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他們離融入城市還有多遠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關注一線職工、農民工、困難職工等群體,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億人,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所佔比重為50.6%。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社會心態及訴求需要引起更多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與我的打工網合作,聚焦江蘇崑山和長三角等地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於2020年1月7日至1月23日,依託我的打工網,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就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及其特徵、工作和生活情況、社會心態等進行了調查,並就如何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社會公共服務提出建議。

  以90後為主,會網購、愛刷短視頻、用網絡借貸……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似乎更加適應。而找工作對他們來說也不再困難,他們更輕易地從一個工廠換到另一個工廠。在這些大眾印象之下,新生代農民工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的真實生活和工作狀態是怎樣的?對於「新市民」的身份,他們如何看待,又面臨哪些困擾?

  北京市某工地的工人通過手機掃碼了解《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相關情況。新華社發

  1、新生代農民工什麼樣

  崑山南站和不遠處的崑山客運中心,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外來務工人員。28歲的張偉(化名)來自甘肅省西和縣,2009年來到崑山,希望在城市裡掙得一方天地。張偉一家四口人,爸爸媽媽以前是農民工,姐姐「沒什麼文憑」,小學畢業就出來打工,現在也已成家,張偉的兩個小外甥在老家,如今也成了留守兒童。20歲的王慧(化名)老家在陝西渭南,之前在蘇州一家電子廠打工,這個月剛來崑山找工作。「我們姐弟三人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現在父母和姐姐依然在外地打工供弟弟上學。」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他們是活躍在你我身邊的快遞員或外賣小哥,是供不應求的家政服務人員,也是在現代化生產車間裡操控數字工具機的產業工人……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呈現出什麼樣的精神面貌,又有哪些基本特徵?

  以年輕、學歷較低的男性為主要群體。5918名受訪者,主要就職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和建築業等,其中以製造行業的藍領工人為主。從年齡來看,大部分受訪者出生在1990年之後,平均年齡為27歲。其中,90後(26~30歲)和95後(21~25歲)的受訪者總佔比為65%。從受教育程度來看,絕大部分受訪者的學歷集中在初、高中學歷。問及年紀較小的受訪者為什麼這麼早出來打工時,「不喜歡學習」「沒打算賺錢,出來玩」「因為周圍很多同齡人都出來打工了」。這個群體中,2000年之後出生的比例在不斷增加。

  父母大多有打工經歷,並存在留守兒童的代際傳遞現象。從成長的生活環境來看,大部分受訪者父母都有打工經歷,其中受訪者父親有打工經歷的比重最大,佔比為78%,受訪者母親有打工經歷的佔比60.1%。從留守經歷來看,39.5%的受訪者小時候有過留守的經歷,其中有5年以上留守兒童經歷的佔14.6%。從留守年齡來看,受訪者開始留守的年齡主要集中在7~12歲,佔21.3%,其次是在4~6歲(17.8%)和0~3歲(12.6%)。

  從受訪者子女的留守情況來看,子女是留守兒童的佔39.8%,夫妻一起帶孩子的比重僅為6.4%。調查發現,從留守經歷的代際傳遞來看,在有留守經歷的受訪者中,其孩子是留守兒童的佔比為41.4%,高於總體樣本的比例(39.8%)。受訪者普遍反映「老家那邊留守兒童現象很普遍」。可見,父輩的職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選擇。

  單身與已婚群體面臨問題大不同。從婚戀狀況來看,65.3%的受訪者屬於單身,已婚的受訪者佔比13.4%,另有13.8%的受訪者未婚但有交往對象。單身無配偶的受訪者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婚戀問題,佔比66.3%,其次是住房問題(14.7%)和父母贍養問題(6.8%)。而有配偶的受訪者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子女教育問題,佔比40.9%,其次是住房問題(24.4%)和父母贍養問題(12.2%)。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婚農民工群體中,大部分與其配偶和子女生活分離,這對其下一代的教育與成長將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工人們在位於廣東汕頭市某公司裝配車間組裝玩具。新華社發

