前,亦先建辦公樓,2016年辦公樓順利完工並投入使用接待各地宗親蒞臨窯灣奠定了建祠的基礎。
續譜——團聚千年家族。續譜的使命感、緊迫感、自豪感、責任感及經驗、教訓、情感就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每位宗親的內在歷史對白、感受、思索。數年續譜採訪溝通筆記、思緒,放置於筆尖,不寫則內心鬱悶,遇到的挫折、冤屈與苦澀,將續譜這個時期的歷史情感和盤託出整理成文,形成前言,告誡後人,孝悌之義,惇篤之行,以思其德,亦有必要。續譜涉及分布八、九個省數萬宗親、近百個縣市、四、五百條自然村寨,僅巴中張家河600人、武勝烈面500人、嶽池坪灘500人、恩施瓦屋基260人、利川南坪、謀道1200人、宣恩當陽坪200人、來鳳板慄園80人、羅甸滕子衝、羅莎2000人、平塘塘邊1200人、天柱平地雲400人、天峨高嘎100人、樂業80人、凌雲加尤50人、永順1000人、西昌、綿陽等,從第九、十世,入川、渝、黔、鄂、桂,到現在出世有第二十六世「思」、「先」,十幾代人,亦未入譜,亦未見過存過譜牒。感念祖恩,每個年輕的宗親,外出旅遊、務工,勿忘走訪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宗親,形成新習俗、新傳統,交流千百年來的家族字輩情結、人物故事情結,有益於你的成長發展,有益於開闊你的視野,有益於增長你的知識才幹,有益於獲得人生新機遇。旅居廣州、深圳宗長張松、成偉、良勇、成明、成彬、學祥、成華、學友、秀金,倡議成立了「金城公後裔廣東宗親聯誼會」,為南來北往旅居廣東及務工的宗親,搭起金色的橋梁和希望。
續譜——陳述千年族史。賞閱譜牒,赫赫祖德,先賢鑄就,敬仰於懷;抬頭仰望,低頭思索,眼含淚花,閱譜千年,仿佛不時與世正公探討譜序,精深閎博,愈久益明,吸取先賢辭章,化解疑惑,雕鏤文字,銘記於心,今著於文。家族分布,涉及點多面廣線長,涉及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糾結於人,糾結於心。剪不斷,理還亂,是愁、是苦、是辣、是甜,人生百味,常人難以理解之事。族譜編輯之辛勞,更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承臺江宗長秀林,盡義務,考證譜牒,一字一句,一詞一章,逐頁逐行,幾年如一日,考究其詳,錄入族譜,還原族譜。與時俱進,要求各地將遷徙歷史寫成文字,這是前幾百年沒有要求的事,現在來完成,肯定有各種或那樣的現實客觀困難。假如不寫,也許會永遠被封存於先賢的靈魂之中了。不客觀真實寫清楚歷史,或許就留下了遺憾啊!始祖金城公長眠於桃溪金杯山,公的侍衛宋氏後裔,代代為公守陵墓,長達七百四十餘年,這其中的淵源頗深;祖上,金城公、存翁公、啟聰公,連續四代進士;歷次續譜、字輩排序、譜序、碑記、祭田、莊田、學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知道了解的也亦不多;明末清初,「孤墳塘」驚天血案,驅除韃虜,撫鎮沅州,血流滿野,無數先賢,逼迫外遷,知道此事的則更少了;清朝貴州布政使張日侖風雲人生,四千多首詩詞傳世;民國湘西護法總司令張學濟先賢,在永順蓮蓬留下「三條槍」的故事;張家河、滕子衝、馬家灣、董桃、塘邊、南坪、謀道、瓦屋基、當陽平、獅子關、高嘎等十五、六代人,沒續過譜;近幾十年來,芷江縣城附近宗親,許多不知金城公葬於桃溪,也不參與祭祖掃墓;許多七八十老人,亦不知道自己為何姓張名誰?芷江木葉溪、麻陽託衝還有「長」字輩宗長,發展最快窯灣、新晃香爐坡、石塢溪有「思」和「先」字輩了,七次續譜是整整十代人參與。
