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深讀丨教授們各顯身手深耕黃巖農村 空心村突圍記

2020-12-24 浙報融媒體

談獻和教授(右一)在黃巖田間地頭指導中草藥種植(資料圖)。拍友 任利軍 攝

台州市黃巖區長潭水庫,猶如一塊璞玉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環庫而行,迎面撞見的是一個個村莊蛻變事:今年10月底,高校教授在烏巖頭村修復、復興古村的能人帶動模式,被列入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一;首屆聯合國人居大會發布報告《淨零碳鄉村規劃指南——以中國長三角地區為例》,把沙灘村等作為分析案例;近兩年,全國各地的考察團循聲而來,學習黃巖鄉村振興的做法……

受水源保護區制約,地處長潭水庫周邊的10萬多村民發展受限,村民外流、產業凋敝,村莊一度空心化。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黃巖產學研結合推動空心村突圍,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教授深耕黃巖鄉村,致力於鄉村振興。

引進高校教授,難就難在紮根。黃巖有什麼獨特的「土壤」吸引「大咖」教授?教授的到來又令當地起了哪些「化學反應」?近日,我們和教授一起下鄉,探尋答案。

黃巖寧溪鎮烏巖頭村修復後的民居。 拍友 王敏智 攝

讓教授走進村、留得住

11月,黃巖橘子漸次熟了。剛結束一周的課程,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農業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田生科,匆匆趕往300公裡外的黃巖深山。經過3年多辛苦勞作,他在寧溪鎮嶺根村的160畝橘樹迎來豐收。

「田教授來啦,中飯去我家吃?」「我家蘿蔔青菜很新鮮,你回去時拔點!」田生科的車剛駛入嶺根村,不停地有村民和他打招呼,他搖下車窗和村民聊天。

就在兩年前,還不是這般熟絡。從高校到農村,田生科差點「水土不服」。

嶺根村群山環抱,位於黃巖寧溪鎮西南部、長潭水庫生態保護區內,大多數村民外出經商或務工,是個典型的空心村。2018年,田生科開始關注嶺根村,他想嘗試「通過智慧灌溉控制養分、溫度、溼度、光照等參數,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培育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從而在類似嶺根村這樣的生態敏感區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

田生科選擇的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產品,是「紅美人」等柑橘品種。為保障教授安心種橘,黃巖分管農業的區領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幹部,寧溪鎮黨委書記、鎮長以及村幹部第一時間建立區、鎮、村三級服務保障微信工作群。工作群24小時在線、效率很高,無論田生科遇到什麼難題、多晚發在群裡,事情都能馬上落實。

田生科很快就遇到了難關。他正平整田地準備規模種植,分不清田地四至邊界的嶺根村農民不同意,到大棚堵他、用泥巴砸他。在工作群了解情況後,第二天鎮黨委召開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會後就將「合同到期,鎮村負責恢復土地原狀」的紅頭文件掛在嶺根村辦公樓,並派遣工作組專程解決問題。

在此之前,一直在高校的田生科對基層幹部了解不多。他感嘆:「如果不是當地幹部給力,恐怕我本事再大,也沒有用武之地。」

寧溪鎮黨委書記胡鷗常說:「發展遇到問題,要多聽教授的。」「教授落地寧溪的工程或者項目,一定保障到位。」像這樣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成為黃巖幹部的共識。大家明白,空心村要突圍,不僅要讓專家走進來,更要讓他們留得住。

當地謀求發展的魄力和決心,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談獻和處也得到印證。2018年,他受黃巖邀請來考察中藥材產業,考察後第二個月,區裡便成立了中藥材產業領導小組,時任區長是組長,分管農業和衛生健康的區領導擔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並且當地還成立中藥材產業辦公室協調、推動全區中藥材產業發展。

誠意還在細節中體現——指導當地古村落修復、建設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幾乎每兩周來一次黃巖,每次都由當地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到火車站接送,並陪同在側擔任現場協調人,讓項目順利推進。

