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官精解工傷用工主體責任中的7個實務問題

2020-12-25 澎湃新聞

來源:勞動法天平

轉自: 子非魚說勞動法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關於用工主體責任,近年來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常見的案例為,華山建築公司,將少林寺工程分包給令孤衝,令孤衝僱傭的工人勞德諾在建築工地受傷,勞德諾申請認定工傷。人社部門的工傷認定部門認為,勞動關係不明確,中止工傷認定。勞德諾起訴請求確認與華山建築公司存在勞動關係。對於該類案件,《2015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62點規定:對於發包人將建設工程發包給承包人,承包人又轉包或者分包給實際施工人,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與發包人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勞德諾是包工頭僱傭的工人,不是華山建築公司僱傭的,華山建築公司不對勞德諾管理,不發工資,所以實務中一般不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係。

為什麼沒有勞動關係,還中止。這裡有個條文必須強調,《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工傷認定的前提是勞動關係。沒有勞動關係,能認工傷嗎?

依據來了,勞動行政部門出臺通知規定對建築施工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轉包、分包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自然人或組織,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這些用人單位需承擔用工責任。用工主體責任相關規定如下:

1、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係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四條,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2、2013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七條,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由該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14〕9號)第三條第四項,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第五項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的人員因工傷亡的,被掛靠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所以,關於用工主體責任實務,就來了。有幾個問題,必須清理一下。

一、確認承擔用工主體責任,是否屬於法院的受理範圍?

用工主體責任非法律規定的概念,而是由勞動行政部門提出的概念,至今內涵及外延尚不是特別清晰,但在工傷認定領域,是否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則是工傷認定的一個必要前提。對於用工主體責任究竟是由工傷認定行政部門認定還是由法院認定,至今全國司法系統並無統一的權威觀點,在2020年,湖南長沙中院、河北邢臺中院等法院仍可以判決形式確認用工主體責任。以重慶一中院為例,在重慶一中院曾經卻有讓法院承擔起確認用工主體責任的前史,但小編贊成重慶一中院2019年形成的最新司法觀點即用工主體責任的認定應由工傷認定行政部門負責,此舉可以避免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以用工主體不明確中止工傷認定,進而將勞動者引入漫長的訴訟程序,而且認定用工主體責任確實也是工傷認定行政部門自身的職權。

1、法院曾經確認用工主體責任。在(2017)渝01民終4838號判決中,一審法院認為,無論雲冠公司是否將涉案工程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本案中雲冠公司都應在2016年5月12日對豆小敏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二審判決結果: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在最新的(2019)渝01民終9677號判決中,一審判決結果:久廚設備公司於2018年1月1日對萬幫全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二審法院認為:認定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即工傷保險責任的主體屬於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職權範疇,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範圍。本案中,萬幫全如認為自己受到的傷害為工傷,應當首先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進行工傷認定,對認定結果不服,可依照有關行政訴訟程序提起行政訴訟。因此,一審法院受理萬幫全的起訴並直接作出判決不當,本院予以糾正。

因此,在重慶很多法院,主張確認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可能會被裁定駁回起訴。

二、工傷認定行政部門為何中止工傷認定?

實務中,常見工傷行政中止工傷認定,讓勞動者先行確認勞動關係。依據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五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發現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應告知當事人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在此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當事人。勞動關係依法確認後,當事人應將有關法律文書送交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該部門自收到生效法律文書之日起恢復工傷認定程序。

其實,該規定第七條已經明確,包工頭使用人員,可以直接認定由發包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而此處的工傷保險責任顯然係指用工主體責任,而非勞動關係項下的工傷保險責任。

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之所以要中止工傷認定,很大程度是想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勞動關係存在與否,進而保證其工傷認定決定的準確性。因為工傷認定行政部門如果直接作出工傷認定或者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其可能面臨在後續行政訴訟中敗訴的風險,而這可能會導致相應的工作考核壓力。

三、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中止工傷認定的行為,是否可訴?