續譜——感悟人生艱辛。當你到外地跑一跑,找一找,問一問,你便清楚何謂續譜?也許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第二次至第六次續譜範圍面越來越窄狹,僅限於在祖地周邊的縣市。第七次續譜暨修祠。起步階段,暨沒有資金,又缺少人力資源配合。一路走來,在有錢有工資才幹活的今天,看笑話者有之,譏笑者有之;義務參與續譜熱心人士嚴重短缺,還面臨著宗親誤解、指責等;點上,隨著每個居住村寨工作不斷深入,有熱心人士參加,欣慰也;面上,是無數個良材等自費盡義務,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數年數次上貴州、入湖北、進四川、到重慶、赴廣西等地,數十個縣聯絡數百年未修譜的宗親。雖然,交通發達,信息溝通比較方便,但宗親遷徙速度過快,居住又過於分散,經濟文化較為滯後偏遠,無形的增加了續譜宣傳組織難度;同時,由於改朝換代之變故及經濟社會,又產生了嚴重的信任與信仰危機,更增加了續譜難度;也許沒有聯絡上,或許漏掉了,或許文化經濟跟不上,宗親本人被邊緣化丟掉。如廣西都安縣隆旺村、湖北來鳳板慄園村、宣恩當陽平村、貴州鎮遠縣金堡鎮王五坡村、南高村、烏亮村、天柱縣平地雲村、三穗縣瓦寨村、白崇村、湖南新晃縣大草坪村等,上千人,又一次不得上譜。明末清初,有數千個公遷四川廣安、嶽池、西昌、綿陽、重慶合川、雲南、江西、河北、天津市東菊子等地,未聯繫上,處於空白狀態,有待於後人繼續完成收族事業。續譜難度之大,非常人所及也,亦不是誰都可以體驗的世界;是費力費錢費時間的複雜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宗親入譜,需要交人丁費和查找歷史資料填報《入譜登記表》,甚至得上山看先輩碑文;今天,續譜重建祠,既沒有原來的祖業為後盾,「盛」字輩前後數代人,外遷徙千百個公,其後人十幾代數百年未回芷江、新晃尋根,留下的遺憾,太多了。所以,第七次續譜,五年才初步完成入譜資料搜集整理。續譜如此艱難困苦,是許多後生不知道的;希望在條件成熟時,後生可畏,努力拼搏,實現我族擁有自己的網頁,把譜牒文化搬上網際網路,實現資源共享。
續譜——大型活動紀實。於2009年在晃州大樹灣重建「張飛廟」,2010年又重建「文昌閣」;之後,連年組織宗親桃溪祭祖掃墓為續譜基礎前提條件。一是於2014年農曆二月初八,在窯灣舉行首次續譜暨建祠會,來自玉屏、三穗、平塘、新晃、芷江5縣代表69人參會,現場收到捐款1.581萬元,其中三穗良武捐款3000元、窯灣良其捐款3000元、良清捐款2000元;二是於2014年10月4日參加湖南張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後,於當月11日下午在芷江桃花溪山莊,組織芷江張氏金城公、烈公、玉浦公、文忠公六大支系代表張雲、良其、明均、傳政、曉紅等40多名宗親參會,成立了芷江分會,通過了《財會管理制度》等,確認成建兼任會計、良其兼任出納;三是近年在桃溪宋家,祭祖掃墓時開續譜會數次;四是2014年農曆閏9月初九重陽節,由三穗頗洞良武、良權、響水成木及宗親承擔舉辦了20多個縣400多宗親代表參會續譜建祠活動;五是於2014年12月20日在窯灣舉行緊急籌款會,約120名來自羅甸、恩施、永順、玉屏、鎮遠、新晃宗長參會,現場收到捐款1.65萬元,其中深圳成明捐1萬元、芷江寶林捐款5000元、羅甸良政捐款500元;芷江宗長明權熱忱接待宗親及食宿,成為芷江人的臉面和楷模;六是於2015年10月3日,由玉屏大屯場宗親主持並捐款4.688萬元來舉行了約一千三百人的續譜大會,暨舉辦金城公誕辰799周年紀念性活動;七是於2016年十月國慶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宗親1600人蒞臨窯灣,在窯灣隆重紀念金城公誕辰800周年暨續譜建祠活動;八是於2014年清明前,完成桃溪掃墓古道水泥硬底化項目;九是由明均主持施工、良其、成建負責監工管理的佔地400多平米的宗祠辦公樓項目建設亦正式投入使用,並種風水樹3000多株;十是以芷江宗長明權、良淼、成建等為核心,行勝於言,主持牽頭,編制規劃,承擔重任,功德無量!