當地政府還用活美麗鄉村、招才引智等政策。黃巖烏巖頭村、半山村等6個村列入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省、市、區對每個重點村的建設資金補助至少1700萬元,為空心村的發展注入活水之源。田生科建精品柑橘基地壓力大,區政府出資建好柑橘連棟大棚,他以每年10萬元的價格租用;相關部門還協助他申報台州市「500精英計劃」,爭取最大的政策支持。

牽著村民的手一起走

當田生科在橘園忙碌時,一輛和諧號動車從上海虹橋火車站緩緩駛出。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的目的地,也是浙江黃巖。「這次兩天行程,去5個鎮(街)、6個村。」他給當地幹部發去信息。

2012年底,黃巖謀劃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致力於尋求村莊發展路徑。他們找到楊貴慶教授為鄉村把脈。「楊教授的理念不是拆舊建新、推倒重來,而是修舊如故、有機更新」,經歷觀念的碰撞、融合,高校教授的理念、思路,漸漸在當地開花結果。

楊貴慶將工作室搬入村裡現場辦公,並認真傾聽村民意見,將群眾需求、建議融入設計中。他接地氣,擅長運用「群眾語言」。一次,在修復村莊廣場時,村民認為要全部鋪上水泥,這樣高效便捷。楊貴慶從生態的角度考慮,希望用石板,他說:「雨水是『財水』,鋪了水泥路,雨水滲不下去,都流走了。」這讓村民很認同。楊貴慶的設計圖紙,也融入村民的建議。一次,在南城街道貢橘園,村民過來和他說,園內拱橋坡度太陡,電瓶車、三輪車沒辦法開,楊貴慶拿出紙筆一勾一畫,圖紙上的陡坡就舒緩了。

「鄉村規劃和修復時,多數時候要邊建設邊商量、邊調整邊完善。」楊貴慶說,經過這樣漸進式、參與式、互動式的規劃,村民們的觀念、想法也和古村落一樣日漸改變——原本村民看不上眼的老磚瓦,得到了妥善安置;大家修建房屋時不再光想著氣派、漂亮,更注重周圍環境的和諧。

這是楊貴慶更為自豪的,更能觸及根本、關乎長遠的改變。「對規劃和審美的認識,大學教授可能走到第六步,村民走在第二步,我們回過頭去牽著大家的手一起走,就可以一起走到第四步。慢慢地,村莊就發展起來了。」楊貴慶說。

在古村落煥發新生時,田生科像他的160畝柑橘一樣,在嶺根村慢慢紮根。嶺根村村民習慣這樣解讀田生科的名字——田裡生出來的科學家。因為這位科學家做起研究來專注、忘我,常常在大棚裡一蹲就是三四天。對田生科的研究,村民們挺好奇。他大棚裡部分「紅美人」掛果後,村民吳玲香特意摘了個嘗一嘗:不但賣相好,口味更佳。

隔壁村的種植戶陳華中聞訊而來:「浙大的土壤專家有技術優勢,我想跟著他嘗試土壤改良、有機肥發酵、菌肥培育等種植新技術。」如今,陳華中流轉100多畝土地,黃澄澄的柑橘已掛滿枝頭。田生科還在和當地「紅美人」種植大戶一起籌劃成立產業協會,統一打造品牌,攜手開拓市場。

「引導農民提高柑橘品質、豐富品種,我們說上千遍萬遍,不如田教授在嶺根村的一場試驗。」寧溪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周桂強感慨,在田生科的帶動下,當地種植戶的積極性提高不少。兩年來,寧溪鎮新增10多個柑橘種植基地,共計2300多畝,柑橘品種數量超過30種。

推動城鄉資源

雙向流動

筆記本上圈著重重的記號,手機裡錄了七八段談話錄音,腦子裡的想法越來越清晰……每次楊貴慶來,嶼頭鄉黨委書記陳康、鄉長陳會力總要見縫插針拉著他坐下來,刮幾場「頭腦風暴」,話題是關於下一步村莊的發展。

