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 「哲人王」還是太平有成之主?

2020-12-24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根據以下文獻資料,你能想像到這些肖像描寫是聯繫到一個人的身上嗎?

「天表奇偉,神採煥發,雙瞳日懸,隆準嶽立,耳大聲洪,徇奇天縱。稍長,舉止端肅,志量恢宏,語出至誠,切中事理。」(《清聖祖實錄》)

「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姿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中國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藹,動作溫柔,一切容態舉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李明《中國近世報導》)

「年約五十歲,中等身材,儀表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對黑色大眼睛,鼻子隆起,略歪,垂著黑色髭鬚,幾乎沒有鬍子,臉上有麻點。」(伊茲勃蘭特《俄國使團使華筆記》)

「身長不過中人,兩眼浮胞,深睛細小無彩,顴骨微露,頰瘠頤尖……性躁急,多暴怒。」(閔鼎重《老峰燕行日記》)

「向西盤膝而坐,廣額,顧稍殺,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

是的,它們是不同時期、不同國籍背景的文士對康熙皇帝外貌形象的描繪。出自《清聖祖實錄》的說法自然是溢美之詞,那麼來自於法國、荷蘭和朝鮮的傳教士、使臣們,何以在不用考慮康熙皇帝感受的前提下,得出如此相去甚遠的形象描述呢?統御大清王朝長達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在外國人的眼中又有著怎樣的形象?

康熙帝畫像

傳教士筆下的「哲人王」

依據白新良先生的研討收拾,康熙年間西方來華傳教士不下三百餘人,他們在華期間與國內多有信件往來,僅《耶穌會士我國書簡集》中便收錄了發自我國的信件152封,從前來華的傳教士們在回國後也宣布過一些回憶錄和介紹我國的文字,如《我國近事》、《韃靼紀行》、《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我國近事報導》、《張誠日記》、《徐日升日記》等等。其間,對康熙皇帝的點評最為直接的是白晉的《康熙皇帝》,1697年,他在獻給法王路易十四的這本冊子中這樣寫道:

「他天資極高,思想靈敏,博聞強識,明察秋毫。他具有經得起紛繁複雜的事故考驗的堅強意志,並具有擬定、指揮、完結雄偉規劃的傑出才幹。他的嗜好和喜好均高雅不俗,與他的帝王身份非常相稱。他為人公平,主持正義,倡導德行,愛民如子,具有遵守真理的可貴質量以及抑制情慾的驚人自制力。諸如此類的尊貴質量,在他身上舉不勝舉。更讓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個日理萬機的君王,竟能對科學的學習如此勤勉,對藝術的喜好如此醉心。」

1689年,閔明我在對法國漢學家萊布尼茨介紹康熙皇帝時說:「(他)對常識的渴求簡直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能了解歐幾裡得幾何學、三角學核算,並且可以用數字來表達地理現象。」曾依據法國人迪奧尼斯的人體解剖學為藍本翻譯出《欽定格體全錄》的巴多明,對康熙皇帝的科學精力更是倍加稱譽,說他「酷愛科學,巴望取得外國的常識……在許多世紀中才幹見到一個的那樣特殊人物之一,他對自己的常識面不加任何約束,亞洲一切君主中從未有任何人像他這樣酷愛科學和藝術。」

滿文本《欽定格體全錄》書影,它整合了當時最先進的西醫人體解剖學著作。

「貪財好貨」的昏君,還是太平有成之主?

與西方世界向康熙皇帝毫不保留地表達敬意不同,在家門口的朝鮮士人階級眼中,清朝的皇帝們始終都是一副刻薄、暴戾的「妖魔」形象。比如開篇引用的朝鮮使臣閔鼎重在康熙八年(1669)對康熙皇帝外貌的描述,活生生將十五歲的少年皇帝形容成了一個尖嘴猴腮、喜怒無常的小老頭。康熙三十四年(1695)冬至副使李弘迪對康熙的印象是:「皇帝荒淫遊畋,不親政事。用事之臣,又皆貪虐,賄賂公行。」康熙五十一年(1711)謝恩使樸弼成、閔鎮遠等對朝鮮國王述職時則表示:「彼皇貪財好貨,拜官皆以賂得,商賈之潤屋者,輒授職級。民不聊生,怨聲載路。往來館中者,無不斥言如是矣。」

