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元和姓纂》記載說,周朝建立後,為了追念先聖先王之功德,封炎帝後裔於紀地原址,建立紀國,故地在咱們壽光市。紀國在西周之初的疆域與周邊的齊魯兩國不相上下,紀國一直到西周中期後才逐漸衰弱。
「紀」的由來,「紀」在甲骨文或金文中的寫法作「己」,「己」的甲骨文類似英文「S」,是一根繞曲的繩子或麻線,不知道跟遠古時期的倉頡「結繩記事」有沒有關。
紀國故城
更為幸運的是,公元前699年,因鄭國剛即位的鄭厲公(鄭莊公之子)與宋國不和,於是形成了以魯、紀、鄭和齊、宋、衛、南燕兩股勢力集團的對峙,並在同年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以齊國失敗而告終。齊國元氣大傷,且在戰後次年齊僖公去世,紀國因此獲得了一段時間的安寧日子。
但無論如何自救,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歷史的殘酷進程已經無法避免被兼併的命運。《左傳-莊公元年》記載:「齊師遷紀郱、鄑、郚。」說得是公元前693年,齊國佔領了紀國的郱、鄑、郚三座重要城池。說明這時侯的紀國已經失去了還手的能力,而且當時由於魯國力不能及無法救援,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土被齊國踐踏。
《左傳·莊公三年》記載:「紀季以酅入於齊,紀於是乎始判。」說得是公元前691年,當時紀侯的弟弟紀季鎮守紀國的軍事重鎮酅( xī),面臨齊國的強大軍事壓境,無奈將酅地割讓給齊國,自己則淪為齊國附臣。紀國自此實際上已經有一半國土落入了齊國囊中。
《左傳·莊公四年》記載:「紀侯不能下齊,以與紀季。夏,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原來紀季叛降,紀侯並沒有怪罪紀季,而是索性將剩下的一半江山也全部讓給季紀,自己則退隱不知所蹤。看來,紀侯預感到國家滅亡在所難免,無力回天,為了避免更多的傷亡,便乾脆讓投降派去全權處理了。紀國也在這悄無聲息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
金壺丹書
來源:今日頭條
新聞特選(戳下方標題)
1.家有小兒郎的注意了,壽光又有三所幼兒園即將啟用!
2.山東省重點選培有志青年,壽光青年們速來!!
3.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