這些年來,沙灘村修繕老房屋,獸醫站變成遊客中心和文化禮堂,衛生站變成同濟大學美麗鄉村實踐基地,鄉公所和舊糧倉變成民宿。這種「舊瓶裝新酒」的修複方法,既保留了古建築的風貌,又貼近現代人居住習慣,受到遊客的歡迎。

鄉村有機更新後,產業振興的路徑怎麼走?沙灘老街小小的饅頭鋪或許就藏著解題鑰匙——嶼頭鄉離市區較遠,生態優勢明顯。用當地山泉水蒸出的饅頭,平均每天能賣出3000多個,走俏黃巖、椒江、路橋等地。像這樣的店不止一家,每天有七八萬個饅頭從嶼頭鄉運出。

「在過去的城鎮化過程中,資源要素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流向城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推動資源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陳康說,當地幹部越來越意識到,鄉村要吸引城市要素流入,獨特優勢和最大魅力正是其生態環境,是蒸出一屜饅頭的山水,也是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寄託鄉愁的老屋。「我們要保護並提升鄉村產品的競爭力,並以此吸引城市的人、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陳康說。

在規劃打造連接沙灘村、烏巖頭村等的「演太線金廊工程」徒步路線時,當地政府引導沿線村民樹立觀念:儘量不要大拆大建,讓鄉村保留原來的味道,為將政策宣傳到位,讓群眾理解到位,還特意放慢沿線節點工程的建設節奏。

近年來,黃巖區統籌安排,將一些優質資源直接配置給鄉村。2018年,黃巖聯合同濟大學開辦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兩個校區直接落戶在沙灘村和烏巖頭村,11名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和21名「鄉土專家」組成的教學團隊,已吸引全國31個省份,近2萬名考察、培訓學員。

驅車繼續往深山裡去,在上鄭鄉美豐村,59歲農民王天友翹首期盼著每月談獻和教授來指導的日子。空心村產業突圍的背後,同樣也有高校教授的智慧,人才、技術、政策等要素的流入,已轉化為村民口袋裡的真金白銀。

海拔600米高的美豐村擁有種植中藥材的良好氣候,但農民種植中藥材缺乏規劃,受市場波動影響大,收入不穩定。兩年前,談獻和受邀成為技術顧問,定期到黃巖技術指導。2019年,黃巖中藥材產業產值近7000萬元。今年,經過一番考量後,王天友擴大種植面積,開始種植新品種。「因為有高校教授在背後撐腰,中藥材的行當肯定越做越有奔頭。」

在寧溪鎮白晏村,集科研、教育、體驗為一體的黃巖藥用植物園已於今年國慶期間開門迎客。在談獻和教授的指導推動下,黃巖中藥材種植基地已遍布長潭水庫周邊9個鄉鎮26個村,藥材品種數量超過30;高橋街道下浦鄭村與浙江工業大學海洋學院合作,開發彩色米麵,建立「產業+旅遊」的米麵產業園、米麵文化公園等,每年吸引上萬遊客……在黃巖,產學研結合的招牌越擦越亮,空心村突圍之路越走越寬。

