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灕江第一村」高寨村,人字形道路平整寬闊,依山傍水鱗次櫛比的瑤家民居點綴綠水青山間,宛若「隱世桃花源」。誰曾想,數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凋落的景象,民房破爛不堪,產業幾近空白,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高寨村位于越城嶺主峰貓兒山南麓,屬廣西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村前200米處,烏龜江和龍潭江在此匯合,成為灕江的源頭。高寨村因此被稱為「灕江源頭第一村」。2015年高寨村入選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名錄。
過去,高寨村曾是興安縣最窮的瑤寨。「生產資源少,特別是田地少,又搞大鍋飯,絕大多數人生活在溫飽線下,好多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村子。」50多歲的村民潘奇權介紹。
1982年,改革的春風吹進高寨村,村裡開始分田分山。有了土地解決了溫飽,以竹木為原料的生意隨之多樣化起來:有人將木頭運到上海等地售賣,有人在村裡辦起木材加工廠,也有人乾脆在山裡建起了燒炭的土窯……
村民們靠對山林近乎掠奪式的索取,很快讓高寨村陷入了「林衰山敗水漸枯」的發展困境,部分村民也因此重新返貧。與此同時,植被的透支利用,也直接導致桂林灕江源頭水量的日漸減少。
2012年,廣西出臺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豎起保護灕江生態的利劍,桂林市編制實施《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興安縣擔起保護灕江生態排頭兵的重擔,相繼出臺實施與保護生態相關的地方性政策。
自2012年起,高寨村的民眾把保護植被,重塑青山綠水當作第一要事。村裡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制定了保護植被的具體內容。幾年下來,成效顯著,植被逐漸恢復的同時,也引來了外地的觀光客。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山山水水,改變發展方式,要不只有死路一條。」在轉型的道路上,潘奇權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在村裡開辦了第一家農家樂。
村民們依託自家房屋小院開辦的農家樂和民宿因此興起。很快,高寨村通過盤活農村舊房、閒置瑤寨木屋等房產,培育發展民宿旅遊新業態,成功搞活「三線」資產,形成產業鏈,實現了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高寨村共有旅遊公司2家,農家樂43家,農業觀光園2個,此外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娃娃魚養殖培育點,蕨類、菌類、筍類時蔬基地,全村145名貧困人口通過參與開辦農家樂、土地入股、銷售旅遊商品、種植生態農產品等方式實現脫貧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人民幣。今年1月至9月,高寨村接待外界遊客40萬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