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小時候由於猜謎語的愛好和需要,也因為對水滸草莽英雄故事的喜歡,把《水滸傳》讀個滾瓜爛熟,記得這是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中白日鼠白勝在黃泥崗上唱的歌謠。這也許就是宋代的民謠。在我們潮汕話中,則有很多跟農業和漁業生產有關的六月份的諺語、歇後語。例如:
六月鯉魚肥到黐,六月鯽魚存支刺。黐,潮音[ti1](體1)。「肥到黐」,肥得流油。潮汕地區的鯉魚在農曆二三月便開始產卵,產完卵後便開始大量吃食恢復產卵期的虛損,一直到六月就已經長得很肥美了。六月的鯽魚則太瘦,不好吃,農民們通常不在此時抓捕鯽魚。類似的歇後語有「六月鯽魚——無春」(沒有魚子兒)。這個諺語有時候也不連在一起說,而是各自分開單句來說。我因為不喜歡吃這兩種淡水魚,至今未知這則諺語的說法對不對。
上圖:鯽魚;下圖:鯉魚
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鰳魚肥。烏魚,鯔魚,夏天偏瘦,味道不鮮美。鰳魚,曹白魚,也叫「翹嘴鰳」。另外,有成語「寒烏熱鱸」,說的也是同一個道理:烏魚的當令時節是冬天,天寒地凍時打邊爐吃烏魚是潮汕家常菜美味之一。澄海冠山鄉有個大池塘號「中舍潭」,傳說是潮州前賢盧侗在冠山下結廬讀書時倡導開挖的,利農田灌溉而避水害。此塘中之烏魚美味無比,有「冠隴塘烏魚——無術」的歇後語流行澄海。而鱸魚、鰳魚的當令時節則是夏天,韓江的鰳魚用酸梅汁或者橄欖糝清蒸,夏日品賞,鮮美至極。用來做「魚飯」也是人間美味。
上圖:烏魚(鯔魚);下圖:鰳魚
潮汕人還利用一些時令的生產常識,創造了一些形象生動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歇後語。例如:
六月薄殼——假大頭。指的是六月的薄殼肥美,大小可以和「大頭」相媲美。「薄殼」和「大頭」是學名「凸殼肌蛤」(拉丁文Musculus senhousei,也叫「尋氏斷齒蛤」)的兩個不同品種:「薄殼」略小,而「大頭」略大。成熟期的「薄殼」個大而接近「大頭」,所以能「假」充「大頭」。但「大頭」也是指人好出風頭的形容詞,如「大頭好臉」。所以這個俗語(歇後語)是雙關諷刺人喜歡出風頭。江浙一帶濱海有「海瓜子」,也屬同類,介於「薄殼」與「大頭」之間的大小。
薄殼是夏天裡潮菜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幾乎沒有人不吃薄殼的,因其價廉物美也。在海濱出產地,飯店有「全薄殼宴」,據說從城裡跑去品嘗的絡繹不絕。炒鮮薄殼、薄殼米炒韭菜花、鮮薄殼煮芋頭、薄殼米飯、薄殼粿條、薄殼米腸粉……寫多了口水就要淌出來了,就此打住吧。
上圖:(炒)薄殼;下圖:大頭
六月大菜——假有心。大菜,大芥菜,通常是在春節前卷心成熟,經過霜凍以後收成。大菜渾身是寶,可以做蔬菜,五花肉「大菜煲」乃是家常潮州菜的主打菜之一,香嫩可口。正月初七人日家家戶戶烹製的「七樣羹」,也少不了它。也可以成個醃製成鹹菜、酸菜,切成小片可醃製「貢菜」。菜幫子「鹹菜尾」可用來與青橄欖一道熬製「橄欖菜」:這些都是潮汕每一個普通家庭都必須有的「雜鹹」、吃白粥的「絕配」。俗語說:「白糜配鹹菜,食了還恬愛。」按我的經驗,有時多添半碗白粥,只是為了多吃兩片「酸鹹菜」,說不清愛它的理由。或者時髦點說,「愛是不用講理由的」。把白饅頭掰開成兩半,中間加上橄欖菜,做成「欖菜夾饃」,讓北方人吃得口都停不下來。這樣吃,一小瓶橄欖菜他們敢一頓飯吃完,你信不?反正我見過。但六月種的大芥菜因天氣太熱卷不了心,就是有心也是不結實的,所有說「假有心」。雙關指人虛情假意。
上圖:大菜蕾(卷心大芥菜)
