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路上有家開了20年的煲仔飯
來老城區覓食的老食家都知道它
夏日守在燥熱的爐子旁看火
冬夜頂著寒風冷水刷沙煲
這對在合肥堅守的夫妻倆
就是這家老字號的「活招牌」
· 20年的煲仔飯,愛吃的都會回頭 ·
這家在舒城路開了20年的煲仔飯,一直堅持用明火+沙煲的傳統做法。沙煲耐高溫,蒸汽在裡頭迴轉,煮的時候更好地燜住水份和熱氣。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說過:
「烹製煲仔飯是一項辛苦又複雜的工作。」
正宗的煲仔飯要用半新米和沙煲配合,生米煮、猛火燒。煲熟後放在炭火上慢慢烘,讓藏在腊味裡的肉汁完全滲入米飯。
碼好肉料之後,偶爾轉動沙煲,讓底部受熱均勻,烤出黃金香脆的鍋巴。
「味鮮煲仔飯」原先在路邊,後來才搬進這個小巷子裡。民宅改造的環境很小資,來的時候下著小雨,雨水淅淅瀝瀝的打在院子裡的花朵上,很安靜。
店鋪比想像中大不少,走進去還有幾個大房間能坐,來的時候不是飯點卻也是有幾桌的,年輕的小情侶,帶著孩子上完補習班的媽媽...
· 煲仔飯的口味很多·
一坐下,看見牆上的菜單後,怎麼說呢,貴了!一份牛肉牛柳的飯能賣到35塊,掏心窩子說句話,對於一個月小几千塊的七勺來說,真的有點貴。
點餐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雙拼來點,並不一定要按菜單來。
其實菜的種類不多,因為很多是雙拼,兩個菜直接來回倒,看上去有不少種。不過七勺一開始不懂「行情」,小夥伴們如果有想去吃的,可以自己自由發揮。
「味鮮」很有自信,不給客人自己調節口味的機會,桌上沒有配備辣醬,煲仔汁會隨著上桌配上一小碟,辣度的控制取決於你點的菜品,像是牛肉類的會偏辣一些。
小tip,如果不能吃辣的可以點腊味
不同肉味最後都會融入到白淨的米飯裡,米飯和鍋巴才是煲仔飯的「靈魂」。
店裡只用泰國香米,提前浸泡一會,再經過醬油和肉汁的融合後,米飯會比一般煲仔飯軟一些,沒有乾巴巴的口感。
叔叔有十幾年的做煲仔飯經驗,總是能得心應手烤出完美的黃金鍋巴。
「味鮮」的配菜是提前炒好的,像是腊味這些還要從廣東運來,才能保證口味的地道。
和其他煲仔飯配料不一樣,「味鮮」的肉料會提前醃製過,不加味精,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同時又增添風味。
一端上來,映入眼帘的是臘肉和蔬菜,窩蛋很嫩,還是流心的。
不得不說,窩蛋好評!
翻開一看發現厚厚的一層全是肉。肉餅很軟,並不是平常吃的硬硬的口感。
煲仔飯就應該一口肉一口飯,一點點扒著吃,別把飯攪開,不然米飯溫度容易下降,風味不佳。這一份,也是我和沙粒覺得真的比較推薦的一份。
黑椒牛柳醃製後有淡淡的椒香不會嗆鼻,牛柳軟嫩還有些肉汁。但是恕我直言,我講不清是自家做的還是買的現成的牛柳。
拌在一起吃,味道還行,稍稍偏鹹,35一份,價格偏高。
帶魚是沙粒的心頭愛,這裡劃重點!但是沙粒說帶魚肉塊確實很大但卻不是很進味,一共四塊,還分給我兩塊!澆上煲仔飯醬料要快點吃,米飯並不是特別鬆軟的類型,不過勝在有嚼勁。
口味方便不想贅述過多,因為實在是區別不大,腊味的表現一直處於中等偏上,但是培根很鹹,讓我這個口味比較重的人還覺得有點受不了!但是碗底的鍋巴實在讓人欣喜,勺子輕輕一舀,能翻出整塊鍋巴,腊味的油脂和煲仔醬料的沉澱,讓我覺得比小時候鍋底結的那口味道還要好。
鍋巴吃起來「咔嚓咔嚓」響,還帶著一股米香。
電腦桌前的七勺,是有點詞窮的,因為這一份給我的感覺就是,無功無過吧。
腊味和之前並無區別香菇滑雞,雞肉不多,香菇挺進味的,但是真要說起來,還不如我媽做的。
不過香菇和雞肉加上米飯一口吃下去時,倒也確實有著淡淡的滿足感,25一份的價格和前面有點幾份比起來倒也顯得公道。
牛肉加腊味是我最先點的,一開始中午餓了,想早點吃進肚子。
但是比較失望,因為這牛肉,也太小了吧!滷過得牛肉比較進味,偏辣,有一點點幹,不過,拌在飯裡還是挺好吃的。
· 口味是一件很私人的東西 ·
小店地處舒城路,這條路上承載著不少人的「從小吃到大」,小吃美味很多,吃上一口煲仔飯,配上隔壁的麻辣串也是很不錯的。
但是,在七勺看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驚豔吧,畢竟這家店在抖音和各種媒體的評價比較高,所以說口味是一件比較私人的事情。
不過,七勺還想說的是,在好評如潮之下,更加希望老闆能保持初心,做好口味的同時,別再漲價了,老城區的情懷並非是拿出來被消費的。
最後,並非矯情,我不想人云亦云,我想給出我的評價,但這篇文章的口味也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味鮮煲仔飯
商家地址
舒城路省信訪局對面巷子內
人均消費
35元
營業時間
10:00-20:30
你來味鮮打過卡麼?
對它都有哪些評價呢?
咱們評論區見