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須拍馬、眼中釘,一舉三得」這3個成語原來都跟此人有關

2021-01-12 聊史補丁

寫在歷史邊緣,請關注「聊史補丁」

說起「溜須拍馬」,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厭惡與此類人打交道。都知道「溜須拍馬」就是討好奉承、拍馬屁的意思,尤其是有些小人非常善於拍領導的馬屁,投其所好,然後步步高升。歷史上不乏其人,比如著名的安祿山借著「不識太子只識皇帝」討唐玄宗歡心的故事。那麼,這個成語最早和哪個人有關呢?

那就是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有一位名叫「丁謂」的大臣。丁謂(966—1037),字公言,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

其人第一天賦異稟,過目不忘。宋代著名文學家王禹偁曾對其文章讚賞有加,嘆曰:「自唐韓愈、柳宗元之後,二百年始有此作。」贊他是「今日之巨儒。」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才。棋琴書畫、詩詞音律,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名句「草解忘憂憂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這廣為傳頌的名句就是出自他的筆下。

第二文武雙全。丁謂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善於出謀劃策,帶兵出戰。曾平定過西南叛亂,《宋史丁謂傳》記載:「初,王均叛,朝廷調施、黔、高、溪州蠻子弟以捍賊,既而反為寇。謂至,召其種酋開諭之,且言有詔赦不殺。酋感泣,願世奉貢。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大意是丁謂奉命前往,他首先命令停戰,不惜親身涉險,入溪洞見其首領,施以三寸不爛之舌,先用帶有皇帝赦免不殺的詔書安其心;再用錦袍、銀帛相贈許之以利,使叛民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意世代奉貢朝廷,並將誓言刻錄進石柱豎在邊境上以表誠心。就這樣,丁謂兵不血刃解決了一樁叛亂,西南地區從此很長一段時間都很太平。

第三政績顯著。其擔任三司使(財政部長)期間,廣調研、制定賦稅標準,上報朝廷備案,利國利民。大中祥符年間,禁宮失火,樓榭亭臺,燒了個精光,真宗命丁渭修葺宮廷。丁謂採取了「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將街衢挖成壕溝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溝,以便將城外的建材通過水路運進城中,等房屋建好後,那些壕溝又成了廢墟垃圾的回填場所,不僅「省費以億方計」(沈括《夢溪筆談》對此有記載),還大大縮短了工期。成語「一舉三得」即由此而來。

大家心內肯定納悶,這麼有才華的人,怎麼會和「溜須拍馬」扯上關係呢?

原來宋真宗在位的一段時期,宰相是寇準,副宰相就是這位丁謂。顯然寇準的官階比他高。於是丁謂就經常向寇準獻媚。有一次,兩人在一起用餐時,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米粒,丁渭趕緊彎著腰上前,伸出手輕輕的為寇準溜鬍鬚,還藉機誇獎寇準的鬍鬚有多麼漂亮。寇準說了這麼一句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大意是「難道世間還有替人溜須的宰相嗎?」自此,丁渭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溜須宰相。後「溜須」與「拍馬」並用,成就了「溜須拍馬」一詞。

正因丁謂善於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精於討好皇帝和上司,故步步高升,直到坐上了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宰相之位。正因為他有才無德,臭名昭著,尤其是誹謗寇準,導致寇準被貶官,老百姓對其更是痛恨至極。故當時民間有一首民謠:「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謠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謂,「寇老」指的就是寇準。於是,「眼中丁」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到後來,「丁」就慢慢地演變成了「釘」。

使奸耍滑之人,其下場自然好不到哪兒去。丁謂得勢後愈發大膽,勾結宦官雷允恭,將送往內廷的重要奏章先行過目,以達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後來這種專權被人揭發出來後,惹怒了當時垂簾聽政的太后。於是雷允恭被誅殺,丁謂也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司戶參軍,四個兒子全被降黜。當丁謂被罷免時,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賀:「眼中拔釘,豈不樂哉!」(《新五代史·趙在禮傳》)

在此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縱是再有才華,如果為人奸邪,不走正道,終歸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