在2016年9月19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的指導性案例《王明德訴樂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案》中,法院認為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中止通知》如果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長期得不到救濟,對其權利義務產生實質影響時,《中止通知》具有可訴性,且該指導性案例最終也撤銷了《中止通知》。

在實踐中,工傷認定行政部門經常以用工主體不明確中止工傷認定,並引導勞動者進入仲裁及訴訟程序,要求其確認用工主體責任由誰承擔,而當法院不再受理確認用工主體責任的案件時,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中止工傷認定的行為將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長期得不到救濟並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因此勞動者可以起訴撤銷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作出的中止工傷認定行為。

四、確認勞動關係能認定嗎?

首先要明確的是勞動關係與用工主體的認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工傷認定領域,很多被包工頭招用的勞動者在工地受傷後,被引導起訴確認與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用人單位之間具有勞動關係,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路。勞動關係具有明顯的人身從屬性與財產從屬性,但如本文開頭所舉的例子,此時勞動者往往不是用人單位招用,也不受用人單位管理,用人單位也不向其發放工資,因此法院不會支持其確認勞動關係的主張。對於此種情形下的勞動者,如果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仍然中止工傷認定,勞動者在無法獲得救濟的情形下,可以選擇起訴撤銷工傷認定行政部門作出的中止工傷認定行為。

五、包工頭在工作中受傷,能認定工傷嗎?

在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包工頭在工地中工作受傷而被認定工傷的情形,雖然包工頭在工程承包中是作為承包人而存在,但如果其自己也實際參與了工程建設,那麼其也是可以被認定為工傷的。現在工程建設領域一般系以整個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尤其對一些小包工頭例如只包木工,將其納入項目參加工傷保險也有利於保障其權利。但目前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包工頭往往在與發包人的合同中約定發生工傷由包工頭自行負責,這往往也成為發包人在賠償後進行追償的依據,但包工頭自己發生工傷,發包人再行追償則實際抵銷了包工頭可以獲得的賠償,相信這個問題是需要司法實踐進一步解決的。

六、包工頭僱傭的人員在工地受傷,工傷與人賠可以選擇嗎?

如果是第三人侵權導致的工傷,只要被認定為工傷,因目前沒有規定限制工地受工傷人員可以獲得雙重賠償,那麼其也可以獲得雙重賠償。如果包工頭僱傭的人員在工地受傷不能認定為工傷,則其可以按照人身損害賠償主張權利。

七、包工頭僱傭的工人與發包單位調解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傷害事故發生後,包工頭與發包單位往往為了儘快解決問題,會與工人進行協商,此時由於工人對自己的受傷性質以及傷害程度都沒有具體的認識,往往會以較低的金額接受調解,但往往此種私下調解具有很大的風險性,按照目前重慶掌握的標準,調解金額如果低於勞動者應獲得的金額的75%,勞動者可以主張撤銷該調解協議,而且撤銷權的行使時間從勞動能力鑑定結論作出時開始起算。因此為避免達成的協議被撤銷,可以先行進行勞動能力鑑定再達成協議或者尋求通過司法途徑達成調解協議。