續譜——各地助修榜樣。承各地族長、會長、負責人,均義務付出,為續譜暨修祠實幹,三穗良武、良權、成先、成木,臺江秀林、成國、玉屏秀元、秀忠、成輝、成富、成坤、成毅、成清,羅甸明富、良科、張鵬、成忠、成益、良正、良能、學俊,平塘學全、秀美、秀興、秀佳、秀昌、秀勇,惠水良品、良華,鎮遠成建、成剛,松桃成源、秀祥、張力,恩施成明、成彬,利川成明、秀洪、成元,天峨良幹、良卿、良敏,樂業漢明,凌雲成標,巴中張毅、秀髮、鵬程、傑成,新晃良海、張勁、秀勇,永順良躍、良明、良奎,麻陽實平,洪江良付、成毅,廣州成偉、張松、良勇,芷江新店坪成佳、實順、學方,芷江明權、成建、張雲、良其、明均、成寶、寶林、學海、國軍、張松、建華、學友、坤林,數百人之眾,舉不勝舉,難免掛一漏萬;複印入譜登記表數千份、到電話聯繫宗親數萬次、到印刷續譜公告數千份;考證歷史事件,編輯族譜文獻;許多宗親放下自己的私事,變個人付出為捐贈,是全族人之偉大創舉,載入史冊,名垂青史。
續譜——勿忘宋家守陵。宋家守金城公陵墓、守金杯山祖墳千年的「典故」,不是天方夜譚,是祖先留給後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清明,宋家宋紀和老人對良材親口說:「我父親生前交待,每天都要瞅瞅金杯山那兩棺墳。」「也不論張家,怎樣對待我宋家,無怨無悔。」張家的故事都在金杯地起源,超越時空,越過千年。而駐守張家莊屋千年的宋家人,實在是不平凡的,無論過去,無論現在,無論將來,也無論是誰蒞臨桃溪掃墓,請先到宋家探望慰問,讚美宋家!關愛宋家!尊重宋家!保護宋家!當你,從雲貴高原羅甸、平塘、鎮遠、三穗、松桃、玉屏開車奔馳,進入祖地桃溪祭祖,是宋家人在桃溪恭迎!當你,從利川、恩施、巴中、嶽池、廣安、西昌、綿陽,邀伴走進金杯山掃墓,也是宋家人送上清茶;當你,來自兩廣天峨、樂業、廣州、深圳、佛山、無論從何處,跨過桃溪石拱橋,抬眼望去,桃溪、來龍山、青龍坡、筷子山、調羹山、酒壺、酒杯、莊屋,古老天成。飽經世事的宋家人,與張家打斷骨頭連著筋。宋氏三代人紀和、先軍、劍東,卻仍然孩子般坦誠,全無遮蔽,剛毅、正直、樸質、嚴肅、實在,也不缺溫和、寬厚、善良。桃溪、金杯山、宋石拱橋、宋家,如一幅天然畫,永遠保留在你我的心裡。當你若干年,再臨桃溪,仍然能想起宋家、石拱橋,神往而不悔!
續譜——良材感悟隨筆。家家必須收藏「張氏譜牒」,「名家自有出處,草根也有來由」,「書到用時,方恨少」。據觀察與了解現狀,有約近九層宗親,完全不了解家族的歷史文化淵源,唯一知道的就是字輩了,感覺極其痛苦和難過。是現實問題,還是歷史問題?值得長期研究。良材認為,要傳承千年家族文化,惟有收藏譜牒,讓後人常讀,了解始祖,敬畏先賢。譜牒,又稱宗譜、族譜、家譜、祖譜等,是家族繁衍的世系圖;譜牒,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後人模仿的典範;譜牒,凝聚了歷代先賢智慧及家風、家訓等觀點和思想的文庫。譜牒之財富,乃家中之藏寶,舉世之罕見。有譜之家,守家規、遵家訓、樹家風、鑄家魂,子孫賢德,人才輩出!譜牒,系家中之寶典!續譜,沒有貧賤富貴之分,就是在譜牒之中登載你的名、生辰、住址等歷史性記載內容傳承你的後人。假若不入譜?去哪裡查閱分享?假若不收藏《族譜》?你的後人,由何處到何處繁衍?屬於何甲?何房?又用什麼憑證證明自己為名門望族?無譜牒之家,如斷根浮萍,無法感知世代傳承的家族力量;沒有收藏譜牒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沒有家規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規矩;沒有家訓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對此,請珍惜來自不易的第七次續譜「譜牒」及收藏。
