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想融入城市,也想要更好的生活

2020-12-27 騰訊網

21歲的王麗(化名)來自河南信陽,和男朋友一起在崑山務工。王麗說:「之前在廣東做過工,那裡物價比較低,工資也低一些,但是壓力沒有這裡大。在這沒有家的感覺,以後也不想留在這。」

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真實的生活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社會融入難,城市歸屬感較低。受訪農民工普遍表示以後不會留在打工城市。有受訪者表示「暫時先待著,明年就不出來了」「在家裡找點事做」。有15.7%的受訪者表示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有15.9%的表示不確定能否適應城市生活,有41.5%的認為自己不是打工城市的人。這均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情況較差。

新生代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身份標籤」的戶籍限制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享受不了與戶籍相聯繫的各種城市公共服務和福利,不僅限制了他們的物質消費和文化生活,也使得他們在市民化的路徑中遭遇子女上學、醫療保險、住房等方面的限制。

工作意義認知模糊,工作、生活滿意度不高。有37.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有24.2%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工作意義表示不確定;有32.8%的受訪者對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滿意,僅有15.9%的受訪者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表示滿意。

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並不確定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義,工作和生活滿意度較低。這跟一線工人的工作性質和工廠的管理制度密切相關。這些工廠管理制度比較嚴苛、工作內容枯燥、工作強度大,「上六休一」、每天加班兩三個小時是常態。這導致他們對工作缺乏新鮮感和積極性。

受訪者大部分住在工廠宿舍(66.4%),「一般是六人間或八人間」,幾乎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居住滿意度均不高。由於吃住一般都在工廠裡,農民工的生活成為工廠管理的延伸,每天的吃飯、休息也像流水線一樣被安排。「電子廠各種規矩非常多,比如吃飯一般是半小時到40分鐘,但要排隊安檢,還要穿脫防塵服,真正吃飯的時間只有15分鐘,特別緊張」。

期待穩定社會保障,提高工作收入。「以前廠子少,找工作很不容易,現在廠子多,看到有其他工廠工資高,又開始動搖了」。在問及找工作看重的因素時,工資高不高、工廠是否正規、能否按時發工資、住宿條件、食堂夥食、有沒有加班費等都是新生代農民工比較看重的因素。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新生代農民工會頻繁地進出於各個工廠,這就導致他們工作很不穩定。

在社保繳納方面,有48.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繳納社保,有62.6%的希望繳納公積金。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認識到社會保障的重要性。課題組在疫情暴發後的調查顯示,77.4%的表示在疫情過後想要找長期的工作,有43%的表示今後找工作會關注「正式工」。新生代農民工從單純地追求高工資、高返費轉向尋求一份長期、穩定、正式的工作。

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但缺少清晰、可操作的規劃。在被問及「你覺得你未來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時,有75.6%的受訪農民工表示「會比現在好」,有66.7%的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在具體的未來規劃方面,68.1%的表示不打算在工作的城市買房,有47.6%的打算未來回家鄉就業。

儘管大部分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未來持有樂觀態度和長遠規劃,但這更多屬於對於未來的模糊而美好的期待,缺乏具體、明確、可操作的發展路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清楚地認識到「打工賺不到太多錢」「不可能一輩子在外面打工」,但就目前來看,他們仍會選擇繼續打工。對於新生代農民工們來說,雖然認識到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但依然會走下去,這看似矛盾,但更多屬於無奈之舉。他們大多數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來源:光明日報(原文有刪減)

