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傳》經典對白中洩漏了修行心法

2021-02-19 修行圈

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達 摩 祖 師 傳  

又名:Da mo zu shi / Master Of Zen

《達摩祖師傳》這部電影拍的很不錯,特別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暫時不能看書去,看此光碟無疑是很不錯的起點。不要看那個連續劇,看這個電影,細細的品味電影裡的每句話。


卍 附經典對白 卍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

若知來世果,今生做的是。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初祖。

      達摩祖師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禪宗在中國發展興盛。

      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修佛。起初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

      師父為達摩祖師剃度,第一刀:斷除一切煩惱,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普渡一切眾生。更囑付達摩要等師父過世六十七年後才能到震旦(中國)弘法,不要操之過急。

     《達摩祖師傳》這部電影拍的很不錯,特別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暫時不能看進書去,看此電影是很不錯的起點,細細的品味電影裡的每句話。

      在你眼中所見的都是虛幻的景象,在我看來什麼都沒有。

      目前對自己的處境都不能把握,將來的事你能肯定嗎。

      化解仇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慈悲的心去原諒他人。

      寶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認為,世上最寶貴的是智光。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什麼是佛?見性是佛。性在何處?性在作用。若作用時何處出現?若現於世,當有其八。何謂其八?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若見,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足,在足奔行,遍見時卻如微塵信息,知者知是佛,不知者喚作精魂。

      

       僧人:在汙泥中,長出清潔的蓮花,你們只可採妙蓮之潔淨,絕不可取汙泥之渾濁。

       達摩: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汙泥能生蓮,也是好泥土。沒好沒壞,因人而異。你現在是手握成拳還是拳握成手啊?

       普通人隨緣即變,得道人隨緣不變。

       僧人:模稜兩可,我不明白。

       達摩:你最好先去找一個令你明白的人。那個人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禪坐中,幾個都說話了,達摩問僧人為何禪坐?僧人說:我們坐禪成佛。僧人問達摩在做什麼?達摩說:我磨瓦成鏡。

       僧人:磨瓦豈能成鏡?

       達摩:既然瓦不能磨成鏡,那禪坐又豈能成佛呢!

       僧人:那怎樣才能成佛?

       達摩:要知道佛並無一定的形態,而禪也並非坐或臥。你們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為何打坐,這樣就永遠不見大道。要從根本上修。心為根本。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一切善惡,皆由心生。如果連這個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

關於打坐的經典對白


梁武帝初次召見達摩進宮後的對話:

梁武帝:修佛造寺無數,敢問大師朕有何功德?

達摩:無功無德。這好比隨行的影子,說是有,實際卻沒有。

梁武帝:那麼做什麼樣的事才算有功德呢?

達摩:潔淨圓滿的得道者,才算有。

達摩:皇上本有功德,但常掛口中,要人稱讚,便是刻意貪圖功德,善惡抵消,也就沒有了功德。

達摩: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捨身處地捫心想,誰可將刀割自身。

空智:心、佛以及眾生,三者都是空,現象的直向是空,無聖無凡,無善無惡,一切皆空,對不對?

達摩打他一巴掌:你既然說一切皆空,那何來痛苦?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達摩:武功和文字都是一樣,有動態和靜態的一面,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的表現,如吃飯,睡覺也不離開這個範圍,你們欲想參悟禪機,就要用心觀 察,一舉手,一投足也有其禪意存在。

達摩祖師在千聖寺與眾弟子的對話

      達摩祖師:我即將西返天竺(印度),你們把自己所學的心得說來聽聽。

徒一:文字在闡明佛法真諦,不可執著文字,但也不可舍離文字,始能得道受用。

      達摩祖師:你只得到我的皮而已。

徒二:據我了解,好像慶喜見了阿舍佛國,一見之後便了悟真相,忽然開朗,便不需再見。

      達摩祖師:你所體會的比道副多些,但只能得到我的肉。

徒三:地水火風皆是空,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受也非實有,而我所見卻無一法存在!

      達摩祖師:你也只是得到我的骨而已。慧可,你呢?

      慧可在達摩祖師面前三叩拜,未語。(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達摩祖師:就是這樣,你總算得到我的髓。

達摩祖師:我現將衣缽傳給你作為傳法信物,你就是禪宗二祖。在我過世二百年之後,衣缽傳至六祖,便無需再傳。因為在那個時候禪宗法門已傳遍各地。不過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所以,你不可輕視執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間,都會棄惡從善!這四卷楞迦經是佛祖的最高法要,可以用來開悟世人,現在一併交給你,你聽著: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讀完下面,直接開悟,無需拜佛(為何拜佛?心生敬畏故有神聖感,有了神聖感才能連結到佛的能量和智慧,才能照見佛在心中)

     達摩祖師開示:若不見性,修盡一切善法也不能成佛!

