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何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

2020-12-19 關山聽風

「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句農村俗語,兩種不能吃的東西,還帶有一定的民間文化色彩。但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是不太準確的,現實生活中,一部分黃鱔頭是可以吃的,一些田螺尾也有人吃。

黃鱔不吃頭

南方農村有一道黃鱔美食,名叫「盤龍」,就是炒小黃鱔時,讓每一條黃鱔盤成一個圓圈。這可是一整條的黃鱔,自然也就包括了黃鱔的頭。吃這道菜時,不喜歡吃黃鱔頭的人,就把黃鱔頭去掉,喜歡吃的一整條都吃進了肚子裡。

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到水溝、稻穀時挖泥鰍,說是挖泥鰍,實際上泥鰍、黃鱔、小魚一起抓。拿回家裡,用清水衝幾遍,放到鍋子裡,把鍋蓋一蓋,稍加把火,把它們悶在裡面,然後去火,就行了。

如果抓得泥鰍、黃鱔、小魚較多,一餐吃不了那麼多,可拿出一部來燻幹的,剩下用油煎一下,放水、作料,煮熟就是一道香噴噴美味。黃鱔頭自然不要去掉,一鍋燉。出鍋後,喜歡吃黃鱔頭人,吃進肚子裡,不喜歡吃的人,扔掉就是了。不過,這都是一些中小的黃鱔,吃不吃黃鱔頭,那純粹是個人的生活習慣。

抓大條的黃鱔,一般就要到水塘裡,用鐵絲鉤放蚯蚓釣,或者把蚯蚓放在專門用來捕黃鱔的竹鎖(一種竹簍子),傍晚時放在水塘裡,清早收起,每每收穫不少。那都是比較大的黃鱔,一條有二三兩,更大的有半斤。

這種黃鱔處理起來比小黃鱔麻煩得多。首先要用南瓜葉子,或冬瓜葉子把黃鱔表面的黏液去掉,其中還有寄生在黃鱔身上的小生物,農村叫黃鱔蝨子。然後剖開,去內臟、去骨,去頭後,這些都不要,扔掉。再用黃瓜、紫蘇燉湯,也是一道美味。

傳說,大而老的黃鱔頭上有一個「王」,不能吃。在舊時社會,吃「王」字是觸犯皇帝,是對君不忠,會招來殺身之禍,請敢吃?

事實上,我從未看到黃鱔頭上有「王」字。問過其他人,同樣沒有看到過。看來這種說法是一種假託,實際上,頭和骨頭是一樣的,越大越老的黃鱔,頭全是骨頭,吃起來沒有味道,而內臟,人們嫌其太髒兮兮。因此,黃鱔身體的這三種東西都扔掉了。

這就是「黃鱔不吃頭」的部分理由,但並不是所有黃鱔的頭都不能吃。黃鱔越大越老其頭裡的骨頭就越硬,越沒味,而黃鱔越小其頭裡的骨頭就越軟,有的黃鱔頭吃起來連骨頭的感覺都沒有。

現在有的人說黃鱔頭有毒,或其他東西,這純屬無稽之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人們的一種飲食習慣而已。

田螺不吃尾

「田螺不吃尾」的說法也不全對,只能說在一般情況下,農村人是不吃田螺尾的。

那「一般情況下」是什麼情況呢?農村把田螺撿回來後,一般用鍋把田螺煮死,然後挑出裡面的肉,只要前面的,後面的不要,連殼一起扔掉。

有一些人家嫌田螺髒的話,用清水餵養幾天,尾部照樣不能要。

按農村的傳統說法,田螺尾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鮮美,農村有一些人就有吃田螺尾的嗜好,喜歡吃這一口。農村把田螺尾稱為田螺腸子。

想吃田螺尾,田螺用清水餵養三五天是遠遠不夠,至少要餵養半個月以上,有的要餵養一個來月,等到田螺腸子內的東西全部排空後,就可以吃了。餵養田螺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一天換兩次清水。過去農村大多沒有自來水,家裡的水都是用水桶到水井裡挑,費力費時間。

