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脾氣的真實媽媽,更能給孩子帶來滿足感

2021-02-12 天使在線幸福家庭

天使在線:

只想讓每個孩子可以成為TA自己 

現在有很多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媽媽要理智溫柔,不可以隨便發脾氣;要懂心理學,以便更好地和孩子溝通。媽媽要做孩子的好榜樣,不要追劇不要八卦要多看書。

面對熊孩子,媽媽要有耐心、有愛心、有方法,不要簡單粗爆。媽媽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圍著老公孩子轉。孩子喜歡漂亮有品味的媽媽,所以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味,學會化妝.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成功的媽媽、完美的媽媽、好的媽媽,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這些理論看起來很美,也很正確。

然而,實際上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個性脾氣,有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

每個媽媽都願意為孩子付出所有,為孩子改變自己,但我們依然做不到完全沒有脾氣、不表達七情六慾裡的負面情緒、能溫柔地接納生活的所有、能在人生任何境遇下都保持溫柔慈悲的模樣。

我們是正常人,我們做不到。

我們的孩子也是正常人,他們需要生活在一個有七情六慾、有人生百態的真實裡,而不是我們努力塑造出來的真空裡。

我們有責任告訴孩子,媽媽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媽媽

實際上,無論是以孩子的教育為出發點、還是以人性本我為出發點,我們都不必強迫自己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一個真實的、有七情六慾和個性脾氣的媽媽,比一個完美的媽媽更重要。

媽媽不要對孩子發脾氣,要溫柔地傾聽他、接納他?

而真實的情況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會很生氣,也一定要生氣——

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不會因此而憂鬱或憋出什麼病來。

在孩子犯錯的事情上生氣,有利於形成和鞏固孩子的對錯觀,而不至於讓他覺得自己犯錯有理。

A是個很溫柔的媽媽,是天性溫柔的那種。她對孩子教育是從小講道理講到大的,所以孩子能聽得進去道理,也熟悉了媽媽的溝通模式。

有次孩子犯錯了,A沉著臉對孩子說:

我真的很生氣,甚至想發火,但是我不想因為你的錯誤而讓自己變得沒風度,所以你現在別和我說話,等我平靜下來,我再和你談談。

孩子的表現很是小心冀冀,在媽媽不和他說話的這段時間,他自覺地做自己的功課,不惹惱媽媽。

一小時後,A找他正式談話:先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再與他一起分析事件的維度,最後立下規矩和底限——以後發生類似的事件,哪些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

案例中的A媽媽以孩子熟悉的方式,真實地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情緒,並給孩子立下了界限,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的真實、媽媽對這件事的態度、媽媽的底限在哪裡。錯誤對於他來說,便真的是一次有效的成長課程。

從小在真實情緒裡長大的孩子,他學會的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從小在虛偽情緒裡長大的孩子,他學會的是隱藏自己的情緒,他也學不會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溫柔是一種態度,但對於教育來說,溫柔裡還需要有堅持。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我們需要修煉的是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是不表達。

而表達情緒的方式,是我們作為社會角色,原本就該修煉的修養之一——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孩子只是你修煉自己的受益者之一。

好吧,我承認懂心理學的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會有些不同,所以有機會學一些心理學,當然是好事。

但我們也同樣能看到,許多懂心理學、有人生閱歷的人,依然會在教育上出問題。

什麼原因呢?

原因是唯書本是從、唯理論是從。

所以我以為,獨立的思辯能力、對事物的洞察能力、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真誠的愛和真實的表達,比任何理論都重要。

所以心理學很好,各種教育理論也很好,但不要迷信。

與孩子最好的相處是真誠——以最真誠的態度,給孩子最真實的自己。

B媽媽是我的一個同事,孩子今年初二,因為和我們家小夥子同齡,所以我們平時聊得比較多。

B媽媽在我們看來,是一個不太像媽媽的媽媽:

她愛吃零食,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都會和孩子搶零食吃,因此受到自己媽媽的批評。

後來孩子大一些,她會很委屈地和孩子說:你外婆說我應該讓著你,可是我覺得,我們一起吃也很好啊,不夠再去買啊,為什麼一定要我讓你呢?

