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打人有攻擊行為?挫折攻擊理論:與常受「挫敗感」有關

2021-01-07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朋友帶著他家孩子東東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孩子邊上聊天,兩個孩子做到地上玩積木遊戲。

突然,孩子對東東說:"我們來比賽搭積木吧!"

東東興奮地回答:"好。"

於是,兩個孩子開始了搭積木比賽。

"我搭好了!"孩子還沒搭完,東東就開口宣布他的勝利。

孩子有些驚訝,我估計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經常搭積木,肯定會贏過東東的。沒想到,現在是東東贏了,所以孩子表現地有些驚訝甚至有些憤怒。

接下來的一幕嚇到了在場的所有人,孩子將手中的積木砸向東東。幸好東東下意識地躲開了,不然東東肯定會受傷的。

我連忙拉起孩子,嚴肅地質問:"你幹嘛?"

孩子沒有說話,我有些頭疼,因為孩子不是第一次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我記得上次孩子與別的孩子打籃球,結果孩子輸了,孩子竟然出手打了對手。

還有一回,孩子考差了,老師布置了家長籤名的任務。孩子並沒有將他的試卷交給我。我一問,孩子竟然說,他太生氣了,所以就把試卷給撕了。

孩子經常打人有攻擊行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格外留心。根據挫折攻擊理論,這通常是與孩子經常遭受"挫敗感"有關。

孩子的"攻擊行為"與"挫敗感"有關

挫折攻擊理論主要是由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的。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

也就是說,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主要來源於孩子的"挫敗感"。

一般來說,孩子的"挫敗感"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為

有些時候,父母不能夠理解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如果孩子滿心歡喜地向父母分享某些行為,結果卻被父母潑了一臉的冷水。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認可,當父母與孩子的觀念不符,或者父母不認同孩子的觀念時,孩子也會感覺到挫折感。

孩子得不到諒解,就會產生一定的挫折感。孩子受到的挫折感越多,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會越明顯。

2、 過分在意事情的結果

父母對孩子寄予了厚重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所以父母比

較注重一些事情的結果,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這是一種"唯結果論"的表現。比如說學習成績,一些比賽的結果。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反應而變得有些緊張,到頭來,孩子不一定只是渴望成功和榮譽,只是害怕挫折和失敗。成功會給孩子帶來自信與掌聲,失敗與挫折也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比起掌聲,"挫敗感"的意義要重大地多。有的孩子能夠在"挫敗感"中重新找回自信,獲得成長。而有些孩子卻在"挫敗感"中沉淪,失去了"站立行走"的勇氣。

"挫敗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好的影響。

攻擊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即死的本能。挫折一攻擊理論認為,攻擊行為的發生必先有挫折。

所謂"挫折"是根據某種願望進行有目的的行為時,由於內部或外部障礙,使欲求的滿足受到阻礙,這種狀態就是挫折。

研究表明,"挫敗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

1、 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心理學家多拉爾德認為,攻擊的發生強度與欲求不滿的量成正比,挫折越

大,攻擊的強度也越大。

具體說來,他認為,從經濟情況看,窮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折大。因此,窮困者的犯罪率也大;從年齡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違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體有缺陷的人、劣等種族的人等都挫折較大,所以攻擊行為也多。

孩子的挫折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的累積又會使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2、 容易產生犯罪行為

犯罪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本身的欲望,另外一個便是基於挫折引起

的犯罪,特別是性侵犯、殺人犯等重大罪責。

"挫敗感"會使孩子的情緒失控,情緒會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此時,孩子會的情感佔有,也就是說,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情緒來面對問題,而不是運用自己的理智客觀地判斷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犯罪,往往是不計後果的,因為這種犯罪本身就是沒有目的的,它就是孩子宣洩"挫敗感"的一種極端手段。

3、 心理脆弱

有的孩子受到挫折後反而增強了戰勝因難的決心;有孩子受到挫折後變得緊

張、倒退、無動於衷或陷入空想等。如果沒有周圍人的指引,那麼孩子面對"挫敗感"時就直接是前一種情況。

"挫敗感"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孩子一遭受挫折的打擊就認輸了,不懂得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的孩子是很危險的,因為在未來的道路上,孩子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三招"幫助孩子對付"挫敗感"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必定會感受到"挫敗感"。沒有人會一直贏,但是也沒有人會一直輸。關鍵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來應對孩子的"挫敗感"。

這裡有三個建議。

1、 接納孩子的"壞"

人無完人,每一個孩子身上肯定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缺點,父母不能只讓孩子擁有優點,而不允許孩子出現缺點。雖然這聽起來是一件不太困難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是見不得孩子的"壞"。

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就想著糾正,這並沒有錯。但是,父母也要適當給予孩子一些空間,允許孩子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他們知道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去辦正事。

2、 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父母看到孩子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分析一下孩子的情緒,想想

孩子最近有沒有發生過一些不好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是孩子產生"挫敗感"的源頭。

