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什麼?
司馬遷《史記·樂書》中如是說:「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這是音樂的本質。
音樂,除了最初的祭祀,還有悅耳,動蕩血脈,喚起心靈的情感,以達到正心,修心的效果。
先秦時期,根據樂器材料的把樂器分為八種。據《周禮·春官》記載,「八音」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材質不同,音質也不同。我們不得不佩服遠古先人的智慧,他們利用一切自然的造化,去拾取那上天賜予的天籟之音。
在周朝建立初期,周公就「製作禮樂」,其目的固然是為了鞏固宗法制度,維護西周的統治,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了完備的宮廷雅樂體系,也產生了相應配套的詩歌和樂舞。
樂,也因此成了孔子眼中士人君子必須掌握的六藝之一。它體現了宗法等級,尊卑長幼。在西周時期有專門的樂官,主管國家禮制的叫「宗伯」,主管禮樂教育和表演的叫「大司樂」等。
宮廷樂團、金聲玉振
2013年在湖北隨州發現了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舉世聞名的編鐘。曲尺型的編鐘與編磬、建鼓陳列於長方形空間的三邊、而瑟、笙、排簫、篪等絲竹類樂器環繞其中。按照《周禮·春官·大司樂》的記載,這樣的樂器陳設,正是與諸侯等級相符合的「軒懸」等級。
古人稱青銅為「吉金」,編鐘正是由青銅鑄成,發出的聲音稱「金聲」。
而與編鐘相配合的編磬,它的磬片是由大小不一的玉片或青石磨製而成。將磬片懸掛在磬架上,通過磬片大小的差異,發出不同的音符。這編磬的聲音清脆而富有穿透力,被稱為「玉振」。
「玉振」與「金聲」相配合,音色悠揚渾厚,無比和諧。
在夏商周的青銅時代,編鐘、編磬為主聲的樂器是宮廷樂器的主流。其源自夏商,盛行於周朝。
周王室十分重視編鐘的製作和使用,設立了高度分工的專業崗位,掌管鐘的設計與鑄造的叫「鳧氏」,專業設置鍾架的叫「梓人」,負責調律定調的叫「伶」,演奏編鐘編磬的叫「磬師」。
編鐘編磬不只是一套樂器,它更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徵,也是周天子賞賜給諸侯的國家重器。
而到春秋時期,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他一心想「復興周禮」,編鐘編磬就成了他的精神寄託。
正由於鐘磬協奏的樂聲悠揚和諧,也是周朝禮制的代表。而孟子也以鐘磬來比喻知識淵博,才學精到,以此來評價孔子。在《孟子·萬章下》有:「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秦漢以後 ,歷代帝王嘗試沿襲舊制,製作編鐘編磬卻不得要領。也隨著絲竹樂器的盛行,「金石之聲」成了千古絕響,也成了禮樂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