誠然,這些來自他者的批判未必不是康熙時代的另一種寫真,可為了維繫思維定式中的形象而進行的過度扭曲,往往會讓親歷者茫然無措。康熙五十二年(1712),朝鮮文人金昌業隨出使燕京的兄長金昌集來到北京,在他的《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留下了許多自己對傳統觀念的質疑與反思。比如,他認為皇帝重視木蘭秋獮等活動並非是出於休閒娛樂的目的,而是「入中國70年,居處飲食漸奢侈,失其本色,以故使之朝夕往來以習其驅馳,不設其所居以警其安逸,其意可謂深遠。」面對朝鮮國內盛傳的「舊聞皇帝於暢春園作離宮十五處,貯以北京及十四省美女,宮室制度及衣服飲食器皿皆從其地風俗,而皇帝沉湎其中」的說法,親眼得見暢春園的金昌業更是大呼上當:「暢春園南北二百餘步,東西百餘步,豈容置十五處離宮乎?」在「制度樸野,無異村莊」的暢春園外,這個深諳儒學的外鄉人感嘆道:「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那麼,暢春園到底是不是真如金昌業所言「制度樸野」呢?經常出入暢春園的白晉在這處皇帝「很喜愛的園囿」時說:「裡面除了他命人開鑿的兩個大水池和幾條河道外,再也沒有什麼使人感到與一個既富有又強盛的君主所應有的豪華氣派相對稱的東西了。那裡的一切確實非常潔淨。它的建築,它的庭院,它的布置,比起巴黎郊區一些王侯爵爺的別墅來,要遜色得多。」曾於康熙五十二年參加康熙皇帝六旬萬壽慶典的揚州鹽商程庭對暢春園的印象則是:「垣高不及丈,苑內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事藻繪雕工也。」

由此可見,金氏所言尚屬可信。

評價何以天壤之別?

那麼,同樣是站在他者的視角上,東西方的觀察者們為何會產生這樣懸殊的評價呢?

首先是受所處環境「社會集體想像」的主觀因素影響。「社會集體想像」是來自於比較文學領域的概念,也可以稱之為「套話」。套話是比較文學形象學中描述異國異族形象的一個術語,姜智芹教授在《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一文中指出,關於異族的套話「是整個社會想像力參與創造的結晶。」並且「它一旦形成就會融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本族人對異國異族的看法。」西方傳教士和朝鮮使臣對康熙評價的基礎,恰恰是本民族對清代統治階級的既有「套話」。

大概自13世紀起,隨著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的流行,以及曾經到過東方的傳教士帶回的有關中國皇帝「仁慈、公正、勤勉、富有智慧與德行」等正面評價,西方世界對中國和它的統治者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套話,它不但為西方人勾畫了一副美麗神奇、充斥著金銀財寶的中國圖景,而且激發了人們對以儒家思想指導下的「開明的君主政體」,以及政府「用知識、用愛而不是用暴力來治理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嚮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西方文化抱有極大興趣的康熙皇帝,很快成為17世紀西方世界最完美的「哲人王」。

與西方傳教士對康熙皇帝帶有文本式的歌頌不同,以藩屬身份受制於中原政權的朝鮮,始終懷揣著對大明王朝的無限眷戀和對儒家文化的堅守,同時又夾雜著對皇太極時代清帝國兩次入侵的民族仇恨。因此,其士人階級形成的對滿洲族群的套話自然是一種以「小中華」自居、鄙夷滿人為「夷狄」的形象印記,並藉此習慣性地將清代統治者的形象妖魔化。

其次,出於宗藩次序和對未知範疇的好奇,康熙皇帝對朝鮮青鳥使和西方傳教士給予的對待存在距離。作為藩屬國朝貢而來的青鳥使,全部禮儀標準必定遭到相關準則的束縛,在朝廷的角度,屬臣終究是屬臣。而傳教士們則不同,他們儘管也在任欽天監或宮廷任職,活潑於交際、藝術甚至醫藥範疇,但同時也是文明的傳播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充當著皇帝師長或醫師的人物,因而,他們得到的是君臣體系之外的「家人待遇」。

再次,是對康熙皇帝所寄予的期許不同。關於朝鮮君臣而言,他們深信「胡無百年之運」,又只能寄希望於執政者糊塗導致我國的內爭,因而得到的客觀實踐只要在契合套話顏色的前提下才幹夠為朝鮮君臣所接受。而關於傳教士們而言,「傳播福音、推動科學、擴展本國影響」才是他們遠渡重洋的動因,相應地,他們需要對康熙皇帝甚至歐洲的統治者們採取投合的態度,以交換最大的實踐利益。

至於康熙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自己從前有過這樣的點評:「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想來應是實話。