  2、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生活和工作難題

  30歲的李明(化名)家在山東梁山,2019年來到江蘇蘇州打工,負責一家公司的設備維修,每天工作12小時,月收入七八千元。李明對目前工資比較滿意,但覺得公司住宿條件一般。不久前在老家買了房子,每月還房貸三四千元,妻子和兩個孩子都在老家,自己閒暇時間主要是看網絡小說,玩抖音、快手。24歲的鄭紅(化名)老家在湖南懷化,20歲中專畢業後分配到一家電子類工廠工作,旺季月收入4500元左右,平時買買衣服,給家裡補貼一兩千元,「攢不下錢,每個月都月光」。

  目前我國農民工的數量依然巨大,就業面臨的情況多而複雜,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不容忽視。

  工作時間長,流動性大。從在職時的工作時間來看,絕大多數受訪者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0~12小時之間,每周工作時間在6天左右。受訪者在談及工作時長時,「以前打工不知道累,經常連續36小時、72小時加班」,「指著加班賺錢,不加班賺不到錢」。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環境有所改善,但仍然依靠超時工作提高個人收入。

  「像我們外地工人,回一趟家得一星期到半個月之間,工廠不給那麼長時間的假,就辭職算了」「哪個廠工資高就去哪裡」。對於在職的受訪者,他們從事當前工作的時間大多數在兩個月內,其中工作了10天以下的佔比30.8%。有41.6%的受訪者換工作的次數在3~5次之間,有35.4%的受訪者換工作的次數在6~10次之間,工作流動性大。面對新業態層出不窮,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一直對外部環境保持新鮮感,工作崗位和地點變動也更頻繁;另外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穩定性差,收入和工作條件是影響其頻繁更換工作的主要因素。

  收入較低,社會保障參與度不高。有近一半(46.3%)的受訪者平均月收入在4001~5000元之間,有31.3%的受訪者平均月收入3001~4000元之間。從社保繳納的情況看,不繳納社保的受訪者佔比51.3%,15%的受訪者不知道自己是否繳納了社保,該群體的社會保障一直是其市民化過程中的短板。

  業餘生活較為單調,玩手機成為主要休閒方式。在休閒活動方面,受訪者的休閒活動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玩手機(64.9%)、睡覺(54.4%),以及和朋友或家人聊天(36.9%)。有的受訪者表示「工作認識的朋友不太多」。調查顯示,農民工群體的業餘生活主要集中在玩手機,文化活動涉及較少。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工群體大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時間長,對業餘生活的時間造成擠壓;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工群體的人際交往主要是基於親緣和業緣關係,使得社交網絡內捲化。

  經濟基本獨立,但存款較少,理財觀念淡薄,使用網絡借貸比例高。從經濟自立情況來看,大多數(76.9%)受訪者靠工資能夠養活自己。從2019年計劃存款情況來看,有近一半(45.7%)的受訪者有計劃過存款,但沒存下,因此抗風險能力較低。受訪者反映「在廠裡三四千元一個月根本攢不到錢」「隨賺隨花,家裡需要就給」。

  同時從借貸情況來看,有近一半(46.6%)的受訪者目前沒有外債,有外債的受訪者平均外債金額是13595元,主要集中在10001~50000元(15.5%);從用過的借貸方式來看,用花唄借錢是受訪者最主要的借貸方式(60.2%),其次是向朋友借錢(42.8%)和用借唄借錢(27%)。「在老家買了房子,每月還房貸三四千元」「平時有用花唄,會按時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經濟能夠基本自立,但存款少,缺乏理財觀念,並且部分農民工是現金貸的主要使用群體,這使得其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為生活增加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3、想融入城市,也想要更好的生活

  21歲的王麗(化名)來自河南信陽,和男朋友一起在崑山務工。王麗說:「之前在廣東做過工,那裡物價比較低,工資也低一些,但是壓力沒有這裡大。在這沒有家的感覺,以後也不想留在這。」29歲的李林(化名)來自安徽,十六歲初中畢業後出來打工,去過南京、杭州、無錫等地,在紡織廠、服裝廠、電器廠都工作過,「反正在哪個地方都待不久,待久了感覺有點厭煩。我以後成家後想在老家的市區生活。」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們對未來又有哪些期待?

