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行政區劃分,基本為道-府,州-縣三級劃分,其中道主要為監察區,行政功能不完善,府縣為唐代基本的行政區。
唐朝沿襲隋朝的制度,依據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戶籍數量,軍事作用等等標準,將州府級的行政單位劃分為八等,縣級行政單位劃分為十等,依據具體情況對國家進行統籌而細化的管理,從而進一步加強對基層的掌控。
唐的行政劃分制度和依據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他的等級制度將官民的比例進一步合理化。政治中心行政區的重要性也凸顯了出來,同時這些州縣的等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會根據人口的變化,政治形式的變化而一再調整,從安史之亂前大部分的上等州縣分布在黃河流域,到唐中晚期江南地區上等州縣的增多,這都直觀體現了南方人口和經濟實力的增長。
一、州和府等級劃分極其依據
1.州府劃分最重要地區為府
府是唐玄宗時期創立的行政單位,也是全國政治意義最重大的州,是唐王朝政治架構的中心區域。基本集中在北方,表明了這個時期的王朝北方壓倒南方的政治地位。從開元元年到開元十一年設置的三府,分別為雍州改設的京兆府,洛州改設的河南府,以及并州改設的太原府。
這些地域是唐朝的上都長安,東都洛陽和龍興之地太原的轄區,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區域,也是人口眾多,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特別指出的是山西的蒲州也曾經於開元八年設置了河中府,可第二年就撤銷了該府的設置,依然稱蒲州。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府的設置從玄宗時期的三處增加到了八處,其中由於皇帝暫時居住或者登基而上調的有,唐肅宗在陝西鳳翔升岐州為鳳翔府,由於玄宗避難躲到成都,升益州為成都府,涇原兵變後,德宗出逃到梁州,升梁州為興元府,加上蒲州的河中府的復設,以及江南人口暴增的江陵府。
府的變化表明了政治依然是行政區劃分最重要的考量,北方無可爭議的在這個時期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然而南方由於較少戰亂的傷害,人口激增,第一次擠進了府的高級州行政圈。
2.輔州,雄州和望州三者之別
輔州在安史之亂前為四處,他們是僅次於府的州級行政單位,唐朝的輔州主要指的是京兆府的兩翼地區,即拱衛長安的地域。
雄州則主要是護衛東都洛陽的區域,重要性僅次於輔州。唐初的四輔州和六雄州,是唐朝首都圈的外環區域,他們大都與長安,洛陽距離較近,其中唯一的特殊是雄州中的魏州,它位於太行山以東,是山東地區人口,地域最顯要的地域,魏州躋身雄州之列,表示河北的政治地位在全國範圍內的上升,而這個方向人口和經濟的增長是安史之亂叛逆方的重要基礎。
望州是洛陽雄州外的第二圈城市,是洛陽周邊重要性稍次的區域,初唐的十處望州,七處在河南區域,相州,衛州,洛州則位於河北,與魏州一起成為唐在太行以東維系統治的重要支撐點。安史之亂後,雄州升為十個地區,除了環首都保衛作用外,蘇州成為雄州代表了江南地區地位的上升,和荊州的江陵府一樣,蘇州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他升為雄州的重要原因。
唐後期的望州也增加到了二十處,其中江南增加了五處,也就是襄州,宜州,常州,潤州,越州,從現在來看,這也是新中國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之地,江南的政治地位全方位的提升,在上州的比例勉強達到了四分之一的水平。
3.緊州和上中下州三者之別
唐朝初期的緊州,雖然號稱十處,有據可查的只有河南葉縣的仙州,緊州的定義是治安情況嚴峻,有盜匪之患的州縣。
緊州就是唐朝犯罪率最高的州府。安史之亂後緊州的定義進一步變化,由於節度使的泛濫,王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內部,緊州的定義改變為軍事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府州。唐後期實在的設置了十處緊州,其中三處在對抗吐蕃的前線,比如靈州和寧州,其餘大部分則分布在南方新興的區域。