即使有一些男人不怕麻煩,女主人也不肯讓他們把田螺放在家中餵養這麼久。原因是我國古代有一個民間故事,叫《田螺姑娘》,說田螺是神女,田螺放在家裡餵養久了,會像傳說中的那樣,變成姑娘。家庭主婦婦自然很忌諱這種事,不會把田螺放在家裡餵養很久,一般餵養幾天就煮了。這樣田螺的尾還很髒,當然不能要,也不敢吃。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地方的人家裡是吃全田螺的,方法是一樣,餵養半個月以上再吃,包括一些飯館也是這樣。

一些人其實還是吃過田螺尾的,只是不太了解而已。因為做好的田螺菜餚,田螺的尾殼一般要去掉,人們就認為把田螺的尾去掉了。事實上,這是一種田螺的烹飪方法,不去掉尾殼,就只能吃到前面的一段,後面一段很難挑出來,去尾殼並沒有把殼內的尾去掉,而是便於吃田螺時,把殼內的尾一起挑出來吃。

因此,過去的農村人不吃田螺尾,一是一些人不想餵養得太久,嫌麻煩二是一些人認為田螺尾不乾淨,不敢吃。

相關焦點

  • 黃鱔趣憶
    釣黃鱔卻是個「技術活」了,我不行,我弟弟是釣黃鱔的高手。他知道什麼季節用什麼釣餌,甚至什麼時間用什麼釣餌;他看得出黃鱔洞穴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知道釣鉤應該放在洞頭還是洞尾,所以每次釣黃鱔弟弟總是比別人釣得多,因此村裡人都叫他「鱔精」。還有一種方法更神奇,我親眼看過弟弟操作過。
  • 上海人的黃鱔菜
    美食家唐魯孫說有家大陸飯店也不錯,「一個大蒜清炒去皮鱔背,鮮嫩腴脆,韌而不濡,火候真是恰到好處。」店家師出名門,從老正興出來另立門戶的。吃黃鱔定要吃新鮮的。過去,小菜場沒有劃鱔絲鱔背的服務。於是,上海人家裡,多有自製的工具:把牙刷柄一頭磨薄如刀用來劃鱔絲。炒鱔絲多用小黃鱔,大的反而肉頭松。劃鱔背取中等鱔,劃鱔筒最好是每條200克以上。
  • 不吃黃鱔的老兄,因這份鈍生敲開了戒,才吃了一口就打電話饞人
    >寶堰鎮的愛民兄打來電話,興衝衝地說:你什麼時候來吃啊,今年野生的甲魚和長魚,都特別肥美,才摘下來的香菇,也特受歡迎…… 他這一說,我腦子裡就「咕嘟」一聲,冒出個濃香四溢的詞:「燉生敲」。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愛民兄相約,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的醉仙樓搬了新址,規模更大,生意也更好。這頓飯約,已然跨了小暑大暑和處暑…… 必須要在白露之前吃一回黃鱔!否則,就不肥美了。紀曉嵐曾說,鎮江鄉間盛產黃鱔。而他,似乎也與鎮江及黃鱔頗有淵源。
  • 黃鱔價格堪比豬肉,野外黃鱔很難見到,啥原因?人工養殖賺錢嗎?
    不過最近幾年時間,野生黃鱔數量明顯降低,尤其是體型大的黃鱔很難見到。除黃鱔外,農村地區河蝦、田螺、泥鰍等的數量都有小幅下降。 黃鱔數量降低原因有三:一是農田中化肥和農藥使用,水質被破壞,黃鱔缺乏合適的生長環境;二是黃鱔價格上漲,人們過度捕撈黃鱔,導致黃鱔基數下降;三是不合理的捕捉方式,殃及到黃鱔,比如電魚等。
  • 從科學的角度看,死掉的黃鱔為什麼不容易腐爛發臭?
    一般情況下,動物在死亡之後很快就會腐爛發臭,尤其是在溫度和溼度比較高的環境下,動物腐爛的速度會加倍。但是,有一種魚,它死後卻很少腐爛發臭,直到體內的水分沒有之後,也只是像一根幹樹枝一樣,它就是黃鱔。那麼,為什麼黃鱔死後不會發臭腐爛呢?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敘詭筆記|這種野味,吃多了為何會「遭報應」?