結果他們家兒子吃東西,都會給他媽媽留一份——媽媽貪吃嘛。

B媽媽還不怎麼會做飯,但孩子要吃,所以就學了幾樣小菜。

她也同樣會直接對兒子說:你媽的水平就這樣,你就將就著吃吧。這實在不是我的興趣,我能做成這樣都不錯了。

她從沒有為不會給孩子做飯而內疚過,而他們家孩子也理解並認可了這種狀態,在家吃飯基本只看營養搭配,不挑味道好壞。在他看來,媽媽盡力了,他不可以再挑剔。

B媽媽還是個路痴,就是那種有導航也會走錯路的那種。她每每和兒子聊起自己走錯路的糗事,總是惹得兒子哈哈大笑。兒子鄙視她過後,還會給她出主意。所以兩人一起出門,找路的事,一般是兒子的任務了。一個指路、一個開車,配合也蠻默契。

B媽媽平時有些工作狂,工作起來加班加點,所以周未加班的時候,總帶著孩子去辦公室; 孩子假期的時候,甚至帶著一起去參加公司的內部會議,所以孩子對她的辦公環境很是熟悉。

孩子親眼看到媽媽被同事尊重、被領導認可的職業模樣,所以認識到生活中那個迷糊媽媽之外的另一個媽媽。

有時候孩子還會和我們開玩笑說:我媽除了工作,其他的都不行。

語氣裡有些寵溺,還有些驕傲。

孩子習慣了媽媽與他交流許多故事,所以也漸漸習慣了與媽媽分享自己的故事;

孩子認可了媽媽的職業能力,所以對媽媽依然保持著該有的尊重與敬畏。

B媽媽並沒有刻意去學什麼心理學,也沒有學教育理論,她只是在努力做自己:一個有弱點也有優勢的自己、一個願意與孩子平等相處的媽媽、一個願意和孩子交流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朋友、一個為自己的選擇而堅持努力的榜樣。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神。

有段時間我追劇,遇到喜歡的情節,還喜歡和兒子分享評論一下,拉著他看兩眼。

然後兒子對他爸說:我媽開始追這種情節劇了,變成一正常的中年婦女了。還好沒有追韓劇,那是腦殘才追的。(sorry,熊孩子的理解和我們不一樣,我代他向追韓劇的朋友們道歉)

我反問:我以前怎麼不正常了?

兒子說:正常人都該有自己的興趣,工作之餘需要休閒,你什麼愛好也沒有,當然不正常了,追劇很好,你繼續。

所以說,孩子自有自己對生活的判斷能力,我們無需為了他而在家裡製造假象:

比如在家裡放一堆書,並在他面前假裝去看。天生對書本有興趣自然是好事,累了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追劇、旅遊、看些小笑話。生活中的我們,不必要時時高雅正經,孩子更喜歡放鬆的生活。

比如與另一半有矛盾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假裝沒事。然而,我更願意告訴孩子,我對你爸生氣了,他哪裡惹我生氣了,我一會兒要和他談談。

不要讓孩子為你們的關係擔心,讓他相信,你們可以自己解決好問題,而不是假裝很好。

當你遇到實在無法忍受的事情時,粗口可能會脫口而出。然而,我真的認為,只要不是街罵的那種粗口,偶爾說說真的沒關係。孩子不會因為你一兩次的真性情,而懷疑你的人品,然後就學壞了。

如果你的興趣就是圍著老公孩子轉,那又有什麼呢?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在給你們做晚餐時,感覺特別幸福;媽媽把家裡打掃乾淨,覺得心情特別愉快, 沒必要裝出只有高雅興趣的樣子,孩子會喜歡真誠的媽媽。 

如果你的興趣是旅遊、會友、看電影,偶爾因為自己的興趣忽略孩子,當然是沒問題的。孩子早就知道,你該有自己的生活;早就知道,你的生活中不止只有他。

如果你沒有化妝的愛好,你出現在孩子的學校或同學面前時,正常點兒就行了,說不定你特意化個妝,還會把孩子嚇一跳!

