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錟坡
近來閒看2015年很火的電視劇《孝莊秘史》。起初以為是戲說之言,細看之下才覺得編劇水平很好,很多演繹出來的故事情節是有歷史合理性的。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之間的感情戲被處理得盪氣迴腸,這當然不是實有其事。
歷史上的孝莊皇后與多爾袞,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有關多爾袞和孝莊皇后之間的香豔故事,遍查史料,都是沒有。可是後世認為他們有故事的,卻不絕如縷。因為史料無記載,孝莊與多爾袞的故事便僅止於傳說。然而在我看來,他們的故事確有其事。史料雖然沒有寫,卻已是寫了。
先看看孝莊皇后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的本名叫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博爾濟吉特這個蒙古科爾沁部落位於現在的內蒙古通遼一帶,地處內蒙古與東北吉林的交界地帶。離滿洲發源地長白山非常近。這個部落與滿洲聯姻的非常多,彼此互為犄角。所以在康熙皇帝之前,滿清帝王的後宮幾乎都是博爾濟吉特所把持。
孝莊皇后出身在這樣的政治世家,對於宮廷裡的那一套權力爭奪從小不免耳濡目染,較之常人,有更多的先發優勢。後宮裡,一個女人要謀求進步,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讓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孝莊的野心和欲望從順治皇帝福臨出生時就顯露出來了,只是她做得很巧妙,常人不易察覺罷了。
在順治出生前不久,孝莊對皇太極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人把小孩塞進自己的懷抱,說這是統一天下之主。皇太極聽後十分高興,因為這個夢十分貼合他入主中原的政治志向。清史稿中還記載,順治皇帝出生時,紅光滿天,香氣經久不絕。
也許讀者會認為,皇帝出生後有異象的描述不絕於史書,並不足為怪。可清史稿中皇帝出生明確描述異象的卻只有順治。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乾隆這些能力遠遠高於順治的皇帝,本紀中均沒有異象描述。
史學家寫史料不會自己瞎編,總會有某種依據。順治出生的異象描述最早的來源只能是生母孝莊皇后,哪怕起初僅僅是口頭傳說。孝莊從順治出生時就營造這種特殊的氛圍,和她本人的政治想法是有直接關聯的。從她之後的表現看,她有這種想法毫不出奇,因為她的政治能力不遜色於任何帝王。
有這種政治想法的孝莊在皇太極駕崩後,就不可能不和多爾袞發生聯繫,因為多爾袞是大清國後皇太極時期最有實權的政治人物。在皇太極駕崩後的第五天,滿清帝國召開了一次貴族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最高領導人。
當時高層有兩種推舉方案,一種是從皇太極的兒子中推舉產生一位,另一種就是從皇太極的兄弟中間產生一位。明確支持第一種方案是以索尼為代表的大臣派,支持第二種方案的是以多鐸為代表的親貴派。
而最為弔詭的是,在親貴大臣裡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兩位重量級人物,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和睿親王多爾袞均持兩可的態度。清史稿中記載,多爾袞猶豫不能決。實錄則記載,多鐸等人私下裡已經到了跪求多爾袞即位的程度。
多爾袞猶豫不肯即位的記載傳達兩則信息,一,他自己當皇帝肯定也是心目中的備選項之一;二他內心中還有另一種方案可供選擇,而這種方案與他自己當皇帝竟然擁有同等的份量。
清史的記載很有意思,會議最後的結果是大家決定擁立莊妃的兒子福臨。雖然這個決定是集體決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擁立福臨沒有多爾袞的堅決支持,是不可能通過的。
那麼,這就間接告訴了讀者,當初多爾袞「猶豫」的另一個備選項就是擁立福臨。多爾袞為什麼會有這個備選項?是自己當皇帝有阻力嗎?
當初滿清並沒有嚴格的即位制度,一定要父死子繼,也可以兄終弟及。多爾袞是名正言順的候選人之一,而且在大會上,代善也並不反對多爾袞即位,多鐸一派更是力挺。擔任會場警戒的軍隊是正黃、鑲黃兩旗,鑲黃旗正是多爾袞所控制的嫡系部隊。
天使、地利、人和,多爾袞稱帝也許會有輿論阻力,但絕不會有形成政治阻力。他為什麼放棄稱帝?是因為順治天生英明,有帝王氣象,就像乾隆皇帝自小被康熙所青睞,以致成為傳位其父雍正的砝碼嗎?從順治之後的作為看,其帝王資質十分平庸,且和多爾袞關係一直不好。這說明至少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手腕遠不夠成熟,也不存在自小與多爾袞有特殊關係的可能。
再有便是,順治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其母莊妃既不是中宮正位,也不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妃子(皇太極最寵的是她的姐姐海蘭珠),既非長子,又非嫡出,多爾袞要擁立順治,甚至比自己稱帝,阻力更大。要衝破重重妨礙,擁立一個僅只有6歲的小孩,其唯一的可能性只有這個小孩背後的女人:布木布泰。
在擁立順治之後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多爾袞率軍入關,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了北京、大同等地區,並且在順治還在瀋陽時,就已經擬定了國號、首都以及稅收、財政、軍事等諸多軍政大事。其政治實力有增無減,權傾天下。