一、《達摩血脈論》中的有關開示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得。

  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妄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儘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

    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  

  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亦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

  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皆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

  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閒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

  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

  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欲修佛道,先行人道,人道修好,佛道自成。人道圓滿,抬頭即可見天。

二、《達摩破相論》中的有關開示

  問:「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哉?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了如是義,名之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向外求佛,徒爾虛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外求理,終無是處。

  故知過去諸聖所修念佛,皆非外說,只推內心。心即眾善之源,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真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入?知關津者,何憂不達?」

三、《達摩悟性論》中的有關開示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於心,心不生於色,即色與心俱是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凡言離心無佛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曾生心。

  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者,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於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

明心見性而見道

明心見性而通靈

明心見性而知命

明道易經破蒼穹

——此文贈予修行路上的有緣人,勝過萬卷經書。


修行圈所發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網絡公開內容,這些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郵件聯繫:wwyt2018@163.com ,我們一定會及時更正。

 往期推薦 

▶ 道德經和金剛經的秘密

▶ 修行心法十訣(收藏)

▶ 南懷瑾:明心見性是什麼?

▶ 明心見性與性光的秘密!

▶ 實修道人密解《心經》(佛道雙解)

▶ 古印度《瑜伽經》(收藏)

▶ 《黃元吉靜功修煉》(收藏)

▶ 《清靜經》原文及釋義(收藏)

▶ 老子《妙真經》全文(收藏)

▶ 《天道奧義》修道之書(收藏研讀)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二維碼支持工作室

- 萬物一體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傳遞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與自然和諧共生;集眾家智慧合為一體,用全息立體的思維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萬物的奧秘,傳承、創新東方智慧,共創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東方智慧修行啟示修煉秘法易經風水法術、中醫養生、靈性科學人體奧秘古今秘史修學資料等大量相關內容。交流微信:qiongli95