  社會融入難,城市歸屬感較低。受訪農民工普遍表示以後不會留在打工城市。有受訪者表示「暫時先待著,明年就不出來了」「在家裡找點事做」。有15.7%的受訪者表示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有15.9%的表示不確定能否適應城市生活,有41.5%的認為自己不是打工城市的人。這均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情況較差。

  新生代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身份標籤」的戶籍限制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享受不了與戶籍相聯繫的各種城市公共服務和福利,不僅限制了他們的物質消費和文化生活,也使得他們在市民化的路徑中遭遇子女上學、醫療保險、住房等方面的限制。

  工作意義認知模糊,工作、生活滿意度不高。有37.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有24.2%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工作意義表示不確定;有32.8%的受訪者對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滿意,僅有15.9%的受訪者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表示滿意。

  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並不確定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義,工作和生活滿意度較低。這跟一線工人的工作性質和工廠的管理制度密切相關。這些工廠管理制度比較嚴苛、工作內容枯燥、工作強度大,「上六休一」、每天加班兩三個小時是常態。這導致他們對工作缺乏新鮮感和積極性。

  受訪者大部分住在工廠宿舍(66.4%),「一般是六人間或八人間」,幾乎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居住滿意度均不高。由於吃住一般都在工廠裡,農民工的生活成為工廠管理的延伸,每天的吃飯、休息也像流水線一樣被安排。「電子廠各種規矩非常多,比如吃飯一般是半小時到40分鐘,但要排隊安檢,還要穿脫防塵服,真正吃飯的時間只有15分鐘,特別緊張」。

  期待穩定社會保障,提高工作收入。「以前廠子少,找工作很不容易,現在廠子多,看到有其他工廠工資高,又開始動搖了」。在問及找工作看重的因素時,工資高不高、工廠是否正規、能否按時發工資、住宿條件、食堂夥食、有沒有加班費等都是新生代農民工比較看重的因素。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新生代農民工會頻繁地進出於各個工廠,這就導致他們工作很不穩定。

  在社保繳納方面,有48.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繳納社保,有62.6%的希望繳納公積金。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認識到社會保障的重要性。課題組在疫情暴發後的調查顯示,77.4%的表示在疫情過後想要找長期的工作,有43%的表示今後找工作會關注「正式工」。新生代農民工從單純地追求高工資、高返費轉向尋求一份長期、穩定、正式的工作。

  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但缺少清晰、可操作的規劃。在被問及「你覺得你未來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時,有75.6%的受訪農民工表示「會比現在好」,有66.7%的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在具體的未來規劃方面,68.1%的表示不打算在工作的城市買房,有47.6%的打算未來回家鄉就業。

  儘管大部分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未來持有樂觀態度和長遠規劃,但這更多屬於對於未來的模糊而美好的期待,缺乏具體、明確、可操作的發展路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清楚地認識到「打工賺不到太多錢」「不可能一輩子在外面打工」,但就目前來看,他們仍會選擇繼續打工。對於新生代農民工們來說,雖然認識到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但依然會走下去,這看似矛盾,但更多屬於無奈之舉。他們大多數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完善公共服務讓「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

  提高農民工待遇,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發現,受訂單的影響,工廠的招聘需求和薪資待遇是實時變化的,呈現出「潮汐式」用工:當工廠的訂單比較多時,用工需求比較大,此時薪資待遇比較高,還會有返費。而當訂單比較少時,用工需求就減少,此時薪資待遇就會比較低。這就使得農民工為追求更高的收入而頻繁地換工作。要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狀況,首先要改變企業「潮汐式」用工需求帶來的收入差距,為他們提高正式、穩定工作的待遇。企業可以提高工價,並使工價在全年保持穩定;以年終獎、升職加薪等形式為長期工作的農民工提供獎勵。

  此外,企業應切實落實社會責任,實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提供和諧、舒適的就業和生活環境。比如可以增加工廠內的休閒娛樂設施,定時組織一些娛樂和聚會活動,如同鄉會、相親會等,做好團建工作;同時可以實行崗位輪換制度,允許農民工在企業內部申請不同的工作崗位,降低他們長期在一個固定崗位的職業厭倦。

  規範職業中介市場,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通過職業中介或勞務派遣公司的代理招聘進入工廠。在崑山遍布著各種職業中介公司和勞務派遣公司,勞務中介通過廣告、街頭宣傳、網絡招聘等向農民工推薦工廠和崗位。這些勞務中介公司往往良莠不齊,不少農民工都有過被「黑中介」欺騙的經歷。政府應進一步規範職業中介市場,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民工維權開設特定渠道,及時處理農民工與職業中介和工廠的勞動糾紛,使這些職介公司切實發揮好助力農民工就業的積極作用。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社保參保率低的情況,需要結合他們的現實情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社會保障,比如解決「15年」年限限制的問題和頻繁換工作帶來的斷繳問題,加大補貼力度、降低農民工自身參與社保的成本等。此外,政府應為這一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如為他們提供特定的醫療服務、提供買房落戶方面的政策優惠、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教育問題等,讓他們看到留下來的希望,切實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同時,在農民工個人發展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創業補貼和貸款等。