相關焦點

  • 工傷賠償案件中幾個棘手問題 勞動法庫
    歡迎投稿實務文章,信箱:szlaw@qq.com工傷賠償案件審判實務中的五個疑難問題一、錯過工傷認定的工傷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人民法院可否直接受理事實上,非法用工企業中僱員受傷、僱傭關係中僱員人身受到傷害同樣不存在工傷認定,人民法院不是照樣根據有關部門關於傷殘鑑定的結論作出判決。綜上,錯過工傷認定時間,勞動行政保障部門不予工傷認定,勞動爭議仲裁機關以未經工傷認定為由不予受理,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該類案件,人民法官應行使釋明權,告知勞動者按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提起訴訟。
  • 達道共贏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燕非:工傷責任
    今日問答:職工主動放棄社保,工傷待遇由誰承擔?答: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不能以約定支付社會補貼的形式替代參加社會保險。《工傷保險條例》中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享受工傷醫療待遇。公司應當支付員工因工傷所產生的醫療費和住院醫療期間的夥食補助費、停工留薪期工資。在鑑定傷殘等級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解除或終止勞動關係時需支付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社會保險補助,都應當由公司一併承擔。
  • 2020年工傷認定流程及賠償標準都在這,一次告訴你!
    通常情況下,認定職工工傷,應以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為前提,但特殊情況下有例外。當存在違法轉包、分包的情形時,用工單位承擔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不以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為前提。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職工發生工傷事故時,應由違法轉包、分包的用工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六、不服工傷認定結論怎麼辦?
  • 2020版:工傷認定流程及賠償標準(1-10級、工亡)
    2020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實際上2020年1月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已經提前公布了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根據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有了新變化,現結合司法實踐,在去年推送的這篇文章基礎上對工傷待遇中的一些問題做了補充,供參考!
  • 「律師手記」勞務派遣員工出現工傷事故,用人單位有賠償責任嗎?在...
    一、勞務派遣員工出現工傷事故,用人單位有賠償責任嗎?問:我公司擬與勞務派遣公司籤合同,要求中介公司派遣員工到我公司來,請問,勞務派遣員工的社保由勞務派遣公司還是用工單位繳納?如果派遣員工在我公司出現了工傷事故,我公司有沒有賠償責任?
  • 網來學院丨沈建峰教授:戰疫情——復工後的用工規範及用工風險防範...
    我主要想談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復工後,用工規範和用工風險防範問題提出的思路和背景。接下來依次根據復工的不同方式,討論到場用工、遠程工作及不能工作時,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配置問題。 第三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疫情期間,員工在工作期間,如果感染了新冠肺炎,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處理?一個核心問題是,這種情況下能不能算工傷?從目前來講,我們應區分兩類人群來討論:第一類人是履行職責的醫護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對這類工作人員,在疫情剛開始不久,人社部就專門通過相關的文件明確,他們如果在工作過程中患新冠肺炎的話,應當是認定為工傷。
  • 貴州勞動工傷好的律師事務所
    貴州勞動工傷好的律師事務所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仲裁委員會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處理,但因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第十六條 仲裁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或其授權的辦事機構負責人決定。仲裁委員會主任擔任案件仲裁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決定。  第十七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度勞動、工傷類獲獎案例名單(29個)
    為確保評審水平和質量,我院組織30餘位資深法官和法學教授組成10個專家評審工作組,實行一稿三評、獨立評審、同行評審,對各單位推薦符合評審條件的2627篇參評案例進行了認真評審。專門組織召開終評會議,對獲獎案例從裁判結果和法律適用正確、案例典型性和指導性、裁判要旨和案例註解撰寫等方面再次進行集體審議。
  • 勞務派遣用工與勞動合同用工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一聽「勞務派遣」這四個字,心裡就只打顫:上班不應該籤訂勞動合同嗎?莫不是什麼騙局?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不論是勞務派遣用工還是勞動合同用工,都是合法的用工形式,只是二者的地位不同。勞動合同用工是企業的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用工形式,企業用工的主流形式仍然是勞動合同用工。