六月芫荽——假芹(勤)。六月裡的芫荽莖長得又高又大,像是芹菜。「芹」與「勤」潮音相同,讀[keng5](勸5)。假勤(芹),就是假裝勤快,也作「假力」。「芹」因為與「勤」同音而常常成為祭拜神祇的必需供品,「七樣羹」和小孩出花園拜公婆的供品中都有它的身影。「芫荽」常用於調味,只放在菜餚的上面,不加烹飪,一碟香氣沁人的滷鵝,上面就少不了幾根切成段的芫荽。所以有「芫荽姐疊盤頭」的俗語,比喻用來擺頭擺面。
六月梔餜——假粽(壯)。梔,潮音[gi1](機)。梔餜,用梔子枝葉煮汁和糯米麵做成的夏令小吃。鳳凰山畲族做的一種梔餜叫「梔粽」,所以有「假粽」之說。「粽」與「壯」潮音相同,都讀[zang3](髒3)。「假壯」,通常用以嘲諷天氣寒冷而不適時多穿衣服、硬挺著挨凍之人。類似的歇後語有「竹葉包沙母——假粽(壯)」。跟粽子有關的諺語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歇後語有「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等等。
上圖:梔餜;下圖:梔粽
六月番薯——松(雙)死。「松」此處讀[sang1](送1),指番薯煮熟後很粉很面,好吃。「松死」,非常的面。諧音雙關怎麼做也只有死路一條。潮汕一帶,以前青黃不接的季節,就靠番薯充飢,所以想著各種辦法來烹製番薯,使人天天吃而不煩,我知道方法有:「熻」(音[hib4],成鍋燜煮)、「搭」(音[dah4],切成片貼在鍋邊烤熟,焦黃可口)「煏」(音[beg4],把紅薯放在「灶空」裡讓殘餘的灰燼烤熟)、「䃭」(音[gam2],在野外把土坷垃燒得通紅後把紅薯埋在中間燜熟)。複雜一點的烹飪方式是「糕燒」和「反砂」,現在已經成為潮州菜館裡的著名甜品小吃。農家裡則是簡單的「甜番薯湯」(糖水紅薯)、「番薯糜」(紅薯粥)流行。當然,你還得知道,那上了陳曉卿的「中國的味道」和「味道原產地」的著名的小吃「蠔烙」,打底的食材就是「薯粉」(番薯澱粉)。薯粉還可以用來做「薯粉圓」、「薯粉粿」等等。過去的「番薯」便宜,一斤米可以換好幾斤番薯,所以有「會乘不會除,插米換番薯」的俗語產生。但現在不同了,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以後,紅薯比米貴了。真的應了另外一句俗語:「今年番薯唔比舊年芋」(比喻事情年年都在發生變化)。
六月土猴——扂空也死,出空也死。土猴,潮音[dou6(杜)gao5],螻蛄。空,潮音[kang1](康)。六月天太熱,螻蛄悶在洞裡會被熱死,出洞也會被熱死。比喻進退都是死,沒有活路可走。
上圖:土(杜)猴(螻蛄)
六月水牛——等搵(運)。搵,潮音[ung7],這裡指水牛泡在水裡。「搵」與「運」同音,雙關指等待運氣的到來。
六月呾過年——𠱀興。六月裡聊過年的話題,說說高興而已,比喻指說空頭的好聽話。
六月賣火熥——唔對時暑。六月裡賣暖手腳的爐子,不對季節。「唔對時暑」,指不適時。火熥,一種內裝火炭、可用以暖手腳的小爐子。「熥」,潮音[tang1](桶1),有些地方也作「六月戴氈篻——唔對時暑」,氈篻,氈帽,通常是冬天戴以保暖的,夏天裡根本戴不了。比喻在不合適的時間做某件事情。
上圖:火熥(外地的)
當然,還有些只是直接的氣候諺語而已。例如:
出門無六月天。意思是六月氣候暖和,出門時不需要多帶衣物。但老人家常常告誡年輕人出門時多帶點衣物,有備無患。故云。
六月三日無雨火燒埔。農曆六月份「赤日炎炎似火燒」。如果連續三天以上不下雨,就會熱得像火燒荒埔一樣。
六月田螺田底煠。謂農曆六月水田裡的水熱得燙人,田螺在裡面就像在熱水鍋裡煮一樣,極言氣候之炎熱。類似的俗語有「六月田蟹塗底熻」,謂水田裡的泥土太熱,田蟹藏在裡面就像在熱鍋裡炆一樣,也極言氣候之悶熱。
上圖:田螺;下圖:田蟹
【延伸閱讀】
1、潮汕話繞口令,你繞得過來嗎?
2、潮汕話:古與土(RAP)
3、四個故事(音頻)
4、五月荔果樹尾紅,六月蕹菜存個空
【說明】
本文配圖均來自百度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