  以更包容的心態,營造和諧、友好的社會環境。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勢群體和邊緣人,對城市生活和文化的參與度較低。基層社區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聯誼活動,如鄰裡節、社區運動會、社區「跳蚤市場」、鄰裡聚餐會等,加深農民工與當地居民的接觸和交流,在社區內形成農民工與當地居民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的良好氛圍。同時,社區文體活動設施和各種文體組織向農民工開放,吸引農民工參與社區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另外,基層社區還可以舉辦一些公益性活動,如慈善救助、鄰裡互助、志願服務等,引導農民工和當地居民互幫互助、和諧相處,使他們能夠儘快融入社區和城市之中。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課題組,課題組成員:王俊秀、周迎楠、崔雨晴)

相關焦點

  •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難嗎?
    光明調查【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難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億人,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所佔比重為50.6%。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社會心態及訴求需要引起更多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面臨哪些困擾?1.社會融入難,城市歸屬感較低。
  • 新生代農民工:想融入城市,也想要更好的生活
    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真實的生活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社會融入難,城市歸屬感較低。受訪農民工普遍表示以後不會留在打工城市。有受訪者表示「暫時先待著,明年就不出來了」「在家裡找點事做」。
  • 各地大探索:讓新生代農民工帶著「尊嚴」融入城市
    他們與老一代農民工在觀念上存在明顯差異,在就業、生活環境改善的同時,對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期盼更強烈。如何使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升他們的尊嚴感,各地進行著持續不斷的探索,以確保新生代農民工「有尊嚴的生活」。
  • 從「出去」到「留下」: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之道
    在這個時代,「出去」,是農民工對於進城打工的簡單定義,也被他們視為改善生活、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深圳市於2010年開展的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沒有務農經歷的比例高達85.4%;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於2011年在全國20多個城市開展的調查結果與此一致。這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多數人如果回到農村,將很難勝任農業生產。除了農業生產技能的缺失這種客觀因素外,自尊心的驅使、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這些主觀因素,也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想盡力留在城市。
  • 新生代農民工心態調查 努力做身懷技能的「打工人」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某公益論壇上發布了2020年《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報告》。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社會心態及訴求需要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不願只在一個城中村看城市的繁華」在深圳華強北,崗廈村、皇崗村、上下沙等大型城中村中,有很多農民工幾代人都租住在此,張強就是其中之一。「大家都知道崗廈、皇崗這些城中村,但是可能知道舊墟村的人比較少,可這個村子是華強北的『後花園』,地理位置很好,與繁華的華強北只有幾牆之隔。」
  • 新生代民工離「新市民」有多遠?崑山首辦新市民生態建設論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王俊秀博士稱,新生代農民工發生著新的流動和更迭,「90後」、「Z世代」的農民工已經成為主流。會上,王俊秀還代表課題組正式發布了《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報告》(後簡稱《報告》)。《報告》從社會人口學特徵、家庭、工作、生活、經濟、社會心態及未來規劃等七方面真實呈現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生存狀況。
  • 社科院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滿意度中等偏低 對未來持積極態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9月18日上午,幸福在他鄉:新市民生態建設公益論壇暨《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江蘇省崑山市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俊秀就報告作了解讀
