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11點20分左右,97歲的臺灣老兵胡定遠,時隔77年後,回到了自己的合江老家。
當汽車駛到白米鎮轉龍灣村石壩上時,胡定遠看著地上的石板路,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激動得手舞足蹈:「這回對了,就是這裡,沒得錯!」
胡定遠老人(圖中穿西裝者)終於與親人團聚,這身衣服是他為此次回家特意新買的。
家人拉起橫幅歡迎胡定遠老人回家。
「終於吃到了77年沒吃到的臘肉」,回家的第一頓飯是親人為胡定遠準備的一桌家鄉菜,香腸臘肉、豆花酥肉、涼拌折耳根……
今日下午,胡定遠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分別到父親和母親墳前祭掃。祭掃現場胡定遠淚如雨下。
白米鎮鎮政府為胡定遠老人送來了先市醬油、黃粑、桂圓等瀘州特產,胡定遠的兒子說,在臺灣,聽說過先市醬油。
97歲的臺灣老兵胡定遠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他是如何離家?
又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老家?
離家:1940年,出門買粉條被抓壯丁
胡定遠於1920年生於瀘州,父親叫胡文範。那個年代,父母沒有文化,家境十分拮据。家裡兄弟姐妹眾多,但都沒念過書。由於在兄弟裡排行最小,家裡都叫他「胡老么」。胡定遠這個名字,還是離家參軍後長官為他取的,望其「遠徵平定戰亂」。
1940年4月的一天,他從姐夫家出發到不遠處的「白米場」上趕場買粉條,半路上被抓了壯丁,自此與家人失去聯繫。
被抓後,胡定遠被押上船,送到湖北參加抗戰。隨後,胡定遠隨軍去往緬甸繼續戰鬥。抗戰勝利後,他於1946年來到臺灣,並正式留了下來。
尋家:2017年,胡定遠孫女發帖助爺爺尋親
去年,胡定遠因罹患肝癌住院手術。住院期間,胡定遠和家人聊起故鄉時,言語間總有些失落。
今年3月1日,胡定遠的老伴去世。與之而來的,是胡定遠愈發濃鬱的思鄉情。家裡人決定,要想盡辦法幫胡定遠找到遠在四川的親人。
胡定遠老人和孫女彭怡惠
不久後,由胡定遠孫女彭怡惠撰寫的一篇尋親帖子,發了出來。
尋親:記憶深處的地名,縮小尋找範圍
在胡定遠的記憶中,他生於瀘縣鳳儀鄉6保2甲,家裡曾多次搬遷,家鄉附近有「三龍橋」、「四望山」、「河壩」、「大渡口」、「白米洞」等等。由於時隔多年且年事已高,胡定遠對家鄉的記憶都是模糊而碎片化的。
其中,記得最清楚的是,他的姐夫姓李,住在離「白米場」不遠的「石壩上」。「石壩上」是小地名,因附近有個供村民曬糧食的大壩子得名,姐夫家就在大壩子旁邊,背後有個小山坡。
經過尋找,胡定遠通過視頻認出了「太慈寺」對面的「燈杆山」。至此,胡定遠的故鄉鎖定在了「燈杆山」附近。
認親: 記憶中妹妹肚上的傷疤,助老人找到親人
胡定遠又提供了一個關鍵信息——姐夫家曾經是賣冬粉的。當地熱心村民曾德明突然想起,「石壩上」確實有個李姓人家,解放前是賣冬粉的。
經過一路打聽,終於找到了村民李官民家,他的母親姓胡。李官民在家排老九,還有一個哥哥叫李嘉猷,一個弟弟叫李水生。
經李嘉猷證實,父親李奉先確實曾做過冬粉生意。聽家裡老一輩說,母親有個弟弟很小的時候就走失了。不過,對於突然找到自己走失多年的舅舅,李家三兄弟表示「有點不敢相信。」
找到了姐夫家,有些信息還需確認。在胡定遠提供的信息中,其最小的妹妹小時候烤火時,肚子曾被燙傷,留下了傷疤。像這樣的隱私信息,只有家人才能知曉。當李嘉猷得知該信息時,深信胡定遠就是自己的親人「除了胡家親人外,不可能有別人知道」。
視頻:胡定遠用瀘州話與親人聊家鄉
4月11日中午,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轉龍灣村一座民宅內,有些熱鬧。李家三兄弟特地聚在一起,等待與親人時隔77年的「重逢」。
視頻接通的那一刻,97歲的臺灣老兵胡定遠立刻湊到鏡頭前。「就跟『七母兒』(七舅)長得一個樣兒。」視頻另一邊,83歲的李嘉猷一眼就認出了胡定遠。
李家三兄弟與胡定遠取得視頻聯繫
都說「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句詩用在胡定遠身上再合適不過。隔著屏幕,跨越海峽,胡定遠用瀘州話和外甥們聊起了家鄉。門前的壩子,屋後的山坡……一個個信息像「坐標」一樣,逐一歸位。
僅15分鐘的視頻通話,胡定遠的心就定了下來,開始與家人商量回鄉事宜。時隔77年,這場歷時近1個月的尋親,也終於有了結果。
昨日晚上9點40分左右,胡定遠老人飛抵成都雙流機場,聞訊而來的志願者、以及路過的乘客,自發聚集在旅客出口為胡定遠老人接機。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願分隔兩岸的親人
早日團聚
圖、文川江都市報記者 遊容
責編 湯頌 編輯 徐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