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於江湖
台州日報記者解文雅
「一從溫臺包貢後,羅浮洞庭俱避席。」南宋台州知府曾宏父此詩,道盡黃巖蜜橘昔日榮光。
蜜橘,在黃巖具有特殊地位。橘,因城而興;城,因橘而名。兩千多年來,當地百姓守護著這片物產豐饒的天賜之地,培育出皮薄肉嫩、汁多味甜的黃巖蜜橘,不負橘鄉盛名。
四月,正是橘花盛開的季節。在黃巖澄江街道鳳洋村,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尋香而去,只見成片鬱鬱蔥蔥的橘林,枝上開滿細小潔白的花朵。
這裡是黃巖蜜橘的發源地和主產地之一,承擔著「種植核心區」的重擔——500畝的省柑橘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中國柑橘博覽園都在這裡。
村黨支部書記彭華明正在中國柑橘博覽園,「橘花都開了,照例今年收成不錯。」只需看這滿園橘花的架勢,彭華明大致能推測出秋天的收成景象。
若將時間往前推移,在看天吃飯的年代,世代種橘的黃巖人可沒有這般底氣。他們保持著敬畏之心,舉行約定俗成的活動與儀式,以寄託對生產生活的美好願望,由此派生出供橘福、放橘燈、打生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形成了橘鄉獨特的傳統和風情。
元宵節,在澄江兩岸「放橘燈」,是橘農們一年期待的開始。人們把橘子的上端剝開一小部分,取出橘肉,在橘殼中倒進芯油,放上一小根油帶或燈芯草,點上火,集中放到燈船上。燈船慢慢撐到澄江中心,把橘燈放到江面上,任它們隨風漂浮,祈求蜜橘豐收。
56歲的種橘大戶彭德通是近幾年才親眼看到過這番景象的,「以前只聽長輩們說過。」相傳,宋高宗避難於台州章安,船泊金鰲山下。時值正月元宵,當時澄江上有兩艘販橘航船「直犯御舟」。高宗盡數買之,散于禁衛,然後「令食瓤取皮為碗,貯油其中,點燈隨潮放之」。從此,放橘燈習俗在黃巖流傳開直到現在。
黃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盧雲慶告訴記者,在2010年,黃巖種橘習俗已成功申報台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橘俗主要分為祈福民俗和禳災民俗,元宵放橘燈、橘林打生、做橘保安、供橘福、橘樹弔孝、以橘作吉祥物等,都為橘農祈佑橘子年年豐收、民眾祥和安康;而點間間亮、插山燈、請令旗等,則意在祛除蟲魔鬼怪。
到了四五月間,橘農們要做橘保安,擺香案供奉神位,祈求花開滿枝,不受病蟲害;待到柑橘收成後,人們還要供橘福,拿黃魚、肉、豆腐、糕等四盤頭,燒香點燭供拜田頭神官,祈求來年柑橘豐收;碰到柑橘病蟲害孳生的年頭,橘村的善男信女到開口巖天蓬元帥府請來令旗插遍橘園,以此祈求橘園可以免受蟲災之害。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有些種橘習俗不可避免地在科技洪流中為人們淡忘。在申遺工作開始之前,當地已極少開展這些活動,也只有老一輩人還記得這些民間習俗。
如橘林打生,黃巖橘區有給結果少的橘樹打生的習俗。橘農拿木棒或鋤頭等拍打樹幹,一呼一應:「生多少?」「千籮萬擔!」結果次年橘果真的增多了,其中道理等同於現在的環割技術。「而現在,我們也不用環割技術了,噴灑保果農藥的效果要好得多。」彭華明說。
在當地人看來,這些變化和黃巖蜜橘的盛衰多少有些關係。
去年,黃巖將柑橘產業振興提升到空前高度,專門成立「黃巖柑橘產業振興發展領導小組」,制定黃巖蜜橘發展鼓勵政策,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全力提振黃巖柑橘產業,把黃巖打造成柑橘產業的科技高地、文化高地、市場高地。
聰明的鳳洋村人懂得與時俱進。他們依託柑橘產業,重新挖掘橘文化,把各類古老的種橘習俗搬上節慶舞臺,這些稍帶神秘色彩的民俗表演,也點燃了遊客們一睹究竟的興趣。
自2007年以來,橘俗活動濃縮成了鳳洋村一年兩次十分隆重的橘神祭祀儀式:上半年橘花盛開時,舉辦橘花節,祈求橘神保佑花開滿枝,祈盼豐收;下半年橘子成熟時,舉辦採摘節,感謝橘神賜予的豐收。
又是一年花開時,鳳洋一片香雪海。
今年,彭華明稍有遺憾,因各種原因橘花節暫停舉辦。但鳳洋村的招牌已聲名遠播,遊客們慕名而至,僅4月18日一天,鳳洋村就接待了近2.68萬名遊客。「從來沒有一天時間來過這麼多客人。」彭華明清晰地記得,2013年,村裡接待遊客3萬人左右;到2017年,遊客達30萬人;按照同時段的人流量對比情況來看,今年很可能比去年要翻一番。
橘農們更有信心了,那些埋藏在蜜橘種植活動裡的基因,也變得更加活躍。
文化大觀丨張莉貝
投稿郵箱丨tzrbxwsd@126.com
微信小編丨陳洪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