續譜——良材留言後人。首先,明確什麼是現代宗親的擔當與責任義務?責任就是要旗幟鮮明地連年參加家族文化傳承系列活動,是宗親必須承擔的責任。每年春秋祭祀,無論多遠,面向桃溪和宗祠,表達敬畏之意。目前,宗親不能事不關己,應該積極率領家人參與完成續譜和重建宗祠大業。對未來,誰也沒有權利對家族未來妄自菲薄。總體言,各地族長,舉旗定根基,創新機制,約束言行,踐行言行,修養身心,傳承家風,開創未來。必須有信心有基金,培養頂尖人才,百十年一發,問鼎立於世界之林。一要擁有「信仰」。沒有家族文化信仰,就好像沒有靈魂一樣。信仰如同人生的方向、目標,系一種無形的宗族文化引領著宗親你的未來。二要擁有「底線」。上有天理,下有良心,宗親交往、來往、溝通及經商,文化一致,利益一致,言行一致,精神一致,互相敬重,積善積德;三要擁有「組織」。龐大的家族,需要擁有自己的民間組織和公用「帳戶」來推行內、外對接與發展,工商批覆同意成立:「湖南張氏金城公文物保護有限責任公司」,帳號:92091360011522440012;開戶行:湖南芷江農商行。對此,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組織各地宗親連年春秋蒞臨桃溪、窯灣祭祖,是續譜文化持續傳承的關鍵所在。古人云:「士無田不祭」。解放後,因族裡沒有祭田、莊田、學田及物業,保護金杯山、保護金城公古墓,如何落實到實處,就成了大問題。每年,要求宗親100%的捐款掃墓亦是不可能之事,而現實祭祖、續譜、建祠項目推進需要正常化制度化規範化,只能逐年實施依靠「少數熱心宗長」自願捐巨款,形成基金,添置物業。然而,金城公古墓按文物角度進行修繕及連年祭祖,應儘快完成。所以,2017年清明恢復傳統習俗,取之於宗親,用之於宗親的祭祖捐款,採取象徵性發放路費20元/人有47名宗親領取。每年,芷江必須保持約500宗親蒞臨桃溪,是芷江宗親的擔當與責任和義務!為申報為市、省文物保護單位,奠定基石。關鍵在芷江組織外地一村一鎮的戶主,每年派出5%的戶主代表,二三十年到四五十年才輪一回,形成習俗,追根溯源,傳承後世,恩澤子孫。
續譜——鳴謝有緣好人。續譜期間,承陳崑崙先生,先生用了一年的時間,將原來的古文,打上標點符號;承貴州師大顏邁教授(當時在石阡三中任教),受其影響,堅持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對組織編輯族譜有關欄目及寫作,產生了質的影響;南下佛山之後,承摯友陸幟然先生、蔡美助先生、姻親譚細友先生、嚴順英女士親切關照,奠定南下生存基礎,銘記不忘;在華南農業大學經貿學院進修碩士時,承良師益友賴作卿博導、牛寶俊博導、許喜文主任關愛,提升發展空間,銘記不忘;近來,承傅江山、傅山泓實業家兄弟倆抬愛,於順德北滘碧江精科誠,從事金屬熱處理及續譜與閱讀、續譜與寫作,完成續譜大業;2017年金秋,承芷沅宗長明權舉旗,帶領並團結一批宗長良淼、成建、明均、良其、寶林、成寶、張雲等,承擔規劃建設張氏宗祠的大業。
綜上所述,構建家族未來頂層發展戰略設想及步驟的理論思維導向:第一步:組織第七次續譜,尋找失去的家風、家訓、家規及民族文化信仰,奠定傳承復興張氏傳統文化根基;第二步:通過續譜打基礎,節省一切費用支出,實現建辦公樓和買地;分別到宗親集中居住地聚會,組建精英團隊,推動家族文化先行;時時擬運用『經濟與文化』相結合的對策與措施,組織宗親認捐先祖牌位在宗祠安放來籌措建祠資金,形成新的文化發展平臺;第三步:條件成熟時,成立張氏商會;第四步:條件成熟時,成立教育基金會,為國家培養頂尖人才,復興張氏!
總之,續譜及實現建祠夢想,任重而道遠。
丁酉年於佛山高明初稿 金秋定稿於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