    具體這幾十道鱔餚怎麼製作,沒有細講,筆者只在書中一處找到了「一鱔三吃」的做法:一曰虎尾,專取尾之長及寸者,去其尖,加醬油調食之;二曰軟兜,專用鱔脊,油沸後投入鍋中,似煮似炒;三曰小魚,則專取鱔魚的腸和血,煮之使熟,食用時再調以醬油。而徐珂說這樣精細的烹飪只是「普通之製法」 ,足以令人遐想其他的製作方法是何等複雜。
  • 黃鱔這個東西,不光亂倫,還會被水淹死
    家務事我管不著,但好在,鱔魚是大家都愛吃的。法國南部和黎巴嫩都曾出土過1億年前的鱔魚化石。鱔魚在全球都可以找到,可以長到幾十斤的,養殖的可以活到80多歲。鰻和鱔,前者屬於鰻鱺目,後者屬於合鰓魚目,民間好多是混著叫的。要區分,只要鰓蓋後面有兩條魚鰭的,就是鰻魚,白鱔、風鱔、油錐、血鱔等,都是有魚鰭的。一般我們說的鱔魚,指的是黃鱔。
  • 進口黃鱔檢出高危顎口線蟲 南方旅遊生魚片鱔片少吃
    >  最近兩年接待了40多例患者  上海檢驗檢疫局近日對外披露,該局近期連續從9批次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顎口線蟲主要分布於亞洲,日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體感染的報導。顎口線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通過食用、接觸及母嬰間的胎盤傳播,對動物和人類健康均有較大危害,它可以在人體各部位隨意遊走,嚴重時可導致癲癇、肢體癱瘓和腦疝。  上海檢驗檢疫局建議,全國各口岸對進口黃鱔加大查驗、檢測力度,並停止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黃鱔。
  • 吃黃鱔粥,佛山90%的吃貨都選擇這家店!
    使得黃鱔取代了皮皮蝦的地位躍升為食物界網紅黃鱔最近這麼紅,怎麼可以只有黃鱔粥呢夏季將至,試試冰鎮鱔片把黃鱔去骨後切片,鋪在裝有冰塊的盤子上用筷子夾起一片,沾點混有wasabi的醬油這道菜雖說配有尖椒和老乾媽可是辣味並不是特別重它們只是為了替鱔片提香令鱔片除了自身的清甜之外還帶有些許重口味
  • 【滬語悅讀】上海人個黃鱔菜
    老底子要吃清炒鱔糊,就要特為去跑一趟本幫個德興館,伊拉個清炒鱔糊搭仔蝦子大烏參齊名,屬於必點個菜;當然咾,搿歇大家只曉得「參」,勿曉得「鱔」了。假使講要吃炒鱔背,葛肯定是去寧波館益慶樓啊。美食家唐魯孫講,好像有家大陸飯店也勿錯個,「大蒜清炒去皮個鱔背,鮮嫩腴脆,韌而勿濡,火候真箇是恰到好處。」打聽過了,原來,店家裡個大廚是有眼來頭個,人家是從老正興出來,自家另立門戶個。
  • 【平樂味道】黃鱔炒麵
    關於平樂人與黃鱔炒麵的那些事作者:豆豆  黃鱔。
  • 金秋廣東人愛吃的傳統粵菜——滋補黃鱔飯
    哪個季節什麼日子,應該喝什麼湯、吃什麼食物、飲什麼茶,媽媽們都會有條不紊地安排好。這不,秋分剛到,我就來給你們上一盤傳統著名粵菜——黃鱔飯。黃鱔又叫鱔魚,滑溜溜,抓不住,秋天是它們長得最肥美的時候。黃鱔營養價值高(特別是豐富DHA能補腦),味道鮮美,特別適合氣血不足、營養不良、想吃就吃的人。
  • 黃鱔女主播剛消停,又來個黃鱔男,黃鱔塞進肛門,夠刺激…