我們給孩子的,應該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偽裝的自己。

我們可以為孩子而改變,也可以為自己而堅持。所有的選擇,源於自己的內心,無需勉強,無需犧牲。

對孩子而言,他們更希望你是一位真實的媽媽,而不是一位完美的媽媽。他們需要你幸福、真誠與尊重,而不是你的犧牲。

前兩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寫母愛的:重症母親為了讓孩子以後更容易體驗幸福,而選擇給孩子傷害。

我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但我想說:這個媽媽絕對是錯的。親生母親的冷漠所帶來的傷害,遠不是未來所體驗到的幸福可以彌補的。

一個帶著對母親的恨而生活的孩子,那種壓力和壓抑可想而知。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媽媽都明白:

在你有機會愛孩子的時候,請用力去愛;讓孩子在愛裡失去,比孩子在恨裡成長更重要!

我也希望,所有傳遞這些文章的圈友們,不要再傳遞所謂偉大、所謂犧牲的母愛。

母愛有更好的表達方式,我們拒絕犧牲!

在我們希望孩子幸福的時候,孩子也一樣希望我們幸福。幸福的我們,是孩子幸福的榜樣,也會幫助孩子獲取幸福的能力。

我們要用自己的幸福,讓孩子學會輕鬆面對生活, 而不是用自己的犧牲,捆綁住孩子的心。

- END - 

作者簡介:

袁語,一個14歲孩子的媽媽,執證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執證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高級),持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與親子關係。

本文授權轉自:青欖家長地帶微信公眾號(id:educool),是一群海歸教育專家創辦的在線公益家長學校——每天早課+每周公開課+專家隨時答疑。讓孩子少點煩惱,讓父母多點笑聲。

參與課程請公眾號內回復 V1 報名

【化繭成蝶】21天薩提亞冰山集訓:你也能像心理學博士一樣發現自己的「冰山」

讓養育成為一場富有詩意的修行【 陽光三月2017年度陪伴正式招募】

人智學經典視頻課程:

12/20日起:注意力是我們生命的核心 | 亞歷山大 · 舒曼「人智學系列」經典視頻課程

「心靈日曆」第三十八周@Martin Barkhoff

陪伴系列:

【五音豎笛】入門限額精品小班---第一期與第二期均已滿員

12/20日起:【中醫健康】正安兒童健康網絡課(第2期)| 李辛、羅大倫等五位中醫大伽攜手

12/26-30日:【催眠分娩】喜悅孕育,溫柔分娩 |  12月全國網絡課程及長沙、廣州工作坊

12/15—12/22:【玩耍與玩具】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玩具及創造良好的玩耍環境?@陽光三月

11月&12月:【故事養育】養育孩子也可以如此輕鬆 |  之 初階班&進階班

12月&1月:【心靈寫作】心靈寫作集訓營,一起書寫自己和孩子的故事!

12月初:【衣櫥搭配】做自己的衣櫥搭配師,你也可以!