相關焦點

  • 黃巖人文鉤沉丨種橘習俗話變遷
    若將時間往前推移,在看天吃飯的年代,世代種橘的黃巖人可沒有這般底氣。他們保持著敬畏之心,舉行約定俗成的活動與儀式,以寄託對生產生活的美好願望,由此派生出供橘福、放橘燈、打生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形成了橘鄉獨特的傳統和風情。        元宵節,在澄江兩岸「放橘燈」,是橘農們一年期待的開始。
  • 圖文直播丨2020浙報集團舟山群島新區分社通訊報導暨共享聯盟工作...
    浙報全媒體編輯中心要聞編輯部主任錢鋒發言。他說,前年以來,浙報推行深度改版,要聞版提出「小鮮活深」,稿件要圍繞中心工作,但又不能落入工作性報導的陳舊套路;另一方面,提升黨報鮮活性,要到基層抓活魚。他也為縣級媒體推薦了幾個浙報欄目,如「融媒連連看」「之江新事」「基層亮招」等。16:55
  • 人民政協報 | 鄉村振興「河村模式」背後的法治力量
    「空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北流市新圩鎮河村位於廣西東南部,農戶1868戶,8478人,屬兩廣地區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傳統村落,房屋大多建於清末民初。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及農村公路建設,老村逐漸荒廢,一度出現100多畝的空心村。
  • 青年朋友們讀什麼書?浙報北京悅讀會探討青年閱讀需求
    12月25日,由浙報集團北京分社主辦的第29期浙報北京悅讀會以「青年閱讀觀的培育和引領」為主題,探討青少年閱讀現狀。中國青年出版總社藝術中心主任駱軍、《青年文學》雜誌主編張菁、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新閱讀編輯中心主任李凌等十數位資深出版人出席悅讀會,貢獻精彩發言。
  • 「灕江第一村」變遷記:從空心村到「桃花源」
    誰曾想,數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凋落的景象,民房破爛不堪,產業幾近空白,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高寨村位于越城嶺主峰貓兒山南麓,屬廣西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村前200米處,烏龜江和龍潭江在此匯合,成為灕江的源頭。高寨村因此被稱為「灕江源頭第一村」。2015年高寨村入選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名錄。 過去,高寨村曾是興安縣最窮的瑤寨。
  • 【鳳凰故事會第36期】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張良)
    2017年7月7日的《鳳凰故事會第36期丨宋服之冠-黃巖南宋趙伯澐墓文物解讀》,如期展開,本期主講老師--張良。▲宋服之一【人物簡介】張良:1969年12月5生,浙江省台州黃巖人。黃巖政協黨組成員,黃巖作家協會、黃巖歷史學會顧問,黃巖攝影協會、黃巖民俗攝影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組聯部副部長、博學會士。
  • 黃巖模具行業協會第六屆一次會員大會隆重召開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群,區委書記陳建勳,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秘書長秦珂,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蔡康,區政協主席柯善輝,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羅丙照,區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張建新,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童希鐸出席會議。  大會審議通過了協會《章程》、《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費收取辦法》、《第六屆一次會員大會選舉辦法》,選舉產生了第六屆理事會理事。
  • 「紅旗葡萄」突圍記
    怎麼突圍?搞了近40年葡萄栽培和銷售的紅旗鎮勝臺村經濟聯合社理事長王龍富認為,無論怎麼做,品質是關鍵。「觀念必須得轉!」王龍富說,「現在吃水果的人追求的是綠色、健康、無公害,我想引導村民不上化肥、農藥。葡萄產量肯定得往下掉,但這是出路。」他的想法得到了鎮裡的支持。
  • 我深愛黃巖的蜜桔
    還記得兩年前的秋天,隨朋友去浙江省台州市的黃巖辦事,在黃巖吃到了有生以來最好吃的桔子,黃巖蜜桔。從當地老鄉那裡了解到了真正的黃巖蜜桔,至今記憶猶新。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說說黃巖的蜜桔吧!黃巖是蜜桔的產地,有「桔鄉」之稱。在黃巖最多的果樹是桔樹,在黃巖吃的最多的水果是蜜桔,黃巖人對桔樹和桔子有特別深厚的感情,而且黃巖人以家鄉的蜜桔馳名中外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 河北張北「空心村」治理:「臉上疤」變成「錦上花」
    「臉上疤」變成「錦上花」——張北「空心村」治理探訪圖為聯村並建模式改造後的張北縣臺路溝鄉後大營灘村。通訊員王英軍攝近日,走進張北縣公會新區1單元401室席衛琴家,清新的茉莉花花香撲鼻。近前一看,席衛琴家的陽臺成了「小花園」,屋子裡生機盎然。
