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借齊景公與晏子故事勸說齊宣王迅遊,什麼叫流連荒亡?

2020-12-23 歷史小蘿蔔

一天齊宣王在雪宮中會見孟子。齊宣王說:「賢者也有這的快樂嗎?」

孟子答覆說:「有的。人們如果得不到這種快樂,必定會埋怨他們的國君。民眾因為得不到這種快樂而埋怨君主是不對的,但是作為老百姓的君主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君主以百姓的憂愁為憂愁,百姓也會以君主的憂愁為憂愁。君主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百姓也以君主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讓天下歸順,這種情況還沒有出現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

「從前齊景公詢問晏子:『我準備到轉附、朝儛這兩座山上去遊玩,然後沿著海岸一路向南,到達琅邪山。我要如何安排才能與古代聖賢的君主巡遊相比呢?'

「晏子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妙!天子到諸侯國視察叫作巡狩。巡狩的意思便是去巡視各諸侯國所鎮守的疆土。諸侯去朝拜天子叫作述職。述職簡單來說就是報告一下他職責內都做了什麼工作。這些都是正事。春天的時候,巡視農田耕作的情況,糧食不夠吃的百姓,要發放補助;秋天則巡視收穫的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

夏朝的諺語說:「我的君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夠休養生息?我的君王不出來巡視,我的補助從何而來?這樣的遊歷巡視足可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現在可不是這樣的,國君一要出遊便勞師動眾,向百姓索取糧食。飢餓的人得不到食物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百姓(對君王)側目而視,怨聲載道,民眾開始被迫作惡。這種出遊違反了上天的意願,虐待百姓,(巡遊的隊伍)大吃大喝像流水一般浪費。如此流連荒亡,連諸侯都開始為此憂愁。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

那麼什麼叫作流連荒亡呢?順流而下樂而忘返叫作流;逆流而上不知回返叫作連;不知疲倦地打獵叫作荒,毫無節制地飲酒作樂叫作亡。古代聖賢君王既沒有流連的享樂,也沒有荒亡的行為。現在再看大王您的行為,只能您自己來選擇了。

「齊景公聽完晏子的話十分高興,先在都城內做了充足準備,然後駐紮在郊外,打開糧倉賑濟那些貧困的人,隨後會又召集樂官說:「替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於是便有了《徵招》《角招》。其中有句歌詞:『畜君有什麼錯呢?』『畜君』,便是崇敬愛戴國君的意思。」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

【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謗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梁惠下王》卷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

【解析】在這次齊宣王與孟子的討論中,兩人不僅說到「樂,同時也說到「憂」,孟子更完整地闡述了儒家政治學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宋代的範仲淹對其中「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一句進行加工,寫下了《嶽陽樓記》中讓人傳誦千年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裡孟子借著齊景公與晏子的故事來勸說齊宣王,要敢於為叫百姓的利益作出犧牲,這樣才能名垂千古,四方歸順。