相關焦點

  • 哲人王與太陽王——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的相互想像
    從康熙自身來說,他在長達六十年的統治期間,持久而深入地學習研讀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同時鑽研西方科學知識與文化,將其應用到統治與行政的各項實踐中,從而開創了清代最為繁榮昌盛的「康乾盛世」。 美好的社會和良善的政治永遠是人類社會嚮往的理想之境。
  • 康熙,東方人眼中「貪財好色」,西方人視為「哲人王」,為何這麼大差距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是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而且此年號是中國歷史使用最長的年號,共61年。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有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和九子奪嫡等。
  • 哲人不王
    社會分工,讀書人替人讀書,或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職分而已;宰豬屠狗亦有秘辛,若論治術,自有羊倌。哲人不王文/陳嘉映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 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
    我認為,對於敬業的劊子手,提倡出門時戴個墨鏡是恰當的,但這已是題外之語。想像幾個劊子手在—起互相打量,雖然是很有趣的圖景,但不大可能發生,因為謝天謝地,幹這行的人絕不會有這麼多。我想用劊子手比喻喜歡、並且想當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歡而且反對哲人王的人。這個例子雖然有點不合適,但我也想不到更好的例子。另外,我是寫小說的,我的風格是黑色幽默,所以我不覺得舉這個例子很不恰當。
  • 清初三祖一宗,康熙獲聖祖廟號,究竟是守成還是開拓?
    比如文宗則偏向皇帝文弱無能,武宗則偏向皇帝誇志多窮。下圖是唐朝神龍之後的廟號。廟號是有講究的,除了特殊時期祖泛濫,廟號還是比較正規,甚至可以說很準確的概括帝王的功過。清初,則是個特例,四位皇帝出現三祖一宗,清(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有開創之功,為太祖,這個不為過。皇太極把清朝由邊陲政權擴大為得到部分蒙古部族承認的博格達汗,為清軍入關奠基,太宗稱號也配得上。
  • 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
    所以李旦和李隆基這對父子的關係很微妙,本身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很微妙,皇帝的天下還是太子政變打下來送給他的,李旦的處境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成了處處聽兒子的太上皇,那麼就會變得像李淵那樣晚景悽涼,要麼還不如不做這個皇位,但是既然當了這個皇帝就要對立過大功的兒子有牽制和約束力,這個力量從哪裡來,只能從太平公主那裡來。
  • 十三阿哥胤祥是康熙皇帝的傳位人嗎?
    還是較為對四阿哥胤禛較為不利。 因為八阿哥胤禩早在進宮見父親康熙皇帝之前,就交待手下讓豐臺大營的統領成運輝隨時待命,隨後八阿哥胤禩就進宮了,八阿哥胤禩和其他阿哥進宮之後,在康熙皇帝所在的宮殿外,等了一會,因為此時的康熙皇帝在裡面跟四阿哥胤禛談話
  • 清朝運氣最好的四位皇帝,順治上榜,第二位堪稱運氣王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女真族建立的大清王朝在皇帝的繼承方面不搞嫡長子繼承制,而是保留有濃厚的氏族民族色彩,每一位皇子都是有機會的,所以帝王的爭奪相當激烈。清朝一共經歷267年,有12為帝王,其中有四位運氣最好,有一位可以說是撿來的,還有一位則是千古少有的運氣王!第四位、撿來寶座——順治帝。皇太極死後,按照滿洲的習俗,新皇帝的人選要看實力,而不是所謂的血緣關係。
  • 綠茶之太平猴魁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天寶年間,太平縣就有茶葉生產的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南通志有太平縣產松蘿茶記載;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有「太平龍門山產翠雲茶,香味清芬」的記載(翠雲茶演變為後來的尖茶,清朝後期又在尖茶基礎上創製魁尖);太平猴魁茶真正的創製是190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為何到死也沒有放出十三阿哥胤祥的真正原因
    康熙皇帝的十三阿哥胤祥不是政治家,但是康熙皇帝說過十三阿哥胤祥很講孝義,不落井下石,能在關鍵時刻講兄弟情誼,即使是朕有那麼一天,
  • 康熙皇帝一廢太子胤礽和二廢胤礽有什麼不同點?
