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朋友帶著他家孩子東東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孩子邊上聊天,兩個孩子做到地上玩積木遊戲。
突然,孩子對東東說:"我們來比賽搭積木吧!"
東東興奮地回答:"好。"
於是,兩個孩子開始了搭積木比賽。
"我搭好了!"孩子還沒搭完,東東就開口宣布他的勝利。
孩子有些驚訝,我估計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經常搭積木,肯定會贏過東東的。沒想到,現在是東東贏了,所以孩子表現地有些驚訝甚至有些憤怒。
接下來的一幕嚇到了在場的所有人,孩子將手中的積木砸向東東。幸好東東下意識地躲開了,不然東東肯定會受傷的。
我連忙拉起孩子,嚴肅地質問:"你幹嘛?"
孩子沒有說話,我有些頭疼,因為孩子不是第一次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我記得上次孩子與別的孩子打籃球,結果孩子輸了,孩子竟然出手打了對手。
還有一回,孩子考差了,老師布置了家長籤名的任務。孩子並沒有將他的試卷交給我。我一問,孩子竟然說,他太生氣了,所以就把試卷給撕了。
孩子經常打人有攻擊行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格外留心。根據挫折攻擊理論,這通常是與孩子經常遭受"挫敗感"有關。
孩子的"攻擊行為"與"挫敗感"有關
挫折攻擊理論主要是由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的。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
也就是說,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主要來源於孩子的"挫敗感"。
一般來說,孩子的"挫敗感"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為
有些時候,父母不能夠理解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如果孩子滿心歡喜地向父母分享某些行為,結果卻被父母潑了一臉的冷水。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認可,當父母與孩子的觀念不符,或者父母不認同孩子的觀念時,孩子也會感覺到挫折感。
孩子得不到諒解,就會產生一定的挫折感。孩子受到的挫折感越多,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會越明顯。
2、 過分在意事情的結果
父母對孩子寄予了厚重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所以父母比
較注重一些事情的結果,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這是一種"唯結果論"的表現。比如說學習成績,一些比賽的結果。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反應而變得有些緊張,到頭來,孩子不一定只是渴望成功和榮譽,只是害怕挫折和失敗。成功會給孩子帶來自信與掌聲,失敗與挫折也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比起掌聲,"挫敗感"的意義要重大地多。有的孩子能夠在"挫敗感"中重新找回自信,獲得成長。而有些孩子卻在"挫敗感"中沉淪,失去了"站立行走"的勇氣。
"挫敗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好的影響。
攻擊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即死的本能。挫折一攻擊理論認為,攻擊行為的發生必先有挫折。
所謂"挫折"是根據某種願望進行有目的的行為時,由於內部或外部障礙,使欲求的滿足受到阻礙,這種狀態就是挫折。
研究表明,"挫敗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
1、 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心理學家多拉爾德認為,攻擊的發生強度與欲求不滿的量成正比,挫折越
大,攻擊的強度也越大。
具體說來,他認為,從經濟情況看,窮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折大。因此,窮困者的犯罪率也大;從年齡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違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體有缺陷的人、劣等種族的人等都挫折較大,所以攻擊行為也多。
孩子的挫折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的累積又會使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2、 容易產生犯罪行為
犯罪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本身的欲望,另外一個便是基於挫折引起
的犯罪,特別是性侵犯、殺人犯等重大罪責。
"挫敗感"會使孩子的情緒失控,情緒會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此時,孩子會的情感佔有,也就是說,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情緒來面對問題,而不是運用自己的理智客觀地判斷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犯罪,往往是不計後果的,因為這種犯罪本身就是沒有目的的,它就是孩子宣洩"挫敗感"的一種極端手段。
3、 心理脆弱
有的孩子受到挫折後反而增強了戰勝因難的決心;有孩子受到挫折後變得緊
張、倒退、無動於衷或陷入空想等。如果沒有周圍人的指引,那麼孩子面對"挫敗感"時就直接是前一種情況。
"挫敗感"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孩子一遭受挫折的打擊就認輸了,不懂得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的孩子是很危險的,因為在未來的道路上,孩子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三招"幫助孩子對付"挫敗感"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必定會感受到"挫敗感"。沒有人會一直贏,但是也沒有人會一直輸。關鍵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來應對孩子的"挫敗感"。
這裡有三個建議。
1、 接納孩子的"壞"
人無完人,每一個孩子身上肯定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缺點,父母不能只讓孩子擁有優點,而不允許孩子出現缺點。雖然這聽起來是一件不太困難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是見不得孩子的"壞"。
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就想著糾正,這並沒有錯。但是,父母也要適當給予孩子一些空間,允許孩子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他們知道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去辦正事。
2、 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父母看到孩子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分析一下孩子的情緒,想想
孩子最近有沒有發生過一些不好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是孩子產生"挫敗感"的源頭。
然後,父母再根據這些事情,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走出"挫敗感"。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語言溝通,父母還應該加入一些肢體語言。有時候,肢體語言比直接的語言更有效果。當父母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平復一下自身的情緒,這也相當於一種安慰。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能講大道理,大道理會讓孩子感覺到厭煩,甚至還會加重孩子的"挫敗感"。畢竟,沒有孩子是喜歡聽父母說大道理的。
3、 轉移孩子的注意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一個面對"挫敗感"的方法。如果孩子一直沉陷於
"挫敗感"中,孩子的情緒會一直保持著低落的狀態。結果,孩子越想從"挫敗感"走出來,越是有心無力。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說一些益智遊戲,像兒童積木,桌遊遊戲等等。這些遊戲不僅能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還能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出去鍛鍊做運動。孩子出出汗,可能就會忘記剛才的悶悶不樂。
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挫敗感",教給孩子一些對付"挫敗感"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