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的媽媽或多或少都有過堵奶的經歷:硬結、疼痛、發紅髮熱、有些還會伴有發燒,而若是反覆堵奶,哺乳媽媽在不堪折磨下甚至會有「回奶」的衝動。
忍無可忍
然而
考慮到母乳餵養對寶寶成長無可替代的益處
麻麻們又義無反顧地敞開了胸懷~~~
但是,這種短則一周1-2次,長則1月一次的折磨著實讓人崩潰。
到底為什麼會反覆堵奶?有什麼辦法能避免嗎?
國際泌乳顧問說,這得具體根據堵奶的位置、硬塊的大小、疼痛紅腫的程度等表現來綜合評估,並進行針對性處理。
小白點,小白泡
表現
硬塊面積較大
從乳頭乳暈附近開始呈扇形放射至乳房根部
疼痛感不定
乳頭表面仔細觀察(必要時可使用手電筒)有小白點或小白泡
如果是小白點,大部分情況是由於飲食過於油膩(部分媽媽口服補鈣導致)使得乳汁變稠變厚形成乾酪樣小顆粒,從而堵住乳腺管。
如果是小白泡,大部分是由於吸奶器使用不當或者寶寶含乳不佳以及吸吮過程中拉扯乳頭導致的對乳頭表面負壓不均形成的水泡。
● 應對方法:乳頭表面用橄欖油或白醋外敷後,加強寶寶親喂,先吸吮堵奶的那側,在親餵的同時可在硬塊後方施壓,切記不要再硬塊上用力按揉,以免加重局部水腫,也不要熱敷硬塊處,避免在乳管未通之前加快乳汁分泌加重局部腫脹。
乳頭破損
表現
硬塊面積較小
通常位於乳暈附近
有明顯界限的紅腫及疼痛
可伴有發熱
這種情況可以檢查下乳頭表面是否有破損或者明顯的紅腫疼痛,如果有乳頭破損,可能由於細菌從乳頭表面的傷口處進入乳腺管而形成乳腺炎,伴有發熱的媽媽通常可擠出黃色乳汁。
● 應對方法:
1.使用藥物:發熱同時有明顯的局部紅腫疼痛建議乳腺科就診,在使用藥物的基礎上,促進乳頭修復及保持乳汁排出。
2.乳頭修復:乳頭紅腫未明顯破損可每次哺乳後使用乳頭保護膏外塗,乳頭破損者根據醫生指導使用外塗藥膏預防感染,乳頭修復的同時找到乳頭破損的原因,首選哺乳及含乳姿勢調整,如仍未緩解評估嬰兒口腔及舌系帶情況,必要時轉診至兒科醫院。
3.乳汁排出:主要以嬰兒正確有效吸吮為主,乳頭破損嚴重可由手擠奶替代並結合使用吸奶器,減少對乳頭的刺激,促進乳頭癒合。
飲食、勞累、精神壓力
表現
硬塊面積較小
遠離乳暈
紅腫疼痛不明顯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乾酪樣小顆粒堵住了乳房中後部的乳腺管。
● 應對方法:同第一種應對方法,但吸通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在未通之前需要堅持每次哺乳後的冷敷,避免乳房局部水腫的加重。在此基礎上需要媽媽們做好自身的情緒和工作家庭上的壓力調整,處於長期壓力的情況下容易使產婦抵抗力下降,增加堵奶的機率。
乳房局部外傷
表現
硬塊面積大小不等
遠離乳暈
紅腫疼痛明顯
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回想下,硬塊的位置是否被寶寶壓過,或腳踢過,或者不小心撞到乳房,乳房局部損傷後可造成乳房局部水腫,進而乳汁排出障礙導致乳房局部硬塊。
● 應對方法:因乳腺損傷,重點在於加快水腫的消退,每次哺乳後冷敷硬塊處,同時加強嬰兒吸吮,促進乳汁的排出。
乳房局部壓迫
表現
硬塊面積不等
硬塊位置處於乳房5-7點方向,或者左側8-11點,右側2-4點方向,
一般疼痛紅腫不明顯
這種情況通常因為採取固定一種哺乳姿勢,由於重力作用,坐位哺乳時淤積在乳房下方,躺餵時淤積於乳房兩側,由於時間的推移或當嬰兒吸吮不佳時,處於重力位置的乳汁很難被吸出,導致了這些特定部位的淤積。
● 應對方法:更換哺乳姿勢,可白天使用搖籃式或者半躺式哺乳,晚上可採用側躺式哺乳,有助於嬰兒入睡,同時每次哺乳後抖動搖晃乳房,特別是容易因重力作用淤積的幾個部位。
乳汁過多
表現
硬塊面積通常較大
硬塊位置不定
伴有疼痛感
紅腫不明顯
這種情況的媽媽可以觀察一下平時的奶量是不是比較多,以及是否以使用吸奶器為主,此類產婦由於使用吸奶器為主,吸出的奶量越多分泌的奶量也越多,乳腺管一直處於高負荷狀態,如果忽然吸奶間隔拉長,會造成乳房腫脹明顯,再次使用吸奶器時很容易形成乳房根部的乳汁淤積,導致乳腺管堵塞。
● 應對方法:重點在於調整奶量,從根本上減少堵奶的頻率,從而達到供需平衡。
乳腺損傷
表現
乳管堵塞反覆發生於同一個部位
這種情況的媽媽可以回憶一下在哺乳過程中是否有被暴力開奶的經歷,被暴力開奶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乳腺管損傷,損傷的部位在哺乳過程中更容易發生淤堵。
● 應對方法:重點是加強親喂,同時促進乳汁排出,並冷敷淤積處。
//
///
NOCITCE
不管哪種類型,如果局部紅腫疼痛明顯同時伴有發熱,建議去醫院就診,根據醫囑使用藥物並對症處理。
不管到什麼程度,都不能暴力按摩和熱敷乳房硬結處,以防加重乳房水腫,發展為更嚴重的乳腺炎甚至乳腺膿腫。
最有效的通奶方法始終是寶寶正確有效的吸吮,交給寶寶,多給寶寶些時間,並注意休息,保證睡眠。
哺乳或吸奶後冷敷乳房可以有效地緩解乳房水腫,有助於乳汁排出。
堵奶症狀持續超過24小時仍未緩解,建議尋求更專業的途徑支持,可以來我院母乳餵養門診評估諮詢。
紅房子國際泌乳顧問專業團隊
母乳餵養專科門診時間 ●●
周一到周四 13:30—16:30
撰文 | 盛潔靜
原標題:《世界母乳餵養周 | 堵堵堵,還怎麼「餵」愛堅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