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王麗(化名)來自河南信陽,和男朋友一起在崑山務工。王麗說:「之前在廣東做過工,那裡物價比較低,工資也低一些,但是壓力沒有這裡大。在這沒有家的感覺,以後也不想留在這。」
作為城市流動的「新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真實的生活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社會融入難,城市歸屬感較低。受訪農民工普遍表示以後不會留在打工城市。有受訪者表示「暫時先待著,明年就不出來了」「在家裡找點事做」。有15.7%的受訪者表示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有15.9%的表示不確定能否適應城市生活,有41.5%的認為自己不是打工城市的人。這均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情況較差。
新生代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身份標籤」的戶籍限制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享受不了與戶籍相聯繫的各種城市公共服務和福利,不僅限制了他們的物質消費和文化生活,也使得他們在市民化的路徑中遭遇子女上學、醫療保險、住房等方面的限制。
工作意義認知模糊,工作、生活滿意度不高。有37.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有24.2%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工作意義表示不確定;有32.8%的受訪者對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滿意,僅有15.9%的受訪者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表示滿意。
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並不確定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義,工作和生活滿意度較低。這跟一線工人的工作性質和工廠的管理制度密切相關。這些工廠管理制度比較嚴苛、工作內容枯燥、工作強度大,「上六休一」、每天加班兩三個小時是常態。這導致他們對工作缺乏新鮮感和積極性。
受訪者大部分住在工廠宿舍(66.4%),「一般是六人間或八人間」,幾乎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居住滿意度均不高。由於吃住一般都在工廠裡,農民工的生活成為工廠管理的延伸,每天的吃飯、休息也像流水線一樣被安排。「電子廠各種規矩非常多,比如吃飯一般是半小時到40分鐘,但要排隊安檢,還要穿脫防塵服,真正吃飯的時間只有15分鐘,特別緊張」。
期待穩定社會保障,提高工作收入。「以前廠子少,找工作很不容易,現在廠子多,看到有其他工廠工資高,又開始動搖了」。在問及找工作看重的因素時,工資高不高、工廠是否正規、能否按時發工資、住宿條件、食堂夥食、有沒有加班費等都是新生代農民工比較看重的因素。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新生代農民工會頻繁地進出於各個工廠,這就導致他們工作很不穩定。
在社保繳納方面,有48.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繳納社保,有62.6%的希望繳納公積金。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認識到社會保障的重要性。課題組在疫情暴發後的調查顯示,77.4%的表示在疫情過後想要找長期的工作,有43%的表示今後找工作會關注「正式工」。新生代農民工從單純地追求高工資、高返費轉向尋求一份長期、穩定、正式的工作。
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但缺少清晰、可操作的規劃。在被問及「你覺得你未來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時,有75.6%的受訪農民工表示「會比現在好」,有66.7%的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在具體的未來規劃方面,68.1%的表示不打算在工作的城市買房,有47.6%的打算未來回家鄉就業。
儘管大部分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未來持有樂觀態度和長遠規劃,但這更多屬於對於未來的模糊而美好的期待,缺乏具體、明確、可操作的發展路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清楚地認識到「打工賺不到太多錢」「不可能一輩子在外面打工」,但就目前來看,他們仍會選擇繼續打工。對於新生代農民工們來說,雖然認識到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但依然會走下去,這看似矛盾,但更多屬於無奈之舉。他們大多數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來源:光明日報(原文有刪減)
主播 | 黃莉
編輯 | 孫麗敏
責編 | 康軒山
監審 | 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