主播 | 黃莉

編輯 | 孫麗敏

責編 | 康軒山

監審 | 鍾倩

相關焦點

  • 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他們離融入城市還有多遠
    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經濟能夠基本自立,但存款少,缺乏理財觀念,並且部分農民工是現金貸的主要使用群體,這使得其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為生活增加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3、想融入城市,也想要更好的生活  21歲的王麗(化名)來自河南信陽,和男朋友一起在崑山務工。
  •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難嗎?
    光明調查【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難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億人,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所佔比重為50.6%。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社會心態及訴求需要引起更多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面臨哪些困擾?1.社會融入難,城市歸屬感較低。
  • 從「出去」到「留下」: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之道
    本文將把這本書籍作為引子和線索[i],以時代背景觀照個體經歷,以個體經歷呼應時代背景,力圖展現新生代農民工通過自我技能提升,走進並逐漸融入城市的過程。一、出去:時代造就的一種可能性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對引進和利用外資進行政策「試水」,逐步開放一系列沿海城市和建設經濟特區。
  • 各地大探索:讓新生代農民工帶著「尊嚴」融入城市
    他們與老一代農民工在觀念上存在明顯差異,在就業、生活環境改善的同時,對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期盼更強烈。如何使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升他們的尊嚴感,各地進行著持續不斷的探索,以確保新生代農民工「有尊嚴的生活」。
  • 社科院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滿意度中等偏低 對未來持積極態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9月18日上午,幸福在他鄉:新市民生態建設公益論壇暨《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江蘇省崑山市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俊秀就報告作了解讀
  • 新生代農民工心態調查 努力做身懷技能的「打工人」
    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社會心態及訴求需要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不願只在一個城中村看城市的繁華」在深圳華強北,崗廈村、皇崗村、上下沙等大型城中村中,有很多農民工幾代人都租住在此,張強就是其中之一。「大家都知道崗廈、皇崗這些城中村,但是可能知道舊墟村的人比較少,可這個村子是華強北的『後花園』,地理位置很好,與繁華的華強北只有幾牆之隔。」
  • 謹防「潮汐式」用工困擾新生代農民工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訂單影響,部分工廠招聘需求和薪資待遇不斷變化,呈現出「潮汐式」用工:當工廠的訂單比較多時,用工需求比較大,薪資待遇比較高;而當訂單比較少時,薪資待遇就會比較低。
  • 基於佛山市L鎮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階層分化調研-虎嗅網
    學界聚焦於一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公平與融入問題研究,忽視了對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研究。其二是社會學視角,在教育起點公平得以保障的基礎上,從學生主體出發,繼續深化研究隨遷子女教育和城市生活融入問題。相關學者達成的基本共識是隨遷子女很難真正融入城市。
  • 服裝搭配師、電商主播、試睡員……新職業受新生代農民工青睞
    本文轉自【工人日報】;隨著產業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多新興職業湧現,養老護理員、電商主播、寵物美容師等新興崗位,為新生代農民工帶來廣闊前景和較高收入。與此同時,面對新興行業,新生代農民工好奇、新鮮之餘,也對其穩定性和職業發展有所疑慮。
  • 運動健身漸成新生代農民工提升自我、改變生活新方式
    運動健身逐漸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提升自我、改變生活的新方式  三位農民工的「健身緣」  閱讀提示  在全民健身熱情迸發的氛圍下,不少農民工也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  一提到運動健身,仿佛更多是都市男女的專屬,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也在展現新的活力,運動健身逐漸成為他們提升自我、改變生活的新方式。對此,記者採訪了三位農民工,了解他們的運動健身經歷,以及為他們帶來的改變。
  • 想做城裡人,面臨「三重門」——青年農民工城市生活狀況調查(二)
    想做城裡人,面臨「三重門」——青年農民工城市生活狀況調查(二) 1395884647000 來源: 新華網 有0人參與
  • 新生代民工離「新市民」有多遠?崑山首辦新市民生態建設論壇
    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鄉愁」在城鎮化進程中「久久不退」。事實上,這一概念轉換的背後,承載著諸多人口和社會問題,包含人口流動、生產生活、身份認同和人口流動導致的留守兒童、婚戀問題等。可以說,新市民的生態建設才剛剛開始。論壇的舉辦地崑山,正是一個外來人口眾多,面臨新市民生態建設重任的地區。
  • 幫助農民工擺脫「潮汐式」用工困擾
    據《工人日報》10月23日報導,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訂單影響,部分工廠招聘需求和薪資待遇不斷變化,呈現出「潮汐式」用工:當工廠訂單比較多時,用工需求比較大,薪資待遇比較高;而訂單比較少時,薪資待遇就會比較低。
  • ...縣駐成都農民工服務管理黨支部、農民工服務工作站、農民工之家...
    四川在線消息(杜康 記者 薛世榮)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於做好農民工服務保障的重大安排部署, 進一步加強平武縣農民工黨建工作,全面提升服務保障質量,1月5日,平武縣駐成都農民工服務管理黨支部、農民工服務工作站和農民工之家正式掛牌成立。
  • 新生代農民工求職新變:熱心技術活盼體面工作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企業對年輕民工的需求比往年來得更為迫切,那麼這些新生代民工都在哪兒呢與老一輩相比,他們對未來有什麼新期待呢連日來,記者探訪我省多座城市的打工者,聆聽他們的心聲,希望在他們身上找到答案……     心聲一:學技術、升工資、娶老婆     1993年出生的孫龍正在泰州市一處建築工地幹活。
  • 一個新生代農民工的故事
    雖然在村裡生活,但劉桐對大都市的嚮往卻愈發強烈。   開始:海裡討生活掙的是血汗錢  2012年9月,劉桐成年了,滿懷著期待,踏上了去浙江的列車。在親戚介紹下,他來到浙江舟山漁場,當起了捕魚工,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老闆給的工資蠻高的,那會就想著自己終於能養活自己了,內心是蠻高興的。」劉桐決定在漁場好好掙錢。
  •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
    當「數位化」遇到「老齡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數位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數位化」發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數。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是推動銀髮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眼下,一些地方正在加快探索,提供適老化產品、開設智能培訓班、開展個性化服務,讓老年人充分享受數字生活。
  • 三和大神身上,折射出了中國幾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變遷
    他也給出了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的經驗觀察和人文學者的思考,關於代際文化差異、城市管理模式、經濟社會制度。簡而言之,三和青年作為留守兒童長大,以新一代農民工的身份參與社會之時,面對眾多難以跨越的壁壘和自我尷尬。他們不再受家庭利益驅使,有了更個人化的追求:融入城市。
  • 《落葉歸根》:農民工的傾訴,生活何艱
    而在這部劇中他再一次用喜劇的形式將一個農民工對生活的傾訴展現得淋漓盡致,引人深思。落葉要歸根自古以來,我們不僅說,也用行動證明,落葉要歸根。落葉歸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僅是生活裡的一個強烈願望,也是一件值得十分欣喜的事情。
  • 職場指南|臺青登陸後如何更好融入大陸生活,專家這樣說……
    然而,大陸的生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除了要面對競爭力強的同學、同事、對手,文化影響、生活差異也常讓許多臺青打退堂鼓。如何更好地克服生活與交流上的障礙,成為臺灣青年登陸後的最先需要思考的問題。「想要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和「以後想在大陸工作、生活」成為最被臺生認可的到大陸來念書的理由,且八成以上的臺生都覺得「在大陸的這段學習與生活已經達到自己當初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