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發以來,「靈活用工」就迅速成為人力資源領域熱議的話題。
靈活用工起源於歐美發達國家,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失業率上升而誕生的產物。
後來,這種模式逐漸被引進到了中國,成為中國全日制勞動合同用工的可替代方案。
雖然靈活用工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佔比才達到9%,遠不及日本42%、美國32%的市場佔比,但伴隨著未來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和產業結構調整、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發展、就業觀念轉變、國家政策鼓勵等因素的推動,靈活用工在中國崛起已是必然趨勢。
根據相關機構評估,預測到2025年,國內靈活用工市場規模將超過1600億人民幣。
疫情下,大多數企業面臨運營成本固定、停工停產、訂單取消等經營困境,為了「活下去」企業不得不絞盡腦汁謀求出路。
在此期間,善世服務外包業務諮詢和成交量猛增,越來越多的企業和HR開始關注、了解、嘗試靈活用工這一新的用工模式。善世服務外包也始終相信,在後疫情時代,靈活用工也將發展成企業主流用工模式之一。
那麼,究竟什麼是靈活用工?靈活用工將給企業帶來哪些好處?
簡單來說,區別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直接籤訂全日制勞動合同用工的其他用工形式,都屬於廣義的靈活用工。
例如:勞務派遣、兼職、非全日制用工、業務流程外包等都屬於廣義靈活用工的範疇。
對於企業而言,靈活用工的好處包括:
1.合規降低企業用人成本
2018年國家出臺「社保入稅」政策,社保入稅已成定局,雖然有的地區還未全面開始,然而社保合規已是勢在必行,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社保合規意味著不給員工繳納社保、少繳社保等違規操作將終結,企業用人成本增加,尤其對於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用工成本更是大幅上升。
假設A公司有30人,平均薪資6000元,原先個稅按照6000元申報,社保費按照2100/5592作為基數,社保費企業每年總支出為969×30×12=348840元。社保入稅後,基數要求一致,社保費企業承擔部分每年總支出為1316×30×12=473760元,成本差異一目了然。
靈活用工打破員工和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勞動關係的約束,沒有勞動關係,因此企業也不需要負擔該員工的社保,從而減輕企業用人成本的支出。
2.剛性的人工成本變成彈性支出
靈活用工可滿足企業短期性(旺季、產假、病假、假期等期間的人員填補)和項目性的用工需求。
例如像富士康這類以季節性訂單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企業,受到時間性因素波動的影響很大,而此關係到企業成本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尤其在如今裁員非常困難的情形下,減少季節性影響是企業在招聘或使用員工時必須要考慮到的重要因素,故選擇靈活用工也就成了解決問題的有效之舉。
3.人才共享,用人成本被分攤
4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發布《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鼓勵發展零工經濟、共享員工、「宅經濟」等靈活就業新模式,充分發揮數字經濟蓄水池作用。
可見,靈活就業已經成為國家推行的重要舉措。
此外,其高度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就業者青睞。
靈活用工平臺作為靈活就業人員的企業的中心調配樞紐,為共享員工提供極大的便捷性。
比如全職寶媽劉女士,曾有多年大型廣告公司文案策劃經驗,疫情期間,通過考拉小業靈活用工平臺,7天內同時為兩家不同的企業提供文案策劃服務。
未來很多崗位都會演變成多家企業共享一個人才,這種模式不僅讓人才更易識別,也幫助企業有效降低用人成本。
4.規避用人風險
員工直接與第三方服務外包公司直接籤訂合同,並不會與用工單位籤訂合同。因此,用人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了第三方服務外包公司,而用工單位可以降低風險。
2019年網易暴力裁員事件還歷歷在目,爭議之一就是被裁員工控訴HR暗示其不要拿公司N+1離職補償金。按照國家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針對網易這種全日制勞動合同用工被裁,企業是必須按照國家規定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金。而裁員經濟補償金就是企業常見的用人風險。另一常見的用工風險就是工傷賠償風險,極端情況下,一次性工亡補償金就達到幾十萬元。所以,如何控制用工風險也是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以上分享的是靈活用工能為企業帶來的主要好處,當然,其還有解決企業人員編制限制、幫助企業合理節稅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