  • 正高職稱相當於「教授」,有一技之長且深耕,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正高級職稱是中小學的「教授」稱呼,也是中小學教育最高也是最後的一站職稱評審。無限的光榮,無比的自豪,成就了一生的教育。為什麼在農村任教的劉老師也能評上呢?劉老師是一位文藝憤青,一生耕耘,默默無聞……多年之前,劉老師就將自己的繪畫作品配上詩文,出版成書。
  • 讀人話舊|那些繽紛的時光——憶丁丁在浙裡跨學科的日子
    丁丁當然是高估了我的西學功底——於西學,我從來都未敢正面攻城拔寨,而只能敲敲邊鼓,下幾點毛毛雨,用董橋先生的話來說,只能做點兒小小旁批而已無論如何,因了這些緣分,丁丁在浙裡跨學科期間,我與他還有「三劍客」中的另外兩劍客羅衛東和葉航教授,以及本為同事的高力克和馮鋼教授時有「交往」,其實也就是參加了一些跨學科中心的活動。
  • 2分鐘讀財報|浙數文化擬分拆年輕子公司至科創板 科技含量幾成?_個...
    2分鐘讀財報|浙數文化擬分拆年輕子公司至科創板 科技含量幾成?,擬在二級控股子公司浙報融媒體科技引入戰略投資者後集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並將其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此次分拆完成後,公司的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仍將擁有對浙報融媒體科技的控制權。  分拆預案顯示,浙報融媒體科技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服務內容智能化傳播的科技創新型融媒體產業平臺。查閱浙數文化2019年年報可知,2019年11月,公司在子公司浙江烏鎮大數據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整合相關資源將其更名為浙報融媒體科技。
  • 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中國減貧故事)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中新社江西井岡山9月21日電 題: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作者 吳鵬泉  在井岡山深處「窩」了大半輩子的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如今吃上了「旅遊飯」。臨近中午,記者見到彭夏英時,她正在廚房裡忙碌著給遊客備餐。
  • 浙報集團聯手阿里UC要搞大事情!
    浙報優質主流內容將更廣、更精準觸達UC全球6億用戶,浙報採編、經營團隊也將在UC提供的數據洞察、社區運營等服務中了解用戶需求,反推內容及形式革新,實現正向循環。浙報集團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推動媒體融合,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破解問題、解決矛盾,循序漸進、系統推進,融合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了解,浙報集團最早提出「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並成功進行資本化運作,多起併購、整合動作在業內引發關注。
  • 浙江日報丨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 長興新昌三門金義新區...
    長興工作站由浙報集團湖州分社與長興傳媒集團共同運營。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在內容生產、主題策劃、運營活動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同講好長興故事。隨著共享聯盟在湖州全覆蓋,下一步,浙報集團和湖州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將在品牌打造、內容生產、平臺建設等多領域「走得上來、沉得下去」,全方位打通合作渠道,讓各自優勢資源充分融合,共同構建新時代主流輿論傳播新格局。
  • ...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貴慶:美麗鄉村的規劃需要文化定樁
    作為黃巖美麗鄉村「首席規劃師」,8年多來,楊貴慶兩周一趟往來於上海和黃巖之間,幾乎走遍了黃巖的每一個角落,風雨無阻,尋找適合黃巖的鄉村振興之路。圖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新民晚報記者李銘珅 攝(下同)關鍵詞 陪伴村裡人說起「楊教授」,都非常熟悉他工作的「三件套」:一頂草帽、一個布袋、一根竹杖,時間長了,他便成了大家口中的「布袋教授」。「楊教授的布袋就像是機器貓的口袋,藏著鄉村發展的魔法。」
  • 我和我的村莊丨有志回鄉記
    △微視頻:我和我的村莊丨有志回鄉記  「在我們貧困山區,父母都希望孩子走得越遠越好,回來就等於貧困。我在外地打工創業整整二十年,開的公司一年產值有三千萬。最終,我還是選擇回來了。當時做決定的時候,很痛苦。」42歲的姚有志,說起6年前選擇的「痛苦」時,臉上閃過一絲笑意。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浙報點讚龍遊未來社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浙報點讚龍遊未來社區
  • 浙數文化擬分拆浙報融媒體科技在科創板上市
    浙數文化擬分拆浙報融媒體科技在科創板上市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