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繆禾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整體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外,默默付出的農民工群體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生存,農民工背井離鄉,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在城市最基層、最艱苦的工作環境中,總能看到農民工辛勤勞動的身影。每座高樓大廈,每一項基礎設施的建成都凝聚著農民工的心血。
目前,我國農民工已達3億人,遍布中全國各個行業,遍布全國南北。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農民工的生活條件悄然發生了變化。一方面,農民工工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不少地區存在嚴重的「用工荒」問題。
工資水平提高最直接的原因是農民工人數逐年減少。第一代農民工一般都是50後、60後,現在他們年紀越來越大,無法承受高強度的工作。然而,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的就業觀念也與之前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再想像父輩那樣成為農民工了。先說說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成為「農民工」?
1.未來發展很重要
對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找工作薪水不是唯一的目的,看中的更是個人以後的發展和成長空間。農民工靠體力勞動賺錢。他們未來的發展是有限的。
2.對「農民工」這一職業缺乏認同感
當一名農民工會讓他們覺得沒有面子。因此當前很多進城務工的年輕人選擇工廠,或做一名普通的企業白領的比例更多,即使願意做3-4K的白領工作也不願月薪過萬的「農民工」。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工地,300元、400元一天,很難招到人。另外,很多農民工不想離家太遠,他們都選擇就近工作。
傳統的農民工模式要改變
取消「包工頭」並非給施工單位增加負擔
傳統的農民工模式都是以包工頭為媒介與工作單位接洽,但早期存在的包工頭也並未使得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保障。如果沒了包工頭的領導,農民工就是一盤散沙,無法保證穩定的工作。
有經驗的項目管理人員會知道:要管理好施工隊伍,首先就要把包工頭拿下。作為建築勞務市場中不可或缺的行業角色,包工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既然這麼重要,為什麼要取消呢?當然,這是因為合同勞動制度存在明顯缺陷。
在「包工頭」模式下的幾點弊端如下:
1) 農民工無法享有合法的社會權益
按照法律規定,農民工直接受僱於建設單位,與建設單位應該是勞動關係。但事實上,通常是包工頭先與施工單位籤訂勞動合同,再與農民工籤訂勞動合同或口頭協議。施工單位很少與農民工建立直接關係。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工不僅不能享受「社保」、「公積金」等社會權益,而且最基本的工資也無法得到保障。要知道,到目前為止,「包工頭」仍然是建築勞務市場拖欠工資的主體之一。
2) 提高建築工人素質難
眾所周知,建築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北京市建築業人力資源協會2018年調查結果顯示,部分施工單位70%的外來務工人員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部分農民工沒有技能等級證書,也沒有參加過正規的技能培訓。技能傳承主要依靠「師徒」,中高級技工嚴重短缺。雖然國家出臺政策要求施工單位對施工人員進行培訓,但在現有模式下,很難組織工人進行技能培訓,提高工人素質。
3) 施工總承包商的發展受限
在現有模式下,總承包單位長期停止招收本單位職工,直接導致本單位內部重點崗位和重點崗位的自主技能勞動者和技能型管理人才嚴重不足,管理水平與經營水平嚴重脫節。對於建築業來說,勞動力是產業發展的基礎,而一線勞動人才的整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逐步取消「包工頭」模式,向建築工人的產業化轉型是大勢所趨。
針對這些問題,不少專家提出了整頓農民工行業管理模式的建議。為切實保護農民工利益,專家建議,農民工應與企業直接接軌,而不是包工頭。對企業來說,可以更合理地為農民工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對農民工來說,他們的權益會得到更好地保障,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新模式。但是面對龐大而根深蒂固的「包工頭」,只能逐步轉型。
鼓勵企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首先鼓勵建築施工企業招收一部分技術水平較高的農民工為本單位職工,建立以建築施工總承包企業自有職工為骨幹的多元化用工制度。鼓勵發展「小微」專業經營企業。支持具備基本條件的勞務企業升級為專業承包企業,引導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組長創辦小型微型專業企業,開展專業化工作。
「總承包總負責,誰用誰負責」。總承包企業對承包工程的施工活動負全責,依法承擔全部用工責任;與建築工人直接建立勞動關係的企業,對企業的用工行為負直接責任。總承包企業負責監督建築工人工資的支付,對直接與建築工人建立勞動關係的企業未按月足額支付工資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勞務實名制管理要求施工總承包方配備專職或兼職勞動管理人員,負責登記勞務人員的基本身份信息、培訓和技能狀況、從業經歷、誠信信息、工資結算和支付的登記,實行信息化管理。逐步實現不同項目、不同企業勞務人員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現在看來,離「包工頭」一詞消失,指日可待。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