    幸好手術及時,這位「黃鱔哥」才死裡逃生。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大的黃鱔為什麼會出現在他體內?這麼離奇的偏方一聽就很不靠譜,「黃鱔哥」居然信以為真了。專家解讀: 都不可取。牙膏稍好,雖然沒有治療作用,但至少無壞處,因為它清涼,散熱,乾淨度較高。醬油是由微生物發酵製成的,一瓶醬油開封後不可能立刻用完,時間一長,容易滋生細菌,相對不乾淨,所以用醬油是絕對不行的,反而會造成傷口感染。
  • 【真相大追擊】爆炒也殺不死黃鱔體內的寄生蟲?麵條燃燒是怎麼回事?
    還有更可怕的傳言,說高溫殺不死寄生蟲,就算爆炒黃鱔也未必能把黃鱔的寄生蟲殺死,這些都是真的嗎?專家解釋:黃鱔中最常見的寄生蟲就是棘頭蟲。棘頭蟲能感染人,主要在是胃腸道裡面,會造成腹瀉、便秘、還有腹痛的症狀。如果黃鱔是野外生殖的,或者在池塘裡面,池塘水被汙染之後,黃鱔就會被感染幾種寄生蟲。
  • 肥鴨、黃鱔、蟹宴、青魚……吃出一個上海的秋
    不過,在寫作了《上海老味道》和《上海老味道續集》的滬上作家和「好吃分子」的沈嘉祿眼裡,大閘蟹的吃法可不止王寶和的蟹宴。鴨湯的講究令人拍案,而傳統的上海秋季美食,也有許多當代上海人已經淡忘或者是難以尋覓的「花頭精」。口述者:沈嘉祿鴨子有多少種吃法?
  • 馮提莫吃精門事件和黃鱔門哪個尺度更大?男主角是誰
    6月15日消息,馮提莫吃精門事件和黃鱔門哪個尺度更大?女主播為何敢無下限。
  • 小暑黃鱔賽人參!無錫這9道特色黃鱔菜夏令必吃!內含福利!
    可是大溼們請注意,否要否開心咧,你們知不知道明天就是小暑節氣啊,做好心裡準備了嗎?因為,酷暑很快就要到了!酷暑難耐,此時惟有美食和粉絲不可辜負!吃貨們一定都知道「小暑黃鱔賽人參」的飲食講究,那麼是不是要約幾頓有黃鱔菜的飯局才能圓了這美好的習俗套路呢!
  • 記兒時照黃鱔趣事(一)
    冬眠的動物伸著懶腰、打著哈欠、揉著惺忪的睡眼,開始出來活動活動筋骨,尋找吃的東西了。        我和娃兒朋友也開始準備照黃鱔的工具 —— 這在兒時也是一樁不可多得的趣事。        先做火把。砍一截二米來長,直徑三四公分的慈竹(太大了費油不說,還不活動,拗手的),把燒火用的火鉤燒紅,用鐵錘子錘抻,或者把鏨子尖尖烙紅,鑽通竹子關節(估倒硬打硬戳怕把竹子整「驚絲」,要漏油),竹筒裡灌滿煤油,扯一團爛棉絮或者是撕幾塊破舊布條,捲成塞子,緊緊奏上竹筒口子,塞子要裹長點,浸透煤油,這樣一來火旺,二來免得塞子短了中途燒焦熄火。        再做把夾黃鱔的夾子。
  • 這樣的臺山黃鱔飯,好吃到停不下來……
    作為臺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臺山黃鱔飯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黃啟能於2004年從父親手中接手這家小小的飯館,從此成為一店之主,16年來,他每天堅持親力親為,把控著每一煲黃鱔飯的品質,廚師的角色一做就停不下來。
  • 黃鱔門女主播琪琪視頻流出 得到了關注也毀辜負一道美食「黃鱔」
    隨著時間過去女主播黃鱔門事件熱度竟然直逼國足,很多人更是階級營銷自己,蹭熱度,為了出名不擇一切手段。後被證實死亡為假,但自慰的事是真的。這件事在網際網路世界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表示已經對黃鱔產生了眼中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