  • 網際網路闢謠平臺|關於工傷的六個「易錯題」,你能答對幾個?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3日訊 上下班路上受傷算工傷嗎?工傷傷情穩定後,就可以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嗎?工傷期間只能領最低工資嗎?真相究竟如何?對此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諮詢人社部相關司局回應網民關切,澄清謬誤,解讀真相。
  • 享受了工傷保險待遇,還可以找侵權人再要一遍嗎?
    事發後,單位正常為其申報工傷,已享受到了工傷保險待遇。但當事人認為導致他受傷的原因是總承包商未能履行施工現場的安全保障義務,他希望再向總承包商主張侵權賠償責任。本案中總承包商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尚不好下定論,但是員工因第三人侵權導致工傷,能否獲得雙重賠付呢?
  • 新解讀:帶薪年休假的三個基本問題
    帶薪年休假中未休年休假的報酬是否屬於工資,其工資的計算基準,以及支持時效,在實務中往往產生較大的分歧,本文將就此三個問題,一一進行分析梳理。01一、未休年休假的報酬是否屬於工資?未休年休假工資中有一倍是正常的工資收入,屬於工資報酬;而另200%則屬於年休假工資報酬,是因用人單位未安排年休假而應當承擔的一種法定責任,具有一種懲罰性賠償性質,不屬於工資報酬。02二、未休年休假的工資如何計算?
  • 社保有門檻、工傷無保障、勞動關係難認定,靈活就業三大痛點怎麼破
    記者調研發現,這些梗阻也存在於部分靈活就業群體中,繳納社保存在戶籍門檻、工傷保險缺乏政策支撐、勞動關係難認定,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三大痛點。陝西商洛市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的網絡主播李萌在直播介紹自家養的蘆花雞(7月20日攝) 劉瀟攝/本刊城市白領兼職外賣騎手山東財經大學「95後」畢業生孫思辰,最近成為了一名網絡主播。
  • 企業如何管理靈活用工下的自由職業者?
    近幾年,我們發現「靈活用工」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使用「靈活用工」來解決人力資源相關問題。靈活用工是將傳統的僱傭模式「企業+員工」轉為新型僱傭模式「平臺+個人」,將企業內部工作轉化為外部任務,通過平臺實現任務和自由職業者的精準匹配,改變以往增加工作、提升規模必須靠招聘人員的傳統方法,能決定企業用工風險問題和對公打款,取得發票,勞務用工成本更可以節省30%以上。
  • ——網際網路平臺用工引發的法律「冷思考」
    這些都成為了在裁判網際網路平臺用工案件之餘不得不沉心思考的真問題!「子彈初現」—首例網際網路用工爭議早在2013年,我國第一起網絡預約平臺與其下屬的駕駛員之間的勞動關係確認案件就走進了公眾視野。孫某,入職北京億心宜行汽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並籤訂了《勞動合同書》,崗位為代駕司機,之後,汽車公司與孫某解除協議,雙方就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產生爭議。
  • 上海律協發布:疫情防控期間勞動與社會保障律師實務(2020)
    2.關於疫情期間特別規定,除本律師實務中明確引用內容外,將其統一整理目錄作為本律師實務的附件,供律師在辦理業務時參考。相關規定全文詳細內容,律師可以在頒發部門的政府網站上查閱。3. 適用範圍1.律師在疫情防控期間受用人單位、勞動者等主體的委託,從事與疫情相關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業務時,可以參考適用本律師實務。
  • 權威部門解答工傷疑問 上下班途中滑倒摔傷不算工傷
    上下班路上,滑倒摔傷算不算工傷呢?小時工是不是就沒有工傷保險了?工傷後是不是只能拿最低工資?6月14日,省人力資源市場就經常遇到的工傷誤區給出明確答案。有不少人認為,上下班路上自己摔了一跤就是工傷了,其實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 如果發生了糾紛,勞動關係與勞務關係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何不同?
    但是一旦發生了用工中的法律糾紛,與勞動關係相比,非勞動關係會因為主體資格不同、主體性質及其關係不同、主體的待遇不同、報酬的性質不同、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同、適用的法律不同、受國家幹預程度不同、違反合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不同、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力的支配權不同,從而也會增加案件的複雜程度,相應的權責歸屬也有很大不同。
  • 疫情防控期,中毅諮詢在線傳授企業勞動用工"風控指南
    2月11日,呼和浩特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邀請內蒙古中毅法律諮詢公司的專家團隊成功開展了首個「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期間法律風險防範網絡直播大講堂」,500多家企業近3000名企業代表在線觀看了網絡直播並熱烈互動,為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有效解決相關法律風險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 內傷認定工傷,何時不再是難題
    工人和用工單位一定要籤訂協議,一旦有危險發生,應及時保留證據。而相關部門也應當逐漸建立起更完備的體系,更細化的流程,給傷者家屬提供更多的幫助。信報近日報導的《內傷,算不算工傷?》有了新進展。工人許建設所在的工廠一個車間起火,他在參與救火過程中暈倒,8月1日,記者跟隨許的家屬去城陽區行政服務中心向社保部門遞交了工傷申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