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巨豐投顧
本期嘉賓:知名IT評論家包冉
【核心觀點】
1、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信息,吉林銀行原董事長張寶祥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其中明確點出張寶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
2、吉林銀行大連分行被騙貸5.8億元,本息損失至少達到6.54億元。
3、2019年上半年,吉林銀行不良貸款率達到2.86%,資產減值導致利潤迅速下滑,而不良貸款率又與資產減值密切相關。
4、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及全國銀保監會的權威數據,今年三季度末,全國不良貸款餘額為2.37萬億元。其中平均不良貸款率1.86%,已經逼近2%警戒線。
【新聞背景】
又一家銀行前一把手落馬!11月18日,吉林省紀委監委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因涉嫌嚴重違法違紀,吉林銀行原董事長張寶祥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事實上,張寶祥並不是吉林銀行被查的第一位高管。吉林銀行的首任董事長、原吉林省常務副省長田學仁在任董事長4年後,於2011年落馬,2013年11月1日,田學仁被判處無期徒刑。2018年12月14日,吉林省紀委監委發布消息稱,吉林銀行副行長王安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今年7月,王安華被雙開。
高管頻頻出事,上市路越走越長,淨利潤連年下滑,在氣溫已降至冰點以下的東北,總部位於長春市的吉林銀行是否感覺到了陣陣寒意?
吉林銀行原董事長張寶祥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其中明確點出張寶祥涉嫌嚴重的違紀違法。
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張寶祥曾經在2014年提出創造條件、適時上市戰略。創造條件上市是指讓吉林銀行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同業影響力強的企業,並力爭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上述目標。
從2014年到2019年年底,已過去五年時間,可上市依然沒有達成,反而自己要接受中紀委和監委的相關調查。
資料顯示,吉林銀行是有前科的,當年該行曾經的一把手也被查了。張寶祥的前任為田學仁,吉林銀行首任董事長,曾經是吉林省常務副省長,當年是犯受賄罪被判刑。另外,吉林銀行副行長王安華也進入到被調查的流程之中。
王安華和張寶祥案子的引爆點,是吉林銀行大連分行被騙貸5.8億元,本息損失至少達到6.54億元。
通常一家銀行最基本的業務是存貸利差,基於存貸利差又可以衍生出很多衍生金融業務。如果不良貸款率達到或者超過危險警戒線水平的話,銀行基本業務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2015年,吉林銀行不良貸款率基本維持在正常狀態1.5%,2016年為1.71%,2017年為1.72%。根據銀行業默認規則,90天預期未還不良貸款率如果能維持在2%及以下的話,總體來說安全性仍處於可控區間。
但是到2018年,該行不良貸款率陡然增加超過1%,達到2.82%。而到2019年上半年,不良貸款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繼續增加0.04%,達到2.86%。
究其原因,資產減值是導致它整個利潤迅速下滑,而且不良貸款率又與資產減值密切相關。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家企業——長波物流公司。該公司根據虛假的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在吉林銀行大連分行獲取了5.8億元的銀行貸款。該筆貸款最早發生於2011年,累積之下到2018年12月底,吉林銀行大連分行貸款本息至少損失了6.544億元。
憑什麼一家企業用虛假的審計報告就能獲得這麼多貸款?然後以新款還舊款?這裡面一定存在著貓膩。
根據紀委和監委透露的信息,王安華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違規收受禮品、禮金,違規的參與營利性活動。如此看來,所謂的騙貸其實不是騙,而是內鬼作案,內外勾結。
吉林銀行並不是個案,從今年5月份開始,包頭商業銀行倒閉,被央行接管了。緊接著9月-10月份,遼寧營口沿海銀行與河南伊川農商行又相繼出現儲戶擠兌事件。
雖然央行以及當地及時幹預,抽調了足夠的頭寸以應付銀行受擠兌時的流動性危機,但從中也折射出,很多地區性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城商行實際上如履薄冰。
【新聞背景】
伴隨張寶祥5年吉林銀行董事長生涯的,是吉林銀行的5年上市路。一直謀求上市的吉林銀行在IPO的路上,從開始的三年,到現在的五年,再到未來,「漸行漸遠」。
近年來,吉林銀行一直面臨著巨大的資本金壓力,而和緊缺的資本金「適配」的,是持續下滑的經營業績。吉林銀行2019年半年報顯示,在報告期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中,吉林銀行大部分數據出現了斷崖式下降。今年上半年,吉林銀行淨利潤僅為7.8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63億元,降幅接近50%。同時不良率在2018年底同比大增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繼續增長至2.86%。
而近日披露的一則裁判文書,則詳細披露了一起吉林銀行大連分行涉及的騙貸案件:截至2018年10月21日,吉林銀行大連分行貸款本息至少損失6.54億元。
負面纏身的吉林銀行,上市還有戲嗎?未來的發展前景又將如何?
從宏觀數據來說,中國金融體系,尤其是商業銀行體系,在不良貸款率方面的風險有多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及全國銀保監會權威數據,2019年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不良貸款餘額2.37萬億元,有點觸目驚心。但是如果看相對比例,平均不良貸款率是1.86%。對於銀行業來說2%是一條生死線,客觀的講,系統性風險,尤其是小、中小型商業銀行的系統性風險正在累積。
今年第三季度,當季末不良貸款餘額環比增加1320億元,總餘額是2.37萬億元。但也有好消息,全國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共處置了不良貸款1.4萬億元。
通過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第一,對整個金融,尤其是銀行業監管部門來說,大力、迅速、堅決處置中小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種事情不單單是金融行業會受到波及和影響,會很容易擴散成為社會群體性行為,進而威脅到社會的局部穩定。
同時,堅決徹底在推進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很多過去藏在皮膚下的「膿包」,被擠破、被顯性化。
有些人擔心,這麼多問題,膿包都擠破了,大家一塊玩完,怎麼辦?不會的,今天國內銀行業治理必須要過這一關。我們要堅持多層次推進健康銀行體制機制建設,這是一個總的目標。
第二點是真正要承擔起對地方實業發展的資金支撐,應該把錢用在這上面。現在很多銀行都叫苦,很多企業家說銀行嫌貧愛富,有錢的時候錦上添花,都跑來放貸。可當真正需要貸款的時候,又說頭寸很緊張,連一百萬都沒有人貸。廣大的中小商業銀行應該回到當初設立多層次銀行體系這個出發點,將有限的資金精準投入到實體經濟中。
第三點,在這過程中誰是最大的阻礙?系統內的蛀蟲,這些蛀蟲阻礙了金融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進行有效輸血。
來源:一股清泉文化傳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具體操作建議,據此操作盈虧自負、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