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上,全國首部全景式「包公」題材大型原創廉政音樂劇《青天之端》在廣東友誼劇院跟觀眾見面。該劇首次全景式地再現了包拯主政端州三年間從民生凋敝到「大治」的艱難歷程,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清官形象。
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大型原創音樂劇《烽火•冼星海》導演譚穎擔任總導演,全國金話筒獎得主、《烽火•冼星海》編劇陳曉琳擔任編劇。
攝影:曹笑
以古鑑今 塑造史上最「接地氣」的包拯
劇情以包公追查一起硯坑倉庫百方端硯失竊案展開,包拯一邊斷案,一邊嘔心瀝血治理端州,做了興學教化、只徵貢數、排瀝墾荒、挖井除疾、歸順僚族、建設新城、不持一硯歸等7件民心事。當包拯偵破貢硯被盜案、貪腐官員被抓之時,劇情被推向高潮。
全劇總計120分鐘兩幕8場,第一幕含貢硯失竊、家規嚴訓、將計就計和星巖書聲四場,第二幕含星巖書聲、情動僚寨、打井鋤奸和擲硯成洲四場。包公打井、治水、興學等故事情節大部分參照了歷史文獻,而貫穿始終的懸疑大案則是虛構的。這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以史為據,又不拘泥於歷史,而是在感知歷史的基礎上再次創造,讓歷史人物的靈魂燭照當代世界。
不同於以往「高大全」形象的包拯,這次包公一襲白衣素袍,以「白面書生」形象登場。他與百姓同甘共苦,與妻子促膝談心,與朋友大碗喝酒。得知義弟違規受賄(實被貪官構陷),他承受感情與義理的煎熬,毅然用家訓教育義弟。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包拯廉政、勤政、善政的功績感召眾人,親民、恤民、愛民的形象呼之欲出。
包公扮演者盧雅斐說:「不同於以往電視劇中的包公形象,我演的包公不是黑臉、沒有月牙,有更多生活化的故事場景,有更多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也更『接地氣』。」
「我們並不一味追求誇張離奇的戲劇性的情節,而是走了一條貼近歷史、貼近生活的路線。我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了解包公在端州的這段歷史,了解他為端州人民所做的事。」編劇陳曉琳說。
在劇情設計上,既有動人心魄的懸疑大案,又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劇情緊湊、跌宕起伏,在場觀眾掌聲雷動,喝彩連連。「這部劇裡,包拯除了是個好官,也是好兒子、好丈夫,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讓人覺得可信可敬可學。」一位廣州觀眾觀看演出後說。
在總導演譚穎看來:「《青天之端》有『以古鑑今』之效。現場觀眾潮水一般的掌聲不僅是被演員的表演所感染,更是為了致敬包公,為了表達廉政勤政善政的領導幹部、公職人員的的感恩和情感。」
攝影:曹笑
VR+真人 打造最有美感的包青天
為了奏響新時代廉政新篇章,《青天之端》既在內容上不落俗套,也在藝術形式上推陳出新。劇中大膽融合美聲、民族、民通等唱法,巧妙運用了獨唱、重唱、合唱等形式,採用「虛擬場景+真人」等全息投影技術,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
這是肇慶首次嘗試用音樂劇的形式來講好名人故事,傳承歷史文化。「音樂劇的表現形式豐富而不雜亂,可唱可舞可演,不受到其他劇種程式化的約束,是男女老少都能欣賞的藝術形式。《青雲之端》借鑑了西洋音樂劇交響化、戲劇化的風格,但我們沒有把它寫成洋腔洋調,而是融入了廣東音樂符號性元素,西洋技法與民族旋律相結合,讓整部劇更具現代化氣息的同時又不失嶺南風味。」導演譚穎說。
貪官被抓時,包拯擲地有聲地唱出「冇得傾」;歲滿離任時,包拯將手中的端硯的拋向江中,化為硯洲島;裹蒸被演員搬上舞臺當道具,呈現出精彩絕倫的「裹蒸舞蹈」。除此之外,七星巖、鼎湖山、西江、寶月臺和硯坑等地標和本土文化元素也穿插在劇幕中,淋漓盡致地展現肇慶的地理風光和人文風俗。
「看到包公乘船離開端州的那一幕,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了下來。我既被包公的清廉剛正所感動,也為市委對本土原創文化產品的重視感到欣慰。如今,我對肇慶市文化藝術發展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肇慶端州海韻童生合唱團團長及指揮雷雯霞說。
雖然《青天之端》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肇慶,但該劇主創團隊集結了廣東最為優秀的演藝團體與個人,戲劇導演、舞蹈編導、音樂編輯及包拯等主要角色扮演者均為著名藝術家,肇慶市歌舞團、肇慶學院音樂學院人員也參與了製作和演出。
自2017年11月首演至今,該劇主創人員堅持對劇本、表演、音樂、舞美等各個方面精修琢磨,優化部分佔全劇三分之一以上。截至目前,該劇已赴3省9市演出39場。「包公不僅僅是肇慶的一筆文化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他的精神應該走向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導演譚穎說。
【見習記者】楊慧榮
【南方+記者】餘秋亮
【作者】 楊慧榮;餘秋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