    但是康熙皇帝雖然對胤礽有所不滿,但是他還是把責任推到胤礽身邊的人身上,處理了太子身邊的人。幼弟病重,一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皇帝帶領眾皇子巡視塞外,其中就有皇太子胤礽。走到永安拜昂阿這個地方之時,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康熙皇帝非常著急。但此時的胤礽依然我行我素,全然沒有把幼弟的病情放在心上,康熙皇帝看到此景大怒。
  • 康熙皇帝果真英俊帥氣嗎?還是看看外國使臣怎麼說的吧
    但是,這個故事給筆者的深刻印象卻是專制制度下,一國之君的形貌在畫師的筆下可能會揚長避短似的誇張和走樣,也就是所謂的失真。因為喜歡康熙皇帝,筆者除了對他智除權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抵禦沙俄的豐功偉績讚嘆不已外,對這位大名鼎鼎的帝王的形貌也忍不住要探究一番。
  • 康熙猝死之謎,兩位證人證明康熙是非正常死亡
    當時清朝已經有了立國的基礎,清朝皇帝入關後,順治皇帝是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現在看來,在順治皇帝身上,還有很多不解之謎,他的死更是一個謎。關於順治皇帝的死,史書上只記載了一句話,歷史上無論哪個皇帝,死的記載都不會那麼罕見。其中,除亡國皇帝外,其餘皇帝都很吃香,所以史書也會詳細記載他們的生平。然而,作為清朝第一位皇帝的順治皇帝,關於他的死,記載只有一句話。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清朝康熙皇帝總計在位61年,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歷史上,先後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驅逐沙俄、打擊西北準噶爾部等等。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到底應該先收復臺灣,還是先打擊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年輕的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呢?
  • 借「彗星入於太微」,離間皇帝、太子關係:太平公主弄巧成拙
    唐睿宗延和元年七月,《新唐書》記載「有彗星入於太微"。中國民間自古將慧星貶稱「掃帚星」、「災星」;而太微位於北鬥之南,古人視之為天子住所。「慧星入於太微」,預示著帝位將受到衝擊。太平公主行離間之計,有什麼目的呢?目的很簡單,無非「權力」二字。史書說太平公主額頭方正、面頰寬廣,多權術謀略,老媽武則天常說太平公主像她。太平公主不僅在相貌、聰慧方面像武則天,對權力的追求、渴望亦不遑多讓。只不過老媽太厲害,四個親生兒子殺了兩個,連襁褓中的女兒也下得去手。老媽在世時,太平公主很收斂,一點野心不敢表露。
  • 乾貨丨漫威十年打造的終極哲人王,怎麼就成了反派?
    不管是鋼鐵俠的方舟反應堆,還是圍繞空間寶石的第一次復聯集結,亦或是接下來的各種直接涉及或者間接涉及到無限寶石的漫威電影,其核心都是在為《復聯3》中滅霸集齊無限寶石做鋪墊,因此,過去那些超級反派也無一例外成為了滅霸的陪襯。
  • 康熙皇帝與湯若望神父
    一千多年後,康熙,這個東方大國的皇帝,衷心讚揚君士坦丁所崇敬的耶穌基督,稱之為「全能全知全美善,至公至義至仁慈」。曾經一度,將十字架帶到康熙眼前的湯若望和神父們,以及所有信仰基督的人們,熱切盼望通過康熙皇帝的皈依,中國,這個文明古國,能夠真正成為她祖先為她命名的國度:「神州」。 可惜,康熙與耶穌失之交臂,終究未能成為東方的君士坦丁大帝。
  • 崇禎皇帝之子,亡國後躲藏一生,年過七旬的他仍是康熙的心頭大患
    這個老人叫做朱慈煥,是崇禎皇帝的兒子,在九歲已經被封為永王。崇禎17年時,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禎帝自刎於煤山,留下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煥三個皇子,讓他們各自逃散。當時南京其實有著一整套的中樞班子,等待正統皇子的到來,但是三個皇子都沒有趕到,所以爆發了皇統之爭。
  • 不是開國之君的康熙,憑什麼稱「祖」,還是「聖祖」
    雍正帝即位以後,在與大臣討論康熙帝廟號之時,直接一錘定音,在太廟奉祀康熙為「聖祖」。至此,清聖祖康熙就成為了繼大清開國皇帝太祖努爾哈赤之後的第二個「祖」(準確的說皇太極才是開國皇帝,但是滿人堅持稱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
  • 康熙皇帝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開創大清盛世的聖祖康熙皇帝,被人們稱為「千古一帝」,但是他也有著難以言說的煩惱和不堪,康熙雖有雄才大略,但在立儲一事上卻是極為失敗的,正是因為他對皇儲之事的糾結,導致其兒子不和,手足相殘,晚年的康熙曾下令對幾個兒子進行圈禁。不僅於此,康熙自己也時刻感覺到威脅,他在廢除胤礽的太子位置後曾說:「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