相關焦點

  • 《孟子》解讀十七∣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後北宋政治家、儒家學者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無疑受到孟子的啟迪,是對孟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真正的「賢者之樂」。      本章後面一段舉出齊景公與晏嬰的故事,進一步表達了孟子反對暴政、關心民眾疾苦的仁政思想。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1)。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
  • 晏子故事
    拘捕的罪犯充滿了牢獄,怨恨的情緒遍布朝野,晏子苦苦相勸,景公卻不聽,並且對晏子說:「主持獄訟,是國家重要的官吏啊,希望請先生來擔任。」晏子回答道:「君上是叫晏嬰整飭獄政,減少犯罪,以驗懲勸之效嗎?那麼我有一妾,長於書記,請她便足以擔任了。如果君上是叫晏嬰讓百姓們釋怨窒忿,擁護君王。事實,百姓沒人願意敗壞家庭生計,專門奉承暴君那種窮奢極欲的癖好的。
  • 二桃殺三士是什麼故事?晏子兵不血刃幹掉三員大將
    典故出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根據原文所述,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
  • 二桃殺三士是什麼故事?晏子兵不血刃幹掉己方三員大將
    由於自恃武藝高,功勞大,他們非常驕橫,不把別的官員放在眼裡,甚至對晏子也不夠尊敬。晏子是看在眼裡,憂在心裡。這些莽夫如果勢力越來越大可不是好事啊,他們可不講究什麼禮儀倫法,將來出什麼禍患就不好了。晏子拜見齊景公,把心裡想法一說,齊景公雖然覺得除去三位勇將未免可惜,可是晏子的話也有道理,而且晏子那時太有權威了,齊景公也不好駁人家的面子:「得,您老就看著辦吧!」
  • 讀《晏子春秋》《呂氏春秋》
    讀《晏子春秋》,發現景公當個主子真不容易,無論搞點什麼晏子都知道,都會遭到諷諫,比如想得到勇士也被罵,「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於是,景公終日問禮,還挺可愛的。晏子第二次勸諫景公戒酒,高!之前晏子說:「君身服之,故外無怨治,內無亂行。今一日飲酒而三日寢之,國治怨乎外,左右亂乎內。以刑罰自防者,勸乎為非;以賞譽自勸者,惰乎為善;上離德行,民輕賞罰,失所以為國矣。」
  • 晏子春秋曰:國有三不祥。毒蛇猛獸並不算什麼
    齊景公有一次進山打獵,遇到了老虎和毒蛇,顯然是受到了驚嚇,覺得不吉利。回來後就問晏子。晏子說:對於國家而言,只有三種事是不祥的,那就是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毒蛇猛獸本來就居住在山林沼澤之中,狩獵時遇到他們並不算什麼。
  • 「濫竽充數」中的齊宣王,娶了四大醜女之一,還推動了百家爭鳴
    他也就是齊宣王。江山美人兩不誤又是怎麼做到的呢?他身上還有什麼典故呢?讓我們一一道來。一、以「濫竽充數」聞名的君王真的昏庸嗎?「濫竽充數」的典故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 【齊都百事兒】晏嬰愛民
    晏嬰力行節儉,以取信於民,在《晏子春秋》這部書中,關於晏子尚儉的故事至少有 12 則以上。他穿粗布衣,冬天的皮襖穿了30年;吃糙米飯,正餐僅有一樣肉食;住的房子靠近市場、喧鬧嘈雜,十分簡陋,低矮潮溼;出行乘坐的是劣馬駕的破車。他還多次勸諫齊景公不要穿華貴衣服,不要大興土木,不要酗酒,不要沉迷樂舞,不要經常遊獵等。這無一不是建立在熱愛民眾基礎之上的。
  • 什麼叫做得了便宜還賣乖呢?看齊景公就知道了
    齊景公是齊國的國君,有一天他出去旅遊的時候,看著自己國家的國土和風景,然後各種的感嘆。這時候他就想到了歷任死去的那些國君,然後非常的捶胸頓足。一邊流淚一邊感嘆,因為我們的國家這麼美好,山河那麼秀麗,制度又那麼的嚴謹,國泰民安一片盛世,怎麼這些先帝們都捨得去死呢。當他這麼說的時候,史孔和梁丘都覺得他說的特別的有道理,所以跟著他一起哭著感嘆這件事情。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他曾遊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 稷下學宮由齊桓公創建,齊宣王光大,二人是什麼關係?
    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孟軻)、鄒子(鄒衍)、田駢、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荀子(荀況)等。 二、齊宣王光大稷下學宮 齊宣王見到西方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便開始發展文化事業。
  • 名人軼事晏子「二桃殺三士」
    原標題:名人軼事  晏子「二桃殺三士」  在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臣名叫晏嬰,他曾輔佐齊國三代國王,治國有方,生活樸素,使齊國從一盤散沙,重新恢復了大國地位,所以被後人尊稱為晏子。
  • 孟子 | 人生圓滿,需修「四心」
    動了惻隱之心,而後生發慈悲,所做的事,才可叫慈善。惻隱心,能夠引導一個人走上「以善助人」的道路。助人者,人必助之;善人者,人必善之。羞恥之心孟子提到的第二顆心叫「羞恥心」。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一個人的哪種行為,讓你覺得不可交往?網友們各抒己見,提到最多的詞,便是「不知羞恥」。
  • 名人軼事丨晏子「二桃殺三士」
    在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臣名叫晏嬰,他曾輔佐齊國三代國王,治國有方,生活樸素,使齊國從一盤散沙,重新恢復了大國地位,所以被後人尊稱為晏子。 晏子輔佐齊景公的時候,朝中有三個將軍,名叫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人因為同是武將,關係很好,還結為異性兄弟。
  • 晏子使楚,辯服五霸(宣化上人)
    楚王設宴,故捉一人,誣為盜罪,稱為齊人,楚王戲曰:「齊國善盜乎?」晏曰:「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相似,味不同,此乃水土也。」楚王自討無趣。其御者,駕駟馬高車,洋洋得意,不可一世,被妻竊窺,認為羞恥,乃對夫曰:「晏子六尺,身為齊相,和藹可親,令人肅然起敬。汝身八尺,為人御者,反而傲慢,故求離去!」御者改變行為,謙下謹慎,勤讀書,後為大夫,此乃賢妻之感也。
  • 齊景公奪權後再圖爭霸,然後院起火,埋下田齊取代姜齊的引子
    齊國(公元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第一位封君正是西周的開國丞相姜子牙但是齊國,他又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田氏取代姜姓齊國,田和正式稱侯,沿用齊國名號,乃戰國七雄之一雖然是在田和時期,田齊才正式取代姜齊,但是早在齊景公時期,就已經埋下了這個引子齊景公,他的繼位之路是極為戲劇性的。齊景公之前的齊莊公,和卿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聯合慶氏發動政變殺害崔氏本來是打算自立的,但是被一幫老臣反對,他也不敢輕易為之。
  • 血緣還是名分——「田氏代齊」背後的「綠帽」王
    與晉國的「三家分晉」幾乎同時,在東海之濱的齊國也發生了一場「內部演變」,由來自陳國的田完家族取代了源出姜太公的呂氏家族,史稱「田氏代齊」。頗有意思的是,面對繁衍近千年的龐大呂氏公族,勢單力薄的田氏家族在田成子田常這一代突發奇想,採取了不禁門客出入後宮的「非常規」措施,很快就在子嗣方面迎頭趕上,為其後來篡奪齊國政權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礎,頗令後人嘆為觀止。
  • 睡前小故事 | 上行下效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景公的宰相,他去世已經有17年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當面指出齊景公的過失,因此他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設宴擺酒邀請文官武臣們。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這真是讓我難過呀!」弦章聽了,對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擔心冒犯了您。但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句話叫『上行而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