寫在歷史邊緣,請關注「聊史補丁」

相關焦點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字用了3000多年,1584個成語跟這座城市有關
    在這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滄海桑田,鬥轉星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中,有許多城市換了很多名稱,但是也有一個城市,一直保持著自己原來的名稱,就是邯鄲。一提到邯鄲,我們最先想到的都是"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燕國的一位少年,因為羨慕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好看,就專門來到邯鄲學習邯鄲步。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非但沒有學會邯鄲步,連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都忘記了。
  • 這些成語都和南京有關?源於南京的成語有100多個
    詩仙李白的一首《長幹行》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個成語得以流傳千年,也讓中華門外的長幹裡聞名於世。如今,這裡豎著一男一女兩個孩童的雕像。每每形容起幼年相識、感情純潔的男女,人們便會立刻想到長幹裡。得意忘形、鳳毛麟角、一往情深……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源於南京。最近,一則微博引起很多南京人的注意,微博中,除了列出40多個與南京有關的成語,還詳細介紹了它們背後的典故。
  • 這3個成語均出自鶴壁,與殷紂王有關,你了解的成語還有哪些?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多數為4個字,但也有3個字和5個字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它們具有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術語,表示一定的含義。它在語言上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它代表一個故事或典故。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眼中釘、鬥膽、黃泉…6個你最常用卻不懂內涵的詞.
    「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個成語你總聽說過吧,這個成語出自《晉書·陶潛傳》,裡面本該採菊東籬下的大才子陶淵明去當了縣令,而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鬥米。/陶淵明/後來陶大師覺得這活真不是我這麼清高的人能幹的!就撂下這句話回鄉下種田去了:那麼問題來了,「鬥膽」是多少斤膽呢?實際上「鬥膽」跟多少還真沒關係,說的是大小。
  • 華夏歷史上,跟這三人有關的成語最多,與韓信有關的成語最有氣場
    在華夏歷史上,就有這麼三個人,根據他們的生平創作的成語最多,可其中創造成語最少的一個人,氣場卻最強大。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什麼是成語?「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一般來說,有四個字的成語,也有三個字、五個字的成語,甚至還有超過七個字的成語。不管字數如何,成語在中華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因為短小的成語可以表示一定的意義,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直接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 看圖猜成語:上半身是龍,下半身是魚,這是啥動物,成語表示混雜
    我們第一個成語就是和墨水有關的,同樣也是形容一個人沒有文化,用起來的時候還更有範。不過看到一個胸大家不要想到胸有成竹去,而是胸無點墨。來自宋·釋普齊《五燈會元》:「師自贊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說的是一個人沒文化。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其他說人沒文化的句子或者詞語。給大家帶來一個燈謎:爛泥路上開倒車。
  •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 此人很有才華,卻總想著害人,「孤注一擲」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不少大臣都建議南遷,其中喊得最歡的當屬宰相王欽若。王欽若,字定國,諡"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餘市東門王家)人,此人很有才,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主導編纂過《冊府元龜》而青史留名。真宗一聽宰相的話,也不想打,無奈身邊有一個人,架著他非打不可,那人就是寇準。真宗只能御駕親徵。寇準也沒忘了王欽若,特派他去鎮守敵軍後方的天雄軍。
  • 成語「愛屋及烏」原來與殺戮有關?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作者言:透視歷史的底牌,參悟文化的玄妙,探究成語的本源,《成語說東周》,還你一個秦滅六國的真正理由。炎黃肇造歷史,堯舜亙古聖君,禹夏湯商文武周,華夏始有文明。世人精明若猴,豈知猴亦古人,清心寡欲少紛爭,天下從此安寧。一闋詞罷,咱們開始一段用成語解析歷史的過程。
  • 大話成語:金龜換酒和金谷酒數是什麼意思,原來都和李白有關