☟ ☟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天使在線往期經典課程錄音

相關焦點

  • 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身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很有道理!
    請允許她不完美,允許她是一個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小脾氣。如果你是一個默默辛苦的媽媽,請繼續看下去……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位」的爸爸。一位資深的媽媽有這樣一個新年願望:希望孩子他爸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好好愛我,和我一起照顧孩子,給他換紙尿褲,陪他玩樂高,給他講故事,給我一點休息的時間。可是,在每一個忙碌的媽媽身後,坐著一個悠閒的爸爸。
  • 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一個家庭,應該是夫妻一起承擔所有事,才能讓這個家庭和諧美滿。請各位爸爸們多多參與家務和教育孩子,給妻子分擔一些勞累,也給孩子帶來一些美好的陪伴。昨天,看到朋友圈一個媽媽的動態:大概很多男人有時候都會納悶,談戀愛的時候溫溫柔柔的老婆,怎麼結完婚生完孩子,咋就那麼難伺候?分分鐘脾氣就爆發?納悶毛線?還不是因為老公不得力?如何讓一個少女變成一個暴躁的婦女?嫁個不管事的老公,生個不省心的孩子。前段時間《都挺好》蠻火的,看到蘇媽媽怎麼這麼強勢,兒女上如此,對老公也是如此。
  • 巾幗聚力幸福家 | 被充分及時滿足過的孩子更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巾幗聚力幸福家 | 被充分及時滿足過的孩子更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2020-12-08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脾氣不好的媽媽,孩子會越來越沒出息,對家庭還有哪些危害?
    ,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的壓力激素迅速增加,如果持續這樣下去,孩子大腦中關鍵的腦細胞極有可能死亡,但是,當母親又有了笑臉之後,孩子會克服恐懼立刻朝著母親爬去,想要一個擁抱!在多次試驗下,幼兒心理專家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母親情緒的穩定,對孩子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如果媽媽的性格暴躁易怒,會給一個家庭帶來這樣的影響?
  •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
    曉麗平時工作忙,很少有機會能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就連接送孩子這個任務也早早交給爺爺奶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乖巧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溝通。上課說話,下課打架,放學不著家,把曉麗氣的夠嗆。一開始曉麗勸自己不能跟孩子一般見識,後來曉麗勸自己不能使用暴力手段,要好好跟孩子講道理。
  • 怎麼避免你的壞脾氣影響孩子?
    怎麼避免你的壞脾氣影響孩子?有多少人在生活當中,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寶貝發過脾氣?我相信,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有,說明你的寶貝還很小,又萌又可愛,時間還沒到。我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對孩子發過脾氣,發完脾氣之後,又懊惱不已,自責內疚不已。
  • 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看哭了...
    一個家庭,應該是夫妻一起承擔所有事,才能讓這個家庭和諧美滿。請各位爸爸們多多參與家務和教育孩子,給妻子分擔一些勞累,也給孩子帶來一些美好的陪伴。不管孩子的父親,可以甩賣掉嗎?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揚州主婦1元包郵甩賣老公」。
  • 孩子脾氣越來越壞,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孩子一不高興,就賭氣不吃飯。」……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孩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上一秒還晴空萬裡,下一秒就狂風暴雨。其實,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背後的原因,我們才能智慧地應對一個發脾氣的孩子。
  • 鄧超攜娃正裝給孫儷頒獎:有儀式感的家庭,更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孫儷在事後也發了一條微博:在頒獎結束後,鄧超帶著兩個孩子穿著正裝來接她,滿滿的儀式感,兒子寫了兩封信,一封是準備給得獎的媽媽,一封是沒得獎的媽媽,根據情況送給媽媽哪一封。妹妹也暖心的寫了信。並且孫儷將鄧超送她的白玉蘭花曬成幹保存一輩子。
  • 陳小春應採兒:兩個暴脾氣的父母,為什麼能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有網友說,這次的節目由於有他們父子參加,應該改名為「爸爸長大了」,因為陳小春的表現明顯比他兒子「遜多了」。過去對陳小春父子鮮有了解的我們,在節目組進入他們家中拍攝,就大概知道了他們家庭的氛圍與分工。陳小春常年在外忙工作,應採兒則和雙方父母一起照顧孩子,因此孩子依賴媽媽,對陳小春有著不小的距離。對於參加節目的態度,三人各持一詞。