上中下州和前面的府州不同的是,主要依靠人口數量的多寡來劃分。以四萬,三萬,兩萬戶做為定級的依據,唐中後期高級州的增加和上中下州的減少表明了人口增長的總體趨勢。特別是擁有二十二個上州的江南道鶴立雞群,表明了人口南遷成果初步顯現出來,經濟中心有南移的趨勢。
二.從唐代縣一級行政單位等級劃分看劃分因素
1.赤縣,畿縣與望縣的劃分依據
唐的縣級行政單位,劃分的原則和州府基本相似,政治地位是主要的考量依據,相當於大城市區一級單位的赤縣,初唐只有奉先縣一處,他主要是作為陵墓管理的原因而高人一等。唐後期隨著皇帝陵墓的增多,赤縣增加到了七處,禮泉縣,雲陽縣,富平縣,三原縣由於大量陵墓的存在,成為了縣中等級最高的赤縣。
畿縣在唐初期有八十二處,就是三府周邊的區域,也是人口相對稠密的中心政治帶,後期隨著增加了五府,畿縣的單位也大量的增加望縣摒棄了政治方面的因素,以地力的肥沃和人口的多寡來劃分,唐朝前期全國八十五個望縣,北方佔據了百分之七十五,表明了經濟上的統治地位。
同樣以安史之亂為界限,江南道的望縣數量在唐中後期大量增加,河北道也有少量提升,表示河北,山東地區人口凋零的情況在逐步的好轉。
2.緊縣與上中下縣之劃分
唐前期號稱有一百十一處緊縣,後期也有少量增加,同時上中下縣完全按照人口數量來劃分,劃分標準在開元和武德年間略有不同,基本以5000戶,2000戶,1000戶為基準線。唐中後期上縣數量變化不大,中縣則大量增長,並且主要集中在江南和河北,河南地區,表明唐的經濟中心已經東移,關中地區日漸凋零。
這也是宋以河南河北為政治中心,江南為經濟中心的萌芽,從漢代開始陝西,山西一線卓越的地位被慢慢的削弱。
三.地方特殊劃分的州府單位
1.都護府與都督府
與偏重於政治,經濟的州縣劃分不同,有軍事行省性質的都督府和有軍事墾荒特點的都護府,更偏重軍事方面的功用。
曹魏的州郡兵和都督節制,威懾地方的行政模式,傳延到了唐代,唐初爭奪天下的時候,都督和行軍總管是唐朝基本的軍事模式。等到天下平定的時候,這些都督府的一把手主要由宗親貴族兼任,為了避嫌,他更傾向於成為了虛職,具體權力由品階較低的都督府長史控制,權力慢慢的減弱,到了後期,被節度使所取代。
都護府則是唐對外徵戰的政治,軍事單位,著名的六大都護府是中華民族對西域管控的行政工具,他是邊疆地區獨特的行政單位「撫慰諸藩,緝寧外寇。」唐前期恩威並施的對外政策和都護府的設立是成功的民族政策的基礎。
2.地方羈縻府州的設立
在民族問題上,唐朝是開放而睿智的,很多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難以直接管理的,少數民族人口眾多的區域,唐朝都設置了最早民族自治的羈縻州。
唐朝的羈縻州縣一度達到了八百多個。他成為了都護府的基層單位,大量的少數民族首領成為了這些州縣的行政長官,財政的獨立和對民俗的尊重,使這些少數民族願意接受漢族的文化,在邊疆的戰鬥中支持唐王朝的擴張。
這種彈性的懷柔政策使唐在生死存亡鬥爭的時候,得到了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的支持,李克用的沙陀族騎兵和回鶻人大量的介入了晚唐的政治生活,成為了獨特的風景。
四、結語:
唐朝細緻甚至是繁複的行政區域等級劃分,表明了唐王朝自我認知的進一步明晰,政治是劃分的主要依據。
府州-縣的架構都是以首都圈為重要參考標準的,這些區域是王朝的黃金地帶,在掌控力有限的古代,政治影響力總是隨著距離首都的遠近而衰減,雄州,望州作為現在意義上首都的一環,二環,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同時各級州縣官員俸祿的差異,根據州縣等級階梯式選拔官員的制度,也保證了更有才能的人在更重要的地域。
從唐朝州縣前後期等級的變化來看,經濟中心南移的趨勢一目了然,北方在政治上固然還享有無可爭議的統治地位,江南道全國最多的上等縣則說明了經濟中心的變化,河南河北在北方逐漸取代了關中,這也是宋朝以後的核心地帶。
江南憑藉著膨脹的人口和高昂的稅收,甚至躋身於府一級的高級行政單位,是歷史研究值得注意的方向。
參考資料:
《通典》
《舊唐書》
《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