    中華傳統文化中,成語文化可謂是我國的一大特色,成語的背後也蘊含很多歷史典故。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有很多,比如與人交談,或者學生寫作文的時候,穿插幾條成語,可以讓文章增色不少。但是我國的成語數不勝數,有很多成語我們耳熟能詳,也有很多成語我們一知半解,甚至聽都沒聽到過。
  • 西楚霸王竟然跟這麼多成語有關,看看你知道幾個?
    項羽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麼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下面列出的這些成語都是跟項羽有關,來看看你都知道幾個?
  • 與鼠有關的成語和歇後語都有哪些?
    今年是鼠年,學生特意總結了一些與鼠有關的成語和歇後語,希望能夠與各位進行互動交流學習。鼠目寸光,這個成語一般形容一個人目光短淺,做事情的格局不夠大,看事情不夠遠,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計劃。與之相近的成語就是井底之蛙,鼠肚雞腸,與之相反的成語就是高瞻遠矚,我們老百姓有一句口頭禪:「不要和女人計較,因為女人頭髮長見識短」。意思就是女人有些時候看問題沒有男性看得遠,心量不夠大,總是喜歡斤斤計較。當然學生不是在惡意攻擊女性,希望各位女性同胞諒解。賊眉鼠眼,這個成語一般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不夠端莊,神情飄忽不定,給人一種不踏實的感覺。
  • 劉備誓要殺掉此人,諸葛亮求情也沒用,因此還留下一句成語
    ,卻一度讓梟雄劉備相當痛恨他,後來連諸葛亮求情沒用,劉備誓要殺掉此人,還因此留下了一句成語。劉備在公元194年起兵於涿郡,自此蹉跎了幾十年,打過很多勝仗,但是敗仗則要更多,他在那種亂世下竟然每次都能倖存,並且迅速恢復生機,不得不讓人欽佩。尤其是他在得到諸葛亮以後便開始觸底反彈,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劉備終成一方霸主。但是自打入主成都,有一個小人物就一直在給劉備製造不愉快,最終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此人就是張裕。
  • 厲害了,原來「錦囊妙計」「呆若木雞」這些成語都跟壽光有關!
    「紀」的由來,「紀」在甲骨文或金文中的寫法作「己」,「己」的甲骨文類似英文「S」,是一根繞曲的繩子或麻線,不知道跟遠古時期的倉頡「結繩記事」有沒有關。紀國故城更為幸運的是,公元前699年,因鄭國剛即位的鄭厲公(鄭莊公之子)與宋國不和,於是形成了以魯、紀、鄭和齊、宋、衛、南燕兩股勢力集團的對峙,並在同年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以齊國失敗而告終。
  • 十二生肖之首——鼠生肖,與鼠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生肖配對、生肖運勢我們聊過不少,這些與大家聊生肖成語,與鼠相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別看老鼠小,與鼠有關的成語還不少,常見貓哭老鼠、膽小如鼠、過街老鼠、目光如鼠、賊眉鼠眼、獐頭鼠目、貓鼠同眠、狐鼠之徒……以上成語為我們日常寫作中,使用頻繁,含義也熟悉,就不一一作釋義。對中國成語了解較多的朋友,一定有這樣的感觸——與鼠相關的成語幾乎都為貶義。
  • 成語 | 你可知道,這10個成語講的都是蘇東坡
    ……」「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02夜雨對床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舉有關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科舉制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同時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與科舉有關的較為常見的成語。殿試成為定製,宋太祖後殿試後凡考生都是「天子門生」。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師」,獲得了雙重權威的身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譽錄製度。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採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 居然跟 egg 有關!
    歷史典故這個英文成語的起源非常有趣,原來是跟農夫養雞的行為有關。他們為了讓母雞下更多的雞蛋,會把真蛋、假蛋放在母雞的巢裡,刺激母雞多生。這個方法已經流傳很久,早從14世紀就已經開始,但直到17世紀末才逐漸演變成這個英文中的成語。
  • 和韓信有關的8個成語,都是說他打仗厲害,你知道幾個
    筆者今天就結合成語故事,說一說他打戰到底有多厲害。成語背後往往都有一段故事,或是某一歷史事件,或是和某一歷史人物相關,說到和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韓信的成語故事絕對佔據榜首,據筆者統計,與之相關的成語多達30幾個,而其中大部分都和打戰有關。
  • 這30個關於秋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詞
    這一季,秋,清淺,安靜。清了紙箋上的墨印,淺了歲月留下的痕跡,安靜的倚在時光深處,看花開葉落,流年轉換。如果有機會,我願收藏所有跟秋有關的成語。提起這個成語,大家肯定會想起一首耳熟能詳的詩:「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秋風落葉】來源:漢·桓寬《鹽鐵論·論功》:夫以智謀愚,以義伐不義,若因秋霜而振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