  • 謹防「潮汐式」用工困擾新生代農民工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訂單影響,部分工廠招聘需求和薪資待遇不斷變化,呈現出「潮汐式」用工:當工廠的訂單比較多時,用工需求比較大,薪資待遇比較高;而當訂單比較少時,薪資待遇就會比較低。
  • 基於佛山市L鎮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階層分化調研-虎嗅網
    學界聚焦於一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公平與融入問題研究,忽視了對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研究。基於佛山市L鎮田野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階層分化,這帶來了不同階層家庭在教育投資、競爭能力、擇校偏好的差異,形成了隨遷子女教育的階層分化基礎。
  • 想做城裡人,面臨「三重門」——青年農民工城市生活狀況調查(二)
    想做城裡人,面臨「三重門」——青年農民工城市生活狀況調查(二) 1395884647000 來源: 新華網 有0人參與
  • 服裝搭配師、電商主播、試睡員……新職業受新生代農民工青睞
    本文轉自【工人日報】;隨著產業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多新興職業湧現,養老護理員、電商主播、寵物美容師等新興崗位,為新生代農民工帶來廣闊前景和較高收入。與此同時,面對新興行業,新生代農民工好奇、新鮮之餘,也對其穩定性和職業發展有所疑慮。
  • 探訪筆記 獨立書店離宜春還有多遠?
    2月17日,城市微光創始人一行六人驅車杭州,往返一千五百多公裡,在兩天時間裡參觀了5家書店,3個手作項目,只為通過直觀的感受,去了解書店的真實境遇
  • 運動健身漸成新生代農民工提升自我、改變生活新方式
    運動健身逐漸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提升自我、改變生活的新方式  三位農民工的「健身緣」  閱讀提示  在全民健身熱情迸發的氛圍下,不少農民工也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他們有人通過健身提升自我,更加自信;也有人通過健身改變命運,使其成為謀生的方式,並將其發展成熱愛的事業。  一提到運動健身,仿佛更多是都市男女的專屬,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也在展現新的活力,運動健身逐漸成為他們提升自我、改變生活的新方式。對此,記者採訪了三位農民工,了解他們的運動健身經歷,以及為他們帶來的改變。
  • 幫助農民工擺脫「潮汐式」用工困擾
    據《工人日報》10月23日報導,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訂單影響,部分工廠招聘需求和薪資待遇不斷變化,呈現出「潮汐式」用工:當工廠訂單比較多時,用工需求比較大,薪資待遇比較高;而訂單比較少時,薪資待遇就會比較低。
  • 新生代農民工求職新變:熱心技術活盼體面工作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企業對年輕民工的需求比往年來得更為迫切,那麼這些新生代民工都在哪兒呢與老一輩相比,他們對未來有什麼新期待呢連日來,記者探訪我省多座城市的打工者,聆聽他們的心聲,希望在他們身上找到答案……     心聲一:學技術、升工資、娶老婆     1993年出生的孫龍正在泰州市一處建築工地幹活。
  • 三和青年調查,90後農民工拒絕繼續加班
    我在網上搜索這些報導的時候處於一種疑惑,因為處於這種場景的人不可能長久活下來,三和是大神存在的地方,但同時他們的狀態肯定不全是這樣,這群人究竟有多大的規模,這群人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當時引起我很大的研究興趣。本來從青年人的角度來講,我們對農民工已經進行了很多代的研究,「三和大神」是處於比較典型的90後的青年農民工。
  • 3億農民工熬出頭了,「包工頭」離消失不遠了,用工新模式將來臨
    文:繆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整體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外,默默付出的農民工群體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生存,農民工背井離鄉,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
  • 新射鵰離良心劇還有多遠?
    就目前來看,豆子覺得新射鵰差不多值3顆星。新射鵰的雙生雙旦清一色的新生代。郭靖的憨厚樸實楊旭文演得還算不錯,只是那一頭黃毛實在太過出戲,一種玄幻劇即視感。還有歐陽克的顏值……我只上圖不說話!先說「忠於原著」,其實對於IP改編的電視劇來說,原著黨最害怕的是毀書不倦,畢竟對原著有了感情,先入為主的態度讓他們天然摒棄了一切改編,這一點無關對錯。
  • 普羅理想國|我們離理想中的「有機生活」還有多遠?
    作為理想生活研究計劃中的一環,我們聯合禮物研究員ZSHOP與生態研究員稻草人農場,以物件為載體,共同交出了一份名為「Farm to Table農場禮物」的答卷。讓「有機生活」觸手可得兩年前,摩根大通就在一篇新聞報導中指出:「Farm-to-Table將是2018年食物、餐飲業的一大趨勢。」
  • 三和大神身上,折射出了中國幾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變遷
    有人認為他們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負面典型,也有人說,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些難以被城市容納的群體的縮影。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員田豐,與學生林凱玄合作展開了一項長達半年的三和青年研究。他們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基礎上,以參與觀察的方式,深入、融入當地,試圖不帶有任何預期、假定和理論束縛地描述這個構成非常複雜的社會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