  • 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啊?說實話,表姐當時信心很滿的,以為寶寶會毫不猶豫的說喜歡媽媽,結果寶寶想了想很認真的歪著頭:我喜歡爸爸,因為媽媽老是兇我,天天逼著我學東西。那一瞬間,表姐感覺無比失落,委屈極了: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誰啊,怎麼還這麼評價我,再者說在我生下你之前,我也是很溫柔的好麼?
  • 脾氣暴躁的媽媽如何控制情緒去教育孩子?
    你爆照的,媽媽要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教育自己的孩子我認為 一、作為媽媽應該以平常的心去面對孩子放下你心中想「操控」孩子的心,放下「應該」這二個字。 你走的路和孩子將要走的不同,你是用你舊有的經驗來要求孩子,而孩子要去向的是未來。所以,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和你的不同,是正常的。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毀掉一個孩子,跟家長的選擇有直接關係!
    可眼前一個稚嫩的聲音,把你拉回了現實,粉碎了你的完美幻境。「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剛開始你還挺有耐心:「你先自己玩,媽媽忙完了就和你玩。」接著你開始翻看微博,刷抖音,生怕錯過了哪條熱搜,「杭州女子失蹤案」你看得「津津有味」。這時,孩子又過來問:「媽媽,我們玩一會吧。」
  • 「媽媽不是脾氣不好,媽媽只是太累了……」
    朋友都說我自從生了孩子就變得脾氣暴躁,簡直是個地雷,丁點大的事都能原地爆炸。 我無力辯駁。」其實,往往連我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自己就變得如此易怒了。 原本希望此生能有人為我遮風擋雨,不曾想,這一生的風雨都是你帶來的。
  • 兩歲的孩子「狗都嫌」?父母學會這3招,比吼叫孩子更管用
    情緒波動很大 孩子變得喜怒無常,父母的一句話很有可能就會引發孩子的情緒崩潰。孩子哭鬧的表現更加頻繁,當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願望時,孩子會哭鬧,當父母批評孩子時,孩子也會哭鬧。總之孩子的情緒變得矯情、脆弱起來。 二、為什麼兩歲孩子多半脾氣不好?
  • 一位五歲孩子媽媽對步步高家教機的真實感受:孩子更自律了
    立偉還有一個上大學的姐姐,「最初,大概2008年的時候,我是給大女兒買的複讀機,沒有兩個月就買的點讀機,之後我又給她買了個步步高家教機。」這也是吳媽媽再次選擇步步高的一個原因。從2008到2020,從複讀機到家教機,步步高一路陪著兩個孩子的成長,相信這一點也能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
  • 紅人館 | 顧佳,全職媽媽為何要有低價值感?
    她又說,「你看看群裡的名字,連真實的名字都不需要,都是誰誰的媽媽、爸爸。」發現沒?全職媽媽們已經被劃入低價值感的層次中。她們的付出和價值被輕視,角色被看不起。微博上有一個熱議話題,叫全職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90%以上的人認為全職媽媽不是獨立女性。因為全職媽媽沒有社會角色,沒有獨立的經濟收入,如果說全職媽媽是獨立女性,那麼對職業女性以及兼顧職場和家庭的女性就不公平了。
  • 媽媽情緒不穩,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後果呢?
    引言:日常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事,讓媽媽們心情波動。我們會不自覺犯一個錯誤:心情好時,對孩子關懷備至,耐心滿滿;心情壞時,瞅啥都不順眼,對孩子動輒訓斥,往孩子身上撒氣。媽媽情緒不穩,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後果呢?1.容易造成孩子的心情不穩定。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 寶寶不滿足就哭鬧怎麼辦 如何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
    媽媽不肯就範,孩子開始邊哭邊鬧,媽媽的說話分貝也一陣高過一陣。找到哭鬧核心原因有一位哲人說過:「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仁慈;在皮鞭下長大的孩子,只會產生仇恨。」棍棒教育只能摧殘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家長在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的同時,也為孩子樹立了粗爆待人的榜樣,對孩子心理產生陰影,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一不滿足就哭鬧發脾氣,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家長可以先從這幾個方面找原因:一、環境影響。如果家長平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況,容易暴躁發脾氣,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學會發脾氣。
  • 真實到「殘酷」的《媽媽是超人2》,孩子和媽媽在億萬圍觀中成長
    以「媽媽」的名義讀懂孩子的「成長」,或許才是《媽媽是超人2》最想呈現給觀眾看的一面,這也是《媽媽是超人2》所表達出的一種「成長」的反轉——媽媽在成長,更是孩子的成長。而回歸節目本身,《媽媽是超人2》將這個「成長」的過程巧妙的進行剪輯,運用懸念將孩子成長時的自我消化與環境引導通過鏡頭進行了很好的整合。看完《媽媽是超人2》的每一期,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是真的長大了,孩子怎麼就在一瞬間長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