然後,父母再根據這些事情,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走出"挫敗感"。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語言溝通,父母還應該加入一些肢體語言。有時候,肢體語言比直接的語言更有效果。當父母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平復一下自身的情緒,這也相當於一種安慰。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能講大道理,大道理會讓孩子感覺到厭煩,甚至還會加重孩子的"挫敗感"。畢竟,沒有孩子是喜歡聽父母說大道理的。

3、 轉移孩子的注意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一個面對"挫敗感"的方法。如果孩子一直沉陷於

"挫敗感"中,孩子的情緒會一直保持著低落的狀態。結果,孩子越想從"挫敗感"走出來,越是有心無力。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說一些益智遊戲,像兒童積木,桌遊遊戲等等。這些遊戲不僅能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還能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出去鍛鍊做運動。孩子出出汗,可能就會忘記剛才的悶悶不樂。

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挫敗感",教給孩子一些對付"挫敗感"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會有攻擊行為?因為"挫折"
    通常這個攻擊行為是會針對讓他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而且在攻擊行為出現後,衝動就會降低。但是如果挫折的來源是有權威階層,例如是父母、師長、領導等,無法或沒有能力進行直接攻擊,可能攻擊行為會被抑制下來,或是當事者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對象作為替代品進行攻擊。
  •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可是,聽他們的家長無辜的表示:明明有好好地教育,渴死孩子就是特別具有攻擊行。喜歡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為的孩子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如果家裡有這樣的「熊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做?由於兒童基本上都缺乏語言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當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經常會引發衝突,言語上的,甚至產生肢體衝突,搶輸的孩子會引發挫敗感。
  • 救助父母:孩子有推人、抓人、打人等攻擊行為,需要這樣管教
    文/笑雪育兒思考有的孩子對人有攻擊行為,無論是跟小朋友還是大人,總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掐脖子、咬人、踢人、咬人、揪頭髮、吐別人口水、打人巴掌、擰人、抓人等等,都屬於攻擊行為,那麼這樣的孩子需要怎麼管教呢?
  • 牽繩引發的攻擊行為
    譯者:黃薇菁原譯文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奇摩部落格刊登日:2007/05/21現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新浪博客當我詢問客戶他家中愛犬有何行為時,有個關鍵問題我一定會問:「你喜歡帶它散步嗎?」我從經驗得知,如果人們每天多半會帶狗散步至少半小時(最好更久一些),他們將較能成功達成訓練目標。
  • 孩子打人或被打了,家長怎麼做?
    嬰兒期1、嬰兒咬/打人的行為分析孩子嬰兒時期的打人、咬人行為,並不是大人常理解的發脾氣後的攻擊性、無禮的行為。雖然咬人的行為挺讓人反感的,但是理解這是寶寶的嬉戲交流,或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後,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工具」。2、嬰兒咬/打人如何處理當孩子用手拍打家長臉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做其他手部動作或遊戲。
  • 陽奉陰違、磨蹭、故意犯錯:警惕孩子的「隱形攻擊」行為
    這些行為,比起正面發脾氣、哭鬧,更令家長感到氣憤、無語。於是,孩子就通過這樣隱蔽的方式,達到了激怒父母的目的。這種心理機制,常被比喻為「隱形攻擊」。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墨菲在《隱形攻擊》一書中做了這樣的定義:「關係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 秦昊談女兒被欺負心疼落淚,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齡解決方案來支招
    孩子嬰兒時期的打人、咬人行為,並不是大人常理解的發脾氣後的攻擊性、無禮的行為。一方面這時期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只能通過動作進行交流。慢慢的當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會終止,但打人不會馬上停下來。另一方面,這時的寶寶行為一旦受到限制,就會感到沮喪,這種獨立性的喪失,會立即導致強烈的挫敗感,使寶寶失去自控能力。
  • 『人我之間』第十章 邊緣型人格違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第十章 邊緣型人格違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過去二十年間,有關邊緣型人格的深入研究在美國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 「暴龍」寶寶為什麼愛打人?
    在嬰兒期,如果家長未能對孩子的這種以打人來發洩情緒的行為進行及時矯正,那麼,當這些行為高頻率發生時,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攻擊行為。今天,親親袋鼠向您推薦嬰幼兒發展王榮輝的第35篇文章分享。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原因,以及我們父母應該採取哪些方法或措施來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我們不難發現,即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有時候在發脾氣時也會咬人、掐人甚至打人。在嬰兒期,如果家長未能對孩子的這種以打人來發洩情緒的行為進行及時矯正,那麼,當這些行為高頻率發生時,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攻擊行為。