修 行 人 的 公 眾 號

格物|致知|自然|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裡 -

從歷史信息可以查看公眾號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後臺回覆你想要了解的內容,會根據所需把內容推送在文章裡;回覆你想要的任何學習資料,會不定期提供相關資料,回復「資料」即可下載。轉發分享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達摩祖師傳》經典對白
    達摩祖師:在桌上咕隆咕隆磨著瓦。 小師弟問道:大師在做什麼? 達摩祖師:你們在做什麼?小師弟:我們在坐禪成佛呀! 達摩祖師:我磨瓦成鏡。大師兄:磨瓦豈能成鏡? 達摩祖師:既然瓦不能磨成鏡,那坐禪又怎能成佛呢?
  • 爾冬陞先生與《達摩祖師傳》
    它叫《達摩祖師傳》,上映於1994年,由袁振洋老先生執導,爾冬陞先生在該影片中出演主角菩提達摩,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達摩祖師。正文第一次看這部電影還是2019年下半年的事,那時看《六祖慧能傳》,見彈幕裡有人推薦《達摩祖師傳》,就搜了來看。第一次看,很多禪機似懂非懂,直到臨近結尾,達摩祖師捨身度化強盜,我才忽然止不住的哭,被這種大愛深深震撼。
  • 【梅立生看電影】導完《達摩祖師傳》,導演袁振洋出家了(第1698期 )
    但我從第一次看過這部電影時就喜歡上了它,特別是這部電影的音樂和充滿禪機的對白,甚至可以說,和許多人一樣,這部電影就是我們佛教禪宗文化的掃盲片。袁振洋拍攝了《達摩祖師》以後,由於深受影響,以至於遁入空門,在香港一家寺廟擔任住持。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原名為「菩提多羅」,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三王子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在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終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
  • 【美麗新年看電影】,正月初四看《達摩祖師傳》,導演袁振洋拍完這部電影就出家了(第1451期)
    妥說  |  文史  |  藝術  |  詩詞  |  文苑  |  經典  |  詩經從藝術的角度看,《達摩祖師傳》算不上一部上乘之作
  • 《達摩祖師傳》你來了,真好
    前段時間有讀者讓我解讀一下電影《達摩祖師傳》,耽擱至今。禪宗自佛陀以正眼法藏付囑摩訶迦葉以來,到達摩祖師已是二十八代。達摩在南朝時期東渡而來,將火種播撒至漢地,從此開枝散葉,大乘興盛。達摩也被稱為漢地禪宗的初祖。
  • 《達摩祖師傳》電影 90分鐘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
    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起初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
  • 《達摩祖師傳》| 中國禪宗第一人
    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彙總在你眼中所見的都是虛幻的景象,在我看來什麼都沒有。對目前對自己的處境都不把握,將來的事你能肯定嗎。你們這樣殺來殺去有完沒完了?化解仇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慈悲的心去原諒他人。至公大師:皇上本有功德,但常掛口中,要人稱讚,便是刻意貪圖功德,善惡抵消,也就沒有了功德。達摩: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捨身處地捫心想,誰可將刀割自身。空智:心、佛以及眾生,三者都是空,現象的直向是空,無聖無凡,無善無惡,一切皆空,對不對?達摩打他一巴掌:你既然說一切皆空,那何來痛苦?
  • 達摩祖師的一言一行,使多少人開悟了!
    《達摩祖師傳》是由袁振洋執導,爾冬陞、樊少皇主演的一部劇情片,上映於1993年,影片講述了禪宗二十八代祖師達摩祖師的故事。達摩祖師傳 (1993)「達摩祖師」原名為「菩提多羅」,因傳授武功和「二入四行」的禪法,對中國的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 佛教電影《達摩祖師傳》改變了無數人的一生
    佛教電影《達摩祖師傳》達 摩 祖 師 傳又名:Da mo zu shi / Master Of Zen《達摩祖師傳》這部電影拍的很不錯,特別對於初學者來說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修佛。起初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
  • 達摩祖師傳: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自古有大智大慧者見到自身本性,知曉一切為空,以慈悲心度己度人,達摩祖師正如是。相傳達摩祖師本為南印度國的三王子,因根性大善知曉佛法精髓,又得般若多羅法師點撥於是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這點和釋迦牟尼相似。覺悟的人是佛,他們心中的正知正念常常開啟,尤其是捨棄家業世俗享樂之人皆有無比堅強的大毅力,誓願得證心中的菩提。
  • 《達摩祖師傳》——據說導演導完就出家了
    這也算是達摩祖師王子時為何皈依佛家的啟蒙。達摩祖師(爾冬陞飾) 本是印度南部國家的三王子,曾傳授武藝給少林,是中國佛家始祖。達摩父王病重,他在回宮探望的路上卻遭遇殺手伏擊,其他王子對即將繼承王位的達摩心懷恨意,王宮之中暗流湧動。盤若多羅法師將老王身上的冤魂祛除,又引導達摩修行。達摩獨具慧根,經過考驗終於拜入盤若多羅門下,後者勸說達摩在自己死後67年才能去中國修行。
  • 佛教電影:達摩祖師傳
    佛教電影:達摩祖師傳 2013-06-17 12:57:17  來源:優酷
  • 修行人說:當代人最缺少的東西,缺德並非只是罵人的話
    前言:一切以實修為主,我主張三教合一,本人平時打坐以修丹道和禪定為主,生活中以念佛為主。修行並不是一件迷信的事情,在這個時代,要以親身探索的精神去揭開修行神秘的面紗。佛也好,道也好,應該相互印證,而不是相互批判。
  • 《達摩祖師傳》電影90分鐘,改變了無數人的一生
    ▼經典電影《達摩祖師傳》請在WIFI下觀看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起初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
  • 熹妃傳心法開啟方法介紹
    熹妃傳心法如何開啟?
  • 名聲遍秘法得 熹妃傳手遊主角心法淺析
    《熹妃傳》全新版本已於9.7日正式上線,經過兩天的摸索小主們是否對名望系統、主角心法有了一些認識呢?
  • 心法擇取之道《熹妃傳》諸類心法詳解
    上周開啟的《熹妃傳》9.7新版本重點加強主角,新推出的名望心法想必小主們都已經體驗過了,上周我們也對主角心法系統做了個簡單的介紹,如何獲取、如何學習裝備並升級,由於可學習心法有限,心法碎片難得,而卸下時難免有損耗,小主們在最初兌換心法時一定要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心法。
  • 高僧大德齊聚煙臺蓁山觀音寺,加持108達摩祖師畫像
    接受主法法師加持的108幅達摩祖師像,由龔毅敏居士連續「閉關」30餘天創作,每一幅都姿態各異。在法會現場,主法法師依照法會儀軌,領眾誦經。聖輝長老說法語後,主法法師手持淨瓶灑淨,共同加持108幅達摩祖師畫像。在莊嚴的誦經聲中,整場法會殊勝圓滿。
  • 演道法師的修行理念及其心法
    演道法師的修行理念佛法沒有宗派,佛陀是老師,向佛陀看齊;學佛陀的教義。學如何做人,求解脫之道。學大乘佛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弘法人發揮自己的能量,全靠正知正見。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無量劫的輪轉,一念之差,朝思暮想,阿彌陀佛。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與白話(上)
    這是一部修行人必看的經典,包含了實際修行的核心智慧,無論你是否對禪宗感興趣,這都是一次讓你打破固有的自己,梳理真實見地的必經之路。「不為定義知識,只為啟發智慧」,讓達摩祖師東傳千年的智慧,落實到修行中的每一個實處,萬法維心惟真實,破相顯理明真意,你收穫的再不是「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的世俗的逃避理解,而是真正落到實處點滴的如來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