順治即位後,推選的攝政王有兩位,一位是多爾袞,一位是鄭親王吉爾哈朗。吉爾哈朗非常明確地發話:以後所有文牘要先請示睿親王,很快擺正位置,從而確立多爾袞乾綱獨斷的地位。兩人的封號中,多爾袞是叔父攝政王,吉爾哈朗是輔政叔王。
吉爾哈朗的號前後不變,多爾袞的封號卻經過了多次變化。先是給叔父攝政王加了一個皇字,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擁立大臣的說法是,加一個皇字,更顯與人不同,能夠突出多爾袞雖然比皇帝低一格,卻又與其他任何親貴大臣不同的獨尊地位。同樣的配套措施還包括,多爾袞見皇帝不用行跪拜,使用的車馬之禮也遠比其他皇族要高貴的多。
到此一步,位極人臣的多爾袞除非自行稱帝,其地位、權力都已到達頂峰,無可復加。但其尊號卻出現了另一場風波。他要求尊號為「皇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變「皇父攝政王」,並不會給權力添加更多含金量,卻會平添許多口舌。可以肯定的是,順治皇帝對這個稱號心內持反對態度。「妄稱皇父攝政王」成為多爾袞死後的主要罪狀之一。
多爾袞為何如此在乎虛名?從皇叔父到皇父,其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和孝莊的叔嫂關係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夫妻關係。有此虛名,民間遂有傳說。野史記載多不可信,在眾多野史中史學界公認較有參考價值的《清稗類鈔》中明確有皇太后下嫁攝政王的記載。
只是類鈔中不明確是哪一位皇太后下載攝政王。順治時期,大清有兩位皇太后,一位是皇太極的中宮皇后,也就是孝莊皇后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另一位就是順治的生母孝莊。想知道是哪一位皇太后並不複雜。孝端文皇后去世於順治六年,當時已51歲。多爾袞當時只有36歲,不可能讓命在頃刻的孝端下嫁。這裡的太后唯一的可能便是與他同齡的布木布泰。
《清稗類鈔》中傳說寫得有鼻子有眼,甚至連皇帝詔書都有。但這種事終究沒有對外公布,其中內情,已不可考。順治入關稱帝後,他和多爾袞的關係始終是不冷不熱,時有矛盾。例如多爾袞生病期間,就因為順治不上門探望而十分生氣。
而在順治六年以後,多爾袞的諸多行為十分反常。他先是率兵出徵大同和蒙古,順治十八年期間,清政府始終未能完全平定中國,各地都在打仗。作為垂拱而治的攝政王,不可能去親自領導一場局部戰役。他的出走一方面是與順治皇帝的關係惡化有關,而最令他糾結和擔憂的當然不是未成年的順治,而是順治背後的女人,與順治關係惡化,無疑就是與布木布泰交惡。
在局部戰役結束以後,多爾袞又做了幾件讓外人十分不解的事,一是娶侄子豪格的妻子,這種在後世看來的亂倫程度比他娶孝莊還要大,二是他抽調了九省人口稅共200多萬兩白銀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興建一座新的城池供自己避暑。200多萬兩白銀在清初是一筆極大的數字,相當於國家一年的鹽稅收入。
在執政初期,多爾袞一再強調要不擾民,要安民,儘量少折騰。而不過數年之後,就如此大興土木,其目的一方面是顯示自身無爭權之意,為自己的下一步隱退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有做給某人看的心理,這裡的某人當然不僅僅是順治。
基建項目還沒有大規模啟動時,多爾袞就已經抱病。而他又竟以抱病之身組織大規模狩獵,最終客死在會獵場。這種孩子式的賭氣行為,毫無疑問與他和順治的緊張關係有直接聯繫,但他不可能針對一個10歲的小孩賭氣,其賭氣對象依然只能是布木布泰。
孝莊皇后去世於康熙二十六年。她的臨終遺言更加令人震驚,去世前她要求不回葬瀋陽,而是在北京孝陵附近安葬。她提出的理由是「心戀汝父子」。努爾哈赤在吉林長白山當古惑仔小混混的時候,後金尚沒有明確的墓葬制度,努爾哈赤的老婆去世,也不過是找座大山下葬。但在皇太極天聰年間,後金就逐步確立了陵寢制度,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昭陵、福陵等陵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葬在關外。
孝陵是清政府入關後興建的,也並沒有在其中預留孝莊皇后的位置。這樣一來,康熙不得不興建一座暫安奉殿來接納祖母,直到雍正時期,清政府又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昭西陵。昭西陵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這個地方看作是昭陵的一部分。這樣,從名字上看,孝莊皇后和皇太極雖然在地理上相隔千裡,但仍然在同一個陵墓系統。
皇家陵墓制度非常嚴格,不是你想說埋哪裡就埋哪裡。明朝嘉靖皇帝為了讓老爸是老爸,和大臣爭了10多年,演變成巨大的政治風波。作為老練的政治家,孝莊皇后想安葬在北京附近,而非瀋陽,應該是早就有的想法,不可能是去世前的心血來潮。既然如此,她為什麼不早早的下令興建陵墓,以致康熙手足無措,要弄一個暫安奉殿?
理由很簡單,孝莊如此精明,當然知道,一旦提出下葬北京,勢必引起巨大的猜疑,索性臨終前提出,以康熙對她的感情,這個要求自然不可能被否決,而人已故去,免卻世人口舌。這種死也不肯跟老公葬在一起的做法,「心戀汝父子」自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只怕戀的也還有另一個人。
孝莊與多爾袞有私人感情,也是政治同盟,情與權日益交融,已難分哪些是情,哪些是利。史達林去世後,毛澤東曾寫一篇紀念文章,題目叫《偉大的友誼》。我看二人,孝莊想起多爾袞,想必也會有「偉大的愛情」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