  • 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經典挫折素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經典挫折素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孔子逆境成才   孔子從小就死去了父親,家境貧困,沒有受教育的好條件,只好通過自學適來求得學問,他從15歲起開始發奮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 他人。
  • 孩子打人或被打,最佳解決方式是?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打人還不是攻擊?!——這大約是所有看到這句話家長的反應了。但事實上不少家長的判斷真的會有偏差。寶寶剛開始彼此交流的時候,還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更多的是從肢體接觸開始。只是這些動作,因為寶寶對肢體控制的不熟練,顯得有些「粗魯」,到了大人眼中常會被誤認為是一種「攻擊」。有此類行為時,寶寶並沒有惡意,而被「攻擊」的寶寶也不一定會有「受傷害」的感覺。這時家長應該溫柔地告訴自己的寶寶,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教他怎樣才是友好的撫摸。
  • 2歲多的孩子固執多變、打人、不分享,是自私人品不好難管教嗎?
    那麼兩歲半的孩子到底有哪些讓父母頭疼的行為,為什麼他們會跟兩歲半以前判若兩人,父母又該怎麼幫助孩子度過這一叛逆期?一、兩歲半孩子讓父母頭疼的行為1.喜歡打人有很強的攻擊性。粗暴,推打,大聲喊叫。非常容易產生挫折,包括吃喝拉撒睡,叫他回家他都會產生挫折感。3.不分享玩具兩歲半的孩子會經常獨霸玩具,不願分享。希望每件東西都完全歸他所有,我的,我,我要。這兩個字是他會經常用到的。輪流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因為處於物權敏感期,東西對他來說比人重要。
  • 「得不到你就要毀了你」|男性遭遇情感挫折時更易崩潰嗎?
    看起來這只是一件小事,其實卻涉及到教育中的大事:父母如何教孩子處理遇到挫折時產生的情緒問題以及攻擊行為。 心理學中的挫折—攻擊理論認為,個體在遇到挫折時,覺得事情不如自己所期待和所想的那樣獲得成功,自己無法獲得滿足時,會做出攻擊行為。
  • 你了解挫敗感嗎?知道如何應對挫敗感嗎?
    挫敗感是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失落感挫敗感是指受到挫折以後有一種失落感,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
  • 孩子打人或被打,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等孩子過了這個手口敏感期,他的這些「不當」的行為,自然會得到改善。孩子打人的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孩子從其他途徑看到打人的行為或者曾經孩子有過被打的經歷,從而產生的一種模仿性動作。」除了您言語上的引導,在身體接觸上您還可以引導他們完成例如:握手、擊掌、擁抱等友好的動作,來取代之前不好的行為。如果孩子是有意識地打人,並且情節比較嚴重的話,就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來規範孩子打人的行為了。方法可以是:如果再次發生打人的情況,事件發生當天就不允許孩子看喜歡的卡通片或者不允許孩子做他比較喜歡的事情。
  • 2020教會你:要及早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為什麼有些孩子甚至禁不起一兩次小挫折,而另一些孩子可以勇敢面對一些大挫折呢?這與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有很大關係,也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挫折,如何良好地面對它們對生活的幸福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挫折教育,需要及早開始,但並不需要人為創造額外的挫折。
  • 在安理會上無端攻擊中俄,中方代表狠批德國:別指望「入常」了
    據外媒報導,日前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出現了罕見一幕,中俄與德國代表針鋒相對,中方代表甚至表達出德國別指望「入常」了這樣的態度。中方認為,德國在安理會的表現不符合世界和安理會的期待。一般來說,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表現很少如此激動,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 孩子打人怎麼辦?培養有自控力的寶寶,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當孩子遇到不滿時,很有可能採用打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需求,其具體原因如下: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三歲以下的嬰兒,還不會與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因此,當他產生某種需要或與其他小朋友產生矛盾時,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和處理問題,多數情況下會用簡單的打擊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第一,兒童打人可能是出於模仿的動機,兒童成長經歷的積累,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對周圍人行為的模仿。
  • DDoS攻擊團夥圖鑑
    殭屍網絡近年來已經成為企業的大敵,宅客頻道從綠盟科技發布的《IP團夥行為分析報告》中發現,有這樣一群殭屍機「捆綁銷售」,常年堅持多渠道殭屍網絡活動和 DDoS 攻擊,「不拋棄」「不放棄」。這群團夥中的「C位成員」(僅佔攻擊者中 2%)以一己之力發起了 20%的攻擊,「核心成員」(僅佔攻擊者中的20%)發起了 80%的攻擊,而且全員酷愛反射攻擊,特別是大流量攻擊。安全研究者將這樣的團體稱為「 IP 團夥」。每個 IP 團夥由某個或者一組黑客控制者,因此同一個團夥在不同的攻擊中必然會表現出相似的行為。
  • DDoS攻擊慣犯圖鑑
    殭屍網絡近年來已經成為企業的大敵,雷鋒網宅客頻道從綠盟科技發布的《IP團夥行為分析報告》中發現,有這樣一群殭屍機「捆綁銷售」,常年堅持多渠道殭屍網絡活動和 DDoS 攻擊,「不拋棄」「不放棄」。這群團夥中的「C位成員」(僅佔攻擊者中 2%)以一己之力發起了 20%的攻擊,「核心成員」(僅佔攻擊者中的20%)發起了 80%的攻擊,而且全員酷愛反射攻擊,特別是大流量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